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有些人活著父母不孝順父母死了大辦喪事
父母在的時候認為時間還夠,盡孝的時間長著呢,結果還沒盡孝父母就走了,後悔了,所以版才權在父母死後大操大辦。
祭祀無論多麼豐盛,也不如老人活著的時候好好孝敬,哪怕生活條件拮據,也還是老人活著更好。孝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而追求事業、追求理想也是人生所必須,這樣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注意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要用各種借口不孝敬老人,要用心去關愛父母,生活上盡心贍養,心理上真心關懷,不要等老人去世後再追悔,又是號啕大哭,又是大操大辦,實際上都不如生前的孝道。只要沒有遺憾,沒有後悔,「盡心焉耳矣」,便足矣。
㈡ 有幾句警世名言出自那裡.求人如吞三尺劍.靠人如上九重天.生前父母不孝敬.死後何必哭鬼神
清乾隆年代相國蔡新家訓
勤讀勤耕是榮華
交商買賣眼前花
貪花戀酒無利內益
爭頌賭博破了家容
貧人莫去探富親
富親看你是賤人
天下洲郡游遍盡
勤儉節用免求人
求人如吞三尺劍
靠人若上九重天
空手問人如問壁
百般巧語不若錢
不信但看酒中席
杯酒先敬富豪入
骨肉不親誰是親
不敬父母敬何人
父母在日不孝順
死後何須哭鬼神
善似青松惡似花
青松冷淡不如花
有時若遇霜雪到
只見青松不見花
你好看看是這個嗎?希望可以幫到你
謝謝
㈢ 佛學角度看,人活著不能對他盡孝,死後能對他盡孝嗎
可以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佛經中的目連救母的故事。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號稱神內通第一容目犍連,通過神通發現他的母親死後墮入餓鬼道,遭受各種痛苦。於是目犍連就想要通過自己的神通拯救自己的母親,但是由於神通不敵業力,沒有成功。後來是佛陀通過僧團的清凈力量才使得他的母親得救。於是佛教中就有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這算是目犍連對死去母親盡孝的例子了。
其實還有佛陀為自己去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他母親去世後,轉世到了忉利天。佛陀為了度化他的母親也通過禪定而上升到忉利天,專門為他的母親說法。這也算是對母親盡孝了。
㈣ 生前不孝順死後裝孝順的語錄
生前不孝順死後裝孝順的語錄,古話說,生前不孝,死了干叫,要生前對他們好,叫好穿好,死了不哭都叫孝子,爸爸媽媽在生一定要對他們好孝順父母才叫是孝順的孩子。
㈤ 農村老人在世子女不孝,死後為何要大辦喪葬
補償心理。因為在老人生前沒有盡孝,需要在現實中找到「盡孝」的存在感,按照哲理思想來說叫有效代償。大家好「都好」,「買」回是所謂的面子,以及一家人做人的「勇氣」,通過傳統的喪葬文化來給老人大辦喪事,在現實中找回。下面通過一個事例來闡述,這種人性僅僅一方面的本質。等村裡吃完飯的年輕人回家,老一輩人看著紅光滿面的後輩,明白這家人用盛大的葬禮了,以及豐盛的美食,表達了家庭經濟實力的同時,也「買」回了不孝的面子,「堵住」了年輕人的悠悠眾口,畢竟老人已經走了,活著的人還要活著。良心不瞎,前人們都看的非常明白:「活著不孝,死了瞎鬧」,就是這么來的。
㈥ 農村老人在世子女不孝,死後為何要大辦喪葬
在農村,很多老年人在晚年的時候都能夠得到子女的照顧,所以父慈子孝的這種現象還是比較多見的。當然也存在一些老人在世的時候,子女不太孝順的問題,而在死後要進行風光大葬,那麼具體的原因是什麼呢?
農村人攀比已經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在一些地區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酉水之子原創)
㈦ 生前不孝父母恩,何必清前祭掃墳,的含意
意思是,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對他們不孝順,不感恩,等他們走了,再去墳前掃墓就沒有什麼意義,說的是要珍惜眼前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好好盡孝。和「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慾養而親不待」有相似的含義。
㈧ 活著時候沒孝順老人,死了後悔
所以我們應該及時的孝順老人這些時間。
㈨ 成語叫什麼.活著時候沒孝順老人,死了後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是丘吾子說給孔子的話,旨在宣揚儒家的孝道。此話是從反面來告誡孝子們,說明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後來用「樹欲靜而風不停」比喻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有用來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卻不讓其停止,這里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義的事。
㈩ 人不孝順的名言警句
骨肉不親誰是親,不敬父母敬何人。
父母在日不孝順,死後何須哭鬼神。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
品性再壞,也要孝順父母,因為你也有老的那天,為孩子做一個榜樣,才是孩子日後孝順你的第一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