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星雲談孝順

星雲談孝順

發布時間:2024-06-13 01:32:36

Ⅰ 星雲大師語錄[可愛的老人]

星雲大師語錄[可愛的老人]

佛經里有一則老人國的記載。有一個國家,認為老人沒有用,就把全國的老人丟棄在荒野山區。老人一多,他們也在那裡成立一個獨立的小國。

有一天,不喜歡老人的這個國家收到外國使者帶來一封國王的信函,全國上下沒有人看得懂。本國的國王就下詔全民,如果有人能看得懂這封書函,將有重賞。有一個大臣自請國王容他帶著書函去訪求高明,隔天果然就把信函的內容解說明白,並就著書函所問難的問題,如:大象的重量如何秤得,如何辨別母子馬,雌雄蛇如何分辨等,一一解答。國王很高興,問他是如何辦到的?大臣說:這就是老人的智慧。國王終於承認自己不尊重老人是一大錯誤。所以,老人不但可愛,也很有可用。

現在社會上的老人,有時候不為家人喜歡,不但是代溝的問題,老人的嘮叨,老人的固執,老人的疾病,所謂老病床前無孝子,致使老人成為社會所要厭棄的東西。但是我們作為老人,要能夠懂得享福,當有需要經驗傳授的時候,也要在青年晚輩歡喜你的情況之下,千萬不能一直執著過往的方法,讓人覺得你太過固執,致使年輕人不喜歡你。

老人不要倚老賣老,不要老氣橫秋,不要老而不化,不要老而固執。老人要有童心,要有開通的性格,能夠拿得起,放得下;老人要老而有用,老而有趣,老而有才。

老人能常保一顆赤子之心,就能返老還童,如享有台灣畢加索之稱的劉其偉,人稱老頑童。老人總要有一些讓人覺得他可愛的地方,像張大乾的鬍子、於右任的拐杖、郎靜山的照相機、李天祿的布袋戲、陳達的思想起,這都是老人的可愛。

老人要有不服老的企圖心、旺盛力,要做一個退而不休的老人,例如有的人在家含飴弄孫,有的人到公園掃地,有的人到街上拾荒。自己能夠安排自己的生活,不但自己活得自在快樂,也不會造成家庭、社會的負擔。

老人也要有智慧,能夠給人一些啟示上的價值。老人還要講究專長,例如學計算機、學英文、學唱戲、學畫畫。老而能夠讀書、自修、著作、修行,日子比較容易打發。

老人不是年紀,而是心境;老人不在身體,而在心靈。如果在自己的性格上、能力上,都能與社會有利益、有關聯。在家庭能夠老做小,能夠給人歡喜.則不但不會令人討厭,還會受到尊敬當然就能夠成為一個快樂而可愛的老人了。

星雲大師語錄_星雲大師說的經典語錄


1 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無法長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歷久彌深。

2 幸福配方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激勵自己不要悲傷。
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勵自己融入群眾。
每天談一些益智的事,激勵自己增長智慧。
每天審視聖者的慈像,激勵自己增加內心的善美。

3 忙就是營養;要爭氣,不要生氣;多說OK,少說NO;感動就是佛心;
疾病就是良葯;拒絕要有代替;立場互換;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有錢是福報,用錢才是智慧;
寧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沒有慈悲。

4 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凈化;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5 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獲得成功;
處世要能知人,若拾長取短,容易導致失敗。

6 事,無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盡到己責;
人,無法要求『萬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擔當。

7 不患人之不重己,應患己之不重人。

8 我常常覺得一個人不必以擁有很多物質為滿足。
試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數無量,可以供我們自由欣賞;
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爭研斗麗,可以供我們隨意觀看;
東西南北的道路,任你賓士;
士農工商各類階層,隨你交往。

9 作家在稿紙上耕耘,農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師在黑板上耕耘,禪者在心地上耕耘。

10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見律宗大德弘一大師吃飯只有一道鹹菜,
不忍心的說:難道你不嫌這鹹菜太咸嗎?
弘一大師回答說:咸有鹹的味道!
過一會,大師食後,手裡端著一杯開水,
夏先生又皺皺眉頭道:茶都沒有得吃嗎?怎麼吃這種清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一笑說:開水雖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11 個人的性格,影響自己一生,群眾的性格,影響萬世族親。

12 俗語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一個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數人的身上,不要局限於自己所認為的有緣,
應該擴大心胸,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
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什麼人有困難,即施恩惠給誰,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13 生命是累積的過程,珍惜它便是鍾愛自己。

14 時間是一秒一秒給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書籍是一字一字寫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讀。

15 交友以無瞋為自在,做人以無痴為清涼,用心以無相為凈土,修行以無得為涅槃。

16 捨生取義,雖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雖生,精神已失。

17 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
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視生命,只知道求生活。
知識水平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還知道有生命,
但是仍然不重視生命,
因為死對他而言是茫然無知的。
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
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生命,
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之下交還了生命。

18 一個人該住什麼樣的地方,事實不在於地方的大小如何,
主要在於個人胸襟的寬闊如何。
一個胸襟寬闊如當沙彌的朱元璋,雖然席地而卧,
卻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覺;
如果一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
即使住在摩天大樓里,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意。

19 求學讀書要: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20 從初發心到成就佛果,要歷經多少劫數,要忍受多少苦難,
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福慧雙修要行解並重,
如果畏懼麻煩,缺乏耐心,就像種子雖播種了,
卻怠於施肥、澆水,終不能發芽,更談不上開花、結果。

21 『學習吃虧』能養德,『人我互調』能慈悲;『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

22 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學問在虛心下可以進步。

23 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
對於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里耗費;
對於悲歡離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歡離合里掙扎;
對於金錢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
生命就在金錢、名位、人情里打滾;
甚至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
生命就在是非、善惡、得失裡面,不得安寧。

24 萬法相互緣起,世事不必強求;只要因緣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25 良知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又可歸為三知:知恥、知愧、知恩。

26 力到處常行好事,力歉處常存好心。

27 為了體驗人生,應以道德嚴律人格;為了追求學問,應以智慧擴充心光。

28 人不要做行屍走肉,要內外一如,人非只有一世,人死後,
心識是要搬家的,故心要好好經營。

29 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

30 山泉洗滌人間的塵垢,使人人古鏡潔凈,靈台清明。
當覷透人間冷暖事,能以廓然無聖,禪的風姿,行化於紅塵俗世間。
念念覺醒於聲色幻影不實,回頭開墾一畝心田,
日日以平等歡喜耕耘,引智能的甘泉灌注,
令慈悲的花香,朵朵遍布。
明了圓滿菩提果實,原不在天上福樂的生活,
是和眾生攜手走過荊棘血淚。
奉獻身心為炬,一點火光供養,燒燼成灰,心甘情願。

31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機是本份的性格,不計謀是誠實的做人,不自私是凈化的身心。

32 在貧困中,要有忠心志氣;在危難中,要有信心勇氣;
在富貴中,要有善心義氣;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氣。

33 治學不厭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訴是能者。

34 俗語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未來,活著就沒有意義。

35 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佔有,而是一種奉獻。
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
甚至於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
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
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36 往好處看,往大處想,往細處察,往深處解。

37 多少人生前節衣縮食,克勤克儉,分毫也不肯浪費,
終其一生,餘下一大筆家產,或放高利貸,或私自保管,
一旦臨命終時,來不及處理財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沒,
枉費自己一生辛勞,終無所得。
有些人則拚死拼活,賺錢置產,給子女留下一筆龐大的遺產,
可是當他死後,子女或為分財動武,或吃喝嫖賭,
揮霍殆盡,絲毫沒有體諒父母生前的勞苦。
因此有人說:留給子女最好的財產,
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洋房汽車,而是道德學問與技能修養。
所以說,錢財是身外之物,不能擁為己有,
也不必為兒孫徒作馬牛。

38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沒有錢,沒有勢,
也不是沒有地位,沒有職業等等。
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不明理,不能認清世間的真相,
不能認清人我的關系,
不能了知世界的一切因緣、因果,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39 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本身具足豐富的學識、能力、經驗和條件外,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適當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40 生活在二十世紀文明時代,人們生活在鳥籠式的公寓,
抬頭不見天日,四望不見原野,
心胸越來越狹,眼光越來越小,
人事的交往日趨頻繁,人與人之間的沖突,
也愈來愈可能發生,
整個社會風氣呈現一片緊張、競爭、角逐、明爭暗鬥的現象,
使得心裡得不到恬靜和諧的快樂。

41 不凡的生活,是來自每一分鍾的深刻體認與實踐生命的意義。

42 研究要靠資料,發明得靠才華,讀書需要深思,做事應該明辨。

43 龍要游到大海里應付猛浪,才能活動自如;
獅要跑到山林里擊敗群獸,才能展現英姿;
鳥要飛到虛空里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
人要走到社會里承擔考驗,才能快速成長。

44 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45 知識是學來的,智能是悟得的。

46 做人要和滾雪球,愈滾愈有人緣;做事要如織錦綉,愈織愈有成就。

47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凈,忍辱可以自他得益,
精進可以無事不成,禪定可以身心安住,
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48 人是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
應該多多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
有時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
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功德。
所以,每個人都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
結緣,是我們的人生更寬闊,前途更平坦。
積德結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49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人生最壞的習慣,是自己對工作沒有計劃。

50 登山的人,一次登山,歷經千山萬苦,回來後才感到家的安樂;
旅遊的人,一次旅遊,看盡千山萬水,回到家來,
若能認識自己的自心本性,
這才是旅遊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51 不願說理是固執,不會說理是愚者,不敢說理是奴隸,不肯說理是無知。

52 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勢利導,以為疏通之則;
人之性,在有所獲得,故當喜拾布施,以為結緣之方。

53 有人說:我念佛念了幾十年,可是卻越念佛越貧窮。
說這種話就是沒有正見。
佛陀又不是我們的財神爺,也不是你的經理、會計,他怎麼能替你管錢呢?
再說,念佛是要求往生凈土,怎麼跟佛陀計算起錢來呢?
又有人說:我吃素信佛了幾十年,身體卻越來越不好,生意也越來越潦倒。
這種想法也很怪異,身體不好應該看醫生,
平時不注重運動,不注重營養,
不注重修持,身體怎麼會好?
至於生意潦倒,自己不善於經營,不勤勞,不奮斗,事業怎麼能順利呢?
還有一些人,信了佛教以後,
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歸罪於佛教,這不是很愚痴嗎?
一個有正見的佛教徒,為了信仰,即使犧牲生命,
也在所不惜,這才是根本的正見。

54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55 自己不學好,別人幫不了;自己要學好,誰也擋不了。

56 胸襟寬大,條條都是大路;心意清凈,處處都是凈土。

57 一個貧窮的人,拿著唯一的一塊銅錢到店裡去購買食物,
可是,當店裡的人接過銅錢一看,發現那是假的,
於是將錢退還,不肯把食物給他。
窮人聽說錢是假的,急得眼淚都掉下來,
心想:家裡的老母親又要挨餓,怎麼辦?
正當他傷心難過的時候,一位軍人從門外經過,問明了原委,
隨即拿出一塊錢來給他,
那塊假銅錢隨手就往上衣口袋裡放。
窮人感激涕零的買了食物回家,軍人也隨軍隊上前方作戰。
有一天,敵人的一顆子彈射過來,這個軍人來不及卧倒,
只感到前胸像被震了一下,可是並沒有受傷,
他摸摸全身,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塊銅錢,
發現銅錢的正中央凹了下去,這時他才明白,
原來是這塊銅錢救了他的命。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情,
救人的急難,等於救自己一樣。

58 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小時候,曾在皇覺寺當沙彌。
相傳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時夜已深了,
寺門已經關閉,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
當他躺在地上,望著夜空滿天星斗時,興之所致,吟了一首詩,曰: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星雲大師的語錄


1.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本份,照顧當下;過頭,失去未來。

2.不辭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積小善,無以圓滿至德。

3.不患人之不重己,應患己之不重人。

4.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機是本份的性格,不計謀是誠實的做人,不自私是凈化的身心。

5.不想改過的人,無法調教;不想向善的人,無法得度。

6.不願說理是固執,不會說理是愚者,不敢說理是奴隸,不肯說理是無知。

7.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凈,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8.成功的裡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雙肩,承受了多少壓力;榮耀的背後,付出了多少代價;偉大的成就,奉獻了多少犧牲。

9.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

10.粗者與人鬥力,愚者與人斗氣,慧者與人鬥智,賢者與人鬥志。

11.飛鴿千里傳書,才有人豢養;駿馬萬里賓士,才有人喜愛;海豚盡力演出,才有人喝采;做人力爭上游,才有人欣賞。

12.工作時沒有貴賤之分,服務時沒有高低之別,讀書時沒有老少之分,修道時沒有聖凡之界。

13.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金錢可以買得到群眾,但買不到人心;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慾;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金錢可以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得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

14.龍要游到大海里應付猛浪,才能活動自如;獅要跑到山林里擊敗群獸,才能展現英姿;鳥要飛到虛空里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人要走到社會里承擔考驗,才能快速成長。

15.忙,像一把鋒利的慧劍,能斷妄想的葛藤;忙,是點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為神奇;忙,是營養調身的補品,使人生充滿生機。

16.沒有新觀念,不會有進步;沒有大格局,不會有遠見。

17.目中有人助緣多,口中有德福報多,耳中清凈和諧多,心中有佛歡喜多。

18.求革新不可太快,厭惡人不可太凶,要他好不可太過,用人才不可太急,聽發言不可太率,對自己不可太寬。

19.求學讀書要: 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20.人我相處之道,靠生活教育來訓練;自我提升之道,靠思想教育來啟發。

21.捨生取義,雖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雖生,精神已失。

22.生產好似搖錢樹,節儉猶如聚寶盆,勤快能換萬擔糧,用心擁有全宇宙。

23.生活的教育重於知識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於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於特權的教育,自覺的教育重於接受的教育。

24.失敗者,往往是熱度只有五分鍾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堅持最後五分鍾的人。

25.失敗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26.世間最好的東西,是歡喜;世間最貴的善舉,是結緣;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間最強的願力,是甘願。

27.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

28.事,無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盡到己責;人,無法要求『萬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擔當。

29.事事肯放過他人則德日升,事事不放過自己則學日密。

30.受社會教育,為一家謀生;受心靈教育,為萬眾化導。

31.倏忽因緣,點滴把握,則跟前一時,跨越千載;一時不異千載。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則雖經千載,盡在一時;千載不異一時。

32.水入污泥,雖清亦濁;人入邪惡,雖正亦奸。

33.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勢利導,以為疏通之則;人之性,在有所獲得,故當喜拾布施,以為結緣之方。

34.思想要國際化,生活要律儀化,語言要古典化,學習要現代化。

35.死,要死得有價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輕如鴻毛;活,要活得有尊嚴;活有流芳百世,有遺臭萬年。

36.俗語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一個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數人的身上,不要局限於自己所認為的「有緣」,應該擴大心胸,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什麼人有困難,即施恩惠給誰,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37.隨緣不是隨波逐流,而是珍惜當下;當下不在他方凈土,而是內心一念。

38.往好處看,往大處想,往細處察,往深處解。

39.為人父母,要心甘情願養育子女;為人師長,要心甘情願作育英才;為人學生,要心甘情願承受教誨;為人子女,要心甘情願孝養父母。

40.心懷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鄰和睦,處處是凈土。

41.心中要有根,才能開花結果;心中要有願,才能成就事業;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要有主,才能立處皆真;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萬物;心中要有道,才能擁有一切。

42.牙齒以堅硬易毀,故聖賢貴柔;刀刃以尖銳快摧,故聖賢貴渾;神龍以難見稱瑞,故聖賢貴潛;滄海以汪洋難量,故聖賢貴深。

43.養生之道,在於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處世之道,在於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

44.一個良將,殘兵敗卒也能訓練成勇士;一個明醫,枯木朽石也能炮製成仙丹;一個名匠,破銅爛鐵也能鍛煉成精鋼;一個巧婦,剩菜殘羹也能烹煮成佳餚。

45.一個有用的人,即使是小事,也能做得轟轟烈烈;一個無用的人,大事交給他,最終必然偃旗息鼓。

46.依附得人,可獲終身快樂;投靠非類,將造一生之殃。

47.以力服人,時間短暫,功效淺;以德感人,時間久長,功效深。與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與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48.以拾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

49.以言語譏人,取禍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術;以勢力折人,招尤之未遠;以道德化人,得譽之流長。

50.以智慧燈來點亮心光,以自性佛來成就內心,以六度法來治療心病,以七聖財來豐富內財。

51.勇氣須從一念中求,仁慈須從行儀里找。

52.用兵擇其勇,用人擇其才,用理擇其道,用錢擇其德。

53.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無法長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歷久彌深。

54.用智慧確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難,困難必解。

55.優秀的演技,來自演員認真領會角色的內涵;豐富的生活,必須自己努力體證生命的意義。

56.由「無常」,可悟緣起緣滅,必能精進;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

57.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閑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58.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59.有能力的人,處處給人方便;無能力的人,處處給人為難。

60.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納不喜歡的人;在做人方面,須具備謙虛卑下的心;在事業方面,要有舍我其誰的願力。

61.在學識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養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62.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佔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於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63.只說好話不做好事,好話等於廢話;只做好事不說好話,好事等於無事。

64.只要耐煩有恆,時間的浪潮會將小人物推向時代的前端;只要腳踏實地,歷史的巨手會將「小」因緣聚合成豐功偉業。

65.自己不學好,別人幫不了;自己要學好,誰也擋不了。

66.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凈化;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67.作家在稿紙上耕耘,農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師在黑板上耕耘,禪者在心地上耕耘。

68.坐姿如鍾,必須穩重;站立如松,必須正直;容貌如鏡,必須明凈;行止如法,必須合儀;思想如流,必須清澄。

69.做人要像一面鏡子,時刻自我觀照;做人要像一隻皮箱,隨時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斷記錄功過;做人要像一枝蠟燭,永遠照亮別人;做人要像一個時鍾,分秒珍惜生命。

星雲大師語錄[發現]


星雲大師語錄[發現]

有人說: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真、善、美,而是缺少發現。

人類最偉大的發現是什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牛頓發現地心引力,考古學家發現國寶文物,例如北京人、恐龍、馬王堆、兵馬俑等。

禪師行過千山萬水,歸來後偶把梅花嗅,發現原來春在枝頭已十分。禪者經過數十年的修行,有一天開悟了,大叫:我悟了,我悟了!別人問他悟的是什麼?他回答說:我發現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

物理學家發現了原子、電子、分子,生物學家發現花草的變種基因。

有一則笑話,老師問學生:發現與發明有什麼不同?學生說:我爸爸發現了我媽媽,爸爸和媽媽發明了我!

發現是已存在的事實,發明則需經過加工製造,才能有利於人。瓦特從水蒸氣而發現了動力,進而發明蒸汽機,推動了吐界工業的發展,開啟了人類自動化的時代;富蘭克林發現了電,愛迪生進而發明了電燈,不但將白晝延長,而且改變了人類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

需要為發明之母,因為需要,人類根據物理、生化等科技,發明了種種電器、醫療等產品。但有時神來之筆,不經意的小動作也會啟發創作的靈感,據說回紋針就是這么發明的。

不管有意、無意的發明,先決條件是要有益於人,但世間事往往事與願違,諾貝爾發明了甘油炸葯,本意是要造福人類,卻讓有心人拿來製造毀滅性的武器,於是他當機立斷,立下遺囑,創立諾貝爾獎,以獎勵對世界和平進步事業做出貢獻的人,作為彌補。

佛陀發現了諸法因緣生的真理,但眾生不肯相信;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動的,遭到教廷判處死刑。雖然我們沒有智慧發現真理,沒有能力發明物用,但對於別人的發現、發明,應該給予肯定,心存感恩;時常心存感恩的人,你將會發現:人生原來可以過得這么歡喜!

Ⅱ 星雲大師:《如何實踐佛法》(二),佛教網

第二篇 發心立願壹·前言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訂定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訂定目標就是「立志」,在佛教稱為「發心立願」。貳·何謂發心立願發心立願,是學佛的根本。發心,又稱初發意、新發意、新發心、初心、發意等,是指發自內心的意念。《華嚴經》說,學佛要不忘初心,也就是勉勵我們不要忘記學佛最初所發的「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學佛是一種修心養性的功夫,心要如何修呢?修心先要「發心」,經中譬喻我們的心如田、如地,心田要開發才能播種,開發了的心地才能成長萬物。所以學佛的第一步先要發心,發心睡覺,覺會睡得好;發心吃飯,飯會吃得飽;發心作事,則無事不辦,所以修心的第一步就是發心。所謂「立願」,是指想要成就自己所期許的目標的一種決心,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立志」。立願如同時鍾上緊了發條,汽車加足了汽油,能產生前進的動力;又如船隻裝了羅盤,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前進的目標。所以,發心就是開發心田,立願就是確立目標。學佛不發心立願,譬如耕田不播種,船隻沒有指南針。種田不播種,如何能收成?航海缺乏指南針,如何渡向彼岸?所以學佛首先必須發心立願。參·發心立願的重要學佛首重發心立願,發心立願是表示自己對未來的期許,由此可知佛教對未來價值的重視。《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大智度論》卷七說:「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庄嚴佛國事大,獨行功德難以成就,須藉願力方能達成。如牛力雖能挽車,亦須御者方有所至。」此外,《大集經》說:「發願能摧伏煩惱魔軍。」《發菩提心經論·誓願品》說:「菩薩發心,先建至誠,立決定誓,立誓之人,終不放逸、懈怠、緩慢。」由此可見,入道之由,莫不行願,因為「果」雖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沒有「願」力,即使是行,也無法到達所期望的目的,所以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發心立願猶如播種,種子的好壞可以決定未來的收成;發心立願的動機與大小,均可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其重要可見一斑。肆·學佛應發何心,立何願《楞嚴經》說:「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發心立願要合於大、正、圓、真,也就是所發的願,不受世間物慾、名位、權勢所誘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艱難困苦,即使攸關生死,也絕不忘失自己的誓願,一心只為求證無上菩提,只為救渡眾生出離生死洪流,如此發願,才不會偏離正道。根據《翻譯名義集》卷十二說,學佛應發三種心:1.發大智心:以智慧廣求一切佛法,普令眾生皆得法喜之樂。2.發大悲心:慈愍一切眾生輪回生死,受種種苦,誓願救拔。3.發大願心:依四弘誓願,發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此外,諸如感恩心、慚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廣大心、忍耐心等,凡能幫助我們完成「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學佛最高目標的願心,都是學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發心。尤其應該發以下四種心,立四種願:一、四心1.發慈悲心,人我無間: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佛是慈悲的體現者,學佛如果沒有慈悲心,便無法與佛法相應。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拔苦」「與樂」,而「慈」便是「與樂」,「悲」就是「拔苦」,所以學佛如果不能慈悲,則空有學佛之名。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滅人我對待,必能不分親疏,照顧所有的人,自然能與別人沒有隔閡,達到人我無間。2.發信願心,常隨佛學:常隨佛學是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之一。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菩薩的發心立願,我們要常跟隨善知識、老師、大德們學習,有一份發心,必有一番成就。3.發菩提心,上弘下化:古德說:「菩提心為因,大悲心為本,方便心為究竟。」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大悲心就是下化眾生,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攝法。一個菩薩行者發心,一定要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種子,再配以大悲心、方便心為助緣,如此融合三心,才算是發大乘心,這是學佛的人都應該發的大心,能夠發菩提心,必能進趣菩薩道。4.發無我心,擴大完成:無我是說我們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將別人看成與自己一樣,甚至為了完成大我,可以犧牲小我。能夠發無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眾,融入團體,那麼大眾就是我,團體就是我。所以無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二、四願1.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學佛,除非甘心做個小乘的自了漢,否則弘法度眾就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所謂「弘法為家務、利生是事業」,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應該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心。2.煩惱無盡誓願斷:學佛,其實就是在與自己的煩惱魔軍作戰,能夠戰勝煩惱,自然能顯發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連自己的煩惱都無法斷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輪回不已,更遑論度人。所以學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斷一切煩惱。3.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佛既然要發度眾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備各種知識、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謂的「五明」:(1)聲明:語言學、聲韻、訓詁、音樂。(2)工巧明:科技工藝的知識。(3)醫方明:衛生保健、醫葯的知識。(4)因明:邏輯推理、論理學。(5)內明: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學。以上五明,涵蓋面雖廣,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會,似乎已不敷所需,這不過是在說明菩薩為度一切眾生,當學一切法門。4.佛道無上誓願成:學佛最終目的是為了成佛,成佛雖然不容易,須經「百劫修相好,千隻修福慧」,但是我們要難行能行,尤其不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共成佛道,這才是真正的「佛道無上誓願成」。伍·諸佛菩薩的行願根據經中所載,過去諸佛莫不由發願而成。如《無量壽經》卷上所載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悲華經》卷七所說的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所說的彌勒奉行十善願、《葯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中,葯師如來為滅除眾生病苦而發的十二大願等。乃至文殊菩薩十八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觀音菩薩十大願、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諸佛菩薩的偉大行願。茲列舉四大菩薩行願於後,以為佛子效法:一、文殊菩薩行願1.願以恆河沙諸佛世界為佛剎。2.願佛土光明遍照。3.願於菩提樹下成就正覺,若不滿願,誓不起座。4.願於諸佛國土為眾生演說妙法。5.願佛土中無有女人及諸惡道。6.願諸眾生離煩惱垢,見凈梵行。7.願佛土眾生,生時袈裟隨體。8.願眾生思食即得百味盈滿。9.願廣施貧窮苦惱眾生資財法味。10.願鬼道眾生悉獲飽足。11.願眾生悉得五神通,乘空無礙。12.願為眾生說法,令離渴愛。13.願諸眾生思衣即得妙寶衣服。14.願於諸佛土,供養財寶資具。15.願諸眾生遠離八難及不善法。16.願諸眾生無有苦惱及諸不悅意。17.願以無量妙寶庄嚴佛土。18.願所有佛剎功德庄嚴,皆令置我佛剎中。二、普賢菩薩行願1.禮敬諸佛。 2.稱贊如來。 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 輪。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9.恆順眾生。 10.普皆迴向。三、觀音菩薩行願1.願我速知一切法。 2.願我早得智慧眼。3.願我速度一切眾。 4.願我早得善方便。5.願我速乘般若船。 6.願我早得越苦海。7.願我速得戒定道。 8.願我早登涅槃山。9.願我速會無為舍。 10.願我早同法性身。四、地藏菩薩行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此外,古來多少高僧大德為「正法能久住,眾生得離苦」而發下弘願。譬如:玄奘大師「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終於完成西域取經的大願;鑒真大師「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終於將佛法弘傳於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師的「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後世佛子學習的典範。陸·今日佛子如何發心立願發心立願,可以堅定信心與毅力,可以增長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們的道德、人格臻於至善。尤其今日社會,如果多一個人發心立願,志求菩提,就多播下一粒成佛的種子;多一個人學佛成佛,社會就少一分暴戾之氣。所以希望人人都能經常發心立願,發願為自己留下信仰,為家庭留下貢獻,為社會留下慈悲,為生命留下歷史,為道場留下功德,為眾生留下善緣,為未來留下願心,為世界留下光明等。以下為現代佛子撰擬發願文,祈願人人發心得度。一、弘法師的發願文一願佛光普照,眾生隨緣皆得度。二願法水長流,護法檀那悉蒙益。三願佛教興隆,人人學佛福慧增。四願每日所作,普皆利益法界眾。五願學佛所學,常作佛事永不倦。六願於諸眾生,常起大悲施法益。七願心平如地,普載眾生無怨親。八願世間大眾,明因識果行正道。九願貧病眾生,身心安樂眾病除。十願社會安定,無諸世間憂悲苦。十一願國家富強,眾等悉發菩提心。十二願世界和平,佛光凈土在人間。二、佛光會員發願文(一)一願我們禮敬常住三寶,正法永存佛光普照。二願我們信仰人間佛教,生活美滿家庭幸福。三願我們實踐生活修行,隨時隨地心存恭敬。四願我們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五願我們尊重會員大眾,來時歡迎去時相送。六願我們具有正知正見,發掘自我般若本性。七願我們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八願我們發願普度眾生,人間凈土佛國現前。佛光會員發願文(二)一願做個共生的地球人。二願做個同體的慈悲人。三願做個明理的智慧人。四願做個有力的忍耐人。五願做個布施的結緣人。六願做個清凈的修道人。七願做個樂觀的歡喜人。八願做個融和的佛光人。三、家庭主婦的發願文一願護持佛教,恭敬三寶,永遠做佛教的護法。二願實踐佛法,建立美滿家庭,使家人平安幸福。三願教育兒女,以身作則,使成大器,做國家棟梁。四願幫助先生發展事業,使無後顧之憂。五願孝順公婆,克盡子媳之道,確保家庭和諧。六願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做好環保、護生工作,為後代子孫建設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七願每日布施歡喜,把快樂分享別人,使社會充滿詳和之氣。八願人人知足感恩,勤奮工作,民生富足,而無殺、盜、搶劫、詐欺等惡事滋生。四、警察的發願文一願克盡職守,勇於承擔,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二願伸張公權,打擊犯罪,消除社會暴戾風氣。三願端正身心,奉公守法,樹立警察優良風范。四願自身安全,不受侵犯,免使家人擔憂受怕。五願維護正義,布施無畏,使世間無邪惡恐怖。五、小學生的發願文一願用功讀書,充實知能,將來做大事業,報效國家。二願孝順父母,友愛兄長,做個不令父母擔憂的好孩子。三願尊敬師長,與同學和睦相處,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四願遵守校規,不做有損校譽的事。五願樂觀開朗,主動助人,日行一善。六願校園風氣善良,沒有安非他命的毒害侵襲。七願世間都是好人,沒有綁票、勒索等恐怖事情。八願人人都有幸福美滿的家,都能在父母的愛護,師長的教育下,快樂而健康的成長。柒·結語一般學佛的人,經常勸人要發心、要立願。其實,發心立願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發心立願。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發心立願就像開采能源一樣,心裡的能源是每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財富。《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心發則佛道堪成,所以,學佛一定要發心立願,發心立願才會有成就。

Ⅲ 星雲大師:人什麼都可不要 慈悲心不能沒有

星雲法師------我們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

一九九二年,與佛光山合辦敦煌古展,在籌備工作上十分盡心賣力的胡嘉華小姐曾對我說:「大師!您是因為慈悲才到紅塵里來的!」對於她的過譽,我愧不敢當,倒是這句話引發了我的思緒,使我想起五十多年前,我剛出家不久,合塵法師曾說過一句話,自覺深得吾心,那就是:

「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

我覺得:慈悲是做人本來應該具備的條件。

我自幼就極富慈悲心,總是想盡方法補救那些不完美的人事。記憶中最深刻的是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講了一個故事,主角是一個孤苦無依的老公公。我聽完以後,竟然難過地躲在桌子下面哭了起來,並且央求家人一定要去救濟他,任由大人們勸解哄騙,都沒有辦法阻止我的百般糾纏。直到深夜,家人拗不過我,只得買了一份禮物,陪著我去送給外公,我才肯罷休。

至稍長,十歲那年,父親為了維持生計而遠赴他鄉,經年累月都不在家,某日突見他返回家門,我想到他日夜辛苦,不禁悲從中來,淚水奪眶而出。此後,我便四齣尋找零工,幫忙補貼家用,希望能藉此減輕他的憂勞。

後來,母親長年卧病,我為了讓她歡喜,每天都在工作之餘,蹲踞在她的病榻之前,為她念七欄位的小書解悶。母親不識字,但我念錯時,她會糾正我。家中大小事務,我也自動打點妥當,不讓她操心。鄉人們都誇贊我是個孝順的孩子,而我只覺得這是人子應盡的一點心意。

十二歲,割愛辭親,入寺出家以後,我奉師長如父母,視同窗為兄弟,恭敬禮讓,為服其勞;我以教為命,以眾為我,犧牲奉獻,不為己求。自覺在慈悲上有更深的體驗,這才感受到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情感的不斷升華。

一九四九年,山河易幟,我之所以前來台灣,並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因為同學智勇法師所組的僧侶救護隊,臨時改變主意,決定放棄,我恐其「僧侶救護隊」會因此而群龍無首,故互易志向,允諾代為領導。又見時機危急,事不宜遲,我當晚連夜趕路,兼程來到常州天寧寺,摸黑叫醒睡夢中的同學,一個個問他們:「要不要參加『僧侶救護隊』,一起到台灣去?」

曾有徒眾聽我訴說這段往事時,驚訝地問道:「您半夜把大家弄醒,難道這些人您都認識嗎?」我毫不猶豫地回答:「為了慈悲救人,任誰我都敢去叫啊!」

記得剛到台灣那年,我巧遇同參性如法師,只見他兩眼深陷,氣若游絲,交談之後,才知道他已經是第三期的肺病患者。當時醫葯還不發達,得了肺病等於宣告絕症,大家都害怕傳染,不敢親近。只有真念法師和我無所畏懼,不時前往照料,每天還仔細地將枇杷葉上的細毛洗凈後,熬成葯汁,喂他服食。這時適逢道源法師開講《大乘起信論》,在當年缺乏弘法的台灣,可謂甚難稀有。真念法師有心聞法,但又聽不懂國語,我遂自告奮勇,將聽講的手抄,連同自己搜集的許多相關資料,每天整理成上萬言的筆記,送來給他參考。我雖然為此忙碌了一整個月,但是看到真念法師滿心歡喜,性如法師病體漸愈,我自己也感到高興極了。

月基老和尚曾經是我就讀棲霞律學院時的院長,我為了報答他當年的教導恩惠,不但將自己參與籌建好的高雄佛教堂交由他住持,並且奉養照顧,常常三更半夜送他就醫,為他付費療病,直至終老。他往生以後,道場卻立即被他人佔有。許多人義憤填膺,紛紛口誅筆伐,吁請我出面收回,我不但不計較,甚至交代依嚴法師,將老和尚生前積蓄的一千數百萬元,全部交還棲霞精舍。

在佛光山開山之初,經濟最為拮據的時候,斯里蘭卡的法師在當地籌辦大學,希望我伸出援手;一位老法師曾向我借款八十萬元,我萬般籌措給他,事後他卻說:「我只是試試你的誠意。」在新加坡的一位法師建社會福利中心,要我認捐兩間房間,我雖阮囊羞澀,但都念其是長老或是同道,設法為其籌款解困。孟加拉、錫金、尼泊爾、拉達克、印度等地的佛教機構,來函表示他們缺乏經費建設教室、興設圖書館、修復道場精舍……,我那時雖然自身困難,也都竭力捐輸,以盡佛子微忱。

記得數年前,我曾經接到一位不肯署名的無頭信,上面貼了一張有關到中國大陸救濟的新聞,旁邊寫著:「你是大陸人,你做了什麼慈悲救濟的工作?」我看完感到啼笑皆非。多年來,我對大陸的捐獻,不僅包括佛教團體、寺宇殿堂、水澇旱災、慈善機構,還有獎助學金、學術研究等等。這些微的愛心,難道都要向大家報告嗎?我一直覺得: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悲也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手段,而是真愛的自然流露。

我捫心自問,自覺不但無愧於中國大陸的人民,更無怍於台灣本省的同胞。記得一九五一年,花蓮發生大地震,我那時雖然一貧如洗,住在善導寺里,以放骨灰的櫃子為床,卻為了震區災民,而奔走募款。在寶島四十多年來,我成立安老院、育幼院、出版社、雜志社,我興辦教育,從兒童到成人,深入各個階層。凡此固然是為了不願聖教衰,不忍眾生苦,也是想藉以孝養天下的父母,教化天下的子女。

我認為:慈悲不應該有省籍的界線與地域的分別,而應該是一種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卻能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我雖然居無定所,卻到處為前線官兵募集衣服書籍;一九五五年,越南淪陷,發生海上難民潮,我雖忙於弘法,也不辭辛勞,到各地呼籲社會大眾雇船到海上去救助難民,承蒙大家幫忙,活人無數。這些年來,世界五大洲天災頻仍,人禍不斷,我也都以國際佛光會會長的身分,多方奔走,發起會員們出錢出力。

經常有人見我一生興辦許多佛教事業,很好奇地問我:「這些是否早就在您年輕的時候,都預先在腦子里計劃好了?」其實,說來恐怕有人不信,這些事業當中,有許多是一念的悲心所成就的因緣。例如,由於不忍年事已高的阿隨姑獨自一人照顧佛堂,我四處籌款。在那裡我成立了「佛教文化服務處」,開始著手推動佛教文化事業。

我在一九六七年購買佛光山土地時,也沒有想到要建大叢林,只是聽說一對越南華僑夫婦急於脫售一片二十甲的麻竹山地,以度難關,卻苦於無人肯買,全家大小坐困愁城,正欲投河一死了之。我見人命關天,心生悲憫,於是將「佛教文化服務處」變賣,以所得款項購買這塊山地。當時,許多信徒認為將這么一棟座落在鬧區的房子賣了,換為荒山野地,簡直是聞所未聞,因此都來勸說反對。我還是力排眾議,買地救人。

探勘地形時,我望著滿山的刺竹雜草,想到這么廣大的地方,正好可以用來建設規模較大的佛學院,一償培才興教的宿願,於是,一間間校舍就這樣順理成章地蓋了起來,佛光山的教育事業就是在此地紮下深厚的根基。後來,為了因應朝山信眾的需要與方便,我又籌款購地,移山填海,規劃其它佛殿、講堂、客房、齋堂等建築。直到現在,佛光山的硬體工程從未間斷,但是我們可以昂首驕傲地說:「所有的設施,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一切的建設,都是為了福利社會。」

當學生一個個畢業踏出佛學院以後,我開始在各地建設別分院,讓他們得以奉獻所學,廣播菩提種子。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把寺院道場建得那麼多,那麼大呢?世界上的苦難這么多,拿這筆建寺基金去濟貧不是很好嗎?」

這一番話聽起來似乎言之有理,然而進一步探究,並非真實,因為布施再多的金銀財寶,興建再多的慈善事業,也只能拯救肉身性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消滅貪瞋愚痴,拔除眾生根本業障。而佛法的布施,真理的指引,則更能凈化心靈,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及於生生世世。所以,建造多功能的佛寺,度化萬千種眾生,才是最徹底的慈悲啊!

建寺度眾生本來是一件神聖的使命,可惜的是教界一些人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建造寺宇,不知培養僧才,到頭來不但無法發揮度眾功能,猶有甚者,落入神棍手中,反而形成變相的斂財工具,誠為悲矣!

因此,慈悲如果運用不當,也會淪為罪惡。縱觀社會現象,其它的例子還有:縱容子女,造成社會問題;姑息惡作,導致社會失序;濫施金錢,助長貪婪心態;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凡此種種都是源於沒有正確的知見,缺乏道德的勇氣,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能為前導,否則弄巧成拙,反失善心美意。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贊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發展事業最為重要的條件,是人;成立事業最花費心力的資源,也是人。二十八年來,在佛光山服務的員工良莠不齊,我也一再勸慰主管們要以慈悲攝受部屬。結果,一些原本貢高我慢的員工,在佛法的薰習下,漸有成長;另一些實在與本山道風不能相應者,我也不予留難,總是給他們一條路走。我只是營造一個圓滿的結局,才能令雙方皆大歡喜。多年來的處世經驗,使我深深感到: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為玉帛,消怨懟於無形;唯有慈悲,才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

天下之事不能盡如人意,以慈悲行事也有吃虧的時候。有一些人在我承諾替他清償債務以後,就忘了他自己的責任所在,像曾經編輯報刊的某人,多年來我每個月得為他償付五萬元的債務。另有些人利用我的慈悲敲詐錢財,如西來寺的工程,延宕多日,原先負責建築的公司以為佛教人士善良好欺,數度索錢要脅。類似這種事,在我一生當中,不知發生過多少回,但我從來未曾灰心氣餒,因為我寧可因慈悲而自己吃虧,也不願任意舍棄一個眾生。

或許就是因為對於眾生有這股與生俱來的深切感情,我從小對於動物,也是愛護有加。凡是家裡養的雞鴨狗畜,我都不準別人鞭打販賣,或殺煮烹食。記得過去鄉人都說狗只能吃一餐,但是我將心比心,不忍其飢,所以常常在吃飯時,借故端著碗,踱到院子里,與狗兒同享飯菜。即使遇上兵禍荒年,我也寧可自己枵腹,而不讓狗子餓著。有時被家人發現,難免一頓責備,他們常說:「人都沒得吃了,還要給狗吃。」我倒覺得:人不一定要吃,但狗還是要喂的,因為狗子不會說話叫餓啊!因此,我每天還是偷偷喂狗,至今想到狗兒歡喜搖尾的樣子,依然覺得樂在其中。

九歲那年,我親自飼養的小白鴿飛失,好幾天都不見它回來。我掛念鴿子乏人照顧,捱餓受苦,竟至傷心欲絕,投河自沒。不知是自己命不該亡,還是從小泳藝超群,竟然順著水勢,一路浮到彼岸。我悻悻然回到家裡,終日憂心如焚,食不下咽,達數天之久。

一九五六年,我在宜蘭開設慈愛幼稚園時,為了培養小朋友的愛心,我養了猴子、鳥兒。畜園的老闆一再勸我不能給猴子喝水,否則會很快長大,就不好玩了。但是我想到口渴的難過,於心不忍,還是每天喂它喝水。不多久,猴子長得竟然比半個人還要高大。等到養得再大一點的時候,我見它終日關在籠子里,心生悲憫,於是放它回歸山林。望著它在樹上攀爬跳躍,高興無比的樣子,一股生命的喜悅在心中油然而生,沖淡了原本的依依不捨。

多年前,佛光山曾經養過一隻狗,叫作「來發」,徒眾見我視動物如己命,自然也對它百般疼惜。有一次,客人送了一盒餅,楊慈滿師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對著我說:「來發!給你吃!」我即刻伸手過去,說:「來,給我,來發歡喜吃。」在旁的人說:「弟子見了師父,怎麼可以叫狗的名字?」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實我常常也忘了自己是誰,也許正因為擁有這般物我兩忘、自他一如的性格,我的心中無時無刻都充滿著慈悲的歡喜。

我回想剛來台灣時,過著四處流浪的日子,雖然無錢無緣,但是心中卻不以為苦,因為只要我以慈悲待物,愛護珍惜,花草樹木會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蟲飛鳥也迎我以悅耳鳴唱;只要我以慈悲應世,不冀回報,榮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緣,天下眾生也成為我的法侶道親。

所以,惜福是慈悲,結緣是慈悲,尊重是慈悲,包容是慈悲。如果我們能用慈悲的心靈體貼關懷,用慈悲的眼神看待萬物,用慈悲的口舌隨喜贊嘆,用慈悲的雙手常作佛事,那麼我們無論走到那裡,即使是一無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慈悲不僅於己有利,慈悲更是家庭幸福的動力,是社會安和樂利的基石,是國家繁榮進步的要素,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泉源。因此身為一個人,無論處在任何一個時空里,都不能沒有慈悲。今天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暴戾之氣甚囂塵上,就是因為缺乏慈悲,所以我們更應該提倡慈悲的胸襟、慈悲的道德、慈悲的勇氣、慈悲的行為。讓我們以慈悲的法水撫慰受傷的心靈,以慈悲的良葯對治瞋恨愚痴,使我們的國土成為慈悲的國土,使我們的世界成為慈悲的世界。

我們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

閱讀全文

與星雲談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胃脹大便不通怎麼辦 瀏覽:445
粵語版老電影 瀏覽:998
9070 瀏覽:264
現代女星露點電影 瀏覽:839
日本污電影 瀏覽:683
崇明重陽節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 瀏覽:788
保險公司發退休金 瀏覽:560
山東事業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778
韓劇吃小孩子的一部劇叫什麼 瀏覽:667
退休工資到期不發 瀏覽:145
吉林市的養老院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818
最長壽的獅子 瀏覽:924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離退休人員 瀏覽:768
北京市退休工資調整2020 瀏覽:930
老人過世安葬後如何告知親友 瀏覽:802
蜘蛛俠123是哪個公司拍的 瀏覽:739
和兄弟妻子偷情韓劇 瀏覽:113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學校有哪些 瀏覽:738
老了退休金給多少錢 瀏覽:947
視頻右上角水印ippa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