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一篇有關孝敬父母的社會實踐報告
有一種愛,即使我們付出所有也報答不了,那就是父母的愛。
從來到這個多彩的世界開始我們就註定是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選擇的,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父母,連一開始的名字也沒有權利。後來我們開始長大,被逼去學好多的東西,認識各種人,不管願意不願意。正是因為這許多的被逼,我們才能更快的學會長大,才更能去愛人,不管是我們愛的還是愛我們的,其實這輩子我們欠的最多的就是父母了。
小時候總是在父母懷里撒嬌,然後是看著白發增多卻是無能為力,總是說要讓父母以後更好的過日子。可是到大了,我們卻忘記了小時候的承諾,總是不在父母身邊,卻總也不能讓他們省心。倘若沒有這次調查報告,又有多少同學真正了解過自己的父母。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這種現象,使子女不自覺地養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凡此種種,值得憂慮。而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只有3、4歲的兒子看到了,兒子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兒子吃力地端著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里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試問一下為媽媽洗腳這樣一件連小孩子都會的行為我門這些同學誰又做到了呢?可能我們之間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的也是大有人在吧?
每一次跟媽媽鬧別扭,過後鼻子總是酸酸的,其實知道是自己錯了,卻總是倔強,不屈服,總不願意按父母的意願做事情。每一次的犯錯,總是會想起父母不求回報的給予,想起他們沒日沒夜的做事。 還記得處三那段艱苦的日子,已經記不起那個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了,現在想起,回憶里最多的就是母親,那愛著我的母親,那我用一生也無法報答親情的母親 隨著自己愈長大,看著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發從烏絲變白發,動作從迅捷變緩慢,多心疼!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當我需要停泊岸時,才會想起他們……
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隨意買的宵夜,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後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後,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② 關愛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養老問題,尤其是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下面是我收集的2017關愛空巢老人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切實了解全縣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和生活狀況,2017年7月20日至6月3日,根據 “縣委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決定”調研精神,對全縣的農村空巢老人情況進行了全面普查,成立了調查小組,組織本局幹部深入到雲龍鎮護雲村、福祿鎮陸坪村分別對77位農村“空巢老人”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摸清我縣農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了解了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
一、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
通過普查,全縣現有60歲以上老人13.93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5.29 %,其中農村老年人11.98萬人,佔全縣老年人口數的85%。農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共有24110戶、37837人,佔全縣農村老年人口數的31.6 %。隨著我縣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獨生子女家庭的子女邁入社會、走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將逐漸增加。“空巢老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結構如下:
1、年齡結構情況:60-79周歲的有36042人;80周歲以上的有1795人。
2、經濟收入情況(人均年收入):
1500元/年以下的:16985人;
1500元-5000元/年的:18717人;
5000元/年以上的:2135人。
其中現已享受農村低保的人數達到3740人。
3、居住狀況:老人個人獨居的7030戶;夫妻獨居的10605戶;與孫輩同住的6475戶。
4、身體狀況:身體健康的26059人;身患疾病的11778人(其中患重病的1469人)。
5、空巢老人中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子女人數:44865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活質量不高
調查發現,我縣農村大多數“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不高,可支配現金少,其主要經濟來源:一是養老保險金80或90元/人•月;二是出售部分自己及配偶力所能及的種、養殖農產品;三是子女給予少量零花錢。省吃儉用,勉強能維持基本生活。
(二)疾病的困擾
據普查反映,患病老人有11778人,占被調查的空巢老人總數的31%。門診醫療費用占據了他們每月支出的大部分,然而農村合作醫療和民政醫療求助只解決了患病老人住院的部分醫療費用,門診費用自負成份較重。特別是1469位患重病的老人,連其基本生活都很難維持,根本無錢醫治, 個別的生病幾年來未就診過。老人通常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
(三)文化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據普查反映,高達80%的農村空巢老人不識字,17%的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秉持著“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陋習思想,遇到子女不孝順、侵佔老人個人財產、甚至虐待老人等情況,多數老人寧願逆來順受、息事寧人,也不願意求助於組織和法律途徑來解決。使得有些老人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特別艱難。
(四)子女外出導致空巢老人孤獨感倍增
由於子女長期外出務工,不能回家探望老人,這很容易讓老人感到孤獨,僅靠電話並不能慰藉老人的心靈。農村“空巢老人”存在心理問題:一是希望孩子們進城打工多賺錢改善生活,二是希望子女也能夠經常在身邊,每逢過年過節,就盼望外出打工子女們能早點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牽掛、擔心子女,難免產生心理失落,湧起孤苦伶仃、自悲、自閉、自憐等消極情感,同時由於自身性格缺陷,對生活興趣索然無味,造成他們心情抑鬱、惆悵孤寂。
(五)子女不孝順,晚年生活特別困難
目前農村流傳“一子晚年享清福、二子晚年較幸福、三子晚年生活就過衍的”說法。多子女老人的贍養問題,子女之間相互推諉,你推我、我推你,老人生活無人照料。子女不孝造成老年人生活特別困難,更有甚者國家給予老人的社保、低保等待遇老人就享受不全,還有極個別虐待老人的。
三、農村空巢老人已享受的政策
1、全部享受了城鄉社會養老保險。
2、全部享受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3、3740人享受了農村低保。
4、符合條件的,享受了城鄉醫療求助和臨時困難救助。
5、符合條件的,享受了節日慰問制度。
6、全部享受了政府的有關老年優待項目。
四、進一步做好農村空巢老人工作的思路和對策建議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數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長。如何使越來越多的空巢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做好空巢老人的各項服務工作,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老齡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新的歷史時期做好老齡工作的要求。針對老年人普遍關心的養老、醫療、生活照料等問題,結合我縣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把老齡工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規劃。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為目標,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為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強化措施,落實工作責任,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關心支持老齡事業,為老年人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大力宣傳貫徹執行《老年法》,加強“孝道”文化宣傳,提高全社會敬老、養老的意識。提倡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
在全縣開展一次《老年法》的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敬老、養老意識。大力開展孝親敬老活動,加強“孝道”文化宣傳,大張旗鼓的宣傳尊老敬老的先進事跡,表彰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先進典型,依法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正義。《老法年》規定“老年人有受家庭贍養與扶養的權利,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督促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履行贍養扶助義務,提倡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推進家庭贍養工作的進一步落實。維護空巢老人的合法權益,對個別拒絕、逃避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依法進行追究查處。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養老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機制。
適當提高五保戶供養標准,按照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建立適時增長機制,保證分散供養孤寡老人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對部分空巢老人實行特殊救助。在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低保對象中的困難高齡空巢老人補助金,實行特殊救助辦法;建立農村特困老年人專項救助基金,重點解決空巢老人生活、疾病等特殊困難。
(四)構建老年人醫療保障體系
一是建議有關部門制定出台解決空巢老人就醫困難的具體措施,提高醫葯費新農合報銷比例,特別是門診醫葯費。鼓勵有條件的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家庭病床。二是在城鄉醫療求助基金中切塊建立老年醫療救助基金,通過基金會對無力支付醫療費和支付困難的空巢老人給予幫助。三是進一步完善救助機制,對無生活來源、長期患病、久治不愈、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要及時把他們納為醫療救助范圍,給予救助。四是農村“空巢老人”由於家中無人照顧,常常會面臨突發性疾病得不到及時搶救,生命受到威脅。建議在鄉鎮街道成立基層老齡組織,村委會建立農村“空巢老人”家庭檔案,組織志願者、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採取結對幫扶的辦法,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
(五)做好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讓分散的農村老人盡是集中居住,廣泛開展關愛幫助空巢老人的宣傳工作,突出對高齡、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給予特殊關愛,提高人們老齡意識、養老意識和責任意識。建立完善互助幫扶制度,採取鄰里互助,一幫一,志願者包戶,成立專門為老服務隊伍等多種形式,照顧好空巢老人生活。大力開展 “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根據空巢老人實際情況,不斷開拓創新敬老互助內容,逐步探索形成關愛空巢老人幫扶長效機制。
(六)抓好“回引工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逐步降低空巢老人人數。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和務工,逐步降低空巢老人數量。積極興辦公益事業,支持發展老齡事業,解決空巢老人的實際困難,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讓城鄉老年人過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
(七)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為了解決部分收入較高,身邊無子女的農村“空巢老人”以及子女無閑暇照顧老人的問題,政府應統一制定優惠政策,在稅收、土地、城建、金融、水電管理等方面對社會養老事業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優惠,吸引非公經濟進入養老事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大力興辦農村養老院等養老服務機構,促進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
新津縣空巢老人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問題: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務、精神慰藉問題。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我縣對城市社區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並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調查,了解城市社區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為社區開展空巢老人關愛服務提供背景資料和依據;另一方面了解社會不同群體對於空巢現象的觀念和態度,探討讓空巢老人生活更幸福的出路 。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
(一)在生活來源和醫療保障方面
空巢老人大都年輕時候在某企業上班,退休之後享有退休金,其生活來源63.2%來自退休金(只有剩下的極少部分是來自子女負擔和自己的積蓄),大致在1000-3000元左右,但退休老幹部或者公務員的退休金一般都較高,在2000-4000元左右,部分較貧困的空巢老人享有國家的200-400元不等的低保金。而在醫療費用問題的解決上,有56.1%是來自醫保,但每個月的醫保費用只有90元;29.8%是單位或者街道社區部分報銷;極少部分是由子女負擔的。空巢老人們普遍覺得醫療費用高,生不起大病。
(二)在生活開支和經濟壓力方面
空巢老人們生活開支總體處於中、低等水平,除了害怕生病,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覺得有什麼經濟壓力。但部分空巢老人們經濟壓力相對較大。
(三)在生活照顧與子女關系方面
1、在生活照顧方面。因調查的絕大部分是中低齡空巢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較好,調查中87.9%的空巢老人能自己照顧自己。且因被調查的空巢老人有62.1%配偶健在,故在其生病的時候,有39.7%的空巢老人是由老伴照顧,36.2%的是由子女照顧,另有8.6%的是由醫療護理人員照顧。在此基礎上,數據顯示,78.6%的老人不願意住在養老機構,其原因主要有:主觀方面來講,受傳統養老模範影響,入住機構養老的觀念沒有改變,怕別人說,沒有自由,且照顧和伙食也有所欠缺;客觀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為養老機構花銷太大,經濟上無法負擔,有的是因為子女不同意。剩下的21.4%的老人願意住在養老機構,大都認為住在那裡的都是老人,可以聊天做伴,且這部分老人認為養老機構的伙食比自己現在的狀況要好。
2、在與子女關系方面。空巢老人們的子女一般是生活在本地的,只有極少數的生活在外地或者國外。數據還顯示,造成空巢老人與子女分開住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同子女相處方面,52.7%的空巢老人是因為與子女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為避免造成沖突而與子女分開居住,同樣的47.3%的老人空巢是因為子女學習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二是綜合各方面原因,37.9%的空巢老人是因為自己希望獨立生活,還有26.5%的空巢老人是因為子女住房條件緊張等約束而與子女分開居住,而19.2%的老人空巢是因為子女在外地求學或工作需要在異地就業就職,只有9.1%的空巢老人是因為子女婚嫁在異地成家而與子女分開去住,剩下的7.3%的老人空巢是因為子女具備所需物資條件,但贍養老人觀念淡薄所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大部分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只有極少數老人是因為自己的主觀原因想自己獨立生活而與子女分開居住的。從調查中我們還得知,空巢老人們的子女很少與其聯系的比率佔37.9%,而空巢老人們經常主動和子女聯系的比率佔44.8%。這說明很多空巢老人迫切希望與子女保持更多的聯系,盡管大部分空巢老人理解並習慣了子女不在身邊。
(四)在社區服務設施與其休閑娛樂方面
1、在社區服務設施上。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在硬體設施方面,社區針對老人們的休閑娛樂設施很少,老人們提到的休閑活動場所主要是公園、廣場之類的,但離老人們生活的社區有一定的距離,身體好且喜歡運動的老人們會去走走,絕大部分的老人們覺得太遠了不想去。另外,城市社區都沒有安裝類似求救門鈴、求助遙控器之類的針對空巢老人在緊急情況下呼叫幫助的系統;而在軟體設施方面,是依靠社區或社會志願者給空巢老人提供服務。大學生為空巢老人提供的志願服務較多,但大部分老人對大學生的服務感到不習慣。問到其原因,空巢老人們表示,因為自己的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不需要大學生提供服務,且大學生提供的服務一般都是打掃清潔之類的。除此之外,還有些老人希望過安靜的生活不希望被別人打擾。
2、在空巢老人的休閑娛樂上。73.2%的空巢老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是聊天串門,有60.7%的會在閑暇時間看看電視和報紙書籍,同時,50%的會選擇打太極,散步之類的放鬆方式,還有33.9%的空巢老人喜歡聚在一起打牌,只有極少數的約為1.8%的`空巢老人會選擇出遠門旅遊。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整體上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達到66%,處於中等水平。有約42.4%的老人估計今後的生活無法預料或變壞,34.5%的老人有時感到孤獨,7.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59.4%的老人感到生活無目的,老人們的總的幸福滿意度為69.4%。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幸福滿意度明顯低於非空巢老人,且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其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幸福滿意度明顯高於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狀態的關系
1、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空巢老人的整體生活狀況處於能基本上滿足需要的水平,因生活困難而產生的悲觀、焦慮、無望等心理問題較少,但這種因為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的現實還是存在於一部分空巢老人身上。
2、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間接影響其生活狀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會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從我們調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空巢老人在與我們的交談中表現得很積極、樂觀、豁達。談到子女不在身邊,都表示很理解;在談到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上,都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了;而談到未來生活的變化時,都持較樂觀的態度;最大的願望是一直淡然、平靜而從容地生活著。但這部分的空巢老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
(二)預計未來空巢發展趨勢
我們針對18歲以上的其他社會群體以及非空巢老人進行了社會調查,以便全面的了解到社會上其他群體對空巢老人現象的看法以及預測未來空巢老人的發展趨勢。
1、 在社會不同群體在對空巢老人的了解程度上。52.8%的人是對空巢老人基本了解的,38.8%的人是對空巢老人幾乎不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的,只有8.5%的人是很了解空巢老人的。但同時,有68.6%的人們都表示擔心空巢老人的生活。
2、在中青年群體對待與父母一起生活的認識上。77.2%的人認為自己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只有22.8%的人覺得自己不能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不能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原因,1.7%的人是因為自己在外地求學或因工作需要在異地就業就職而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0.9%的是因婚嫁在異地成家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5.2%的人是因為父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為避免產生沖突與矛盾選擇獨立生活而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12.4%的人是因為自己學習,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或老人不願加重子女的負擔而不能生活在一起,還有2.6%的人受自身住房條件緊張等條件約束無法與子女或老人同住。
3、在對非空巢老人的調查上。結果顯示,非空巢老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基本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心理狀況。非空巢老人因為有親人的陪伴而沒有孤獨感,這恰恰是空巢老人多數所面臨的心理問題。非空巢老人大多因為住房條件緊張而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老人們同樣享有退休金和醫保之類的社會保障,並且大部分存在“啃老”現象,子女因下崗等其他原因經濟條件不好,老人的退休金不僅要保證自己的生活,有時候還要補貼子女。
4、在對待有老年人家庭將空巢化的現實問題上。調查顯示,75.4%的人表示可以接受現在或將來不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他們大都表示因為自己比較希望獨自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有12.7%的人認為自己不可以接受現在或將來自己的子女不和自己住在一起,剩下的11.9%的人認為將來的事情不可預測,因而不清楚。
(三)調查結論
1、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以企事業單位的退休金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滿足,經濟壓力相對較小。但在醫療費用的解決上,雖然每個月90元的醫保佔了一半以上,但只能用於看小病,空巢老人們普遍醫療費用花銷大,生不起病仍成為其最大的擔憂。
2、絕大部分中低齡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較好,能自己照顧自己;在與子女的關繫上,一半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是因為與子女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為避免沖突或因為子女學習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而獨自居住的,有相當一部分的子女很少與空巢父母們聯系,老人們迫切希望與子女保持更多的聯系。
3、絕大部分的空巢老人不願意住在養老機構,究其總的原因,從主觀方面來講,觀念未轉變,認為住在養老機構沒有自由,且照顧和伙食也有所欠缺;而從客觀方面來講,有的是因為養老機構花銷太大,無法負擔,有的是因為子女不同意。
4、部分社區針對空巢老人的休閑娛樂及安全方面需要的服務設施很少,空巢老人們的主要休閑娛樂方式是聊天、看電視、打牌,休閑娛樂方式較單調。
5、社區或社會志願者給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務較少,而大學生志願者雖然給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務較多,但大多是陪同聊天打掃清潔之類的,絕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們感到不習慣。
(四)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1、總體上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其對生活的幸福滿意度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
2、非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好於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好,男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女性空巢老人好。
(五)對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狀態關系的分析
1、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態,生活狀況越差,其心理健康狀態也越差。
2、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態間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狀態越好,其生活質量越高。
(六)對預計未來空巢發展趨勢的調查分析
1、社會人群對空巢老人的關注程度較低,對其了解較少。
2、大部分的中青年人目前認為自己可以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至於少部分覺得自己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主要原因是覺得與父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難以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次要原因則是由經濟條件及其他客觀因素的限制而導致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3、18歲以上的中青年群體絕大部分可以接受現在或將來不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表示希望將來過自由自在的獨立的老年生活。
三、建議和對策
(一)在子女關懷和照顧方面
1、空巢老人的子女必須盡到經常聯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顧老人,給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義務。在這方面,輿論可以監督,社區可以根據空巢老人的具體需要,幫助空巢老人與其子女聯系,比如可以按照為其建立的信息資源庫,定期與空巢老人們的子女聯系,提醒其要慰問父母或者來看望父母等。
2、對於高齡、喪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為老人請受過專業培訓的家政護理或保 姆,以盡孝心。
3、子女應支持喪偶空巢老人再婚。對於喪偶的長輩,家庭成員應排除社會偏見和傳統家庭觀念的束縛,支持老人尋找合適的生活伴侶,安度晚年。
(二)在社區服務方面
1、一方面,社區應當建立准確的老人信息庫,特別是“空巢老人信息庫”。信息庫應當包括:老人姓名,年齡,性別,身體狀況,身份證號碼,社會保險號碼,學歷,專業,愛好,電話,子女情況,子女的聯系電話、地址,退休前的供職單位等等。基層政府機關根據社區提供的信息備份,必要時予以核對,並根據信息庫的信息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推廣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務網站,為空巢老人的家屬提供反饋信息的服務。
2、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統籌規劃在每個社區建立多功能的老年服務中心是較為有效的措施,使老年人的一般醫療保健可在社區服務中心解決,同時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服務,實現一條龍式的服務,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國家補貼,社區執行,把社區一些下崗職工和閑散人員組織起來,對他們進行培訓,為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齡老人提供代請保姆、鍾點工、家庭就醫等護理服務;設立呼叫救助系統,使空巢老人的安全隱患問題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鼓勵和接納社區、學校及社會志願者為空巢老人開展關愛服務;在社區多發展老年群體文藝活動組織等,豐富老年人的休閑娛樂方式。
(三)在政府服務方面
解決好空巢老人最迫切最需要的“養”和“醫”的問題。
1、關於“養”的問題,政府要做好健全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的工作,確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同時要增加對社區養老服務資金的投入,另外,要制定相關的規劃和落實有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多渠道、多形式辦社會養老福利事業,與此同時,政府有關的宣傳部門要正面宣傳養老機構的形象,消除空巢老人對養老機構的不良看法。
2、關於“醫”的問題,建立和完善城市醫療保險、城市貧困空巢老人的醫療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醫療保障,減輕空巢老人的負擔,使老人們看得起病。而對那些情況特殊,在醫療上特別需要幫助的空巢老人,可以通過社區建立的“空巢老人”的信息資料,篩選出真正因病致貧、因吃不起葯而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然後政府給予救濟。
(四)在社會力量系統服務方面
1、在志願者服務上,社區志願者,比如那些具有奉獻意識,想要發揮余熱,服務社會的中低齡老人可與本社區的高齡空巢老人或其他有需要的空巢老人結成對子,以“老老互助”的方式幫助空巢老人。學校志願者,比如大學生志願者為空巢老人開展有針對性的關愛服務,如心理、法律、醫療等方面的咨詢、文藝匯演等。社會志願者,比如紅十字會、老年人志願者服務協會等一些在老年康復、護理、保健、營養、心理方面的專業人士加入到服務隊伍中,為空巢老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2、新聞媒體要多渠道關注和報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及時披露空巢老人的問題,以引起社會的重視;或為空巢老人刊登尋求社會經濟救助的啟事等。
3、社會興辦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養老機構,增加養老機構的數量並提高其服務質量,實現社會化養老與居家養老的有效結合。
(五)在空巢老人自身方面
1、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對子女的情感依賴。
2、採取恰當的方式表達對子女的愛,避免一意孤行,把自己的主觀要求和願望全加在子女身上。
3、重新確立自己生活的目標,培養興趣,廣交朋友,積極參與文體和社交活動。
③ 家庭親情調查報告
大學生與家庭溝通調查報告
生活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能讓我們在其中輕松自在地行走,我們時常會陷入迷茫。但我們依然能堅定地走下去,因為我們的親人、朋友和師長,甚至還有一些後來連名字都不記得的人一直在支撐著我們。總體上看,生活給予我們的遠遠超出了我們所能回報的。所以,我們應當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親友,向需要幫助的人給出我們鼓勵的微笑、貼心的話語或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們。可惜不知何時感恩竟已成為一種失落的情懷,「辛酸父親的來信」終於醍醐灌頂般地震活了大家冷漠而塵封的心。
感恩何止只在感恩節,當我們在大學的校園里快樂的馳騁而忙的不亦樂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家辛苦勞累的父母在干什麼?當我們在每一個地方隨意揮霍錢財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父母為你准備生活費而節約每一分錢的精打細算?當我們一次次沉浸在花前月下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父母的滿臉的希冀和期盼?
面對當代大學生對親情的冷漠,對父母的疏忽,我們進行了這次大學親情問卷調查,這次調查共有水建,資環,動科,農學,經管五個學院參加,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22份。通過這次親情調查,來號召在校大學生學會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溝通,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呼籲大學生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把握住自己的方向。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學習進步。親情是我們心靈深處最醇厚的元素,它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一.對父母的了解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父母缺少關心。在這次調查中有6.7%的大學生對父母的近況一點也不了解,51.5%的大學生略知父母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只有41.8%的大學生非常清楚的了解。有62%的大學生清楚的記得父母的生日,而有17.8%的大學生只有在有人提醒時才會想起,更有21.2%的大學生不記得。一二十年了,可能你沒有給父母慶祝過生日,沒有給父母買過生日禮物,然而同學們可能會經常為同學過生日,給他們送禮物,為何我們不嘗試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生日禮物,並說上一聲「生日快樂」呢?調查顯示有34.1%的大學生為父母挑選過生日禮物,有65.9%的大學生沒有為父母挑選過生日禮物,這可能跟中國國情有關系,大家都不習慣給父母買禮物,但是,我們建議大家還是在父母生日那天呈上一份生日禮物,哪怕是一件普通的禮物。
二.個人的消費觀
走進了大學,我們脫離了父母的懷抱,只有自己獨自生活,使我們面臨各種誘惑時不能正確地抉擇,在調查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高達69.4%,其中為貧困家庭就佔到了44.5%。但在農村學生中生活費偏高的就佔到了27%;偏低的只有12.6%,且花費的主要來源是獎學金或其他資助;相差不多的為60.4%,他們的消費來源主要是靠家裡供給和獎學金。這說明,我們學校的學生來源大部分是農村,就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農村的生活水平顯然比較低一些。這就決定了我們大部分學生生活在一個相對比較艱苦的環境中,因此應養成了一個吃苦耐勞的習慣,在生活方面要學會節約,學習也要刻苦認真,在物質方面不要要求不高。但結果顯示,還是有部分同學陷入物慾誘惑中無法自拔。
來自城市的同學僅佔30.6%,其中來自富裕家庭的僅佔3.9%,花費在400元到500元之間有17.3%,有8.4%達500元以上,其餘的都保持在200-400元之間。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發展,城市的生活水平偏高,所以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應該算是正常的,但是由於沒有經濟上的約束,有可能造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總體來看, 54.2%為中等家庭,僅有1.2%為富裕家庭。因此在貧困占絕大多數,富裕占極少數的情況下,生活費應該基本上保持在200-400元之間。希望同學們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費標准。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28.6%談戀愛了,71.4%的大學生沒有談戀愛,且只有3%的大學生經常光顧酒吧,歌舞廳等高消費場所,還有65.7%從來沒有光顧過,剩下的只是偶爾光顧。這說明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掙錢來之不易,在生活發面比較節儉。
對於」你是否算過從小到大父母為你付出了多少?」,有42%的同學算過,由5%的同學沒有算過,但將來會計算;而有23%的同學選擇了沒有,也就是他們將來也不會計算父母在自己身上的付出.這於我國的傳統教育有關,導致大多數人認為父母為兒女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對父母的含辛茹苦置之不理. 父母經歷了多少困境,只為換來兒女的幸福.在此,希望各位同學能夠計算一下,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究竟為你付出的多少的錢和汗水,這樣你才會了解父母是不容易的。有79%的人會想到這些錢是怎樣來的,且98%認為這些錢來之不易。這也足以表明,我們大部分大學生還是知道家裡生活困難,父母掙的錢來之不易,所以在生活上,不鋪張浪費,希望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這也表現了當代大學生還是對父母很關心的。但不能不說,仍然有極少數的大學生還是沒有做到對父母的關注。都說「養兒方知報娘恩」,是說經歷了,體驗了,才能領會出那份說不出卻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的濃厚情愫,因此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喚起同學們對親情的關注。
三.與父母的溝通
隨著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互相交流的通信工具變的更加快捷方便,調查顯示,90.5%的同學選擇用電話與父母聯系,而只有9.5%的同學選擇用家書與父母聯系,很明顯,在當代大學生的心目中,家書的地位和作用是越來越了,而更加不能讓人理解的是,只有64.4%的同學選擇一周之內與父母聯系一次,而其他人則很久才與父母聯系一次。應該說我們需要經常與父母聯系,讓父母對自己在學校的情況有一個很透明的了解,對遠在他鄉的子女安心,同時了解遠方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工作情況,這是我們子女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其實經常與家人聯系也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就算是寫一封家書會耽誤很長時間,但打個電話那三兩分鍾的時間總是能抽出來的吧。也許我們有些同學說這些小事沒有必要,但請大家認真考慮一下,我們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是靠什麼來支撐的,不可否認,一定是互相溝通。
調查中有54.9%的同學把假期的時間用來陪父母度過,還有43%的同學也會抽出一些時間與父母共同分享,然而也有極個別的同學假期沒有抽出一點時間是用來陪伴父母的,或許一些同學想回家卻回不了,但是也有同學不願意回家,只顧自己在外面玩的開心,而且與父母的談論的話題中,有42.4%的同學表示與父母談論最多的話題是自己的學習或生活情況。34.6%的同學與父母經常談論的話題是家人的情況,有22.4%的人是怕家人擔心,向父母報個平安,只有極個別的同學這些話題都與父母談論。當然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也許有很多同學是報喜不報憂,免得父母擔心。有4.2%的同學與父母談論的話題竟然每次都是向家人要錢,相信大家都知道父母的錢是一分一分積攢下來的,他們為了子女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子女要多少錢,他們也只能是給,不敢多說一句,以免兒女受委屈,為了子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心甘情願付出。但極個別同學表現出一幅「花花公子」與「花花小姐」的臉孔,對父母的錢沒有意思節省的想法,不會有絲毫的罪惡感,認為父母就是給子女掙錢的工具,除了要錢就在也沒有其他的話題與父母說了,當然我們大多數同學是能夠理解的,但就是這極個別的現象我們也是不容忽視的,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他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太多,因此我們花錢要適度而行該花時花,不該花的盡量不要花,學會節儉,才能為父母減輕負擔,才能學會做人的道理,又能讓勞苦的父母得到欣慰,我們只要能夠做到,花每一分錢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希望這些花錢手大的同學能夠收斂一些吧!尤其時來自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同學,希望你們能夠對得起自己的父母,更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調查中,我們出乎意料的發現,當有心事時,49.6%的同學選擇朋友作為傾訴內心感受的對象,只有21.1%的同學選擇父母作為傾訴內心感受的對象,有19%的同學不向任何人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說明我們現在大部分同學很少與父母溝通,更有一部分同學思想上處於完全封閉狀態,讓我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理念感到有些危機,交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基本方式,溝通更是人與人增加理解的唯一渠道,而與父母的相互交流,增加與父母的互相了解,才能更好的讓我們與父母和諧相處,與父母相處的難的原因由很多。在與父母相處有問題的同學中,有14%的同學與父母之間沒有共同語言,37.7%的同學認為是與父母交流時感覺有約束不自由,當與父母發生沖突和矛盾時,只有26.7%的同學選擇主動與父母和解,而其他要不就是不了了之,要不就是冷戰,這種種問題都說明現代部分同學與父母那一輩有著不可逾越的代溝,究其原因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很有效的溝通,缺乏心與心的溝通,父母當然想關心自己的子女,但有很多父母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因此,我們這些當代學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大學生,就要主動與父母溝通,減少代溝,不讓父母擔心,增加與父母之間的相互理解,與父母更加和諧的相處,學會感激父母為我們子女所做的一切,希望我們同學可以認識到這一點,趕快行動起來吧!
四、對父母的態度
問及「上大學的目的」時,「改善父母生活,孝敬父母」這一選項佔了43%,」找份好工作,過好日子」佔了34%,」實現自己在學術領域的理想」佔22%,「父母的命令」佔31%。這些結果表明,大多數同學還是關心和心疼父母的,下決心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也有一些同學只是為自己將來的生活著想;還有一些同學抱有崇高的理想,希望在學術等領域有所成就,這是令人欣喜的。但在我們不懈追求我們遠大的人生目標同時,希望不要忘記父母為你的付出。同時也有少數同學上大學是受父母的命令,這是令人心寒的,希望這些同學可以改變自己的這些不成熟的想法,要積極主動的學習,為自己將來著想,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是父母硬是讓你上大學,他們也是為你著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千萬不要讓生命中出現這樣的遺憾,因為再多的悔恨也是無法挽回的!
在家時,有18%的同學總是幫父母做家務,49%的同學經常做,29%的同學偶爾做過,而有4%的同學基本不做。這表明大多數同學還是關心、體貼父母,能夠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另外,從調查結果中看,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勤快一些,更樂於幫父母做些家務;希望那些不做家務的同學,不要只顧自己接受別人的關愛、呵護,而忘記給別人一些幫助,尤其是給辛勞的父母。34%的同學經常會給父母盛飯,或者為勞累一天的父母揉揉肩,捶捶背,51%的同學偶爾會,有15%的同學基本上沒做過。希望大家能夠多給勞累的父母一些關心,小小舉動也能體現你的品行;同時也會減小彼此的距離,能夠更好的溝通。
五、對父母的評價
當讓同學們給自己的父母打一個分數時(滿分100分)有82%同學給父母打了「90分以上」,有16%的打了「80-90分」,有2%的同學打了「60-80分」。讓我們欣慰的是,有幾位同學直接寫了「100分」,這表明他們對父母的了解和疼愛。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兒女,並毫無怨言地辛苦勞作,只求換來兒女的幸福。他們默默無聞、辛苦耕耘,只是付出,卻從未索取回報;僅僅是看到兒女的笑臉歡快,他們都會感到幸福、欣慰。
但是,在調查中有一位同學給父母打了「60分以下」,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這位同學可能與父母發生了矛盾,與父母彼此意見不一致而又未能互相溝通諒解;或者是不了解父母的狀況,對父母存在著偏見。在此,建議這位同學及大家應該與父母溝通、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或者荒唐可笑的爭執、誤解,理解萬歲!
六、總結
通過這次調查顯示,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同學還是很重視親情的。他們知道關注自己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的生日,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因此他們平時的個人消費觀保持著良好的尺度。有近一半的同學計算過自己的父母從出生到現在為自己的付出,他們能很好地主動與父母溝通。當與父母發生沖突時,他們會主動和解,化干戈為玉帛。
雖然有這么多對親情表現非常好的同學,但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有部分同學表現出對親情冷漠的態度。他們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在他們眼中,父母只不過是為自己服務的一種工具。因此他們不關心自己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生日、父母的健康狀況都早已拋在腦後,認為是無所謂的事情。他們從來沒有計算過自己父母究竟為自己付出了多少。
也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的與父母溝通,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來不向父母開放。或者找朋友、戀人等傾訴,或是自我封閉起來,不向任何人傾訴。竟然還有極個別同學認為親情不重要。對自己來說,愛情是最重要的。請大家想想,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呀!固然,不能與父母很好的溝通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因為自己與父母之間有著一條不可逾越的代溝。對父母來說也許他們的思想與我們年輕一代有著很大差距,但我們這些學著科學知識的大學生應該主動的多與父母溝通增加互相之間的了解。負則代溝會變得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對自己進行一下反省。
當然請同學們不要誤會,我相信大多數同學都做得很好。但是我相信大家也不允許冷漠親情的現象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發生吧!在此,我希望對親情觀念淡漠的同學能夠趕快清醒過來,行動起來,為了親情,請多為自己的父母作一些事情。也許一封家書,經常的三言兩語的電話,一句溫馨的問候,假期里為自己的父母多做一些家務,給父母捶捶背,在父母的生日時給父母送一份小小的禮物,及自己在學校的日常行動。這些平時很微乎其微的行動,我們的父母都會感到特別的幸福。因此,我們對全校大學生發出呼籲:為了己的良心和我們的父母得到安慰,會節儉,學會生活,抓住難能可貴的求學機會,不斷充電,不斷完善自我。總之,一切為了感恩.
親情是人類最真實的自然情感之一。在當今社會,提倡像親人一樣關愛他人,使親情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血濃於水的親情」像春天燦爛的陽光。最後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喚起同學們的感恩情懷。同時我們也真誠的祝願天下所有的家庭美滿幸福、所有的兒女孝順懂事、所有的父母健康長壽!
④ 急求一篇的敬老院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敬老院調查報告
人老不足畏,可怕的是周圍冷漠的眼光。人老了之後,彷彿就是可憐造的,討得萬人嫌。其實,我們不應該這樣去想,因為如此一想,人老了,腿腳不便了,思想含糊了,彷彿就成了社會的負擔,就會拖累社會。如此的話,人老了豈不就成了罪過了。老人們在年輕的時候用他們的辛勤和汗水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或大或小,可能僅僅是養育自己的子女,但無論如何,他們付出了。現在,他們老了,社會不應該遺棄他們。敬老院的老人們雖然沒有兒女,但社會沒有拋棄他們,而是給與了他們極大的關懷。他們沒有家庭,幸福指數也許會低一點,但他們應該覺得滿足了,因為在他們的背後,是殷勤的工作人員,是仁愛的政府,是團結強大的中華民族。
關鍵詞 敬老院 老人 聊天 感想
當鮮花在春天開放,把美好帶給人間的時候,很多人會在它們身前轉悠,詩人用美韻的詩篇贊美它們,歌手用甜美的歌聲頌揚它們,畫家用五彩的畫筆描繪它們,攝影家用相機留下了它們的英姿,電影製作者利用電視記錄下了它們的鮮妍。而當花兒凋謝的時候,卻是凄涼一片,蜜蜂飛走了,蝴蝶不見了,更沒有人來。人大概也同這花兒一樣吧,年老之後,孤獨與凄涼比頭發還多,之前的燦爛都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個暑假,學校布置了社會調查的任務,由於環境的原因,我選擇了調查敬老院老人們的生活狀況這一項。說調查,其實也不用怎麼調查,因為很多情況我們也是了解的,我們只需要去陪他們聊聊天、說說笑就可以了,因為他們的回憶表現在我們身上。說到回憶,我還真想了解一下老人們的過去,那一定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於是,帶著我的任務和我的好奇心,我和我的兄弟來到了鎮上的敬老院(貴州省遵義縣茅栗鎮敬老院)。
邁進大門,我們徑直來到社會事務辦公室,見到了主任,一翻介紹之後,主任便開始和我們聊起了這里的老人們。主任告訴我們,小鎮上的敬老院地方不大,共有8位孤寡老人,平均年齡在75歲左右。這里老人們的生活費用由政府一力承擔,平時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醫療、娛樂等,加在一起,其實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錢。逢年過節政府及社會其他人士也會前來看望他們,給他們買點禮物,也會給他們一些錢。院里的工作人員不多,也就三、四個人,主要是幫老人們洗洗衣服、做做飯。院里老人們每天的生活很簡單,打打牌,下下棋,看看電視,或者到院里散散步,在樹陰下聊聊天,要是乏了就到床上躺下休息一會兒。為了使老人們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讓他們感覺敬老院就像是一個溫馨的家,政府也會協助院里排練一些節目,在重大節日的時候給老人們表演,老人們每每對此都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聽見主任說的這些,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出,老人們的生活也很充實,工作人員為他們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著實的把敬老院扮成了一個家。老人們這樣的生活也許少了年輕人的激情活躍,但他們卻多了幾分悠閑自在,畢竟寧靜是他們更需要的,因為年輕時候的奔波忙碌,已讓他們飽受煎熬。
主任還告訴我們,來這兒的老人,都是由於在家無依無靠,他們所在的村委會就向政府申請把他們送來的。他們有的是終身沒有結婚,有的是雖然結了婚卻沒有兒女,更有的是白發人送走了黑發人之後,就變成了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說到這兒,主任不由得嘆了一口氣,感慨地說是人老了之後,彷彿就是可憐造的,討得萬人嫌,兒女不孝順的,還不如我們這院里的老人呢。這院里的老人雖說現在沒有兒女,但在我們的照顧下也過的挺好的。其實,他們有的以前是有兒女的。接著,主任給我們講了一位姓王的老人的故事,這位老人現今有83歲了,他的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就離開了人世,他一個人好不容易把兒子拉扯大,希望兒子有個好出息,也就不枉孩子他媽用生命作代價換他來人世了。誰知天公不作美,兒子二十多歲還未娶妻就在外邊犯了事兒,殺了人,後來被抓住執行了槍決。兒子走後,老人痛不欲生,幾番尋死都被鄰居及時發現制止了。老人怎麼會不尋死呢,因為兒子就是他的命根子啊,兒子死了,不僅沒了依靠,更覺得對不起死去的妻子。確實,老人對於孩子的死一直深深自責,他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好好管教孩子,才讓他走上了不歸路。這件事發生以後,老人身體狀況變得極差,又沒人照顧,於是村委會就把他送到了這里。唉,人說養兒防老,沒想到老人家的命如此之苦。
主任還跟我們說了一位叫龍水的老人的事,他是一個身份不明的人,戶口沒有,喜歡搞一些裝神弄鬼的封建假把戲。村裡先給他建了一所房子,每月給他撫恤金,但因為無人照顧, 他就會亂跑,到處去弄他的那一套封建鬼神把戲,後來村裡就給他辦了臨時戶口,向政府申請把他送到了敬老院。到院後,工作人員發現他精神不安定,身體條件很差,就悉心幫他調養,經過一段時間終於恢復了許多。但是,這位老人始終是不安定的,恢復許多之後,在敬老院又繼續著他的那一套,搞得其他老人都煩他。後來,他索性玩兒起了失蹤,院里的工作人員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可沒過多久,他又不見了,終於杳無音訊了……
聽了主任的介紹後,我對老人不由得產生了一種同情,便想立刻去和他們聊聊。於是,我和我的兄弟去了老人們的房間。由於天氣很熱,老人們都在房間里看電視或者睡覺。看到我們到他們的房間,老人們先是有些詫異,隨後在我們的問候聲中,他們漸漸地在臉上堆出了笑容。老人們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身子還很硬朗,還沒有誰癱在床上不能起來。他們的精神面貌也都很好,看來院里為了老人們確實下了不少功夫。我們和老人們閑聊了很多,聽我說是中國礦業大學的,忙都問我是不是學習很苦,每天是不是都要掄著鋤頭、鑿子上山實踐,還問我是不是讀出來之後非得上礦山、下礦井工作。我聽了心裡本覺好笑,但又立刻辛酸起來,忙向他們介紹,說我們中國礦業大學現在也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不僅有礦業方面的特色,也有文學、建築、管理、藝術、體育等多方面的學科專業。我們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一樣,會坐在教室里翻著書聽老師講課,並不是每天上山采礦挖煤。我們讀出來之後也有很多的工作崗位選擇,比如有的可以當政府要員,有的可以當工程師、設計師,有的可以當體育健將、管理員等,並不一定要上礦山下礦井。聽我這么一說,老人們有的頓時鬍子一翹,笑了起來,有的忙又拉著我們的手,孩子長孩子短的叫我們好好學習,將來做個有出息的人, 不要像他們這樣,一輩子要國家救濟,拖累別人。聽了這話,我不覺鼻子一酸,又是如此朴實之語,難怪高三時語文老師說我們中國的老百姓是最朴實的,原來真的是這樣。我和我的兄弟跟老人們聊得很開心,其中有一位老人還跟我們說起了他年輕時夜間遇見老虎的事兒呢……聊著聊著,時間不知不覺的已過了很久,我們不得不離開了。於是,我們帶著眷戀之情告別了主任和工作人員們,告別了老人們,告別了敬老院。
有時候我在想,當我年老之後,若腿腳還靈活,或許對家人對社會還是有些價值;若腿腳不便了,那將如何呢?假如我是一個作家,或是一個科學家之類的有思想、有豐富科學知識的人,那麼即使我腿腳不便了,但思想還在,科學知識沒丟,也還能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兒;倘若連思想、科學知識也不在了呢?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不應該去想,因為如此一想,人老了,腿腳不便了,思想含糊了,彷彿就成了社會的負擔,就會拖累社會。如此的話,人老了豈不就成了罪過了。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能逃得過呢?
每個人都會老,但老了也不應該被社會遺棄。老人們在年輕的時候用他們的辛勤和汗水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或大或小,可能僅僅是養育自己的子女,但無論如何,他們付出了。雖然他們不求回報,但作為子女,我們決不能忘了他們的養育之恩,我們應該孝敬他們,讓他們幸福快樂。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朝歷代都有這方面的楷模,如《二十四孝》里孝感動天的虞舜,卧冰求鯉的王祥,嘗糞憂心的庚黔婁等。其實作父母的,他們並沒有什麼大的希望、高的要求,也不在乎什麼金山銀山,他們只希望兒女生活美滿,能常伴在他們左右,一家人有說有笑,和和睦睦的,這樣,他們就滿足了。敬老院的老人們雖然沒有兒女,但社會沒有拋棄他們,而是給與了他們極大的關懷。他們沒有家庭,幸福指數也許會低一點,但他們應該覺得滿足了,因為在他們的背後,是殷勤的工作人員,是仁愛的政府,是團結強大的中華民族。如此一來,敬老院的老人們雖然沒有兒女,但其實兒女眾多,因為所有關心他們的晚輩都是他們的兒女,因為社會把他們當成了父親母親!
⑤ 孝道的社會實踐報告
前言:
為了了解中學生的農村子女孝順程度,我准備了一次調查活動,此項調查旨在了解當前中學生的孝順父母的程序及水平。
調查方法及對象:
此次調查活動,採取普遍調查的方法,調查對象為高中生的部分學生及部分的農村人口,此次活動得到了積極的支持。
調查主要內容:
1、對高中生來說,回家會利用零用錢往家裡買些水果之類的情況。
2、對打工子女來說,一年會往家裡打電話次數的情況。
3、對於打工子女來說,一年會往家裡寄錢的情況
4、農村的媳婦對婆婆及公公的孝順情況
調查結果分析:
1、高中生回家會給家裡帶水果之類的:
大部分高中學都對父母十分地盡孝,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叛逆心理很強,認為父母管得緊,因此十分地厭煩。大部發高中生表示因為有父母,才有自己的今天,因此感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多做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在學校里守本分,讓父母少擔心,而少數的則感覺過激,認為父母的管教是錯的,只有父母改變了態度,才可能再談感恩。
2、了解農村子女孝順的程度狀況的途徑
報紙15% 廣播5% 網上查閱10%
朋友介紹10% 電視10%
課堂教育15% 社會宣傳10%
課外閱讀5% 走訪20%
3、對現行的農村子女孝順程度狀況的看法
對於課堂上的教育,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還不夠,不完備,只有通過語文老師才獲知一點,但學校並沒有特地的開設這堂課進行教育,希望從此來使自己更加懂得感恩,來孝順父母,比如開展什麼活動,感恩的活動……
4、打工女子的孝順心理
大多數農村子女因沒有錢而踏上了輟學——打工的道路。然後他們在外一年、二年、甚至三年。他們難道不想家嗎?不,我訪問過一位打工的人,08年9月30日,下午16:40。我忍不住問了她,我說:「杏子姐,你在外五年,難道不想家嗎?」她說:「想,怎麼不想啊?可是沒辦法啊!上不成學,就只能出去了,打工很累,很多次累得不行時,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時候,就忍不住地哭了,那滋味特別不好受,但是後來有朋友了,就一起出去玩,人多也就不那麼難受了,後來也就習慣了,沒什麼了?」「可是,一旦與親人通話時,親人噓寒問暖的,就又難受了。」還有一則也是,10月2日,我碰到了打工3年回來的辛榮,我訪問她,情況也一樣,她們有的定期往家裡打電話,有的定期寄錢回家,因此,兩邊都特別的思念。
5、學生所關心的問題
(1)、感恩教育
(2)、中國的孝順狀況
調查結果說明:
學生具有較好的感恩意識,也反映了當前學生的現狀,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離開家時總會說一句:「爸爸、媽媽,我永遠愛你們,我上學去了,再見!」這是很平常的,見到家長也總會喊一聲,這是極為普遍的,在日常生活中,事事都對我們起影響,我們完全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建議:課堂教育應全面實施,課外閱讀也不能少,注重實踐,做出一些實際的東西,養成好習慣,要學會感恩。
一、何為孝道
古語有雲: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怎樣盡孝道。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不能從心裡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這個日新月異,進步神速的社會,人們容易蔑視老人的閱歷和經驗,輕視老人的社會地位。
「千難萬難難不過給爹媽個好臉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論語》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作為子女的我們,有沒有對父母盡過孝道呢,是一句親切地問候?還是一次關懷的行動?孝順父母,不僅要外安其身,更重要的是要內安其心。如果我們真的孝順父母,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不要等到明天。
二、城鎮和農村是如何對待「孝」?
中國城市孝心調查:國內曾有過在孝道實踐方面,該調查涉及了晚輩對長者行為的六個層面,包括:照顧長者、經濟上援助長者、尊敬長者、服從長者、關注長者的愛惡、不時慰問長者。
整體來看,中國人的孝道表現差強人意,其中最好之行為為尊敬長者,最差的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在正在香港召開的「全球華人孝親敬老研討會」上,公布了一份《老、中、青三代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廈門、西安、香港的孝道實踐研究》報告。
當研究人員把不同城市的背景加以統計學的調整後,顯示出北京樣本對父母的孝道實踐分值最高,上海樣本分值最低,而香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一項分值最高。
分析認為,道德教育對當地的孝道有明顯影響,並以此解釋為何北京、南京孝道實踐水平較高,且傳統多代家庭較為普遍;反之,亦看出上海、廣州及香港道德教育相對薄弱。
進一步變數分析顯示:中年人的孝道實踐較多,因為他(她)們多有年邁的父母健在,社會經歷促使其有更豐富的孝道實踐技巧。
另一個具影響性的變數是收入,中等收入階層較高收入者,更為熱衷孝道實踐。而多數已婚女士是孝道的忠實實踐者。
說起孝敬父母,可能有時候農村出來的孩子比城裡長大的孩子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許是他們的童年生活的艱辛讓他們盡早的就體會生活的艱難,也許是因為在純朴簡單的環境中,更能讓他們感悟真情,總之,他們熱愛土地,並且格外的懂得感恩。
城市的孩子大多從小依賴感就很強,他們被溺愛、嬌慣得太多。和農村相比,家庭環境的優越沒有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像溫室的花,被呵護著安逸的長大。大小的場面他們都見識過,繁華中的都市雜燴他們都諳熟,相比之下,感恩對於他們來講,會略顯陌生。
三、如何盡到孝?大學生們的理解,父母的期望。
我們大學生們理解:我們家是嚴父慈母,我對父親非常尊重,但畢竟是兩代人,也難事事讓他們如意。下學期就要畢業了,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我卻想出去闖一闖。在外面雖能掙多些錢,卻又不一定能滿足父母。這真是一種矛盾。父母更需要心理安慰,希望能常常見到兒女,享受天倫之樂。不管將來工作怎樣,我都會盡力讓父母稱心如意。
孝敬父母經濟上一定要有所體現。我父母是農民,將來年紀大了不能種地,就沒有生活來源了。現在對父母只能是回家時多陪陪他們,特別是過節時一塊看看電
視,聊聊天,他們就很高興。在家裡我受母親的影響最大,母親從小教育我要爭氣,每次回家我都不忘給她帶點禮物,她雖然嘴上說不用,可心裡挺高興。將來自己工作了,經濟上一定要多替父母分擔些。
我認為經濟方面很重要。上學給家裡造成很大負擔,兄弟姐妹中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最多,將來也應該負最大的責任,特別是對父母經濟上一定要保證。農村一個村考上大學的很少,自己考上了大學給家裡樹立了地位,將來能否出人頭地,關繫到父母和家族的聲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父母眼裡這才是最大的孝順。現在我覺得責任心很重,壓力也很大。父母很辛苦,回家後自己跟家裡人一樣,干農活、做飯、洗衣服、挖土,樣樣都做。
自從上大學以來,跟父母的交流少了,對家、對父母的感覺逐漸淡了,以前寫信一次寫幾頁紙,現在一頁也寫不滿。因為學校里的事比較多,去年放假就沒回家。曾經看過一幅漫畫,大意是說孤獨是對老人的最大傷害,我看了以後感覺很內疚。
現在講孝敬父母,只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父母的生日、節假日打電話問候一下;假期早回家,多陪陪父母,跟他們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濟上不可能給予他們。將來工作不在父母身邊,回家機會少,要多跟父母通通電話,盡量回家看望他們。如果有條件,與父母共住是很好的盡孝心的機會。
我覺得「孝敬」就是盡量與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你記著他們,至於經濟上的東西倒在其次。我父母現在都還在工作,老是問我需要贊助不,所以,再給錢似乎有點假惺惺的,還不如多打幾個電話。我的表示主要就是讓他們知道我一個人在外地過得挺好,讓他們互相照顧,別牽掛我。我有時回家給家裡添置一些小東西,記得那次我買了一塊厚塑料桌布,媽高興得要命,說兒子懂事了,會給家裡買東西了,並將它拿到鄰居家去炫耀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給家裡買東西,後來,想到媽那麼高興,我就每次都注意家裡缺什麼,然後帶回去。
父母的期望: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學習好,能獨立,有立足於社會的一技之長。孩子能自立於社會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父母對子女全身心地投入,當然希望孩子能以關心回報,不過也沒有太多的要求。現在孩子還小,能幫我拿拿東西,累時捶捶背,感覺就很滿足。
有時她在家裡干一點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干不好,心裡也很高興。現在的孩子太順了,體會不到生活的艱難,感覺上不如經過生活困難時期的孩子孝順。那時父母與孩子共度難關,感情很深。不過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達而變化了,不像從前那樣要求孩子承擔太多,減少了對孩子的依賴。將來孩子的工作壓力要比現在大得多,孩子能有出息,能很愉快地生活就行。我們經濟上比較寬裕,不想增加孩子這方面的負擔。只要過生日、生病時,孩子能打電話問候一聲就滿足了。與孩子的關繫上,希望既有威嚴,也能保持一種朋友關系。生活方面,將來年紀大了,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老人院生活。孤單的家庭生活沒有意思,不如去過集體生活。有人認為進老人院顯得孩子不孝順,自己沒福氣,我不這樣認為,孩子的愛代替不了老人之間溝通的需要,這樣做既不拖累孩子,又有益於身心健康,有什麼不好?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能與子女在思想上不斷溝通,對一些事情的看法能夠統一。我們生活不成問題,更渴望親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病時子女能關照關照,有不能做的事幫幫忙。老人怕寂寞,子女多與我們聊聊天、說說知心話。希望子女理解、尊重我們的意見。以順為孝的傳統總的來說還是有道理的,不是原則問題兒女可以讓步,盡量讓老人高興。老人有自己的脾氣,作子女的要尊重他們。兒女在成長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父母都原諒了,父母也可能犯錯誤,有想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有什麼差錯,兒女也要原諒。
孩子現在好好學習,長大能出人頭地,就算孝敬。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做生意做得很辛苦,就是為了孩子。
我們有保險,生活沒有問題,寧願孩子將來遠走高飛,也不願她守在眼前下崗。父母撫養孩子是為了了自己的心願,期望他們將來能自立,能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將來孩子能做到這一點,自然就會對父母好,父母也就什麼都有了。
致 謝: 對有助於本項目所開展工作的其他人員表示感謝,對實踐地點的領導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對給予理論指導的老師和協助開展工作的同學表示感謝。
一、調查背景與意圖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繼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份責任與光榮。同時,孝道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論道德的基石,它所蘊含的倫理觀念,也體現了現代和諧社會深刻內涵。然而,在我們談及千古流傳的感人孝義故事,歌頌著我們孝道文化的燦爛源遠時,卻忽略了現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現狀。
在近代以來,由於反封建,誤將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別是後來的社會受經濟大潮的沖擊,道德觀念急劇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現了危機。為此,我們成立調查小組,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城鄉青年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力圖通過調查問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能夠初步獲得現代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改善提高該現狀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以書面問卷及網路(包括qq,e-mail等各種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問卷44份,有效回收率達88%。調查對象分散在石家莊、長沙、汕頭三地城鄉,分布范圍廣泛,符合調查要求。
調查對象年齡分布年齡段16-2021-2526-3030-35人數11182510調查對象家庭所在地分布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鎮城郊農村人數172944
三、調查數據分析:
我們選取了問卷中較有代表性的14道問題進行分析,原始數據統計如下:
1、你對孝道的了解主要通過:
「孝道」一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傳承了五千多年。從古至今不乏這類的典範,家裡有父母的身體力行,學校有老師的教育,社會活動中也不免收到各個方面的影響,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對孝道的認識和理解更為加深。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群,由於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程度的差異,使得對孝道的了解有著不同的途徑。
2、假如你的父母讓你繼承他們的事業,你會:
父母對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不少父母覺得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對他們最大的愛,通常會讓子女繼承他們的事業。可大多數孩子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喜歡的工作,對父母鋪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顧,當然這些可以通過和父母的溝通來找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3、你對於祭祖的態度: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一種崇敬,還有一種畏懼,是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調查時間正值中元節期間,通過采訪和所見所聞,即使在現代社會,祭祖仍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家族傳統,有64%的被調查者對祭祖活動持不同程度的贊同態度,並且有超過75%的被調查者家庭舉行過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動。可見,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
4、如果認為父母說得不對,你採取什麼態度?
5、你對於「生男孩延續香火」的態度:
6、你周圍不贍養父母甚至拋棄父母的現象: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57%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種溝通方式比較可取,一味的服從或是頂撞對雙方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會阻礙事情的解決。21%的人贊同延續香火這一傳統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對這種說法,但絕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思想選擇中立,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73%的被調查人群周圍不存在父母被遺棄的現象,而且幾乎沒有人經常見到父母被遺棄的情況,這說明孝道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
7、你覺得你現在對待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的哎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做兒女的理應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可現實並非如此,只有14%的人認為他們對父母已經很好了,同樣也有14%的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大多數是處於中立狀態,不好也不壞。28%的人覺得自己也付出過,但比起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照顧還差很多。將心比心,回憶當初,即便是兒時那些模糊的記憶也可以湧出滿滿的愛。也許只有自已為人父為人母時才能體會那種舍己的心境。
8、你對父母的健康狀況了解程度:
出門在外的遊子就像風箏,而線的.另一頭就是父母。由於學習、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他們的關心也僅限於一通電話、一條簡訊,因此只有32%的人對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兒女在外,父母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牽掛著,他們多麼希望能看到兒女承膝下之歡,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開手中的線。年齡不饒人,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們不說是不想給兒女們造成負擔,外面的孩子們,記得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
9、假如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你又恰好出門在外辦事,你會:
在外的兒女們最牽掛的莫過於父母的身體健康,可現實又有很多時間和地點上的沖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時無論如何會趕回去,這是很孝順的,可也有34%的會選擇通知鄰居朋友幫忙,甚至還有等事情辦完再回去的,當然這是極少數的,大概是7%。對於照顧父母這方面,絕大多數的子女的做法還是可取的。
10、你平時跟父母溝通主要是為了:
小時候事事都順從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與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齡的差距,代溝對兩代人的溝通有著太大的影響。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18%的人會主動與父母談心。一半的人是通過日常的聊天來與父母溝通,不過還有9%只是為了從父母那裡尋求幫助,這種做兒女的就太不應該了。
11、假如你長期在外,你會怎樣聯系父母:
由於工作、學習等原因長期在外生活,與父母的溝通少之又少,不免會覺得日漸疏遠。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產品可使得異地溝通方便快捷,打電話、視頻聊天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信件成為當代大多數人交流的的途徑。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體狀況,我們需要經常的聯系他們,可是只有47%的子女經常打電話或是寫信,39%偶爾打電話或是寫信,有事情才聯系的居然佔到了14%,可見我們的主動性還是不夠。父母有事為了不打擾我們,不想經常打電話,可是做兒女的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不能經常回去看他們了,起碼也要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一下,一句貼心的話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12、對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後風光大葬」的現象,你的態度是:
風光大葬的背後,到底是對死去的人的孝道,還是活著的人的風光,這個基本屬於不用討論的問題。如果背後還要收受禮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沒有了什麼關系。生死事大,活著時未必多孝順,死了之後進行風光大葬也算是盡孝的途徑之一,這是一些人表現自己孝道的手法,風光大葬的標准各個時代不同,但總不脫場面宏大、參與人員眾多這幾個硬體,其中參與弔唁的人越多,彷彿辦喪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視這種做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有些人確實是對父母有愧,覺得生前沒能力讓他們過好,葬禮一定要讓他們風風光光的,27%的人對這類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贊同。當然世事無絕對,是好是壞都要看辦喪事的人家是什麼心態,保持中立的佔18%。
13、你所在地區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情況:
近年來,也有不少地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意識到孝道意識日漸淡薄這個問題,受訪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區有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活動,也證明人們正在開始強調孝道在人們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仍有41%的受訪者未接觸過與「孝」有關的活,說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遠。
14、你對於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居住的態度: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是不孝的行為。可是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的變遷這個傳統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根據「去養老院網「統計,很多到養老院的老人們中,30%是可以自理。現在很多健康的老人都願意到養老院養老,因為那裡不但有專業的護理,而且還可以認識很多同齡的朋友。如今16%的人覺得如果養老院條件好就贊成把老人送去養老院,而依然有36%的人反對這樣做,剩下的48%就持中立。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工作事業很辛苦,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顧,所以抽不出時間來照顧老人。老人去養老院不僅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而且養老院里飲食起居都比較穩定,反而能解除子女的後顧之憂。不過這也是在老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行的通的,而且送到養老院之後也不能不管不問了,還是要經常的去探望他
⑥ 關於感恩父母的社會調查報告誰會寫
有一種愛,即使我們付出所有也報答不了,那就是父母的愛。
從來到這個多彩的世界開始我們就註定是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選擇的,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父母,連一開始的名字也沒有權利。後來我們開始長大,被逼去學好多的東西,認識各種人,不管願意不願意。正是因為這許多的被逼,我們才能更快的學會長大,才更能去愛人,不管是我們愛的還是愛我們的,其實這輩子我們欠的最多的就是父母了。
小時候總是在父母懷里撒嬌,然後是看著白發增多卻是無能為力,總是說要讓父母以後更好的過日子。可是到大了,我們卻忘記了小時候的承諾,總是不在父母身邊,卻總也不能讓他們省心。倘若沒有這次調查報告,又有多少同學真正了解過自己的父母。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這種現象,使子女不自覺地養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凡此種種,值得憂慮。而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只有3、4歲的兒子看到了,兒子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兒子吃力地端著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里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試問一下為媽媽洗腳這樣一件連小孩子都會的行為我門這些同學誰又做到了呢?可能我們之間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的也是大有人在吧?
每一次跟媽媽鬧別扭,過後鼻子總是酸酸的,其實知道是自己錯了,卻總是倔強,不屈服,總不願意按父母的意願做事情。每一次的犯錯,總是會想起父母不求回報的給予,想起他們沒日沒夜的做事。 還記得處三那段艱苦的日子,已經記不起那個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了,現在想起,回憶里最多的就是母親,那愛著我的母親,那我用一生也無法報答親情的母親 隨著自己愈長大,看著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發從烏絲變白發,動作從迅捷變緩慢,多心疼!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當我需要停泊岸時,才會想起他們……
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隨意買的宵夜,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後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後,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