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和幼兒園小朋友講重陽節的來歷

和幼兒園小朋友講重陽節的來歷

發布時間:2024-03-05 18:06:28

1.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很多,下面是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1

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很多,較為常見的是:

1、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 。源自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2、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 。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3、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 。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二、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 ,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重陽節的風俗:

1、重陽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 賞菊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2

神話傳說 《續齊諧記》記載

較早有關 重陽節 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民間演化版本

相傳在東漢時期 ,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畢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後來人們就把 重陽節 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2.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和習俗

1 陰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代出年。傳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胡唯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於民間。這就是重陽節的來歷。 2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有個青年叫恆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習俗:

1、登高: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2、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

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3、插茱萸、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4、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棗談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5、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凳做碰,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來源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慶祝方式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今天的重陽節,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已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我國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民間有許多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在民間,茱萸為「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兩者結合,給重陽習俗以吉慶之兆。

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據文獻記載,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

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我國歷史文化傳承悠久,千百年下來我們有不少的特色節日,傳統節日代表的是我們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此我們不能忘記,下面分享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1

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2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中來講,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登高以避邪氣。

民間傳說中的重陽節登高避邪一說,與梁朝吳均編寫的《續齊諧記》一書有關。該書中記載了汝南桓景有關。

桓景四處尋師訪道 ,在山上遇到一位神通廣大的仙人。隨後,桓景拜人為師,廢寢忘食的勤學苦練,學成了一身神通的本領。

有一天,師父告訴桓景:農歷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的家中有災禍 ,趕緊回去,讓家人插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然後,與家人帶著菊花酒到山峰中登高,到山上暢飲。

桓景按照這個人的說法去做了,傍晚時分,他們從山下回到家中發現,家裡的牛羊狗等家畜全部暴斃身亡了。

桓景用所學的`武藝,用師父賜給他的茱萸葉、菊花酒和降妖劍術,成功將瘟魔刺死。

於是九月九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流傳至今。

之所以民間傳統文化中,將深秋中的九月九重陰節,又稱為「踏秋」,是因為他與春季三月三的踏青有關。

《月令72候集解》一書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 ,將凝結也。」

重陽節恰逢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遍地青黃交接,滿園果木飄香,一番豐收在望的美好景象,正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最佳季節。

然而,一年四季中的秋天,北斗指西,五行為金,主肅殺之氣,當秋風吹起,難免秋風落葉,一片蕭條,讓人產生相思、悲傷之情。

「重陽」是在霜降後、即將冬藏時具有儀式感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踏春」,重陽「辭青」、「踏秋」之說。

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為「老人節」。

《易經》中數字「6」為陰數,數字「9」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因此叫重九。「九九」的詣音是「久久」,也就是長久之意,因此民間百姓,在這一天都 會推出祭祖與敬老愛老的活動。

古人在重陽節「踏秋」有何習慣?「源易緣」注意到,人們一般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帶著家人登高避災,佩戴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

《本草綱目》中說,「菊花」具有明目、補肝氣、安腸畏、利血、輕身、治頭昏、降血壓、減肥等功效。既有祛病延年益壽的作用,相傳還能辟邪祛災。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

魏國大將鍾會在《菊花賦》中,曾把菊花稱作是「神仙食」。

大詩人蘇軾,一生就堅持食用菊花,春食菊苗,夏食菊葉,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民間還有句諺語:「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重陽節有地方「吃辣蘿卜湯」。

在山東菏澤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

而山東棗庄的滕州出嫁不到3年的女兒,忌諱回娘家過節,這源於「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3

重陽節的來歷: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有個青年叫恆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習俗:

1、登高: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2、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

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3、插茱萸、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4、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5.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30字左右(重陽節的來歷)

您好,我就為大家解答關於重陽節的來歷簡介30字左右,重陽節的來歷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重陽節的來歷 ...

您好,我就為大家解答關於重陽節的來歷簡介30字左右,重陽節的來歷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

3、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

4、」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

5、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

6、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

7、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

8、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

9、這一年,桓景的父芹州母也都病死了。

10、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

11、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

12、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

13、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14、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

15、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

16、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

17、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

18、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19、」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

20、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

21、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22、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

23、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24、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25、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

26、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

27、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

28、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

29、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

30、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31、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32、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33、毀首豎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

34、從纖大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6. 幼兒園大班重陽節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2021年幼兒園大班重陽節教案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大班重陽節教案1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叫「老人節」。

2、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3、培養幼兒從小敬老、愛老的美德。

4、培養幼兒的表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培養幼兒從小敬老、愛老的美德。

2、教學難點: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活動准備

1、關於重陽節來歷、習俗的圖片。

2、配樂詩朗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磁帶。

3、老爺爺、老奶奶的頭飾各一個。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明天是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也叫「老人節」。

二、觀看圖片、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三、聽配樂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受詩人想念家鄉、親人的情感。

四、說一說:爺爺、奶奶平時怎樣關心你的,你會用怎樣的方式表達對爺爺奶奶的愛。

五、情境表演《讓座》。

1、請兩位幼兒分別戴上老爺爺、老奶奶的頭飾,扮演乘車的老人,請四位幼兒扮演乘客進行情境表演《讓座》。

2、討論: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尊老、愛老。

幼兒園大班重陽節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重陽節的基本習俗,懂得尊敬長輩,關心老人。

2、品嘗重陽糕,體會香、甜、糯的特色。

3、學習團、壓的技能,樂意參加手工活動。

二、教學重難點:

1、活動重點:初步了解重陽節的基本習俗,懂得尊敬長輩,關心老人。

2、活動難點:學習團、壓的技能。

三、教學准備:

1、重陽糕切成小塊放在小盤子里。

2、歡快、喜慶的民間音樂。

3、橡皮泥若干。

4、活動前幼兒把手洗干凈。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重陽糕)

1、師: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麼嗎?看看它是什麼樣子的?上面有些什麼?

2、介紹為什麼要吃重陽糕?

師:今天是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要做重陽糕,吃重陽糕。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就是爺爺奶奶的節日。我們每個小朋友都要對年紀大的爺爺、奶奶有禮貌。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3、讓幼兒說說在家是怎樣關心爺爺奶奶的?

4、引導幼兒對爺爺奶奶說一句祝賀的話。

(二)品嘗重陽糕,感受重陽糕香、甜、糯的特色。

1、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嘗一嘗重陽糕。

2、播放音樂,幼兒品嘗重陽糕。

3、提醒幼兒注意:嘗的時候,要慢慢地嚼,品一品是什麼味道?嘗完後把牙簽放在盤子里。

4、師:小朋友,剛才我們吃了重陽糕,你知道重陽糕是用什麼做的嗎?重陽糕 是什麼味道的?

小結:重陽糕是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

(三)製作重陽糕。

1、重陽糕真好吃,小朋友想自己做嗎?

2、老師示範做重陽糕。

3、幼兒用橡皮泥製作重陽糕。

(四)結束。

小朋友們,你們都會做重陽糕了,回家請爸爸媽媽幫忙,做一個真的重陽糕送給爺爺、 奶奶,好嗎?

五、教學延伸:

通過家校通讓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製作重陽糕,送給爺爺奶奶,培養幼兒尊敬長輩、老人的良好品德。

幼兒園大班重陽節教案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重陽節是爺爺奶奶的節日。

2、嘗試用各種方式為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表達愛爺爺奶奶的情感。

3、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過程:

1、教師介紹重陽節:

明天是重陽節就是爺爺奶奶的節日,我們要為爺爺奶奶慶祝這個有意義的節日。

2、送祝福幼兒學說一句祝福的話,對爺爺奶奶送上祝福。

3、感恩活動小朋友,平時爺爺奶奶為小朋友燒飯、洗衣、接送我們上幼兒園,還會給我們買好吃的。在今天這個節日里,我們回家也為爺爺奶奶做一件事。

教學反思: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叫"老人節",重陽節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信息:老年人更需要愛、需要快樂。孩子從出生到上幼兒園,這成長的過程都離不開爺爺、奶奶的愛。所以在重陽節,為了讓孩子們感恩自己的爺爺、奶奶,我們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爺爺、奶奶的關心和愛意。

每個小朋友對爺爺、奶奶表達愛意的方式是不同的,都在為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給奶奶捶捶背、有的幫奶奶撿菜、有的幫奶奶拖地,有的給爺爺倒茶喝,爺爺奶奶的臉上寫滿了笑意。相信這個重陽節會在爺爺奶奶們的記憶中留下美好的回憶,它也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尊敬老人,增進與老人間的濃濃親情。

幼兒園大班重陽節教案4

活動目標:

1、簡單地了解重陽節的來歷風俗以及古今重陽的不同含義。

2、通過活動,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爺爺奶奶,知道他們是如何關心孩子的。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爺爺、奶奶的熱愛之情。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准備:

1.實物:茱萸,重陽糕。

2.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錄音及圖片。

3.錄像:人們在敬老院為老人做事的片段。

4.白紙、記號筆、油畫棒、半成品材料、橡皮泥。

5.與部分幼兒的爺爺奶奶聯系准備好有關的資料,請所有幼兒的爺爺奶奶來參加本次的活動。

活動過程:

1.欣賞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引出主題。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古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放錄音並出示圖片)師:古詩中的佳節指的是什麼節?(這里指重陽節)小朋友知道什麼時候是重陽節嗎?(農歷的九月初九)

2.了解重陽節的來歷。

(1)請一幼兒的爺爺介紹一下重陽節的來歷。

(2)聽爺爺講個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3.了解重陽節的風俗。

(1)以前人們的慶祝方式。(吃重陽糕,登高望遠,插茱萸辟邪。)

(2)現在人們的慶祝方式。(看錄像,說說他們在干什麼?介紹現在人們把重陽節這天定為老人節,進行尊老活動。)

(3)認識茱萸及重陽糕。

出示茱萸,讓幼兒觀察這是一種綠色的草本植物,葉子狹長,莖直直的。古代人們在重陽節這天用來辟邪。

出示重陽糕,請幼兒觀察他的外形,一層又一層,上面還有紅綠絲和一些核桃仁、花生仁等點綴。

4.品嘗重陽糕。

小朋友,老師請你們品嘗重陽糕,吃吃它有什麼味道?想想它是用什麼做成的。(幼兒品嘗,自由討論。)

5.為老人製作禮物。

師:重陽糕真好吃,現在小朋友想想家裡的爺爺奶奶平時都為我們做了哪些事,你准備怎樣報答他呢?(幼兒討論回答)師:這里老師為你們准備了一些材料,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製作一份禮物送給爺爺奶奶好嗎?(幼兒製作禮物)

6.介紹自己的作品,送作品、說祝福話語。

誰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想想應該對爺爺奶奶說些什麼?(如:祝願爺爺奶奶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祝願爺爺奶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等。)請孩子們當場把禮物送給在場的老人,並表示祝賀。

活動延伸:

孩子回家後繼續為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如:端凳子、拿東西、捶背、表演節目等。

幼兒園大班重陽節教案5

活動意圖:

農歷九月初九中國老人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日。由於現在獨生子女「四合一」結構家庭教育不當造成幼兒「小皇帝」意識,不知尊敬熱愛長輩的現象不少。開展此次活動。培養幼兒尊敬熱愛長輩,促進他們健康全人格和社會性發展。

活動目的:

1.知道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

2.幫助老人。

3.尊敬老人。

活動准備:

1.VCD光碟《常回家看看》。

2.老人幸福生活的精彩片斷。

3.重陽節這天請來幼兒的爺爺奶奶。

4.人手一份自製禮物。

活動過程:

(一)觀看VCD光碟《常回家看看》

1.你看到的是什麼?

2.什麼內容?

3.介紹農歷九月九日就是老人節。

4.老人節是怎麼來的?

(二)介紹重陽節的來歷

1.老人節也稱重陽節,相傳在我國古代有個叫恆景的名士,九月九日那天,全家一起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據說這樣可以避邪。因此,重陽節登高就逐漸形成一種風俗。打那以後,在九九重陽這一天有不少詩人做詩來紀念。

2.在這一天,許多地方的人們都有登高、爬山、賞菊、吃重陽糕的習俗,其中登高和吃糕都含有「步步高」的祝願,為表示對老人的敬意,我國將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3.觀看專題錄像片《百歲老人》(老人們歡樂度晚年的情景)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和關心老人,各地都為老人修建了敬老院,我們小朋友要尊敬長輩,知道在長輩生病時要表示關心,老人過生日,送一些禮物給他們。

4.幼兒說出自己周圍的老人是怎樣過重陽節的。(扭秧歌、跑旱舸、打腰鼓等等)

5.重陽節,你是如何做的?(給老人送禮物等)

6.你是怎樣尊敬老人的?

(三)敬老愛老活動

1.重陽節是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節日,在過節的時候,我們在家裡可以給老人買許多東西,和他們一塊過節。我們這里的爺爺奶奶們天天為我們做菜做飯很辛苦,我們一起來孝敬一下他們吧。

2.給老人送禮物,並對老人說句祝福的話。

3.跟爺爺奶奶們合影留念,活動在《常回家看看》樂曲聲中結束。

(四)延伸活動

在家中為姥姥、姥爺、奶奶、爺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動反思:

重陽節,又稱敬老節,顧名思義是尊敬老人,孝敬長輩的傳統節日。通過活動培養孩子尊敬長輩的情感。引導幼兒加深對老人的尊敬與熱愛,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去關心,愛護老人;其次感知體驗重陽節的各種習俗,從多個角度了解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習俗;再是增強家園間的溝通交流,活動在老人和孩子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敬老、愛老的美德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們的心裡。

7.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我國很多傳統節日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來歷和歷史,那些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背後深藏著的是一段段或唯美浪漫或傳奇神秘的故事,下面分享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1

1、重陽節的傳說

相傳東漢汝南縣境內有個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會出來作惡。瘟魔奪去了恆景的父母,於是他決心防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他拜師練功,終於學成降妖劍術。

恆景回到家鄉,按照仙長的囑咐,在九月初九這天,發給每位鄉親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並帶著鄉親到山上避險。當瘟魔出現時,突然聞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進。恆景此時手持寶劍,斬殺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陽,插茱萸、飲菊花酒成為重陽節的風俗。

而在民俗觀念中,九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農歷九月九日又被定為敬老節。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重陽節的來歷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但這3種說法究竟哪種正確,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們尚無定論。

3、重陽節習俗

我國重陽節的風俗有很多,在有些地方選擇登高,也就是登山或者登高塔。有些地方還選擇吃重陽糕,也就是一些糕點。有的還會跟親朋好友一起賞菊花、飲菊花酒。或者是插茱萸、簪菊花,總之各地的風俗不一樣。

在中國古代很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因為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意義所在,或者是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為了紀念那個日子。

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攪拌,加紅板糖,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星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2

一、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二、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4、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5、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三、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傳說之一、與道教有關

這是一個與道教有關的神話故事。相傳東漢時期,有一瘟神在汝河出沒,散布各種瘟疫,害得百姓死傷無數。當地一青年恆景看不下去,經歷千辛萬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強的神仙為師,學得武藝准備返鄉殺瘟神時,他師傅送他一包茱萸葉和一瓶菊花酒。

恆景回鄉之後登上高山與瘟神搏鬥,經過幾百個回合終於消滅瘟神,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後人們就為紀念這件事就有了重陽節,其中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乃是恆景返鄉時殺瘟神的時間。經過時間的推移,重陽節當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葉和飲菊花酒的習俗。

傳說之二、與賞菊和飲菊花酒有關

很久以前有一農夫叫做阿牛,在他七歲時父親不幸去世,而母親也因此傷心欲絕患了眼疾,阿牛用過無數辦法都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夢夢到一姑娘跟他說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盪,於盪中尋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親的眼疾。

阿牛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死馬當活馬醫,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盪尋菊花,沒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湯葯給母親服下,不久後就重見光明,至此後阿牛開始種植白菊,民間也把九月初九這一天稱為菊花節,也有了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3

●重陽節吃什麼食物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風俗不同,但很多地區都會選擇吃重陽糕。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後來會選擇使用一些菊花糕寓意長壽。還有的人會在重陽節時飲菊花酒。

重陽節不管是來歷也好還是寓意也罷,都是在寓意長壽美好久久。而且菊花在早些年間就成為眾多詩人詩中的一景。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看來菊花在中國的古代就很盛行,有一句陶淵明的一首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的甚是悠然自得,也代表著人民的美好祝願。

●重陽節為什麼是老人節

重陽節之所以是老人節,是因為在19 89年,重陽節被正式定為了老人節。其實重陽節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了,當時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人們會和親朋好友一起登高躲避災禍,希望老人們可以健康長壽。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一直以來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再加上九是陽數,所以這天就被稱之為重九,也叫做重陽。

在古代的時候,重陽節到來的時候正是秋天風景最美麗的時刻,於是當時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普通百姓,都是會和親朋好友一起出門登高望遠,賞閱菊花,有消災減禍的寓意。

九月九日還被稱為老人節,因為九九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將這天稱之為老人節,就是希望老人們可以長命百歲,將最好的祝福送給老人家

閱讀全文

與和幼兒園小朋友講重陽節的來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花花苞變蔫萎縮 瀏覽:365
關於養老保險的法律 瀏覽:303
退休年齡最新規定放屁 瀏覽:824
如何演好一個坐著的老人 瀏覽:677
結婚父母邀請微信怎麼寫 瀏覽:471
應征報名之後大概多久就要體檢 瀏覽:188
保定市靈活就業人員退休 瀏覽:283
長壽區電信 瀏覽:838
中老年人玩轉網路新生活捷徑 瀏覽:604
養生茶品牌起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862
遼寧省省直單位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633
體檢顯示左氟沙星耐葯是什麼意思 瀏覽:524
學習不好與父母親關系如何 瀏覽:201
沂南小學老師退休工資 瀏覽:744
體檢血尿酸496怎麼辦 瀏覽:219
趕集網退休人員找工作 瀏覽:708
父母的撫恤金和子女的多少有關嗎 瀏覽:22
工作勞累體檢有什麼好處 瀏覽:194
蓬萊和即墨選哪個養老 瀏覽:9
花妮長壽 瀏覽: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