Ⅰ 農村老話:「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說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么
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為了弄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我查閱了一下這句話的出處。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出自清朝王永彬著作《圍爐夜話》,這本書的作者王永彬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並由於其獨到見解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全書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處世三大奇書。
社會倫理要求夫妻之間相互忠誠,互敬互愛,在此之外的男女肉體關系,皆可定義為淫。不可否認,在一定的條件下,無論男女,都可能對自己配偶之外的人產生好感,暗生情愫,作為人,這可以理解。但這種好感應該限定在朋友之間,是一種互相尊重的友情,萬不可跨越身體這道防線。一旦跨越最後的防線,將會變得很危險。古今中外,世間多少悲劇不都是因為這個發生的嗎?
所以,做人,恪守准則、堅守底線是必須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Ⅱ 為什麼說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這一句出自清人--王永彬《圍爐夜話》的文章之中。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為何以孝為百善之先?其實正因這句話說到了「根本」處,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何只百善,千行萬念,無不以此為先。這又為何?因沒有孝,沒有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父母養子女叫做「養」,子女養父母也叫做「養」。前者撫養成人,後者贍養終老。這叫天經地義(天經地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經地義?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就算是「人參果樹」那樣精貴的樹種,也要三萬年一開花,三萬年一結果。沒有受人滋養而不報答的天地道理,這就是天經地義。
我們看孝字的寫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間,《論語》記先師之言曰:三十而立。為何是三十才稱為「立」?「立」,是以人倫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間。以德行道理立,斷然不是以「財利」立。人生到三十歲的年紀,非但自己為人子女,並且已作人父母,應上知人子之道,下知為父母之道。關於人為何而來?如何而來?將往何處?當做何行?這些根本的知識,應有一番體認。這種體認,並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編織成錦綉出來,比如鄉間的老人,他們不識字,卻行善積德,友待鄉鄰。這種知識,不是從書本而來,不是從錦綉文章而來,而是數十年為人之行的體認。因為「道不遠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簡單易行的。這就是,《論語》中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文」在「行」之後,這是根本的次序。
並且,假如,人在未有「餘力」(餘力是行的餘力,孝行德行的餘力),德行未修,不能稱「立」的時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藝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現出來。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總之一概的行為,都將其內心表露無遺。因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諸於行動。
不知道是不是滿意!
Ⅲ 連基本的孝都做不到,談何做人,為何百善孝為先
因為人不能忘本,父母養育之恩大於天,所以作為子女贍養父母也是應有的責任。
Ⅳ 對於不孝順的人,你知道了還會和他做朋友嗎
不會,因為我非常看重朋友的人品,對父母都不孝順,又怎麼會用真心來對待我們之間的友誼了。
Ⅳ 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百善孝為先」
因為是孝的缺失,是社會問題。四十年前,社會上根本不存在不孝的兒女,為何?誰敢不孝,街坊鄰居的唾沫星就能把他淹死,家族長輩會公開搧他耳光,他卻不敢犯強。此社會監督是也。現代人將此等監督稱之為"道德綁架「。
但是對待供養我們衣食的父母,卻會經常抱怨嫌棄。「一迎面見親。」兩人初次見面『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一旦日子久了就「累日以猜嫌重」,又互相猜忌。
Ⅵ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如何看待那些不孝順的人
我國自古以來就比較重視孝道,認為作為兒子女兒的人,一定要孝順父母,畢竟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母親懷胎十月,幾乎從鬼門關裡面走了一遭才將我們生下來,父親挑起一家大梁和母親一同將我們養育成人,父母對我們的恩情確實比大山還要重。因此,我國自古以來就比較重視孝順父母這一品德。
所以,許多網友認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孝順父母,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說,同時在面對看起來不孝順父母的人的時候,不要表現出太明顯的排斥情緒。和不孝順父母的人相處的原則應當是不能深交,但是可以當作無關緊要的普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