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佛語孝順

佛語孝順

發布時間:2024-05-15 00:09:30

『壹』 佛顯示個孝子怎麼做

佛教認為孝可分為三種層次:一般的甘旨奉養父母,使父母免於飢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惡道、了生脫死,使宗親得度,永斷三途展轉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認為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面三點:
孝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源源不絕的奉養無缺,而不是憑一時情緒的喜惡,偶而給予飲食供養。譬如有人說幾年前我曾經買過兩罐奶粉孝養父母,不是也盡到孝道了嗎?幾年前的幾罐奶粉供養,如何報答父母的劬勞恩澤?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獻出一切,最起碼我們也應該同等付出回報,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侍奉湯葯。
孝必須是實質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順父母要在實際上解決父母的需要,使衣食住行沒有匱乏,生老病有所倚靠,百年喪葬沒有後慮。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樂,而不是沽名釣譽,表面功夫,做給世人觀看的樣版故事。
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眾生。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澤被廣大的眾生父母,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羅經》上說:「如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以充滿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麼眾多的珍寶奇玩來施捨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養父母簞瓢之食的功德來得大,供養父母功德的殊勝,由此可以明了。從佛經上對孝道的贊嘆、強調,可以確定佛教對孝道思想的重視,只是佛教的孝順觀有別於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間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張孝道更應該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網經》上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為,更是對有情眾生的孝順。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於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當然愛由親始,對於父母的孝順是人子最基本的倫常綱紀。《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諸佛涅盤的末法時代,要將父母當作佛陀一般來侍奉尊重,因為父母的生養,我們才能得以保有人身,進而去追求佛陀所誨諭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圓滿菩提,證得佛道。因此,要侍父母如佛陀,進而事一切眾生如如來。
佛教的孝道經證
孝道的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過去為了表揚孝道,在中國歷史上,有所謂「二十四孝」的典範;在佛教里,也有許多感人的孝道經典,如有名的《地藏經》、《盂蘭盆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根本就是闡揚孝道的經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經常可以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譬如:
《心地觀經.報恩品》雲:「世間凡夫無慧眼,迷於恩處失妙果。五濁惡世諸眾生,不悟深恩恆背德。我為開示於四恩,令入正見菩提道。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於一劫,說悲母恩不能盡。」又雲:「世間悲母孕其子,十月懷胎長受苦,於五欲樂情不著,隨時飲食亦同然。晝夜常懷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諸苦,若正誕其胎藏子,如攢鋒刃解肢節。迷惑東西不能辨,遍身疼痛無所堪,或因此難而命終,五親眷屬咸悲惱。如是眾苦皆由子,憂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復身安樂,如貧獲寶喜難量,顧視容顏無厭足,憐念之心不暫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離胸臆前,母乳猶如甘露泉,長養及時曾無竭。慈念之恩實難比,鞠育之德亦難量,世間大地稱為重,悲母恩重過於彼。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世間速疾唯猛風,母心一念過於彼。」說明悲母的恩德重於大地,高過須彌。
《雜寶藏經》雲:「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揭櫫孝順的福德無量無邊,當盡心盡力孝養父母。
《未生冤經》雲:「夫善之極者,莫大於孝;惡之大者,其唯害親乎!長幼相事,天當佑之,豈況親哉!」敘述孝順者能得諸天護佑。
《四十二章經》雲:「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昭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勝於敬事天地鬼神。
《心地觀經.報恩品》雲:「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恆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若人至心供養佛,復有精勤修孝養,如是二人福無異,二世受報亦無窮。」可見孝養父母的福德與供佛相等。
《菩薩睒子經》雲:「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後得無為,皆由慈孝學道所致。」說明慈孝與學道,是成佛的基礎。
《孝子經》雲:「佛告諸沙門:睹世無孝,唯斯為孝耳。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告誡眾生:不能化親,猶為不孝。
《父母恩難報經》雲:「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慳貧,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佛陀苦切勸勉大眾:引導父母獲安隱處,以報親恩。
《本事經》雲:「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舍,供給衣食,病緣醫葯,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於子,恩極深重:所謂產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眾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舍,如影隨形。父母於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雲何報?若彼父母於佛法僧無清凈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凈信。若彼父母無清凈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凈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為性慳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闡述真實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五分律》雲:「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出家人雖然出家,但是並沒有放棄對於父母的供養孝順。
《賢愚經》雲:「一時,佛在羅閱只竹園精舍。爾時,世尊而與阿難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有老翁老母,兩目既盲,貧窮孤苦,無止住處,止宿門下。唯有一子,年始七歲,常行乞食,以養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養父母;余殘酸澀,臭穢惡者,便自食之。爾時,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恭敬孝順,心懷愛念。佛乞食已,還到精舍。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演說經法。阿難於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向與世尊入城分衛,見一小兒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東西乞食。所得之物,飲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養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愛敬。』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睒子經》雲:「佛告阿難:『吾前世為子仁孝,為君慈育,為民奉敬,自致成為三界尊。」說明佛陀由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分別經》雲:「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學道。累劫精進,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陳述眾生一切成就,皆來自父母的恩德,因此,為人子女者,必須精進孝順。
《盂蘭盆經》雲:「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當以孝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教導後世眾生作盂蘭盆報答父母養育慈愛之恩。

從佛陀的教誨中,不難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孝順七世父母,乃至一切眾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實踐者。《涅盤經》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金剛之身,是因為佛陀於無量阿僧只劫之中,恭敬三寶,孝養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經上更說:「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顏色不相違,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孝順父母,不僅今世可以免除災難,為天人所護念愛敬,更可為來生種下圓滿佛道的因緣,怎麼能夠不欣喜去力行實踐呢?更何況孝親敬親,本來就是基本的人倫之道,人道若有虧損,妄想佛道有成,實在是痴人說夢,愚昧顛倒!
佛門中的大孝行為
大孝釋迦尊
佛陀不但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父母,本身更是孝道的實踐者。
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去世了,出殯時佛陀也參加了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親自為父王抬扶棺木。佛陀為了報答母後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三個月。佛陀為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恩惠,廣開方便慈悲法門,允許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眾出家,佛教終於有了比丘尼的教團。佛陀為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於倒懸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為後世弟子辟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
歷代高僧的孝道
中國歷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親事跡:隋朝的敬脫法師一頭擔荷母親,一頭挑負經典,雲游四海,隨緣度眾。南朝齊道紀法師一面躬親侍奉母親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一面樂說佛法不倦,有人要代為照顧他的母親,道紀法師卻婉拒說:「生養我的母親應該由我親自來孝順,怎麼好麻煩他人代勞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眾。唐朝的子鄰法師由於母親不信三寶,死墮惡道,子鄰法師於是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於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唐睦州陳尊宿在黃檗禪師那兒開悟,後來住在開元寺,自己織作蒲鞋,賣給過路行人,以所得薄財奉養年老的母親,因此人人都稱他為陳蒲鞋。出家人雖然割愛辭親,但是出家人對於賜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們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親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懷親恩,今生有緣今生度;本無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門中對於出家弟子的警策誨訓。

閱讀全文

與佛語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中年女人父母家買什麼 瀏覽:753
漢中市退休人員社保卡查詢 瀏覽:843
養老保險所是什麼 瀏覽:729
鄭州全日制老年大學嗎 瀏覽:621
曲劇孝敬父母 瀏覽:584
小孩適合什麼樣的腺樣體檢查 瀏覽:153
南昌退休人員年審網點 瀏覽:976
養生寶物在哪裡在線觀看 瀏覽:644
頤嘉祥敬老院 瀏覽:587
社區退休人員資格認證工作計劃 瀏覽:312
吉林省重慶退休金 瀏覽:951
老年人找婆家怎麼辦 瀏覽:771
10年前交的養老保險現在還能轉嗎 瀏覽:271
2017年上海市退休金 瀏覽:87
老年人得闌尾炎的原因 瀏覽:218
養老保險推遲交可以嗎 瀏覽:302
當代中國最大長壽老人多少歲 瀏覽:375
體檢隱血1是什麼意思嚴重嗎 瀏覽:844
長壽區到洪湖鎮 瀏覽:929
福州老年大學水兵舞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