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舜的孝順史記

舜的孝順史記

發布時間:2024-04-10 20:18:13

① 浜屽嶮鍥涘瓭鑸滅殑鏁呬簨


浜屽嶮鍥涘瓭鑸滅殑鏁呬簨
鑸滃湪騫磋交鐨勬椂鍊,鏄浠ヨ嚦瀛濊岄椈鍚嶄簬澶╀笅鐨勩傚湪褰撴椂,鑸滅殑鐖朵翰鍥犱負瀹犵埍鍚庢瘝璺熷紵寮熻薄,鎵浠ヤ竴瀹朵漢閮藉硅垳闈炲父涓嶅ソ銆傚彲鏄鑸滃拰鐫﹀湴鍜屽朵漢鐩稿勩傚洜姝や粬鐨勫瓭琛岃繙鎾鍥涙柟銆
浠栫殑緇ф瘝涓蹇冩兂灝嗗朵駭,鐣欑粰鑷宸辯殑鍎垮瓙璞,鎵浠ュ氨璧蜂簡涓嶈建鐨勫績涓鐩存兂鎶婅垳瀹蟲,鏈変竴澶╁彨浠栧幓鏁寸悊璋蜂粨,絳夎垳榪涘幓璋蜂粨閲岄潰鐨勬椂鍊,浠栧紵寮熷氨璧跺揩鐐圭伀鐑ц繖涓浠撳簱銆傚綋鏃朵粨搴撶殑鐏鍔塊潪甯哥寷鐑,浠栦滑姣嶅瓙璁や負鑸滃喅瀵逛細琚澶х伀鐑ф匯傚彲鏄鐏璧鋒椂鑸滃氨浠庝粨搴撶殑涓婇潰璺充簡涓嬫潵,娌℃湁鎽斾激涔熸病鏈夎鐑с
鍚庢潵浠栫殑鍚庢瘝鍙堟兂浜嗕竴涓鏂規硶,瑕佽垳涓嬪埌浜曞簳娓呯悊,鎯蟲妸浠栧蟲,褰撹垳涓嬪埌浜曞簳涔嬪悗,浠栦滑灝卞皢澶ч噺鐨勭煶澶村拰鍦熷線浜曢噷濉婊,緇撴灉浜曞簳鏈夋潯閫氶亾,鑸滀粠榪欐潯閫氶亾閫冨嚭鏉ャ
鑸滀竴鐗囩湡璇氱殑瀛濆績,涓嶄粎鎰熷姩閭婚噷,鐢氳嚦鎰熷姩浜嗗ぉ鍦般備粬鏇懼湪鍘嗗北榪欎釜鍦版柟鑰曠,鑸滃垵鍒板巻灞辮曠嶇殑鏃跺,褰撳湴鐨勫啘澶緇忓父涓轟簡鐢板湴浜掔浉浜夊ず銆傝垳渚跨巼鍏堢ぜ璁╀粬浜,灝婅佺埍騫,鐢ㄨ嚜宸辯殑寰瘋屾潵鎰熷寲浼椾漢銆傛灉鐒,涓騫翠箣鍚,榪欎簺鍐滃か閮藉ぇ鍙楁劅鍔,鍐嶄篃涓嶄簰鐩鎬簤鐢頒簤鍦頒簡,鑰屼笖鍔ㄧ墿浠閮界悍綰瘋繃鏉ョ粰浠栧府蹇欍傛俯椹鍠勮壇鐨勫ぇ璞,鏉ュ埌鐢伴棿甯浠栬曠敯錛涘▏灝忔晱鎹風殑楦熷効,鎴愮兢緇撻槦,甯浠栭櫎鑽夈備漢浠涓轟箣鎯婅躲佹劅浣,鐩鐫瑰痙琛岀殑鍔涢噺鏄濡傛ょ殑宸ㄥぇ銆
浠栨浘鍒伴浄娉借繖涓鍦版柟鎵撻奔,騫磋交鍔涘.鐨勪漢,緇忓父鍗犳嵁杈冨ソ鐨勪綅緗,瀛ゅ¤佸急鐨勪漢灝辨病鍔炴硶鎵撳埌楸箋傝垳鐪嬪埌榪欑嶆儏褰,鐜囧厛浠ヨ韓浣滃垯,鎶婃按娣遍奔澶氱殑鍦版柟璁╃粰鑰佷漢瀹,鑷宸卞垯鍒版祬婊╁幓鎵撻奔銆傜敱浜庝竴鐗囩湡璇,娌℃湁涓濇鍕夊己,浠や紬浜哄ぇ涓烘儹鎰у拰鎰熷姩,鎵浠ョ煭鐭鐨勪竴騫村唴,澶у墮兘浜掔浉紺艱╀簬鑰佷漢銆
鑸滆繕鏇劇粡鍒拌繃闄舵渤鐨勫湴鏂瑰埗闄,鏈鏉ヨ繖閲屽嚭浜х殑闄跺櫒寰堢矖鍔c備護浜烘儕璁剁殑鏄,鑸滃湪姝ゅ湴涓騫村悗,榪為櫠鍣ㄩ兘綺捐嚧鑰岃愮敤銆傚悗鏉,鍙瑕佷粬灞呬綇鐨勫湴鏂,閮芥湁寰堝氫漢璺熼殢鐫榪囨潵,涓騫磋仛闆嗘垚鏉戣惤,浜屽勾鎴愪負鍘塊倯,涓夊勾灝辨垚涓哄ぇ鍩庡競銆備篃灝辨槸鍘嗗彶涓婃墍縐扮殑
鑸滃瓭欏鴻搐寰峰悕澹頒紶鍒頒簡灝у笣鐨勮蟲湹,灝у笣灝卞皢鍏跺コ鍎垮ē鐨囥佸コ鑻卞珌緇欒垳,鍙堝洜涓鴻垳鐨勮搐寰,鍚庢潵灝у笣灝嗗笣浣嶄紶璁╃粰鑸,縐頒負鑸滃笣銆俻p2007

② 出自二十四孝圖的故事有

1、虞舜孝感動天《孟子》、《荀子》、《史記·五帝本紀》均載:舜大孝,父頑、母囂、弟傲,他忍辱行孝,「順適不失子道。」「舜耕歷山。」漢·劉向首輯《孝子傳》載其孝行,但未言象、鳥助耕事。敦煌變文《舜子變》載,舜至歷山,「見百餘頃空田,心中硬咽。種子犁牛,無處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豬(象)與(以)嘴耕地開壠,百鳥銜子拋田,天雨澆溉。」比較完整地表現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節,並以詩贊曰:「孝順父母感於天,舜子濤(淘)井得銀錢。父母拋石壓舜子,感得穿井東家連」。電峽墓磚雕表現的是後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驅象耕地、群鳥為之助耕一事,與敦煌《舜子變》文所載略有不同。另在河南東漢寧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節。宋·林同《孝詩》贊雲:「孩提知所愛,妻子俱而衰。大孝終身榮,子於舜見之。」(《四庫全書》「別集」三,下引《孝詩》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為孝子之一,並序詩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2、閔子騫單衣奉親閔子騫(前515--?),《史記》有傳,名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論語·學而》載:「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蕭廣濟、師覺授《孝子傳》均載其孝行之事。敦煌遺書《孝子傳》載:「閔子騫,名損,魯人也。父娶後妻,生二子。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後母嫉子,所生親子,衣加棉絮,子騫與蘆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車,騫不堪甚,騫手凍,數失韁靷,父乃責之,騫終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騫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見衣甚薄,毀而觀之,始知非絮。後妻二子,純衣以棉。父乃悲嘆,遂遣其妻。子騫雨淚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願大人思之。』父慚而止,後母改過,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聞於天下。……」(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下冊卷八《孝子傳》,下引同此)
3、老萊子戲采娛親老萊子,周楚國人,事二親至孝。師覺授首列其為《孝子傳》人物之一,傳曰:「老萊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爛之衣。為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稱老,為其傷老也。若老萊子者,可謂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遺書《孝子傳》所載略同,只是更為形象生動。《孝詩》有贊;「七十已中壽,人生似此稀。絕憐老萊子,猶反作兒戲」。
4、睒子鹿乳奉親睒子,又作剡子、閃子、郯子,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關於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見於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實物雕刻表現較早的則是山西省壺關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陽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石棺線刻「二十四孝」圖。在敦煌寫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跡的記載,但這里的睒子卻是印度迦夷國人,他孝養二盲父母的故事,見於多種佛經記載,主要有《佛說睒子經》、《六度集經》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為佛教藝術題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則在新疆克孜爾千佛洞、雲岡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麥積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畫中有較多的表現。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儒學相結合,表現孝道思想的睒子為當時的人們所利用,並借之以提倡傳統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際,佛教徒借重儒學孝悌觀,創作《父母恩重經》偽經,藉以宣傳孝道思想。敦煌遺書《父母恩重經》號14、闕40寫本附孝子事跡記載:「……迦夷國王入山游獵,挽弓射鹿,誤傷閃(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嗶。由閃至孝,諸天下葯塗瘡,閃子還活。父母眼開,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應。閃子更生,父母開目。人之孝順,百行為本」 。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18引錄《父母恩重經》內容與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載:「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內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參行孝曾參,又稱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魯國人,與其父曾點同為孔子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蕭廣濟首將其列入《孝子傳》中,但未言具體孝行。虞盤佑《孝子傳》曰:「樂正者,曾參門人也,來候參。參採薪在野,母嚙右指,旋頃走歸,見正不語,人跪問母何患。母曰:『無』。參曰:『負薪右背痛,薪墮地,何謂無?』母曰:『向者客來無所使,故嚙指呼汝耳。』參乃悲然」。《太平御覽》卷412「孝上」引《論語·孔子家語》記載有曾參為孝母而辭去在齊國做官的機會一事。
6.魯義姑姊舍子救侄魯義姑姊,春秋魯國人,史籍稱其為「村野之婦人」。漢·劉向《古列女傳》卷五、明·解縉《古今列女傳》均載:齊國攻打魯國,魯義姑姊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於不顧,齊將問其故,魯義姑姊以大義陳之,齊軍感悟而不再攻打魯國,「魯君聞之,賜婦人束帛百端,號曰義姑姊」。畫面所表現的是齊將與魯義姑姊問答的情節,婦人所抱小兒與身後站立的一小兒應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兒為己子。她不但以義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魯國的安全,其義大哉。
7.原谷拖輿諫父原谷,實名元覺,又稱圓覺、袁覺,清水電峽宋墓題記作「元角行孝」。雜《孝子傳》載:「原谷者,不知何許人。祖年老,父母厭患之,意欲棄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諫,父母不從,乃作輿舁棄之。谷乃隨收輿歸。父謂之曰:『爾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後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懼,乃載祖歸供養。尅己自責,更成純孝。谷乃純孫。」此段記載又見於《太平御覽》卷519。敦煌遺書《搜神記》引《史記》曰:「孫元覺者,陳留人也。年始十五,心愛孝順。其父不孝,元覺祖父年老,病瘦漸弱,其父憎嫌,遂縛筐舉舁棄深山。元覺悲泣諫父。父曰:『阿年老,雖有人狀,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棄之深山。元覺悲泣大哭,隨祖父歸去於深山,苦諫其父。父不從。元覺於是仰天大哭,又將輿歸來。父謂覺曰:『此凶物,更將何用?』覺曰:『此是成熟之物,後若送父,更不別造』。父得此語,甚大驚愕:『汝是吾子,何得棄我?』元覺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訓,豈敢違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卻將祖父歸來,精勤孝養,倍於常日。孔子嘆曰:『孝子不違其親,此之為也。」
8.文帝親嘗湯葯文帝,即漢文帝劉恆,高祖第三子。《漢書·文帝紀》載: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語,仁孝聞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並序詩曰:「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9.淳於緹縈舍己救父淳於緹縈,《史記》、《漢書》有傳。《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分別引《史記》、《漢書》傳為孝女:「淳於緹縈者,齊人也。父淳於意為太倉令,生女五人,縈最小。父犯罪當刑,乃罵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也』。緹縈自傷涕泣。隨父至長安,詣北闕上書言:『父為吏,齊中皆稱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妾願沒為官奴,以贖父之刑,使得自新。』漢文帝悲憐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覽》卷415)。畫面表現的正是緹縈隨父至長安為父贖罪的情形。林同《孝詩》贊曰:「仁矣文皇詔,悲哉孝女書。至今民受賜,非但活淳於。」
10.劉平舍子救侄劉平,字公子,東漢楚郡彭城人,本名曠,顯宗後改為平。《後漢書》、《東觀漢紀》均有傳,王莽時任郡吏,守葘丘長,後舉孝廉,拜濟陽郡丞,九江郡全椒長。「更始時,天下亂,平弟仲為賊所殺。其後賊忽復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難。仲遺腹女始一歲,平抱仲女而棄其子,母欲還取之,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遂去不顧」。《東觀漢紀》卷l7載劉平「以仁孝著聞」。他不但孝順父母,而且仁義救侄而棄己子。《孝詩》贊曰:「弟類那容絕,吾雛聽自生。劉平端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賣身葬父董永與仙女的故事見諸於許多文獻記載,劉向《孝子傳》稱他為「前漢董永。」三國魏曹植《靈芝篇》贊道:「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庸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用何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劉向《孝子傳》載有較完整的情節:「董永者,少偏孤,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於富公以供喪事。道逢一女,呼與語曰:『願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為誰?』答曰:『永妻,欲助償債』。公曰:『汝織三百匹,遣汝。一旬乃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償人債耳。』語畢,忽然不見」。敦煌遺書記載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經》、《孝子傳》、《古賢集》,並有專門的《董永變文》。《孝子傳》除引詳細的董永事跡外,還說「天子征永,拜為御史大夫」。《古賢集》也雲:「董永賣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機絲。」《董永變文》唱文長達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別仙女一事,與墓葬雕繪情節一致。唐末五代時,董永傳說極盛,至宋代時又有小說《董永遇仙記》,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荊復萌(或田真兄弟)周景式《孝子傳》最早記載「荊樹連陰」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樹株接葉連,陰嘆曰:『木猶欲聚,況我兄弟而欲殊哉!』遂還,相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覽》卷416、959及《藝文類聚》卷89、《初學記》卷17所引與此同。唯《御覽》卷421「義中」引《續齊諧記》稍詳,與墓葬雕刻內容更為接近,並指出田真為西漢人,成帝時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議分財。金銀珠物各以斛量,田業生貲,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荊樹花葉美茂,共議欲破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爾夕樹即枯死,狀火燃,葉萎枝摧,根莖焦焠。真至,擕門而望之,大驚,謂語弟曰:『樹木同株,聞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樹木也。』因悲不自勝,便不復解樹。樹應聲遂更青翠,華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財產,遂成純孝之門」。畫面表現的正是兄弟三人見樹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遺書《二十四孝押座文》載有「共樹共枝爭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張」,當指此事。
13.姜詩孝母姜詩,字士游,東漢廣漢雒(今四川廣漢縣)人。《東觀漢紀》卷17載:「詩性至孝,母好飲江水,令兒常取水,溺死。夫婦痛,恐母知,詐曰游學。歲歲作衣,投於扛中,俄而湧泉出舍側,味如江水,旦生鯉一雙。」《後漢書·姜詩妻傳》所載略同,言詩妻亦「奉順尤篤」,並記有姜詩遣妻一事。敦煌遺書引《孝女傳》所載與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詩》贊曰:「日常供鯉鱠,旦輒汲江流。兒溺言游學,妻還感珍羞」。清水電峽墓將死去的姜詩雕刻出來以表示姜詩的孝行,實則其妻亦屬孝婦。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順拾葚供親蔡順,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縣東南)人,「以至孝稱」。《後漢書》有傳。《東觀漢紀》卷16記:「王莽亂,人相食。順取桑椹,赤黑異器。賊問所以,雲:『黑與母,赤自食』。賊異之,遺鹽二斗,受而不食」。《孝子傳補遺》所載與此基本相同,也與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雜家《孝子傳》所記又與前不同:「……母飲酒吐嘔顛倒,恐母中毒,嘗母吐驗之」。是為《初學記》所記「蔡順嘗毒」之事。林同《孝詩》記有其孝行事四件:『賊疑拾椹異,母怪棄薪還。雷震輒圜冢,火飛因伏棺」。敦煌遺書引《後漢書》亦記有「拾椹」、「嘗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後漢書·蔡順傳》記載並無拾椹供親之事,而記「心痛悟母」、「聞雷哭墓」二事,與前述曾參「心痛悟母」及後述的王裒「聞雷泣墓」頗為相似。
15.趙孝舍己救弟趙孝,又名趙孝宗,山西長子縣石哲金墓榜題「趙孝宗」。《後漢書》有傳,沛國蘄(今安徽宿縣)人,父善,王莽時為田禾將軍,任孝為郎,傳曰:「及天下亂,人相食。孝弟禮為餓賊所得,孝聞之,即自縛詣賊,曰:『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飽。』賊大驚,並放之。」《東觀漢紀》卷17、《初學記》卷17、《藝文類聚》卷20均有載,並記有「趙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現的均為其舍己救弟的情節。
16.曹娥哭泣曹娥,《後漢書·曹娥傳》曰:「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訴濤(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太平御覽》卷415「孝女」引《會稽典錄》與此相同。《孝詩》有贊詩。
17.茅生殺雞茅生,即茅容,《後漢書》有傳,字季偉,東漢陳留人。《藝文類聚》卷20「孝」、《太平御覽》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別傳》記曰:「茅容,……年四十餘,耕於野。時與等輩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林宗行見之而奇其異,遂與共言,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畫面表現的正是茅生殺雞的情節。《孝詩》贊曰:「雞乃為母設,蔬惟與客同,賢哉茅季偉,誤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江革,字次翁,漢代齊國臨淄人(今山東臨淄),《後漢書》、《東觀漢紀》均有傳。晉陶潛《孝傳》有錄。傳曰:「江革,齊人也。漢章帝時,避賊負母而逃,賊賢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債,以致甘暖,和顏悅色,以盡歡心。欲親之安,自挽車以行。鄉人歸之,號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將,天子嘉焉,寵遇甚厚。告歸,詔書褒美。就家禮其終身,以顯異行。」 ]敦煌遺書《孝子傳》有載,較略:『江草(革)字次翁,齊國臨淄人也。老母年邁,次載母不使牛馬,乃自居轅中,挽車令不動搖,恐母不安。後漢人也。」所記為其「行佣供母」的情節,並未證「負母逃難」事。墓葬所刻則為其負母避賊逃難的情節。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兒郭巨,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漢劉向首輯郭巨入《孝子傳》中。宋躬《孝子傳》亦有載。敦煌遺書中發現附有孝子事跡的《父母恩重經》寫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賜黃金」之句。另有多件寫本單獨記其事,較劉向所記稍詳,但基本一致,並指出郭巨為東漢人。其中《搜神記》記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氣,河內人也。家貧,養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兩歲,巨語妻曰:『今飢貧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養,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減與子,今母飢羸,乃由此小兒。兒可再有,母難重見。今共卿殺子,而存母命。』妻從夫言,不敢有違。其妻抱子往向後園樹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擬埋之,語其妻曰:『子命盡未?』妻不忍即害,必稱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黃金一釜,釜上有銘曰:『天賜孝子之金。郭巨殺子存母食,遂賜黃金一釜。官不得奪,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傳》S.389(乙卷)序詩雲:「郭巨專行孝養心,時年飢險苦來侵,每被孩兒奪母命,生埋天感賜黃金。」又《古賢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兒。」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王祥,字休微,東漢琅琊(今山東諸城縣東南)人,官至漢光祿勛,晉武帝拜為太保,賜爵為公。《晉書·王祥傳》載:祥性至孝,繼母朱氏不慈,猶令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葯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將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有丹奈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晉蕭廣濟首將其列入《孝子傳》中,《孝詩》贊其孝行曰:「風李應難守,冬魚未易求。剖冰不辭凍,抱樹可勝愁。」有的墓將此兩件孝行同時刻出。敦煌遺書《孝子傳》引《魏書》僅記其「守樹」、未言「卧冰求鯉」事。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蘭刻木事親丁蘭,漢代河內(今河南武陟縣西南)人。《太平御覽》卷414「孝下」、「祿養」條引《孫盛逸人傳》曰:「丁蘭者,河內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乃刻木為人,彷彿親形,視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靈芝篇》贊曰:「丁蘭少失母,自傷早孤焭。刻木當嚴親,朝夕致三牲。暴子見陵侮,犯罪以無形。木人為泣血,免淚全其名。」敦煌遺書中有「丁蘭木母,以靈感應」之句。敦煌寫本《孝子傳》記載甚詳。另P.3680寫本記曰:「丁蘭(刻)木作慈親,孝養之恩感動神,圖舍忽然修斬如,血流灑地真如人。」《孝詩》也有贊。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2.陸績懷桔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仕吳為鬱林太守,博學善政,見稱當時。《後漢書》、《三國志·吳書》均有傳。傳曰:「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其孝順如此!《初學記》卷17亦引《吳志》記有「陸績懷桔」事。其故事畫最早見於北魏洛陽寧懋石室。《孝詩》贊曰:「陸郎作賓客,懷桔欲何為。遺母當然事,袁公乃稱奇。」
23.孟宗哭竹孟宗,字恭武,三國吳江夏(今湖北漢陽縣之魯山)人,本名宗,避孫皓字,易名仁。任吳令、鹽池司馬,累遷光祿卿、司空。《三國志·吳書》引《楚國先賢傳》曰:「宗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認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貼》亦稱:孟宗後母好筍,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慟哭,筍為之出。敦煌遺書《孝子傳》所載更略。又敦煌遺書《古賢集》有「孟宗冬筍供不闕」 之句。《孝詩》贊曰:「萬象死灰色,千林號怒聲。何人苦哀泣,凍竹強抽萌。」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聞雷泣墓王裒,字偉元,三國魏城陽營陵(今山東臨淄西北)人。《晉書·王裒傳》載其孝行曰:「廬於墓側,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號,涕淚著樹,樹為之枯。母性畏雷,母沒,每雷,輒至墓曰:『裒在此』。乃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孝子傳補遺》、《孝詩》所記與此略同。敦煌寫本伯.2621(原卷)亦記王裒孝行,但無「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記載較詳。丙卷序詩曰:「王裒慈母怕雷聲,每至春間不得寧,乃至百年亡沒後,語墳猶怕阿娘驚。

③ 大舜的孝道故事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舜,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舜家境貧寒,幼年母親去世,後遭繼母虐待迫害,舜卻始終堅守孝道。堯帝聞後,將二女嫁與舜,考察其能力。舜表現出卓越的才乾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後堯帝禪讓,舜稱帝於天下。

舜(約公元前2287- 約公元前2067),軒轅黃帝八世孫。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冀州蒲阪諸馮[1]里姚墟(今山西省永濟市虞鄉鎮)人。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之一,父系氏族社會後期東夷部落首領,「三皇五帝」之一。

生而重瞳,孝順友愛,善於制陶。得到四岳推薦,經過重重考驗,得到唐堯的認可與禪位(《竹書記年》和《韓非子》中並不記載為禪讓),建立有虞國,定都於蒲阪(今山西永濟市)。即位之後,虛懷納諫,懲罰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鯀)。

任賢使能,百業興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後稷主管農業、契主管五教),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首領。晚年聽從四岳的安排和建議,禪位於司空大禹,乘車巡行天下,卒於蒼梧郡,葬於九嶷山(零陵),謚號為舜,史稱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成為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3)舜的孝順史記擴展閱讀:

關於大舜的文獻記載

《竹書紀年五帝紀》: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流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孟子》: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

《二十四孝》舜也是二十四孝中,「孝感動天」的主角。

《韓非子之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史記》: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閱讀全文

與舜的孝順史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老年大學英語口語 瀏覽:416
中國世界級長壽之鄉 瀏覽:876
曲江哪裡有入職體檢 瀏覽:831
如何給自己購買養老金 瀏覽:358
父母之間如何相處才不會吵架 瀏覽:757
江蘇移動老年人套餐 瀏覽:395
香港父母帶什麼禮物好 瀏覽:284
河北社保卡能退休工資嗎 瀏覽:282
老人蓋房子怎麼樣 瀏覽:164
60多歲老人腿腫怎麼辦 瀏覽:246
商業險每月能領多少養老金 瀏覽:746
沈陽養老保險查詢網 瀏覽:197
如何勸父母買switch 瀏覽:793
2018年2月社保退休金 瀏覽:9
寫一篇孝敬老人文章 瀏覽:670
交養老保險期間身故了怎麼辦 瀏覽:720
老年人可以打血栓通 瀏覽:686
2016年重慶企業退休金上調 瀏覽:1
福州晉安區有哪些養老院 瀏覽:163
送給退休人員的匾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