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90後對孝順觀的共同特點

90後對孝順觀的共同特點

發布時間:2024-06-12 17:42:55

A. 以新型的孝順觀之我見為題寫一篇800至1000字議論文

(1)
有人說,孝心是一支永遠也燃燒不盡的蠟燭,讓父母永遠幸福;孝心是一股永遠也流不完的暖流,讓父母永遠溫馨;孝心是一杯永遠也不苦澀的咖啡,讓父母永遠品嘗。孝心是春天的風兒、地上的花兒、空中的鳥兒、水中的魚兒,時時刻刻伴隨在父母的身邊,讓他們感受到天倫之樂。

當我們呱呱落地的時候,我們是否感覺到自己已經不再是黑暗中的胎兒,而是來到了一個從來不曾見過的鳥語花香的世界?我們是否應該懂得,是父母把我們送到這個世界,讓我們看到了水的清、柳的綠、花的紅,聽到了鳥的鳴、雨的聲、人的歌……

當我們咿呀學語的時候,當我們被送上課堂受教育的時候,當我們接觸到更多新奇事物的時候,我們是否已感覺到是誰在我們背後默默付出?是父母在我們翅膀不曾硬的時候給予我們無私無畏的關愛。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與我們風雨同舟,不棄不離。為了我們,他們付出的辛勤勞動最多,操勞的最多,給我們的教育和啟示也最多。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是父母鼓勵我們不要氣餒,堅持下去。當我們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難時,是他們幫助化解,教會我們處理問題的方法。在我們說大話時,是父母提醒我們要謙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進。當我們驕傲自滿的時候,是父母告訴我們不要飄飄然,要小心,免得下一次失敗,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要心急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平凡的話語,然而卻是我們最可貴的精神財富。

常言道:「孝,其為人本也!」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父母,心存孝敬之心,認真履行義務,才能堪稱一個合格的人和完整的人。我們或許不曾體會母親忍痛將我們分離,留下幸福時的淚水,也許不曾明白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他們為我們遮風擋雨,一口一口地把我們養育成人……為了讓我們能成為國家之棟梁,他們千般叮嚀,萬般囑咐,一句一句地引導我們上進……為了我們,他們含辛茹苦,日夜操勞,而自己卻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把青春獻給了我們,風雨一世,滄桑一生,我們應該如何償還這不可計量的父母之情,養育之恩呢!「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親愛的父母呀!您們對我們的愛如此之多,我們雖不能完全償還,但我們一定要努力去還,一點一滴地去償還這人間正道的倫理情懷……

聯想今天,許多兒女都以自己工作忙,事情多為由,不去看望父母親。有的即便是去看望了也只是買些東西,匆匆忙忙的來,急急忙忙地走,根本不是從心理上關心父母,不凡有應敷了事之嫌。試想,當你小的時候,父母出差,沒有在家,難道你不孤單,難道你沒有一種失落感?而現在你們的父母不正處在你當時的心情嗎?作父母的,徜若不能得到子女的孝順和關愛,難道不同樣會感到孤獨與失落嗎?所以我奉勸一句:孝心可貴,真正的孝心更可貴!那些虐待父母的人,不管不問父母的人,忽視父母生活和心理的子女,都是沒有履行好做一個合格子女的義務啊!

回想現在,既使我們想加倍償還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我們真的能夠完完全全地償還得了嗎?我們愛的心情一樣嗎?孝心可貴,父母對我們的恩情,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我們對父母報答與孝順也不是今生今世就能割捨得了的呀……
(2)
從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第一個笑臉迎接你的人是誰?是你的父母;當你牙牙學語的時候,是誰在那裡耐心的教你?當你蹣跚學步的時,是誰拉著你的手,讓你一步一步的慢慢地走?是你的父母。我們的一切一切包括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因此孝敬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是的,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同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眾所周知: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既然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們現在就要行動起來,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么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苦而不為呢?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們要銘記「百善孝為先」的古訓。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孝敬父母,用我們的優異成績,報答父母。

感恩是一種溫暖的情感,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輕輕吟唱著,在心與心之間傳遞著人世間最純最美的訊息,時刻提醒著我們:道不遠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現在,我們都還是剛剛步入初中的中學生,並不能為父母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孝敬父母,應從日常小事做起,從生活中點滴小事開始,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應理解父母的辛苦,從心底里感激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時刻充滿一顆感恩心。教師評語:這篇議論文,旁徵博引,談古論今,從多角度論證了孝敬父母的意義,並聯系生活實際,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道理論證和事實論證相結合,有很強的說服力。結尾點題,並結合實際,深化了中心。對於一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篇較好的習作。
(3)
僅僅寫下這個題目,雙眼已是淚水朦朧。
是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失去親人和朋友。我深愛著的父親走了。在我的淚雨中永遠永遠地消失了。盡管親人們有著萬般的不舍父親還是走了。他靜靜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苦苦留戀的一方庭院。

那個夜,那是個秋夜。是夜,有雨似乎也有雷。我想那雨便是天公的淚,那雷正是天公的哭聲。那一夜,我的心在流血。我的整個生命似乎都已僵滯。就在那個夜父親飄然西去。去的時候父親只有56歲!這還是一個被稱為中年的年齡啊!

父親原本有著強健的身體,從來連感冒都很少有過。可是六月底的一天,一個晴天霹靂,父親竟被診斷為惡性腦腫瘤骨癌。這這怎麼可能呢?無疑這是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一個殘酷至極的現實

七月初,就在我要踏進考場的時候父親也被推進了手術室。不幸的是父親的手術失敗了。也許手術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可恨的是我的高考也失敗了。面對父親,我無以去安慰他。然而父親卻安慰我說明年等我的好消息。

就這樣,我在家陪著手術後的父親。

由於父親原本的體質很好,體內也都正常,飯也能吃飽。看上去手術後的父親精神還很好。早上,父親拄著一根小棍,有我扶著,我們踏著朝陽在鄉間的小路上散步。我們談笑著,父親還給我講他過去的故事

父親,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有著同齡`老三屆`讀書人的那樣境遇。但終因家裡太窮,爺爺積勞成疾,不能再勞動不能再供他讀完最後的書。父親就不得不回到黃土地上!父親很有體力,也能吃苦。父親做過建材預制,後來又搞建築及預算。於是當時的家庭生計還勉強好過。但是這一切都是靠父親的大量付出換回來的!父親用他的那雙手支撐著一個家。父親就這么不停地勞作著直到他被診斷為惡性腦腫瘤.骨癌!父親太累了,父親的心太累了!父親沒能享受過一天的真正的清福!他的晚年也在勞作中度過。

父親的一生是磊落的一生。父親是認識他的人所公認的那種好人。每每鄰里中誰家遇事父親總會被請到,父親從不推遲,也樂意幫忙。當村裡人相互之間發生口角的時候,父親憑他那種不可抗拒的威信很快就能化干戈為玉帛。認識父親的人都非常尊重他。在家中,父親更是個好父親。我愛父親。

看到父親的狀況還好,於是我也盲目地樂觀。認為手術後的父親也就平安了,父親自己也說他還能或活二十年。我還想著把這一次手術權當著父親的一次難得的療養吧!是啊!多少年來父親太緊張,太操勞了。他曾經就憑著自己的一雙手建起了村中的第一宅瓦房。這宅瓦房滲透著父親的汗水,充滿了我們的驕傲!為哥哥安了家。還把姐姐以當時當地最最體面的方式嫁出去。同時還供我讀書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靠父親的那一雙手啊!為了我們,父親不停地奔波著勞作著,總不願停下來多歇一會兒。父親,我們的父親,他無愧於我們兄妹中的任何一個,無愧於他的親人。

看著手術後的父親平靜了許多,仍然精神。我們也感到莫大的安慰。於是,我們全家釋然。
九月了,父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學了。父親就催我去找他的一位在教委工作的老師幫忙找一個學校復讀。我看著父親又望望母親,我使勁地點點頭:「明年我一定考上大學!」父親就微笑著看著我

我復讀了,帶著父親的囑托!帶著自己的諾言!

九月底的時候,那一天是中秋節。是月圓人團圓的日子。我決定回家看看父親,陪父親一起過中秋節。我高高興興地從學校往家趕。我已有近一個月沒看到父親了。在路上,腦海中便浮現出父親坐在騰椅上,看到久別的我回到家中而高興的樣子

終於到家了,可就在我踏進家門第一眼看到父親的那一剎那間,我的包猛地從手中脫落了,我的整個人都僵滯了!父親已不再是一個月前的那個樣子了!不!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

父親由母親在他後背抵著,才勉強能坐立著。父親耷拉著頭,雙手無力地垂著,倚在母親的懷里,盤坐著。母親貼在父親的耳邊告訴他我回來了。猛地,父親使勁地抬起了頭,吃力地睜開了他那雙疲憊的眼睛看了我一眼,頭又不得不低下。可我分明看到他的臉上顯露出一絲僵硬的目睹此情此景,我再也不忍看下去。淚,早已蓄滿了眼窩。我轉身沖出了屋子,跪立在院中,淚水泉涌。在心中大呼:上天!讓我去代替父親!讓我去代替父親承受痛苦!為了父親我願去死

母親告訴我,父親這樣已有十幾天了。是父親叫不告訴我的,為了不影響我的學習。此時此刻,我懂得了:父親就是父親,任何時候他都會想著自已的孩子,想著親人。就在我走後的第二個星期,風雲突變,父親的病情開始惡化。體內癌擴散。先是一隻膀子疼,接著另一隻膀子.雙腿.脊椎都開始疼,准確地說那是從骨頭疼啊!那些鎮癌痛的葯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可是父親的四肢是從骨頭里一驚一驚的疼,那該又是怎樣的一種揪心的痛啊!直疼得父親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無分晝夜,父親那高大的身軀就是靠母親吃力地一會兒扶起坐著,一會兒又放下躺著,放下躺著,一會兒又得扶起坐著。就這樣反復著,也許只有這樣才會使父親稍稍舒服一點,痛少一點再不久,父親渾身的骨頭都開始疼,可是任憑骨頭里怎麼疼,任憑把牙咬得咯咯響,父親就是不叫出聲來!他是不願讓母親更傷心,更心疼。他是在用這唯一的方式來安慰母親,安慰他的親人!這又是怎樣的一心境呢?再看看母親,短短的幾個月下來,她卻瘦了兩圈.三圈,甚至更多

父親疼的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就叫母親拿那些鎮癌痛的葯給他吃,是加大了兩三倍的劑量吃!可那畢竟是葯啊,帶來的副作用父親更是默默地承受著。最終,那葯吃得再多也無濟於事了!不得不以杜冷丁來維持!很難想像,父親最終都沒有因為痛而叫出聲來!這又該是怎的一種毅力和愛啊!

就這樣,母親寸步都不願離開,日夜地守護著父親,吃力地摟著。淚,一滴滴地落在父親的臉上,身上。艱難地與死神搶奪著親人最後的生命。可是父親還是用他那極微弱的聲音告訴母親:「別哭!」我要接替母親扶一會兒,父親卻費力地搖了搖頭,要我走開,不許我碰他。父親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他的聲音只能靠那微弱的氣流匯聚而成。最終,那夜我摟著父親,再也不願離開,就這么靜靜地摟著我怕沒有父親,我怕!我怕極了!我就這樣靜靜地緊緊地摟著父親度過了那個無眠的中秋之夜!(以後我再也沒能親近父親)當時的預感也是這將會是父親陪我度過的最後一個月圓人團圓的日子。這么想時已是淚如雨下。心中卻在大喊著否定自己,不!不會的!父親不會棄我而去的

第二天,父親就「趕」我回校了。

離開父親的那些日子,我的腦海中翻滾著一些可怕的影子。每夜都從噩夢中醒來,包括母親的悲愁,以及父親去世的情形,都在腦海中一一閃過。連父親去世後我穿了孝服和哭泣的樣子也在腦海中浮出了!

10月6日,那個夜,那個可怕的夜還是降臨了!當我趕到父親的身邊的時候父親,父親已經走了!可當我跪立在父親身旁的那一刻,我竟然平靜!平靜的心如止水!我竟然不知道哭!當母親那一聲撕心裂肺的:「親人啊!」如寒流掠過心靈。我方才驚醒,想到再也見不到父親了,想到父親會是永遠的離開,再也不會回來,想到再也聽不到父親那諢厚的聲音,想到一時間,天昏地暗!父親沒了,我敬愛仰慕的給我人世間至親至愛的人,真的去了!一個使我刻骨銘心的面容,一個使我信賴的寄託,在我還沒有走出愛的季節就離我而去了。

我早已築起的堤防剎那間被悲傷沖潰了,感覺到一股發自心底的血噴薄而出。淚水如同山洪爆發傾瀉而下。什麼撕心裂肺,什麼肝腸寸斷,都在那一剎那體驗到了。我失去的那是我至親至愛的父親啊!!

我幾度昏厥

多少日子,我對父親長哭當歌

父親去世已幾個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卻依然歷歷在目。好象總會聽到父親的聲音,總會看到父親的身影。總感覺到父親還在,就在家裡。直到這時我才真正理解什麼叫作「永遠活在心裡。」這並不是一句套話。這的的確確是一種感受,是一種只有如我這樣有了失去父親經歷的人才會產生的感覺。

在幾個月中的許多日子裡,我常常獨個兒靜靜地出神,想父親!很想很想,想得心馳神往,淚流滿面。更多的時候會哭出聲來。要能再見父親一面該多好!

父親去了以後的日子裡,我常回家看望母親。看著母親終日有擦不幹的淚,我猛地意識到:這一切,最痛的是母親,她是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啊!而且又是眼睜睜地看著病魔怎樣一步步從她身邊奪走親人的,何況又是那樣的無奈!讓悲傷一點點撕碎著她的心!父親去了!偌大的房子中只有母親一個人。晚上,母親早早地就把門閂上了。可我明明記得父親在的時候我們睡覺從不閂門,夏天甚至敞著門是的,那時候父親給我們以一種無可替代的安全感

在父親去了以後的那幾天里,在悲痛欲絕的情境中,我還意識到了,其實,對於父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病魔折磨得父親那樣痛苦,他也想休息一下了。這樣想於母親,於我,於親人們也許是一種最為合理的最為平衡的安慰了。除此之外又能如何呢,還能如何呢?

我以為,這個宇宙之中是有天堂的。父親之去也算是一種解脫,脫離了人間之苦難,脫離了生活的繁雜,脫離了塵世的凡俗,脫離了病魔的折磨

我一直在想,那個有雨有雷的秋夜,於父親,於我,於天,於地都是那樣的不同神秘而又神聖

父親!我至親至愛的人!

安息吧!

父親不朽!

(4)

我在課余時間從未想過父母親現在在做什麼,只是一味的同那些喜歡八卦的同學閑談著什麼非主流和時尚!

直到今日,當身旁的同學談她為父母買生日禮物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出醜,連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更何談送禮物我一味的沉寂在我的學習當中,但今天,我總想寫些什麼,寫一些我父母的事,用來彌補我心靈上的空缺!

我從姥姥那裡得知,我的出世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為我伴隨著病魔一同出世,疾病附帶於我的身上,更加壓在父母的心口,為了給我治好病,父親二話沒說便離家去廣東打工我不知道父親當時是憑什麼外出打工的,憑力氣他那麼矮,憑文化他連小學都沒讀完,是什麼讓他每月寄來我的醫葯所需我聽到生日二字才想起父親的這些事兒姥姥說:父親怕母親知道他會因少錢而會賣血,所以才借外出打工做幌子,掙得一部分錢不足時再賣血湊足'我曾一度的發誓要父親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我卻連父親的生日都不知道!

我是由母親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我以前不知道我有什麼病,只知道母親每一次在我上學前都會叮囑我在學校要注意幾大事項很長的一大串,聽久了我便有了抱怨,在我可以記的起的事里有一件是永遠也無法從腦海抹去的我深夜發燒,母親將我背起在寒風刺骨的夜晚走十幾里的山路硬把我送到了醫院,我不知道母親是如何做到的,她那麼矮那麼瘦小的身軀為何能承受住這樣的遠途奔走我還記得我初二暑假在廣東的時候,有一次我提著開水,不小心灑了,水撒在我和父親的腳上,您二話沒說便走過來幫我吹氣,還要父親立即去買葯我的腳好了,可是你和父親的腳卻是紅腫腫的幾塊當我要回家時,臨走你送我上車要我好好學習,我自信的對你說我一定考上一中讓你樂一樂。

初三過後,我順利的考上了縣一中,你很開心。我原以為我已經很有孝心拉!可步入高一,我的成績如流水般的一瀉千里。我看小說,玩游戲。每每你問起我的成績,我都說還好,您回來過年,要來學校看我,卻被我巧言的說服。其實你明白,我怕同學看到你那麼矮,穿著那麼朴實而出了我的丑,當你期待著我告訴你期末成績時,我卻以我有權保持沉默來推託,讓你背著我流淚!

我生日了,您給我買蛋糕,放假回家您給我做好吃的,而我回報你們的只是高一時期一味在學校看小說,玩游戲,只是顧及面子不讓你來,只是一味的墮落,一味的讓你們傷心難過,這就是我所胃的孝心聽著同學談起父母的生日時,我才發現原來自己這么的無知,現在我真的好想當面抱著你們說聲:對不起我好想送你們一份生日禮物,此時我無顏來親自問你們的生日日期,下次我回家一定要,一定要好好的拿出戶口簿來永遠的記住你們的生日!
(5)
最近看了畢淑敏的《孝心無價》,深有感觸。她那驚人的見解,獨到的分析,精闢的語言無不令我折服。但是,最主要的是讓我真正的體會到「孝」的分量。

她筆下的那個學子,在家境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之時,堅持要讀研究生,母親無奈,只好賣血。試想,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去愛誰?還有那個父母重病在床,自己斷然離去的遊子,連最起碼的孝心或說親情都沒有,那麼他空有一身皮囊,對家庭,對社會又有什麼用呢?

可想想自己,對父母又盡了些什麼孝呢。自己與他們的行為雖然有著極大的差別,但從「孝」的角度來說,又何嘗不一樣呢。連父母的生日沒有得到自己的禮物,更不必說父親節,母親節了。當父母傷心之時,也沒有點安慰。相信像我一樣的人還很多。

看著父母對待爺爺,與自己對待他們也有著很大的差別。

高考即將來臨,在這僅剩的一年多,平時還和他們吵吵架,現在想想,我是多麼的不孝,是
多麼的可憐啊。

也許能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時間也只有這一年多了,也許我應該好好的珍惜這段時光。可是從容盡孝我該怎麼辦呢。一處豪宅,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是一桌山珍海味,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我能給他們這些嗎,我給得起嗎?或許,我能給他們一朵野草,一朵小花。會如畢淑敏所說,在愛的天平上,它們是等值的。

孝,多麼美麗的字眼。古有二十四孝的佳話,今天,殷武勇在新婚蜜月期,三次割下全部頭皮救父。

可是,許多人自作主張,為了美麗,把自己的耳朵穿洞帶上耳飾,在自己的身上刻上文身,這是對父母的大不敬,也是對生命的大不敬。、《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現象。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趁著父母健在,好好盡一下孝吧。

我也會在心中默念:孝心無價。

B. 90後孝順觀有了新的特點

與父母平等相處;善於與父母溝通交流;直接表達對父母的愛;聽父母的話,但順從有度;表達感情的方式活潑、有創意…

C. 綜合性學習(7分)傳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文化。請參加以「孝」為主題的綜合性活動。活動一:【猜「孝」

綜合性學習(7分)

傳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文化。請參加以「孝」為主題的綜合性活動。

活動一:【猜「孝」義】參考圖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義。(2分)

本義:

活動二:【感「孝」心】傳統的「孝」比較強調長幼有序、順從父母,新時代,「90後」孝順觀有了新的特點。閱讀以下材料,寫出你的兩點發現。(2分)

A.節日里我會給爸媽寫小卡片,感謝他們的付出,告訴他們「我很愛你們」。

B.我認為「孝」跟「順」不是一碼事,爸媽也有錯的時候,比如,我一用電腦,我爸就不高興,但需要的時候我還是會偷偷用的。

C.我偶爾會和媽媽聊聊明星的八卦,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哦,專家證明現代人壓力很大,適度地八卦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心理調節方法。

特點一:特點二:

活動三:【說「孝」理】孫萌向好友傾訴自己的煩惱,他覺得媽媽管得太多,為此還和媽媽吵了一架,現在甚至想離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將怎樣勸阻孫萌?引用以下《論語》中的一句名言進行勸說。(60字左右)(3分)

A.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B.事父母幾諫。(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應輕微婉轉地勸阻。)

D. 捋一捋"孝"的思想,不孝,就是不愛父母嗎

"孝"字,最早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說文解字》上講:孝,即"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承老也" 。可以理解為:小的時候,父母在上面呵護關愛孩子。孩子長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又在下面侍奉父母,體現了一種父母和子女之間自發的人性關懷,散發著濃濃的溫馨和暖意。

但是理想每每要落實到現實里的時候,就難免會發生偏離。梁漱溟先生曾在《中國文化要義》中總結道:"中國之以倫理組織社會,最初是有眼光的人看出人類真切美善的感情,發端在家庭,培養在家庭… …中國人在情感中,恆只見對方而忘了自己,慈母每為兒女而忘身,孝子亦每為其親而忘身。夫婦間、兄弟間、朋友間,凡感情厚的必處處為對方設想,念念以對方為重,而把自己放得很輕。"這正是中國情誼社會的表現。但是孝的美好理想在進入實際生活中時,其歷史的走向是偏離理想的。

孝的起源:不單純的"孝"

血緣關系是孝產生的自然條件,父母愛子女,反過來子女愛父母,都是出於人的本性。懂得贍養父母、酬報父母賦命養身之恩,是所有人類與生俱來的良知本能,"命之所由系,身之所由出",這種樸素的血緣之間的情感生發正是人之為人的孝觀念的發生學意義之所在。這種親人之間的純朴美好的情感互動, 既表明了一種生命的根源意識, 又體現著人類源於其它物種而又高於它們的情感。由此,孝意識是人類天生的自然稟賦,這是沒有受到道德約束之前的自然狀態下的親子關系。

但是孝作為一種被固定下來的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開始被宣揚、傳播並深入人心,是在什麼時候呢?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說,一定是在私有制戰勝了公有制,個體家庭建立之後才產生的。因為只有產生家庭後,才有了家庭中的各種關系,有了關系,才有了各種權利和義務,這才是"孝"產生的社會條件。正如恩格斯說的一樣:"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孝作為一種道德觀念,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

具體落實到我國歷史上,根據歷史學家們考證,大約是在周初,形成了有關於"孝"的一系列道德規范。那夏人和商人干什麼去了呢?首先,現在並無直接的文字資料供我們了解夏代的倫理思想。和夏的時代相符合的一些考古發現,發掘出的物品大約可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物質發展條件,生活的環境(有魚紋可能說明離水源比較近,且觀察到了魚的一些美好的象徵意義),頂多能看出當時人的一些審美情趣,但是其倫理思想相對來說難以考證。殷商時代,漢字基本成熟(金文、甲骨文,中華文明真的早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金文一般記錄了國家祭祀和征伐等大事件,還有重要角色的事跡等等;甲骨文多卜辭,說明殷人鬼神觀念的流行,無論大事小事,動輒就占卜,一占卜就往龜甲上記錄。相比之下,人類自身的一些思想認識卻沒能凸顯或被發現。但是西周,就大不一樣了。

甲骨文 卜辭

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 一曰立子之嫡之制, 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 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利, 君天子臣諸侯之制, 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因之所以綱紀天下。《殷周制度論》

我們知道,宗法制的形成就是在西周,以血緣為紐帶,形成宗法上的等級差別,使天下土地為王所有,將血緣與國家的形式緊密結合。侯外廬在在他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中指出:"有孝有德是西周的道德綱領,德以對天,孝以對祖,是周代倫理的特色。"這樣一來,將道德、宗教和政治融為一體。所以,孝的道德觀念,從起源之始,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倫理觀念,已經和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孝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景觀之一,在希臘、羅馬、以色列或者印度等文化系統中,都找不出這種情形。中國文化作為一種禮樂文化,尤其強調人的道德,所以孟子曾經說過"人之所異於禽獸者幾希" ——人和野獸有什麼區別呢?就是在"有無道德"這個區別上,人有道德,而禽獸不懂什麼是道德。而孝道,又是判斷古代中國人有無"道德"的重要標准,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舉"孝廉"的時代有病態的《二十四孝》;明朝時,在孝道上的污點甚至可以毀掉一個人的政治前途(張居正沒丁憂,成為政敵攻擊他的一個絕好把柄)。那麼,孝在中國到底為什麼這么重要呢?

"孝"觀念的發展:忠孝同構的倫理觀

在戰國時,就已經有了忠孝並稱的記錄。作者不詳,成書於戰國年間的《戰國策》中的記錄就大致體現了這種思想變化的傾向——"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但是,戰國時思想大開花,流派紛起,並沒有一種所謂的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思想。所以,忠孝觀念的整合,是在之後的統一大帝國時代:漢帝國時期。

先秦儒家孝的思想在漢代開始了它的封建轉化。在這里我們引用朱嵐先生在《中國傳統孝道七講》中的一段話,他是這么說的:

"第一,易'孝'於'忠',實現了'孝'從家庭倫理向政治倫理的轉變;

第二,'三綱'理論的提出,使'孝'由倫理道德變為封建綱常,並具有了神聖化和神秘性;

第三,對孝作了全面的規定,後人行孝有了統一的標准。

這種思想的轉變被記載在《春秋繁露》、《孝經》和《禮記》等著作中。那麼這些著作到底講了些什麼呢?讀者們不必去看,這里我們歸納它們的大概思想:

《春秋繁露》把"孝"三綱化(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在這個語境里,就是表率、約束和服從的一種關系),以宇宙陰陽、五行之間相生相長,相剋相成的原理推論出人與人之間父生子、子孝父的人倫之則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所以書中把孝道之源歸於天,一國之君也同樣取法於天,從而證明君主統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天下之尊卑隨陽而序位,君為陽, 臣為陰; 父為陽,子為陰; 夫為陽, 妻為陰。陰道無所獨行, 其始也不得專起, 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是故臣兼功於君, 子兼功於父, 妻兼功於夫, 陰兼功於陽, 地兼功於天。 《春秋繁露》

《孝經》則假借孔子之名,通篇宣揚"家國同構","天下為家"的觀念,將忠君和孝親觀念混淆起來。文章開始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從而確定了孝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其中有一段,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孝"成為了士大夫的立身之本了: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孝經·士章第五》

為迎合上述的孝治理論,漢朝統治者適時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以鞏固了"以孝治天下"的施政口號。從劉邦以後(他孝不孝大家都清楚,實在沒法吹),他兒子劉盈謚"孝惠",孫子劉恆謚"孝文",劉啟謚"孝景",劉徹謚"孝武",劉弗陵謚"孝昭",劉詢謚"孝宣",劉奭(shì)謚"孝元",劉驁謚"孝成"延陵,劉欣謚"孝哀",劉衎(kàn)謚"孝平",顯示君王以身作則,孝敬父母,作為天下人的表率。

這一時期形成的"忠孝同構" 思想,影響了其後幾千年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漢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國之道在政策導向下被有效地呈現和延續下來,並被其後的歷代所繼承。唐玄宗注釋《孝經》極其有名,他不僅自己讀,還詔令百姓家家都要收藏一本(來自皇帝的強行安利),並親自書寫《孝經》,刻石立於太學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南宋時,宋高宗將自己親筆的《孝經》賜給寵幸的臣子和天下州學,那時候的《孝經》大概等同於《論語》,幾乎人人都能引用一兩句。清代的康熙將《孝經》翻譯成滿文,乾隆還擺過"千叟宴",宣傳孝德。恩威並施的行政手段,使得漢代以後的忠孝觀念藉助政治的權威得以保證,同時又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認同之中,使得孝的思想同忠君的概念一起深入人心,成為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

子女對老人的愛護和尊敬,不能說僅僅是出於對老人養育子女時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與貢獻的回饋義務,更重要的是人類原始情感的凝聚和展現。這種具有自然屬性的原生關系和原初感情,顯然具有超越時間和地域界限的普遍意義與內在價值,因而是不可完全替代與徹底廢除的。但抹去這其中曾經被雜糅進去的的尊卑意識和政治權威,把上下結構的"孝"轉變為子女對父母真誠的愛,則是新時代對於親情自然流露的呼喚。

媽媽,我們愛您

小結: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作為人類永恆性的倫理情感和中國人深入骨髓的民族信仰,具有超越時間和地域限制的普遍意義與內在價值,對於工業文明混亂發展的現代中國社會而言,仍然極具拯救精神迷失的作用。隨著社會的變遷,我們由古代宗法等級制度下的"子民"轉變為現代社會平等制度下的公民,身份的轉變理應帶來主體意識的覺醒,傳統的附會、獨斷意識下的忠孝同構的世界觀,顯然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新的社會結構的形成和家庭觀念的重組,傳統的孝觀念必然也需要進行現代意義上的調整和重新詮釋:清除人生的依附和不平等的關系,去除政治權威和外在形式,弱化利益關系,尊重血親之間天然性的自發的情感聯系,從而回歸到原初的純粹的情感體驗。

E. 孝道在當今社會的現狀

孝的現狀和傳承

孝道在五四時期受到不同的批判,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成為了孝文化發展的一個斷層,但是孝文化在人們的心中卻是根深蒂固,這種孝道的影響並不會因為一時的破壞而終結。而孝發展至今,雖然傳統孝文化深入人心,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情況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首先促使孝發生變化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商業化的社會經濟逐步占重要地位,以及經濟生產方式的變化,城市化、城鎮化都從根本上改變了從前的大家庭式和宗族式的生活模式。在城市,未婚子女成婚後,往往離開了父母的家庭而另組小家,剩下父母單獨生活,或是年輕人為事業和生活付出很多的精力,忙碌中難以顧及對父母的照顧,亦或是為了擁有獨立的生活空間,子女一般搬出去住而不是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這都影響了孝的發展。而近年來不斷完善的養老保險體制,以及變化了的城市居民養老方式都為這種生活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現在很多老人退休之後有固定的退休金,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不再一定需要靠子女撫養。漸漸的孝的觀念也在這種氛圍中慢慢地淡化。在農村,傳統的社會農業的生產方式的改變,機器化大生產的遍及,使得勞動力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大量的人口不斷地外出,傳統的集體勞作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且傳統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也鮮少見到,父父子子的孝行關系在農村再也不像傳統社會那樣難以侵犯了。也許此時你滿口家規、族法或是專制的孝道,則會被人恥笑為「老古董」。

除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孝文化的傳承,其次從文化本身看來,當今社會不再是落後閉塞,而是不斷地與世界各國文化進行交流融合。其他文化的傳入則勢必會對中國傳統文化諸如孝文化等產生強烈的沖擊。



從下面一個現象我們不難看出,孝文化在今天的社會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今中國社會流行的一個名詞即「啃老族」。「啃老族」是指到社會中的一些年輕人受到一些思潮影響及目前中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沖擊,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發生扭曲的現象。雖然這種啃老趨勢還算不是主流形式,但卻不容我們忽視,認為這只是歷史的偶然作用罷了。「啃老族」並非找不到工作,他們大多主動放棄就業機會、呆在家中,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花錢如流水。啃老族的出現,提醒了我們,對孝文化的傳承,孝行為的倡導,孝行觀念的弘揚應該成為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

當然我們不應對孝的發展抱著過於悲觀的看法,必須認清雖然當前社會存在著不利於孝發展的因素,但是孝文化的不斷發展還是占據主導地位,是當前社會的主流形式。像「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以及不少電視媒體報導的孝子任務都不在少數,他們的行為感動著每位中國人。如遼寧大連就傳頌這樣一個孝子:父親因腦出血成了植物人,作為兒子的王希海每天晚上12時准點喂父親吃下第5頓飯。為了讓父親躺著舒服,他用8個枕頭墊在後背、腿下等不同部位。老人癱瘓多年不會自己吐痰,經常會被痰噎著,每次他都把一根膠皮軟管的一頭伸到父親喉嚨里,為父親吸痰。24年如一日照顧著不能自理的父親,深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還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華孝親敬老之星」的稱號。還有一則山東墨縣孝子的例子:他的名字叫劉世發,他患癌症已有7年,為了讓65歲的老母親開開心心安度晚年,他不但向母親隱瞞了病情,而且還偷偷為老人辦了存摺,給老人存起了養老錢。直到半月前,劉世發病情再度惡化,老人才從一個電話中偶然得知兒子的真實病情和良苦用心。讀到這里我們都會忍不住拭一把淚。從這兩則例子可以看出中國的孝文化還在不斷地發展著,它並沒有隨社會的發展而成為歷史,而是深入著人心,傳承著歷史的積淀和時代的變化,成為更具光彩的中國孝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都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基石,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如木石般無情無義,是有情的,而這情可以說是發端於孝。如果對父母都不孝,又怎麼能期待這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有愛心,有仁義呢?孝是和睦家庭的重要保障,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成為構建和平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崇孝、倡孝成為又一大任務,並且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社會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人類的歷史也會在這種發展中得到延續。而作為人類歷史的附屬品——文化也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當然也擺脫不了這種軌跡。孝是中國的凝聚力,連接著傳統與現代,則必然帶有鮮明的「中國」、「現代」特徵。而因為孝文化具有這種特徵,在對待「孝」時,我們就應該更慎重,將對「孝」的審視、思考與構建相結合,不能偏頗其一,否則都是不利於孝文化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弘揚「孝」的目的,再創輝煌的孝文化。

總之, 實行孝道,弘揚孝文化,能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和才能萬事興;而懂孝的人,必定是一個既具有個人修養,又懂得孝敬孝父母,對他人有愛心。孝既能使個人提高修養,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十分有益的。而弘揚孝文化的民族則必然成為強大的民族。

F. 對父母要有孝心對自己要有什麼心

對父母要有(孝心),對自己要有(信心)。

對父母有孝心的人,才可能對他人有慈悲心,才可能懂得關懷他人,才可能以孝順父母的恭敬心對待所有人。 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小可以治家,大可以治國平天下。

必須停止總是說服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比周圍的人更低,更自卑。並不是註定要比別人痛苦或不那麼成功。應該得到和其他人一樣的尊重、成功和滿足。必須相信,自己值得擁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可以實現它們,這不是夢想,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6)90後對孝順觀的共同特點擴展閱讀

孝培養的是人的恭敬心,孝順父母的人,一定對父母恭敬有佳,他以這種恭敬心求學,學業必然有成;他以這種恭敬心做人,為人必然正直;他以這種恭敬心做官,為官必然清正廉明;


孝敬父母,就是說讓父母擔心,不需要買多少東西給父母,只要自己不更社會添麻煩,都有一點孝心,多回家看看父母,就算孝敬父母。

G. 你是怎樣理解孝道的

一、孝道的定義:奉養父母長輩的准則叫「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二、孝道的內容:孝道的內容主要包括:1、養親與敬親;2、順親與諫親;3、傳宗接代;4、喪親與祭親;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1、養親與敬親:(1)養親是要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2)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論語·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
2、順親與諫親:(1)順親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論語·學而》說: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2)諫親是在父母犯錯的時候要委婉的提出建議,讓父母能改正錯誤,這也是孝的一種內容。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要委婉諫議。《論語·里仁》說:「事父母幾諫」,即委婉勸諫。《孟子·告子下》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3、傳宗接代:傳統封建的孝觀念認為人在結婚之後必須生子,生子育孫能使家庭以至整個宗族得以穩固和延續,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這一重任,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對祖先最大的不尊。《孝經·聖治章》也說:「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即使奉養父母錦衣玉食,但終無後人再續家門,讓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會感到無限遺撼,感到愧對父母。可見傳宗接代觀念在古代是報答、安慰父母的一種方式和情結。
4、喪親與祭親: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中庸》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孟子·滕文公上》說:「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禮記·祭義》說:「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 。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1)立身: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禮記·祭義》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孝經·開宗明義章》說: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2)立功: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孝經·開宗明義章》說:「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H. 90後孝順觀的特點

個人觀點:孝順觀就是感恩,主要是指對父母和長輩感謝他們生自己養自己(對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例如{買菜,做飯,夾菜,盛飯,收拾,家務}就是自己辛苦一點不要讓父母長輩去做。對精神上的每句話每件事,例如{老人們會經常感嘆的,他們一輩子怎麼怎麼樣,自己要從語言上並且是發自內心的讓他們感受到他們一輩子值得,很偉大,行動上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希望你是個孝順的90後晚輩

I. 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孝文化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少有識之士大聲呼籲: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於大道廢棄,純朴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烏鴉尚有反哺(用口銜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時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況人乎?試想,父母既有養育之恩,更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教誨,為人子女者,能不義無反顧予以回饋么?尤其當父母處於垂老之年、貧病交迫之際,不盡子女的孝道,能說得過去么?可惜,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過去是因受「左」傾思想的奚落、當今是因「金錢至上」而被迫「靠邊」。因此,提倡並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來抓,切實讓孝道文化這一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得以發揚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我們略做考證便可得出結論,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當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關心對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大道理,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關心父母、愛護父母。顯見,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很多事例證明,孝敬父母絕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一個孩子,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怎麼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一個孩子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怎麼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呢?這方面,有不少小學學校開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動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系列活動(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他們通過「五心」系列教育活動使學生胸懷大志,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他們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孝心獎章」爭章活動。這一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也是傳統孝道文化在新形勢下得以弘揚的有力證明。


其三,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孝道也是形成現代人際關系和諧的價值淵源,還可以說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古代的孔孟儒學提倡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從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和面臨的現實看,正處在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轉型期,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舊的道德規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與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個中國人所面臨的道德選擇。傳統孝道文化中倡導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對加強中華各民族的團結、齊心協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溯宗歸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當代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出發點。盡管在當代社會,人們似乎更加註重社會角色和社會道德,而不甚重視其家庭私德,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國古代視孝道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種更為深刻而淵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不宜移易的理念。現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後卻大辦喪事,有權有勢者甚至圈地築墳,車隊簇擁,絡繹不絕,連日宴席,以顯示其能「光宗耀祖」。這決不是什麼孝道,而是借著父母的牌位顯示自己的「榮耀」。這種現象是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歪曲和瀆褻!而通過對這種「孝道」的批判,也正顯示弘揚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會意義。


其四,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已逾1.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也將達2500萬人。到那時,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兩倍於日本的總人口,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將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可見,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為此,我們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國倡導和弘揚孝道文化的重大意義。


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模式。中國的老年人口70%以上還生活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還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認同的養老模式,它賴依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觀念。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家庭養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趨勢,傳統的孝道觀念也開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時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宣揚傳統的孝道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方面,黨和國家已經認識並採取了積極的舉措。如199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敬老養老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規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也是貫徹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這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等,都將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閱讀全文

與90後對孝順觀的共同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形勢下農村養老模式現狀 瀏覽:353
水雲間足浴養生會所在哪裡 瀏覽:902
獨居老人如何防護 瀏覽:240
天津退休工人漲工資嗎 瀏覽:196
重陽節的傳說全文 瀏覽:884
雲南省老年大學培訓班 瀏覽:867
企業養老的繳費基數是多少 瀏覽:173
武漢老年大學副校長職責 瀏覽:281
上海養老保險轉回老家嗎 瀏覽:275
孝順不能等演講 瀏覽:922
河北省養老金一個月多少 瀏覽:274
中老年人每天喝多少毫升牛奶 瀏覽:11
副處級退休年齡 瀏覽:433
90年到17年多少歲 瀏覽:866
什麼養生湯夏天全家都可以喝 瀏覽:77
軍改人員分流退休條件 瀏覽:980
村民70歲生日主持詞 瀏覽:155
12月31退休2月領養老金 瀏覽:624
南京農業大學有老年大學嗎 瀏覽:258
中行校園招聘體檢後意味著什麼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