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說,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著,只要打心眼裡替母親著想,替父親著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說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說:「好,我要做一個孝子,卧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說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說,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干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溫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溫馨、幸福。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於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比如說「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說的是為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著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偽,真是令人哀嘆!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為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著那麼誇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一舉,若換在先前,你的這種行為回被大肆贊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溫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才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咱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咱們追捧和領悟,咱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葯」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咱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著一些像哭竹生筍卧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著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著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發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讀完《二十四孝圖》後,相信大家對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不孝順父母的現象,所以我們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層內涵,學著做一個孝順的人。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卧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溫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發。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並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跡一直發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鑽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席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獲慰藉。
2004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秘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准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為父母著想的地方,盡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共進一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讀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歡「拾葚異器」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叫蔡順的人少年時喪父,對母極孝。當時環境惡劣,只好拾桑葚充飢。
一天,蔡順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問他為什麼要把紅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蔞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留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聽了,很是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讓他回去侍奉母親,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意。
這個故事令我感動了許久:蔡順對母親的孝心雖然只體現在那麼一點兒小事上,但卻值得讓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順,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為母親著想。讀完這個故事後,我認真反思了一下,發現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孝敬父母的事,這樣的小事雖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們包含了一顆顆愛心、一顆顆孝心。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為先」,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只要從蔡順「拾葚異器」這一點點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游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發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里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裡?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里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裡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松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系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著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著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著干,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裡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文章講作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虛偽殘酷。作品著重分析「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倫紀,誣蔑古人,教壞人」。作品當時反白話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尖銳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本講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書,主目宣揚封建孝道。但其「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晉代有個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家產分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母極孝。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妻子商量:「兒子以再生,母親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兒子抱出,挖坑埋。興好挖出壇金子,才免兒子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貴」人本觀念。看似孝,其實殘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捨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獻五臟,極少有父母去殺人。節約糧食,就想自己親生兒子殺,則有違老母愛孫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有人這種孝舉,稱「愚孝。「
隨便翻二十四孝圖,這樣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冷酷無情;「孝感動天」。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⑵ 孝順父母讀後感100字
篇一:孝敬父母
今天我給媽媽洗了腳我到了半盆熱水,半盆冷水。當媽媽把腳伸進盆里時我又仔細的摸了摸水溫,不冷不熱。
媽媽很高興,不知道怎麼回事我也很高興,這一定是孝敬父母的快樂吧。媽媽的腳上都是凍傷的痕跡,看到這一幕我的心都碎了,我知道了媽媽有多麼的辛苦,以後我要多孝敬父母。
篇二:孝敬父母
星期日,我幫爸爸擦皮鞋,我先拿了一片抹布,再把抹布放到清潔的清水裡,我又把濕抹布的給爸爸的皮鞋上擦了擦,再抹上鞋膏,到了晚上爸爸皮鞋幹了,我一看見爸爸的鞋子就像又干凈又美麗的皮鞋。
我的爸爸還說我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聽了心裡美滋滋的,真高興。
篇三:孝敬父母
今天,我看了一個電視劇。講的是有兩個親兄弟,他們的母親得了重病,這兩個親兄弟不但不給他的母親看病,更狠心的把他的母親扔到了森林裡。
我看了之後,非常氣憤,他們太不關心父母了,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應該孝敬我們的爸爸媽媽,多幫爸爸媽媽做家務,好好學習。不讓爸爸媽媽為我們操心。
篇四:孝敬父母
一天,媽媽在洗衣服,臟兮兮的衣服被媽媽洗來洗去,終於干凈了。
衣服還剩下許多,可媽媽已經累壞了,在外面玩的小明看見了,急忙跑回家,幫媽媽到了一杯水,拿去給媽媽喝,媽媽高興的說:「小明真懂事,會幫助媽媽了!『』小明真是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們要向他學習孝敬父母的好品質。
篇五:孝敬父母
最近我們學習好多關於孝敬父母長輩的知識,他們很值得我學習,我決定也要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我每天回到家裡幫媽媽掃地拖地洗碗,幫爸爸倒茶水等,通過做這些家務我終於體會到了爸爸媽媽的辛苦,我還要好好的學習,不讓爸爸媽媽為我操心,我一定要每天堅持幫爸爸媽媽做家務,我要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⑶ 孝敬父母故事讀後感
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孝敬父母故事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於孝敬父母的故事不計其數。陳毅孝敬父母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又一次讀了《孝敬父母》這篇文章。
陳毅是個元帥,平時很忙。一次,他抽空去看望癱瘓在床的母親。母親大小便不能自理,在陳毅進家門前,母親把尿褲扔掉了床下。陳毅進家門後,問母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只能把事實真相說了出來。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陳毅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有公務在身,卻不忘自己的母親。百忙抽空給母親洗尿褲。從這件小事,我看出來陳毅是個孝子。
我想起了我的事,在家裡,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更別說照顧父母了。從此以後我希望做個孝順父母,懂得照顧父母的好孩子。
同學們,我發誓要做個對父母恭敬、孝順的人。那你能做到嗎?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跡不勝枚舉。今天,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閱讀了《孝敬父母》這篇文章。
文章主要講了少年時的陳毅很孝敬父母,常幫媽媽做事,從來不惹父母生氣。後來陳毅投身革命,由於工作很繁忙,長期在外,很少有機會能回家探望母親,總感到未盡做兒子的責任。一次,陳毅從國外訪問歸來,途徑家鄉,順道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他母親得知兒子要回來了,就忙叫人把那條尿濕的褲子塞到床下,不願讓兒子知道。陳毅發現了,執意要去洗褲子。當我讀到“不管當了多大的官,我都是您的兒子。您就把褲子拿出來,讓我來替您洗吧!”這句話時,我不禁想起平時的我,別說要我幫父母洗衣服了,我就連自己的衣服也都要爸爸媽媽洗,想起來,可真是慚愧啊!
讀完全文,我對陳毅孝敬父母的品質肅然起敬。《三字經》里曾提到過:“孝於親,所當執。”是啊!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他們這樣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們拉扯大,多辛苦啊!我們這些後代子孫難道就不應該好好回報他們嗎?!黃香從小就懂得“孝道”,夏天炎熱時,用扇子為父親扇涼枕席;冬天嚴寒時,以身為父親溫暖被子。大家想想,一個只有就九歲的孩子,就知道要孝敬父母,更何況我們這些少先隊員呢?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做他們的榜樣啊!可我們,一個個,都是嬌貴的“小皇帝”、“小公主”,一個個,都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爸爸媽媽含我們在嘴裡怕化了,捧我們在手上怕摔了,因此,我們都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多不好啊!爸爸媽媽煮了白米飯,我們卻偏要吃零食;看到了別人有了漂亮的東西,我們就吵著要買,爸爸媽媽拗不過我們,只好依著我們;家裡的活用不著我們親自動手,爸爸媽媽們自己會乾的;房間里亂七八糟的,爸爸媽媽也會幫我們收拾干凈;每逢周末,吵著讓家長帶我們上公園玩,絲毫不顧他們的感受,家長只好從百忙之中抽出空來陪我們,我們簡直成了一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家庭小霸王”了!我們怎麼能跟陳毅比呢?
我的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陳毅爺爺那麼關心、體貼、孝順父母,而我們呢,又要這個又要那個,從來不想想父母有多辛苦。有時候,我們心情一不好還跟爸爸媽媽吵架、頂嘴,真是不應該啊!我們要自我反省一下:以後在家再也不跟父母發脾氣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就自己做,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再也不勞煩他們,再也不做“小皇帝”、“小公主”了!
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應該好好報答他們,是嗎?從現在起,我們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尊敬和關心長輩的乖孩子,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做他們的“得意小幫手”,好嗎?我們要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初中三年級時,張九精的母親在一次火車事故中不幸遇難,使他對生活的苦難有了真正的理解。受此打擊,一開始,張九精的成績直線下降。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又慢慢地緩過勁來,堅定了信心,考取了海南師范大學。大一下學期,那是他父親糖尿病病發最嚴重的時候。打電話時,他父親在電話那頭什麼也聽不見,無論張九精怎麼大聲地喊。在和父親的電話聯系中,張九精強烈地感覺到:無論從精神上還是身體上,父親的情況都非常糟糕,張九精心疼地落淚了。從那時起,張九精就在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改善生活條件,得到經濟上的支撐,把父親接過來一起過,讓他生活得好一些。
從大一開始,張九精就踏上艱辛的勤工儉學之路,先後做過電器促銷、床上用品促銷、文具促銷和建築防水工程、家教等勤工儉學工作,靠勤勞改變生活處境,以早一點把父親接到身邊照料。2003年8月,拿到暑假做家教掙來的2000元後,張九精說服了患病的父親,並把他接到海南,
一到海南,等父親休息兩天後,張九精放棄了所有家教的時間,叫上幾個最要好的朋友,陪父親到海邊散心、游泳,細心照顧。
⑷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範文(通用4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這篇文章的讀書筆記我更是無從下筆,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現在我才明白魯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化的良苦用心。中國歷朝歷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飽讀聖賢之書清一色張口閉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整日掛在嘴上。似乎這就是飽讀聖賢書的證明。時過境遷,到了民國仍然離不開之乎者也,不說這些彷彿就不會說話了。文言文更加叫人難以理解。民國初期中國的文化發展幾乎停滯不前,而在現代文化發展突飛猛進,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在文化發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學校教學課程,已被尊稱為國學,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同時受到現代文學家們的尊崇。
我反反復閱讀了十幾遍,文章的潛在思想在說明一個我無法理解,思考還不夠透徹的思想理念。應該就是魯迅先生從個側面來講中國文學發展必須改革的一個趨勢,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學,提倡白話文勢在必行。先生提倡白話文主要原因,白話文深入淺出簡單明了,無論老幼都可以學會聽懂。文言文繁瑣寓意深奧,叫人難以理解。孔孟之道講的無非就是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陳舊的封建教育理念。貴為哲學也有不可取之處,其實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魯迅先生推廣新文化,也並非一口否決了舊文學。先生寫作時也會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啟下的作用。文言文之所以讓人難以理解,是因為短小精悍蘊藏很深的哲理。博學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識淺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雲遮霧罩,無法領會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魯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溫文爾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墮入地獄也絕不悔改,總要詛咒一切反對白話文,反對白話者。」其實這並不是先生真正的惡言惡語,他也不是厭煩了白話文,只是借著這些話來發泄內心的悲憤。白話文及新文學不能推廣應用,紳士們和資產階級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庄之理,卻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葯的程度;並以此壓迫剝削生活在黑暗底層的勞苦大眾,使得他們永不的翻身。
魯迅先生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學不是沒有他的道理。清朝政府滅亡,一切科舉制度也跟著消亡。前清遺留下來的秀才舉人雖說滿腹文采,卻沒有用武之地,與一塊朽木沒有什麼區別。民國時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殘留在前清遺老們心裡的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已根深蒂固,讓他們頑固不化。民國初期的文人們不肯放棄已經不合時宜的思想教育方法,只知追求儒家學說。
不忘孔孟之道周庄之理也是無可厚非,但一味追求陳腐不思進取只會使人的思想退步,人類也就不會有新的文明。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就開展了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學,反對文言文舊文學的口號。學生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來提倡新文學。由此表明這不僅僅是魯迅先生的呼聲,也是具有愛國思想的學生的呼聲,更是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的呼聲。急切呼籲民國政府推行實施新文學,使用白話文推廣新教育體系,倡導使用白話文教學,卻遭到了封建思想文人和資產階級文人的無理阻撓。
白話文無法推行實施影響面之廣是可想而知的。那些初讀「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們也有渴求新知識的心靈,有追求美的天性,厭惡了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文言文。舊文學在一點點抹殺孩子們愛美的天性,一點點抹殺了孩子們對於學習知識的熱情。封建思想和封建教育理念在禁錮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童真。
魯迅對那些所謂的知識學者以老賣老非常痛恨。紳士們就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小有成就,就會原形畢露的進行言論攻擊。文人們也一定要罵「以為大悖於文格,亦即大損於人格。」紳士們自認為魯迅先生提倡新文學,有違背中國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學禮教,也就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則,有違孔孟之道周庄之理。魯迅先生文筆犀利刻薄諷刺辛辣,對那些枉稱文人的大學問家們一通胡劈亂砍,讓他們遍體鱗傷羞愧難當。對那些資產階級文人冷嘲熱諷橫眉冷對,毫不留情地揭開他們的偽善面具。
「幸而還沒爬上象牙之塔去」。魯迅先生的文章在當時的文壇以開拓出一片天地,也並非徒有虛名。先生在大力提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化,卻遭到了同一時期的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排擠,因為他們的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先生的文筆嚴厲批判資產階級文人的腐朽,揭露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假仁假義道德敗壞的丑惡行徑;揭穿他們文人外衣下隱藏的偽善的罪惡。魯迅先生的文章讓他們感覺如芒刺在背,永遠感不到舒服。
魯迅先生的文章受到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的青睞。先生也是從前清走過來的,但骨子裡卻沒有紳士和資產階級文人的那種頑固不化保守的腐朽思想。激進愛國人士和學生喜歡閱讀他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先生對新文學的創作激情。文章中融進了作者的靈魂,將他個人的新思想、人生觀、道德觀毫無保留地剖析在世人面前。沒有虛假,更沒有高談闊論,顯然一個坦坦盪盪的君子。和魯迅先生比起來,他們就是齷齪小人。
另一個原因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文言文使用較少白話文較多,讀起來自然流暢朗朗上口更容易理解,對讀者有更大的吸引力。先生大力提倡白話文,所以先生首當其沖多使用白話文,以此來感染他身邊的人都來學習使用白話文,也將所有人的學習積極性帶動起來,白話文就會發展壯大。
魯迅在校任教期間,陳西瀅楊蔭槐等為一派的資產階級文人與先生水火不相容。他們反對白話文新文化的推廣應用,極力阻止先生的倡導。陳西瀅常對魯迅先生進行言論攻擊,還以此鎮壓學生響應提倡白話文新文化的運動。藉此污衊學生的愛國熱情,破壞學生的愛國思想。魯迅還借陰陽之說論證公正公理,談論正義是非。在黑暗統治下的舊中國,仍是專權當道,謬論肆意橫行,根本沒有公正公理可言,這也是中國歷代王朝的悲哀。
魯迅先生筆鋒一轉,談到了家藏的老書。唯先生專有的圖畫本子《二十四孝圖》應言而生。孝無非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而在先生年少時看來實在太難。對於《二十四孝圖》我很陌生,也是一次偶然在網路中瀏覽看到的並未在意,想不到這次寫博文它幫了我大忙。當我再次查看時心中不免認同先生的言語。
從遠古帝王舜的《孝感動天》到宋朝的《滌親溺器》,《二十四孝圖》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為古人的孝行感動但卻不能完全苟同。其中《戲綵娛親》或是《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這兩點和先生看法一致。我不是故意附和先生討好先生,實在讓我覺得古人太過迂腐。這樣的孝也可以被公認為孝嗎?
《郭巨埋兒》真可謂是迂腐之極。不說現代人的不孝,換做是我也絕不會埋掉親生兒子來奉養老母。郭巨為夫,可以耕田種地打柴度日奉養老母,也可供養孩子。郭妻可以紡紗織布做些女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樣可以生活。為奉養老母節省糧食寧可埋掉兒子卻不尋求生活出路,這和愚人有區別嗎?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就此完結不是太悲哀了太可憐了嗎?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只知道玩樂正是享受父母愛護的年齡,面臨死亡都已無所知。一個地坑,一抷黃土,兩個愚蠢的腦袋就要輕易斷送一個鮮活的生命。愚蠢!以我看來這樣的孝行應該受到嚴厲的批判。這樣的孝千萬不要有人拿來效仿,否則孝就會變成罪惡的幫凶。
《戲綵娛親》雖然是孝子行孝,但也有不妥之處。高齡雙親在堂,老來子行年七十。挑水跌倒只要站起就會過去了事,即使父母心疼說些安慰的話,也不至於要裝作小孩子哭鬧來哄雙親高興。這樣一來倒顯得做兒子的有失大體,不會讓人認同,孝反而讓人覺得摻了假也不會有教後人行孝的意義,只當是一個笑話來講。
其他孝子圖做起來倒也容易,只是當今社會不同於往昔,行孝也沒有那樣艱難。父慈子孝社會風氣日漸好轉,作惡忤逆也不多見。孝子圖宣揚孝字當前含義頗深——為人子孝,育子承孝。讓我感動的是《賣身葬父》孝子董永家境貧寒,無錢安葬過世的父親就賣身為奴,真可謂之大孝。但在現代社會早已沒有賣身葬父的說法,只是董永行孝為之感動為之欽佩。
孝的`寓意廣泛,並不拘泥於點面,也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對父母沒有忤逆行為,經常和老人溝通增進與老人之間的感情,都可以稱為孝。孝是人的情感行為的基本准則。我想,對於孝有人會比我理解的更為深刻透徹。
難以理解的是文章最後一段。《二十四孝圖》是封建社會宣揚孝道的故事,故事也著實感人。關鍵一點,用封建思想舊的觀念宣揚這樣的孝道讓置疑。「老玩意」一詞魯迅先生似乎隱藏了什麼沒有說出來,是堅決提倡推廣新文學的決心,還是藐視舊觀念的陳腐?「本來誰也不實行」從本質上講這種舊的思想觀念驅使下做出來的孝道已經太顯陳腐,應該淘汰。孝應該傳承下去,但要切合實際的生活。
魯迅先生學識淵博,雖然提倡新文學,但並不表示他反對舊文學。舊文學中也有精華,可取而代之為我所用。他憂心父親因家中貧困擔心自己被父親的孝心賣掉,其實另有玄機。時逢動盪年代民不聊生。倘若天下孝子都如法炮製該有多少無辜的性命喪生,就會家破人亡,哪裡還有父慈子孝可言,孝又有何宣揚的意義呢?
含有諷刺意味的是文章的最後一句,「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祖母故去自己仍安然無恙,儒家宣揚的孝也就是一個失敗,事實證明孝也會有錯誤,不一定要依他們所說去做孝子必須履行的孝子行為。
我的文學知識淺薄,只能憑我個人的感念來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以《二十四孝圖》為介質,闡述了儒家學說並非盡善盡美,也會有瑕疵。這樣的瑕疵對人文教育沒有任何幫助,只會將人的理性扭曲異化,就不再是真理,是悖謬是人類惡行的起端。舊文學舊思想已經不符合社會環境需求,就應該去掉糟粕,取之精華繼續發揚光大。這就是社會所需求的,實際也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孔孟之道固然要學習,但絕對不可盲目是從,否則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行為。
嗨!大家又見面了!怎麼樣?過年這幾天有沒有想我?啥!沒想?暈……哎,人緣不行呀!
對了!這幾天讀什麼書了嗎?啥!也沒有!哪你們這幾天都干什麼了?暈……凈放鞭炮了!靠……
算了,不廢話了,轉會正題,只幾天我讀了本好書,叫《朝花夕拾》,就是魯迅先生寫的!啥?聽說過!哎,那你就來看看我的感慨吧!我今天就看了這本書里的一個叫《二十四孝圖》!
前面的一些什麼反對妨礙白話者呀、「馬虎子」呀、文格呀我都不懂,但後面的就讓我大有感慨了!
「卧冰求鯉」,人人都知道是孝敬父母,但想一想也來不現實,你看,如果冰偏薄的話,相信不管是體重多少的孩子上去也會嘩嚓一下破冰落水……在如果冰偏厚的話,我想我就不用說了吧!一定會被凍死!所以,我明白,「卧冰求鯉」的故事不是讓你去模仿(當然也模仿不了),而是去啊你明白「孝」,不是模仿來的,而是把這份孝心放在心上,有自己的行動表示!
最近剛剛看完《二十四孝圖》,心中頗有感觸。雖說是簡短的24個小故事,24幅圖畫,但是,仍然讓人產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動,又有個人思考。其中的心得體會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下面我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孝道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在中國流傳了5000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它是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環。既然有著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談談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這個字,「子」背著「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偉大,簡簡單單,便道出了孝的真諦。何謂孝,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與愛。晚輩為了長輩,背著他們,關心與敬愛飽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員心與心的距離,於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場景。
再者,孝不僅是維護家庭和睦的支柱,還是鞏固社會穩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會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揚「孝」文化,名篇《陳情表》便是例證。此外《孝經》有雲:「
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
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可見,孝對於社會有著極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二十四孝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24個故事有不少明顯的誇張之處,甚至有個別故事為了宣揚孝,竟有殘酷自虐之傾向。舉個例子。
王祥卧冰求鯉。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為了給老母煲湯,不惜在嚴寒冬日,赤。裸身體,以自己的體熱化開冰冷堅硬的河面。這個故事,表面上兒子為了老母親舍棄自己,讓人感動,實則誇張過度,不切實際。只為求一尾鯉魚,何必自虐?只要找來工具,挖開冰面,釣上一尾並不是什麼難事。明明簡單的道理,偏偏要用這種荒唐的方法來解決,真是愚蠢至極。更有甚者,埋兒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時常是出現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親生骨肉節省下糧食來供養老母。如此做法,著實讓人不解。人真的能這么狠心?那位老母親真的能咽下用小孫兒的命換來的糧食?畢竟血濃與水啊。這些愚孝不僅在與家庭內部肆虐,更是影響了整個社會。「天下無不是父母」,「三綱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來的糟粕,搞的社會烏煙瘴氣。於是乎,終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談到父母的名諱,必要放聲大哭,是孝;將地方官,大臣,天子視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載,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時代畢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終究也會隨著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當封建社會的大廈坍塌,愚孝也如東逝之水,終究將化成歷史的煙塵。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或許是國家沒有大力宣揚新世紀孝的重要性,人們似乎將孝淡忘了。為了個人生活的方便,他們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們忍心將老人呼來喝去,他們忍心辱罵父母只為紅顏一悅,等等的類似事件已是數不勝數。這是社會的倒退嗎?我不相信,我們更不希望是,我們渴望孝的回歸。
終於,我們看到了,還有他們,一個個感動中國,平凡而偉大的人們。你們可以為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奉獻一生,你們可以堅持年年月月,你們可以忍住心酸,微笑著流淚。他們不曾被我們熟知,也不曾被社會標榜,不過,他們仍然默默的繼續著,用行動感化世人。他們是平凡的英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理解你的父母,當他們在早晨叫你起床的時候,無意中打擾了你的好夢,可能你真的是學習太晚十分瞌睡,請壓住你的火氣,乖乖起床;當你因為成績的下滑而被父母責備的時候,請不要在心裡埋怨他們,他們是真心關心你;當你事業有成的時候,請將成功與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們的功勞。
請抓緊時間,現在做,還不晚。
;⑸ 《孝經》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孝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感毀傷,孝之始也。」孝的發端是不忍之心。當你傷害了別人,你的媽媽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傷害別人,而雙方父母都會開心。
一棵茂盛的樹,為何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好比我們人一樣為何學業有成、家財萬貫。為何有這樣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輩輩積德呀!若是我們只愛小不敬老,花兒、果實遲早有一天會枯萎的,家族也會墮落。
「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如何變化,始終註定孝是中華民族愛的結晶,始終註定要孝養父母,當「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可要終身遺憾了。
當你看歲月痕跡不停出現在父母額頭上。你會想我會怎麼對父母,我要帶父母去哪裡玩,哪裡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咬都咬不動,走都走不動。他們不要什麼,他們需要的是寂寞時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問候。
自古以來出孝子,而當今社會有多少在死前也見不到子女一面。枝葉繁盛的樹木,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圖報,怎麼人就糊塗了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現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個人主義的享樂和安逸。趕快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珍貴的多。
世事滄桑,歲月流失,用愛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親樂章吧!讓洪亮的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徘徊!
《孝經智慧》這本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孝經,並運用生動、豐富的故事舉例,詮釋了孝經所蘊含的做人道理,弘揚了「孝」這一中華優秀傳統。
《孝經智慧》精選了孝經中的經典,闡幽發微,深入淺出地解悟古聖先賢的智慧和秘訣,使人們對國學智慧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孝經智慧》中58頁《孝德誠信,事業有成》中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一個有孝心、善心、生活節儉的人。
李嘉誠從小受教,做人誠信,有一次,一個美國的客戶,給他的長江事業公司下了一批訂單,合同都簽好了,但是臨時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誠可以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讓對方賠償,但是李嘉誠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包容對方。李嘉誠的誠信和可靠的品格給他帶來了事業上的一帆風順。
一個善的信念發出來以後,表面上似乎吃虧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誠成為華人首富後,生活仍然很節儉。
他用《論語》中的惑表明對富貴的態度:「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富貴如果是靠不正義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謀取,以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顧的,君子把富貴看作浮雲一樣,並不會為富貴而去攀求,更不會用卑鄙的手段去謀求。」
李嘉誠的事跡讓我知道他的財是「有用」的,因為他的財富為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李嘉誠的故事告訴世人:要成就一番事業,的是最根本的,財富都是枝末。
我長大以後,也要想李嘉誠一樣為社會做貢獻,為國家效力,把德行擺在第一位。
《孝經》教會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了《孝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說:「百事孝為先」。《弟子規》里也說:「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讀到這里,我想起平時我對媽媽的種種不好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平時我對媽媽總是呼來喚去的,我以為媽媽生了我,就要為我服務,什麼就得依著我。於是就連一點點小事,我都要媽媽來做。本來洗碗筷、打洗澡水等這樣的家務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卻不做,全部要爸爸媽媽為我做,他們對我百般依順,我對待他們卻完全隨著性子。有一次,我被作業難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媽媽來叫我吃飯時叫了我好幾聲我都不理他們,最後才兇巴巴的對他們吼道:「我心情不好,別來煩我!滾!!」爸爸媽媽不但不生氣,還溫柔地安慰我。現在讀了《孝經》,學了《弟子規》,再想想老師說過的'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錯了!我已經長這么大了,還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一點點小事情都願意去做,以後怎麼能做大事呢?
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古人說「有錯就改不算晚」,我決心「亡羊補牢」。從今以後我一定以孝為先,好好對爸爸媽媽,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會再亂發脾氣了,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作貢獻。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一給予一點關懷,用我們的愛心,真心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充滿愛,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便又進一步地了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裡面講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習,《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於是每天都搶先上床,以自己體溫捂熱被子,然後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讀著,讀著,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像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父母雖辭世,讀完孝經,欣喜能盡更大的孝。
這一生,對於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時,最後是父母離世時的告別。1996年父親去世時,當司儀讓我們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養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當時身懷六甲,心裡好痛,因為已嫁他鄉為人婦,在父親病危時,無法盡孝。去年母親辭世,而今我已成孤兒,因此決定參加孝經的課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無法盡孝於親生父母,如何透過學習孝經,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歲月,不留遺憾。
一部孝經讀下來,收獲的不僅是走出「父母已離世而無法盡孝「的愧疚,明白「事親」僅是孝之始,現在要做的是更深層的孝。從自身的扮演的各種角色去參悟與實踐,也許不及「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的境地,但至少無忝所生,也不致愧對竇老師的啟蒙和「儒風大家」團隊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學的智慧分享。這短短三周不到的課程,讓年過半百的心靈再次地飛躍。行坐之間仍能有所作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誡作為自身待人處事的准則。
在家,學習竇老師,從「孝經「開始,帶著孩子們開始接觸儒家思想,逐步建構自家文化。
在崗位,企業雖小,也不該妄自菲薄,經營自身的富與貴,以保全一方的順遂。
隨緣分享和傳播「孝道「的智慧。
最後,用三心相問來總結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讀孝經,及通曉儒、釋、道相關經典的哲理。「真相」透過通曉萬象聖達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種難題與困惑;觀測政治、經濟、國家、世界的詭譎多變。「心相」是從心開始洗滌,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論生活,工作都應本著慈悲大愛的初衷遊走在世間,持誡與謙恭修行人間法。
孝經: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順父母,一定要對父母好, 不要跟父母頂嘴,吵鬧,。下面就來說說我是怎樣,孝順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說要切黃瓜,姥姥的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那時候我正在寫數學作業,就剩一道題就寫完了,看見姥姥切黃瓜費勁的樣子,我就連忙跑過去對姥姥說:「姥姥,我來幫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時候切不好,對接的時候還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黃瓜,切完了以後,姥姥誇我真棒!我微笑的點點頭。
又繼續在寫書寫數學,這時候媽媽剛回來,媽媽說數學作業寫完了沒呀?我說媽媽我還沒有寫完,我媽說,為啥沒有寫完,寶貝,因為我幫姥姥切黃瓜啦!姥姥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所以我就幫姥姥親切黃瓜,所以就沒有寫完作業,媽媽聽到我說這樣的話,開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給我給媽媽說,子航寫的可快啦,馬上就寫完啦,媽媽又等我了兩分鍾,我把這道題寫完啦。然後我就開始寫語文作業語文作業,媽媽誇我,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姥姥也誇我可真乖,我說沒事兒,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和姥姥還有媽媽都笑了,媽媽還給我豎起了大拇指,誇我真棒!
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領,孝順父母是誰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卻不,知道孝順父母跟父母頂嘴,還會把爸爸媽媽給氣哭了!這種人我最不喜歡最不喜歡跟他交朋友,媽媽誇我有教養,孝心,我要放第一。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像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人說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發,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著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里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准,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這個暑假裡,我去了華夏傳統文化學校。在每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了七種人應該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了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亘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麼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為,以盡孝道。
我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經》,他能教會你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書法教材》,它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書。老師讓我們看《孝經》,其實我一點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後聽了老師講解,我知道了這本書的意思。
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古詩文網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什麼是孝。孝就是尊老愛幼,我們不能目無尊長走在老人前面,我們要孝順父母,這就是孝的開始。通過學習國學經典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和知識,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養,讓我能夠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了七種人就應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了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亘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樣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為,以盡孝道。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老師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說:「寶貝,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孝,首先孝順父母,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發膚,是父母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裡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裡想,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師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裡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裡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裡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⑹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2)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大全
時代畢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終究也會隨著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當封建社會的大廈坍塌,愚孝也如東逝之水,終究將化成歷史的煙塵。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或許是國家沒有大力宣揚新世紀孝的重要性,人們似乎將孝淡忘了。為了個人生活的方便,他們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們忍心將老人呼來喝去,他們忍心辱罵父母只為紅顏一悅,等等的類似事件已是數不勝數。這是社會的倒退嗎?我不相信,我們更不希望是,我們渴望孝的回歸。
終於,我們看到了,還有他們,一個個感動中國,平凡而偉大的人們。你們可以為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奉獻一生,你們可以堅持年年月月,你們可以忍住心酸,微笑著流淚。他們不曾被我們熟知,也不曾被社會標榜,不過,他們仍然默默的繼續著,用行動感化世人。他們是平凡的英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理解你的父母,當他們在早晨叫你起床的時候,無意中打擾了你的好夢,可能你真的是學習太晚十分瞌睡,請壓住你的火氣,乖乖起床;當你因為成績的下滑而被父母責備的時候,請不要在心裡埋怨他們,他們是真心關心你;當你事業有成的時候,請將成功與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們的功勞。
請抓緊時間,現在做,還不晚……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二十四孝圖》好句:
1.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為罪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絕不改悔。
2.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3.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作者用誇張的筆調,連用三個「最黑」,描述了自己之於「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的痛恨,義憤填膺.寫出自己的感情基調,從而引出下文.)
4.無論忤逆,無論小水,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寫出了兒童心理的純真,不詐作.和老萊子做對比,充分體現出「我」對老萊子的厭惡反感之情,也表現出「我」對二十四孝圖的極不認同.)
5.現在想起來,實在很傻氣,這是因為現在已經知道了那些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
(舊社會的封建思想十分要不得,魯迅就加入一些對封建習俗和封建思想文化給予尖銳的諷刺和批判,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的醜陋.)
6.「然而,對於陰間,我終於已經頌揚過了,……雖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確沒有受過閻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貼,則差可以自解.」
(作者用些許調侃及戲謔的語氣,鮮明的揭露了某些人的虛假面具,表明自己所言屬實而且出自肺腑之言,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及黑白不分.)
7.「我能在大眾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歷鈔傳》,……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觸犯天條的,即使半語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當的報應.」
(作者通過舉出例子,描繪出小時候在私塾之外自在的閱讀,從而反面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及他們對兒童的毒害,但作者對於雷公電母天馬行空等的描述,無一不包含作者對其的喜愛之情.)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弔唁。我們那時有什麼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裡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至於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雲,「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並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雲: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賞析:《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圖》給我影響最深。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勝讓人惶恐,不僅覺得就是觀念與當今所持態度不同的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尖銳,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像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麼喜愛,這就是白話。
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選文分析了「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最近,閑暇之餘看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讓我非常的有感悟。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看完《二十四孝圖》,我覺得孝是應該的,尤其最近國家出台的不回家看老人違法,也是為了提倡孝。
古人造字很奇巧,「孝」字是由老人的「老」的上半部,還有一個「子」字構成的。就是做晚輩的要把老一輩的頂在頭上,以示尊敬。古代的「二十四孝」把二十四個孝的故事編在一起,用來教育後輩。那古代的孝到了現在對我們有多少有效了?
魯迅曾經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中提到,「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這是因為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和「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可以看出魯迅竟然和竟敢同傳承了中華五千多年的孝道叫板。你想想這兩個故事就先拿「郭巨埋兒」 來說吧,
這大約講了這么個故事:一個叫郭巨的人, 因家中貧困,導致口糧供應不足,在母親和兒子中只能保證一個人有飯吃。郭巨為了做孝子,盡孝道,便准備將兒子埋入地下,可當他掘地掘到二尺深時掘出了黃金一釜。這個故事的結尾可算是皆大歡喜,因為郭巨掘出了黃金,所以郭家便有錢了,郭巨也不必埋兒。不過,這個故事卻使兒時的魯迅產生了極大的恐懼與擔憂,總擔心哪一日家中也沒錢了,他的父親也當一回孝子將他也埋了,然而掘出黃金的概率是幾乎為零的。這種恐懼感直到魯迅的祖母去世才消失。
我想,人們看了此文後定是會笑的,《二十四孝圖》的作者本是想要傳播孝道的,可他們萬萬不曾料到這卻在童年的魯迅身上產生了這種作用。記得我初讀此文時,覺得這位魯迅先生也太霸氣了。後來,魯迅的文章看得多了,才悟出魯迅是在諷刺古代的封建禮教,表達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在古人看來,孝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人若沒了孝,便沒了道德。但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人們,不要說對父母不敬了,那些打罵父母者、動輒訓斥父母者,不勝枚舉。更有甚者,我在報紙上看到,一位母親為了讓不務正業的兒子用功讀書,感化兒子,竟在大街上眾目睽睽之下向兒子下跪,可那不知羞恥的混賬兒子不但沒有向母親認錯,反而當街罵起了母親!
從魯迅的身上我就可以讀到古「孝」對現在沒有多少實用價值。「二十四孝」的故事不能盲目去學習,那我們要怎麼樣發揚從古到今的孝道了?
讀「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去模仿,我們不能仿效老萊子摔倒娛親,也不能學郭巨為母而埋兒,我們讀「二十四孝」是學習做晚輩孝順長輩的孝順精神,學習「百行以孝為先」的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學習孝順長輩尊重晚輩的思想。
說實話其實,孝的本意即為尊敬長輩。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我們固然做不到古人的「黃香扇枕」、「陸績懷橘」。但是我想,我們若能抽出點時間來關心一下父母,替他們倒杯水或是剝個橘子,也可以算是盡一點孝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