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提高孝敬觀的意義

提高孝敬觀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4-03-29 05:06:25

㈠ 孝的社會學意義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國家的結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㈡ 百善孝為先的意義是什麼呢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㈢ 盡孝方式和孝的社會意義有哪些

孝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正心即是使心正,就是使思想端正。思想是語言和行動的源頭和向導。人只有思想正,其語言和行動才能正,而孝則是正心的指南,正如文天祥的名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孝」和「忠」如同指南針一樣,使人生的行為不至於迷失了方向,《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即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一個人有了「孝」字在心,就不會辜負父母的期望,就能做出利國利民,成就大業之事。一代英雄岳飛不忘母親給他背上刺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才有他壯懷激烈之豪情壯行。林則徐常負挽救民族危亡之心,才有他「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言壯語。相反,逆臣奸相秦檜由於心術不正,驅使他陷害忠良殺害岳飛,成了千古罪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袁世凱,耍陰謀詭計,竟妄想當皇帝,結果遭到了舉國上下強烈反對,在眾叛親離、四面楚歌聲中一命嗚呼,成了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二)「孝」是修身的根基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夫子告誡人們,孔夫子告誡人們,修身是頭等大事,能修身就能從政。人活在世上最要緊的莫過於修身養性,立德立身,修身立德和親孝有什麼聯系呢?《孝經》作了直接回答:「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親君,終於立身。」也就是說孝是修身立德的根基,修身立德以孝為根本,就可以使人像大樹一樣,根深葉茂,為人處世就會贏得人們的信賴,受到人們的尊敬。
蕘禪讓於舜,而不讓給他的兒子並將兩個女兒嫁給舜,就是看準了舜是孝敬父母的典範,將來必能成就治理天下的大業。孫中山先生特別強調國民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他說:「我們要人類進步,就要造就高尚的人格。要人類有高尚的人格就要減少獸性,增多人性,沒有獸性自然不致於作惡,完全是人性,自然道德高尚:道德既高尚,所做的事情,當然是向軌道而行,日日求進步。」(1923年《在廣州全國青年聯合會的演說》)前面已經提到,中山先生認為修身立德,就要從「忠孝」做起。
(三)「孝」是齊家的妙方
齊家就是治理家庭。《大學》對齊家是這樣說的,「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國家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所以治國必先齊家。「家和萬事興」,那麼怎樣齊家呢?「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如前面所說,孝是修身的根基,修身要從孝做起,同樣齊家也必須從孝做起。幾千年的經驗表明,孝是齊家的妙方。《禮記》對齊家制定了標准「父子愛,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顏氏家訓》則是:「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這些富含哲理的話,也符合唯物辯證法。慈與孝,友與恭,義與順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既是各自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封建時代倡導大家庭,一個家庭十幾口、數十口人是常見的,甚至還有上百口不分家的。這樣的大家庭靠什麼維持?還不是靠一個「孝」字嗎? 《二十四孝》里有《兄弟爭孝》、《孝傳五世》等故事,足以說明。相反,不以孝治家的家庭則不和睦,往往勾心鬥角、四分五裂,以至於家破人亡。有人總結:「孝是家庭的粘合劑,孝是家庭的幸福源。」真是精當之說。
(四)「孝」是治國的至德要道
縱觀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歷朝歷代凡是暴君總是施以暴政治國,不講孝道,或嘴上說孝道,行的卻是霸道,最終是百姓揭竿起義,朝滅帝亡。而開明的國君則以德治國,把孝道作為治國要道。這是什麼原因呢?首先作為國家總體就由兩部分人組成,即國家的管理者和全體老百姓。而國家的管理者應是品德高尚者。孝既然是立德的根本,那麼作為國家的管理者應當是行孝的典範。《孝經士章第五》說得中肯:「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管理者既孝又忠,就會得到百姓的信賴和敬仰,那麼國家的政令就可暢通無阻,令行禁止,政通人和。
其次是國家要規范民眾的言行。治國說到底就是教化管理民眾,要有統一的標准,統一的制度進行教化管理。然而,不同的教化標准不同的制度,治理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㈣ 孝道在現代幼兒家庭中的意義

孝道從古至今都被推崇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重要的內容,即便是再踐踏文化的時代,哪怕是再沒有人性的無道昏君,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反對孝道。雖然每個人對孝道的看法和做法各不相同,但「百善孝為先」的觀念是所有人都認同的。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於立德修身。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沒有對父母親人從心裡的尊敬,怎麼能相信他會真心尊敬他人?在家裡對父母親人沒有禮貌,怎麼能相信他在社會上的彬彬有禮是發自內心?不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怎麼能相信他會真心愛身邊的朋友?

《孝經》: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 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可見聖人的德行,有什麼能超出孝道呢?子女自幼敬愛父母,日益增加了對父母的尊敬。聖人依據這種尊敬父母的天性,教導人們孝敬父母;憑著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人們愛敬父母。聖人的教化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對國家的管理不必嚴厲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正因為遵循了人的天性。

曾子曾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意思就是通過喪禮和祭禮顯示對故去的老人們品德的推崇和追念,來教育後人以先人為榜樣,這樣才能促進人們內心向善,提高自身品德修養,形成淳樸善良的民風。

所以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提升並得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道德。因此,儒家歷來提倡道德的提升要以修身為基礎,而修身,則以孝悌為本。在當今社會,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在於和睦家庭。

現在社會上的很多道德失范問題,從根本上講,就是從小在家裡缺乏正確的做人規范導致的。而做人的規范,最根本的就是要明確人和人之間交往的規矩,用傳統的觀念來說,這就是倫理。近幾十年來,由於傳統倫理被打倒,而新的倫理又無法建立,所以在家庭里,親人之間的交往首先就沒有規矩,失去了應有的規范,導致到了社會上,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沒有了規矩,缺乏文明禮貌,沒有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底下。

《孝經》: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不敬愛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不

閱讀全文

與提高孝敬觀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慈銘體檢濱江和江干哪個好 瀏覽:81
十年沒體檢怎麼辦 瀏覽:168
2017年延長退休年齡 瀏覽:234
老人家半夜醒來 瀏覽:174
為什麼人老了要退休金 瀏覽:613
60歲爬四樓 瀏覽:548
遼寧省勞模敬老院 瀏覽:443
360能量養生艙怎麼樣 瀏覽:856
老年人視力不好用什麼葯 瀏覽:289
保定老年大學攝影 瀏覽:168
退休的算國家公職人員嗎 瀏覽:280
怎樣算退休後每月領多少養老金 瀏覽:280
父母不懂如何付出愛該怎麼辦呢 瀏覽:569
濟寧如意老年大學民族舞 瀏覽:575
老年大學教師評優方案 瀏覽:86
下崗人員退休延遲嗎 瀏覽:617
參公人員二等功退休後待遇 瀏覽:112
蘭州有幾個老年大學 瀏覽:792
省內退休人員如何轉社保 瀏覽:22
上虞2016養老金調整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