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的快板詩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這首詩中,「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2、《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唐·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賞析: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李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3、《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賞析:頷聯為唐詩名句,夾敘夾議,寫出了詩人矛盾的心情。「難逢」、「須插」的言外之意是應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表現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度。「菊花」是扣合重陽節的習俗。
4、《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賞析:用白描的手法寫雁過江上南飛,與客提壺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寫的淋漓盡致。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傳達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廣,不獨指雁影。「與客攜壺」是置酒會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樂事,「翠微」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
5、《滿江紅·喜遇重陽》
清·宋江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 見碧水丹山,黃蘆苦竹。 頭上盡教添白發,鬢邊不可無黃菊。 願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
統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 中心願,平
❷ 重陽節活動快板台詞
《三句半》
甲:馬上就到重陽節,
乙:老人個個都快活,
丙:咱也來個三句兒半,
丁:樂一樂!
甲:趕上改革和開放,
乙:人民生活大變樣,
丙:咱們人老心不老,
丁:更茁壯!
甲:好比太陽王西偏,
乙:黃昏時分霞滿天,
丙:只要人老不服老,
丁:更壯觀。
甲:為了珍惜好時光兒,
乙:又跳舞來又唱歌兒,
丙:登山騎行打太極,
丁:練拳腳兒。
甲:鍛煉身體興致高,
乙:不用醫生把病瞧,
丙:再把生活調節好,
丁:樂淘淘。
甲:兒女個個都孝順,
乙:噓寒問暖把心盡,
丙:經常陪咱聊聊天兒,
丁:真高興!
❸ 介紹下重陽節和萬聖節
分類: 社會民生
問題描述:
介紹下重陽節和萬聖節
解析:
china/ch-jieri/chongyang/1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畝清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迅蔽前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並悔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
wz136/fw/art2005/11/2223719
萬聖節的由來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
關於萬聖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知道萬聖節期 間,許多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 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 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還想多知道一點嗎?我們在此簡單介紹一下 萬聖節的由來與習俗。
一、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里,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二、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三、「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於南瓜燈也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才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
四、現在的萬聖節
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製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麼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聖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聖卡,如:cardmaster等,免費讓大家使用。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
lovemedo.bokee/3376260
❹ 重陽節群口快板順口溜是什麼
1、九月九,好朋友,重聚頭。手拉手,一杯酒,雄赳赳,山路走。慶豐收,忘憂愁,幸福久,到白頭。九九重陽,重陽久久,快樂久久!
2、但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3、重陽節里幸福繞,繞來繞去萬事好,日子好,歲月好,工作好,家庭好,健康好,精神好,幸福好,理想好,生活和美節節高,心情如意日日好!
4、步步登高開視野,年年重九勝春光。重陽節快樂!
5、身體的有力和美是青春的好處,至於智慧的美則是老年人特有的財產。
6、年內不分離,七老八十手牽手,共渡八千里路雲和月,九月九日重陽日,十指緊扣笑會首!
7、金秋送爽丹桂香,果熟菊黃步重陽。每逢佳節倍思鄉,攜手登高身健康。事業登高薪水漲,愛情登高甜蜜長,友情等高情誼廣,好運登高開心房。祝重陽快樂!
❺ 誰有關於九月九重陽節題材的快板,小品或相聲地詞
小品正文 重陽節小品 重陽小品劇本 九九重陽節晚會小品 (重陽婚禮)
人物:老爸,孤寡老人。 兒子和媳婦,要為老爸找個好老伴。 甲、乙、丙、丁四位老阿姨,是兒子與媳婦特意請來為老爸與龔麗阿姨的重陽婚禮慶賀的。 龔麗阿姨,早已和老爸兩情相悅,最終與老爸終成老眷屬。 場景:背景是宣揚重陽節的喜慶大海報,上面寫有「九九重陽節,家家喜相逢」的大字,兩邊掛有大紅燈籠。舞台上有虛擬的居室,有桌子和凳子,桌上擺有茶杯器具。 幕起: 老爸圍著長紅圍脖,孤寂地走出,時不時地將長圍脖甩起甩落。 老爸:嗨,九九重陽節,光棍老頭我真孤獨,(轉頭看)看著人家的團圓會,我這鼻涕一把淚一把!(手抹淚)兒子:爸爸!媳婦:爸爸!夫妻倆:(齊聲地)我們回來啦!我們陪您過重陽節來啦! 老爸:你們回來啦!(將長圍脖狠狠地甩在身後,然後轉過身去)哼!夫妻倆:(一左一右站在老爸身旁,齊聲地) 喜涮涮喜涮涮、喜涮涮!嘔嘔!老爺子,節日快樂! 老爸:(看兒子的亮皮鞋)你這皮鞋倒擦得油光鋥亮的,比我的白頭發還亮!兒子:(手摸後腦勺)您不是常說頭可斷、血可流,皮鞋不得不擦油嗎?嘿嘿!老爸:你的油嘴滑舌很有我當年的神韻。媳婦:爸,咱們別說這些了。我們是來陪您吃重陽糕的!兒子:(立馬拎起一袋東西)瞧,全是您喜歡吃的桂花重陽糕!媳婦:(又拎起兩袋東西)爸,我們帶了好多好吃和好喝的,還有最新上市的「2012牌重陽紅大麴」呢!老爸:你們什麼意思,專門買2012牌的,這不是想盡快看到我的末日嗎,啊?媳婦:爸,您理解錯了。我們的意思是,喝完這瓶酒以後,您的末日就不遠了。哦不是不是,是您的末日就快到了!兒子:(生氣了)會說話不!你們女人就是頭發長,說話短根筋!媳婦:(手拍口,自責地)我的這張爛嘴就是不會說話,爛嘴!爸,您千萬別跟我一般見識啊。老爸:這個不解釋,我理解。兒子:來媳婦,把菜擺上,我要跟咱爸喝兩盅!老爸:停、停、停,吃飽喝足後你們又得走,又剩下我孤孤單單,只能唱單出頭,唱不了二人轉。媳婦:皮蛋,咱爸的話聽你明白了嗎?兒子:聽明白了。媳婦:什麼意思?兒子:想找老伴呀。老爸:(怪不好意思地笑了)讓你們見笑了,嚯嚯。(兩手捂住臉,很羞臊。)兒子:日子越來越好了,咱不能讓爸再單挑了。老爸:不單挑怎麼辦?。。。。。。。。。。。。。。。。。。。
❻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元旦的來歷和習俗聖誕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元旦、聖誕節的來歷和習俗如下:
一、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們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曬秋節、敬老節、老人節等。重陽節最早起源於上古時代,秋天農作物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的活動。在戰國時代,在王宮就有了重陽祭祀活動,兩漢三國時期,「重陽」活動漸漸多起來,求壽,賞菊,飲酒。
九月正式菊花盛開的時候,這個時候正是賞菊的好時候。帶上家裡的老人去外面看看花,爬爬山,都是不錯的。吃重陽糕,我們這里一般都是用各種豆類,煮爛兌上糯米面成糕。現在自己做的很少,基本上都是買上一塊送給家裡老人吃。此外還有插茱萸,祭祖等活動。
二、元旦
元旦是公歷的1月1日,很多的國家都會過,「元」有開始的意思,「旦」指的是早上,元旦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在農村大家更習慣稱為「陽歷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在這個時候決定使用公歷,而且把1月1日定為「新年」,注意這個時候還不叫元旦,我們現在說的元旦,是在1949年的時候,國家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所以才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現在的「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在我們國家剛剛開始慶祝元旦的時候,慶祝時的風俗習慣和現在的春節相差無幾,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微縮版的春節,雖然在元旦的時候,用到了很多傳統節日的慶祝方法,像放鞭炮、敬鬼神、拜祭祖先等等,但畢竟不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重要和重視的程度與春節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到現在元旦的慶祝習俗也就簡單了很多。
三、聖誕節
聖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教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也就是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來慶祝耶穌的降臨,因此也稱為「耶誕節」。所以聖誕節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聖經上實際並無記載耶穌誕生日期,聖誕節是後人公定的。在羅馬基督徒慣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 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恆。」因此人們逐漸相信12月25日是耶穌的降生日。
人們會在聖誕節寄贈聖誕卡來表達慶賀聖誕的歡愉,向親友祝福,以表想念之情。成人戴一頂紅色帽子入眠,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和外,第二天你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而小朋友最喜歡聖誕襪,因為晚上聖誕老人會從煙囪進入到屋裡,然後悄悄把禮物放在好孩子床頭的襪子里,小朋友會收到期待已久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