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那坡重陽節

那坡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4-01-26 01:44:14

㈠ 求各地風俗(如節日,飲食,神話傳說)

一.火把節 簡介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每年農歷六月廿四的火把節,是中國雲南省彝族的傳統新年,也是石林的節日,因為石林的名聲與彝族支系撒尼人「阿詩瑪」齊名。到了這一天,數萬彝族男女老少大清早穿上縫好的新衣,步履輕快地來到石林草場,唱歌跳舞參加各種喜慶節目,一直到晚上的篝火晚會,熊熊烈火染紅半邊天,足足熱鬧了一整天。
二.火把節 民族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三.火把節 火把節傳說概觀
首先,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彝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系,即以神聖的火照歲而祈年,以火色占農事:以火炬之明暗,占年歲之豐歉。除了各民族口頭流傳的節日傳說之外,漢文文獻均如是說:師荔扉《滇系》雲:「火把節即星回節,六月二十五日,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年,通省皆然。」許印芳《五壙雜俎•星回節考》亦謂:「節之日是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樹,入室遍照幽隱,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漁業,各照所適,求利益於大光明中。」「倒樹當門卧,男婦撩衣跨火過,群相賀曰:『災星除矣,穢氣解矣』。」袁嘉穀《石屏縣志•天文志•歲時門》卷一也說:「六月二十五日,田野松炬燭天,占歲之豐凶,明則稔,暗則災,幼者各燃松炬相鬥,以勝負卜村之吉凶。」除文獻記載以外,在西南彝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凶。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其次,火把節傳說有很多異文,雖來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其文本結構都按人與神的斗爭→人戰勝神→神進行報復→人再次戰勝神→慶賀勝利和奪得豐收的敘述程式來結構故事。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強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勝利、神的失敗而告終的,這與神話中以神為主導的敘事方式是不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的轉移(從自然轉向社會)及階級社會的矛盾沖突的加劇,火把節的傳說與各民族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緊密交織為一體,進而成為表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一種口頭敘事途徑,如雲南彝族各支系的傳說都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斗爭的縮影,既有歌頌撒梅王英勇不屈抵禦外侵的神奇事跡,也有直接描述智勇雙全的奴隸阿真計殺奴隸主、解救兄弟的反抗斗爭,這類傳說是次生性的火把節習俗傳說,主題是歌頌祖先和英雄。
再者,就是後來傳統道德觀念對火把節習俗傳說的滲透,反映為女性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的相互交叉。不論是早期的喜鵲姑娘,還是後來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種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運結局,這類傳說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陰謀,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剛烈女性的傳說,意在表節烈之德。從喜鵲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殉情、殉夫、殉國的忠貞形象,人們將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運與火把節傳說緊緊聯系在一起,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進賢烈而詆淫惡」的感情和願望。這類傳說應屬後起,正如游國恩先生對「阿南傳說」進行考證後所得出的結論一樣:「火把節因慈善而起者,其在元明之交夫?」「不起於中古,而起於晚近之世。」
總之,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著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如鶴慶的傳說把六月十九婦女用鳳仙花染紅指甲也歸到慈善夫人身上,說是對慈善刨夫屍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燙紅了的一種紀念。. 四. 火把節的四說
1.種「太陽」
據傳,農歷6月24日,是人類使用火的紀念日,生活在雲南的白、彝、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舉辦各種活動歡度,種「太陽」。
鶴慶西山片的白、彝族群眾,每到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種「太陽」活動。是日,人們在「打歌」場中心豎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著堆堆乾柴。火把正前方栽著一截經認真挑選、乾燥易燃的樹樁作為太陽的象徵。太陽冒山之際,早已匯聚在場子中的人們,各拿一根精選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陽」上「鑽」木取火。不管誰「鑽」出了火星,眾人便蜂擁而上,用早已准備好的草絨、干樹枝葉「接」點火種。並想法把火種移到柴堆上,把柴堆點燃。隨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從火堆上點燃火種,帶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點燃,稱之種「太陽」。太陽落山後,人們全匯聚到「打歌」場,在白日燃燒的篝火上再次點燃大火把。隨之,環火把、火堆「打歌」,歌頌火給人的幸福,通宵達旦。
2.耍火
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要舉辦耍火活動。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繫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徵「紅花火樹如炬燃」。當天上出現第一顆星星之際,人們各舞一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一通。
3.祭頌火神
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到了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祭頌火神活動。據傳,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為了子孫和與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潛入天宮盜來了火種,並以自己的身體當火炬把火種引到了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獲得了火。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帶來火種這天定作祭頌火神節。
節日一大早,人們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樹,象徵昂姑咪的化身。樹上掛滿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樹上掛系與人口數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禮祭過「化身」後,由村中年歲最高的一老婦人將「化身」點燃。參加活動者,各從「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將其點燃。爾後,眾人在老婦人的帶領下,環「化身」跳起鍋庄舞,歌頌昂姑咪獻身傳火的功績。禮贊過「化身」後,各人相約成組,手舞火把,穿舞於村寨、田野、山林間放聲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賜福,庇佑全村人人畜興旺、五穀豐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4.舞火唱種
舞火唱種黃坪鄉是鶴慶縣的一個熱區,物產富庶。據傳,這里的居民是當年孔明和孟獲在此屯軍留下的後代。這塊沃土是當年孔明與孟獲結盟時共同開墾出來的。並在6月24日晚點火夜戰,首次播下了五穀之種,荒甸從此變成了良田。為了紀念這一日子,每到這一天,後人就要點火把夜戰播種小春作物。是時,老人和孩子們手舞火把,環田地歌舞助興,青年人在田間播種。勞動生產與民俗活動融為一體,另有一番風味。
五.火把節 傳說
關於火把節的來源,話說很久以前,天神派了兩名大力神到人間去搜刮珠寶、財物和糧食,這兩名大力神仗著天神的權威和自己的力氣,把不願奉獻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舉起來摔死。
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舉了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當統帥,率領大家與這兩個大力神斗爭。
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無窮,不可硬拼,只可智取。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時,才率眾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則氣極敗壞地跑回大庭報信。
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個小盒向人間拋去。原來這個盒裡裝的盡是蝗蟲,盒子一打開,蝗蟲便鋪天蓋地向涼山撲來,聰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紮成火把,百姓爭相仿效,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壩到處燃起,把蝗蟲通通燒死了。
人們戰勝了天神,保住了莊稼,獲得了豐收。據說這一天正是農歷的六月廿四,從此,彝民在每年的這天,或從這天開始用三天的時間,以點燃火把作為紀念。
涼山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撒梅王與異族抗爭,他的頭被砍掉了,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節》
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穀,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朵阿惹姿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後來天雨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
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沖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
彝族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
羅婺彝家有個漂亮能乾的姑娘,與彝家小伙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部落的男子都紛紛前來提親,其中有個土官老爺兇狠殘暴地說,如果不答應,就要血洗山寨,讓全寨遭殃。姑娘無奈,答應在六月二十四相親。相親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塊花圍裙,燒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頭人也趕來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龍一眼後,縱身跳入火堆中。阿龍和幾個小夥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們趕來,可她已經以死殉情。為了紀念她,十二個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對方,以推倒為勝。之後,殺牛飲酒、唱歌跳舞。後來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被阿龍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婦女的圍腰帶,那焚燒姑娘的青煙,化為山寨的晨霧。據說清晨喜鵲鳴叫的時分,彝山的遠處就隱隱綽綽地顯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們稱她為喜鵲姑娘。
彝族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納西族《火把節的傳說》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火把節的傳說》
此外在白族、彝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柏節夫人的傳說和慈善夫人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大理一帶,則有阿南公主的傳說:「漢元封間,葉榆(今大理)婦阿南者,為酋長曼阿娜之妻。娜為漢將郭世忠所殺,欲妻南,南曰,能從三事當許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國人皆知我以禮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國人,張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熾,焚夫衣,即引刀自斷其頸,仆火中。時六月二十五日也,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吊之,名為星回節。」
南詔王火燒松明樓,慈善夫人忠義殉國
唐初的雲南境內本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詔也稱為南詔。南詔日益強大,一日,南詔王皮邏閣邀約其他五詔首領聚會。鄧賧詔首領的妻子慈善夫人認為皮邏閣居心不良,極力勸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聽,臨走時慈善夫人含淚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個鐵環,以求護身。
此後,皮邏閣果然火燒了首領們聚集的松明樓,五詔首領均未倖免於難。面對松明樓灰燼,慈善夫人痛哭欲絕。她撲在灰燼中,扒出了丈夫佩帶的鐵環,這才認出了丈夫的屍體並將其運送回家。後來,皮邏閣聽說了這個聰慧賢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禮葬其夫後,她就閉城自盡,追隨亡夫而去,只留下這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感人故事。
從此以後,雲南的白族人民便過起火把節,以紀念「火燒松明樓」的歷史故事和勇敢聰慧的慈善夫人。
-郭將軍殺夫欲霸妻,貞烈夫人火海自焚
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長,並發覺酋長的妻子阿南夫人長得很漂亮,便要娶她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應,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在祭夫時,阿南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贊嘆和欽佩。從此每年在阿南自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游寨,以示紀念。
勇士摔跤斗惡魔,眾點火把燒天蟲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十大力的惡魔,在人間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人們發現後,紛紛上前質問。十大力蠻橫地要人與他摔跤,還示威地把一頭頭壯牛翻倒(從此,火把節時首先要鬥牛)。他的挑釁行為惹怒了一位叫包聰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與十大力扭扯著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勝負。於是人們彈著三弦,吹著短笛,拍手跺腳為包聰助威,終於擊敗了十大力。惡魔發怒,放出蝗蟲等各種害蟲來糟蹋人們辛辛苦苦種出的莊稼。於是,人們又集合起來,點燃一支支火把去燒害蟲,最後終於燒死了所有的害蟲,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到這一天,都要殺牛宰羊,舉行火把節的各種活動,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強暴爭取幸福生活的斗爭精神。
殺稅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戰害蟲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一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便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沒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
天神妒人降火海,火把矇混免大災
納西族的傳說中,有一天,天神子勞阿普在雲河邊遊玩,忽然聽到民間有絲竹歌舞之聲。人間生活的美好幸福令他十分惱怒,於是便差一名天將到人間,要把大地燒成火海。這位天將變做一個老人到了人間,遇到一個背著大男孩、牽著小男孩的納西男人。他不解地詢問,才知道大男孩是別家的孤兒,小男孩才是這個男人的孩子。於是深受感動,心起憐意,不忍將大地毀滅。他就叫人們家家准備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一齊點燃。這天,子勞阿普到雲河邊查看,果然見滿山遍野都是火光,以為大地真的被燒毀了,方才罷休。納西人因此躲過了一劫,免受焚族之災。從此,就有了每年六月二十五日的火把節。
彝族傳說
彌勒縣彝族認為,火把節起源於一次奴隸暴動,這些奴隸在羊角上捆火把,攻進了奴隸主家,燒死奴隸主,得到了自由。
昆明近郊彝族說,撒梅(彝族的一個支系)王與入侵者斗,被砍掉了腦袋,但一到夜裡星星出齊,他頸上又長出一個新頭,再次帶人參加戰斗。後來,他頭顱再生的秘密被妻子泄露了,他的頭便再也長不出來了。彝族人民在他遇害的日子打著火把,四處尋找他的精靈,年年如此,相沿成節。
南洞彝族自治縣的傳說是,一個惡魔喜歡吃人的眼睛,觀音菩薩以螺肉冒充人眼制服了他,把他關在洞里,只給一天出洞的時間。人們怕他繼續作惡,便在這一天點起火把,打歌喧鬧,使其不敢出洞。
各民族火把節的節日名稱相同,過節的時間也大致相同,這些不同的傳說後面,火把節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或相近的源頭。
六.火把節 火把節保護
節日文化,不僅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與藝術風貌,更能昂揚一個民族的精神,激活一代代族群後人的民族記憶,啟發廣大的民俗傳承愛好者對古老文化的神往,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珍視。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1)火把節歌調
彝族地區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於彝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彝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願,「嗬」即為歌;雲南楚雄彝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並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
在楚雄彝族的這一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同樂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戶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檐下的「節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招魂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托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采一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一並接回家來共度火把節,同時象徵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穀豐稔之年;《火把節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念的歌調,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敘事歌體,採用二、三拍子,尤突出「XX•XXX」式節奏,總體上看,這類火把歌調情感開闊,歌腔質朴,富有力度,民族特色濃郁。
2)火把節與史詩傳承
彝族英雄史詩《銅鼓王》流傳在雲南富寧縣、廣西那坡縣和越南與中國交界羅羅(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區,歷史悠久,影響極深,流傳甚廣。史詩系當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臘摩」 在「蕎年節」(火把節)、「跳宮節」等祭祀性節日中的有關儀式上演唱的世傳歌詞,又叫《銅鼓歌》 。在羅羅彝族支系中,祭祀禮儀與相關的儀式活動中,祭祀銅鼓或以銅鼓為祭器是一種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徵,臘摩作為祭司在諸多的節日儀式活動——跳宮(即跳銅鼓舞)中演唱的世傳祭詞《銅鼓歌》,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口承語言民俗事象。以舉族祭祀戰爭中救護先祖的金竹為主要活動的跳宮節,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一般為九年或二十七年舉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宮坪上進行祭祀和歡跳以外,還要到某個特定的山頭及全寨各家各戶去跳。「小跳」即一年一度所舉行的跳宮節活動,前後舉行四天,每天的活動分別為祭山、祭樂神、祭錦神(錦綉前程之神)和驅邪鬼。 同樣是跳宮節,各個寨子的儀式程序也不盡相同,但總的活動都是以臘摩的祭祀為中心,是以誦唱《銅鼓歌》、歡跳銅鼓舞為主要祭祀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歌舞娛神祭神的傳統盛會。
「蕎年節」即火把節,廣西彝區已不盛行此節,在雲南境內富寧一帶的羅羅支系中稱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為「蕎年節」。這與農歷六月彝家主要農作物蕎麥大體豐收有關。史詩〈換鼓〉一章追溯了「蕎年節」的產生和由來:
遷徙到滇桂邊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絕處逢生後,又遇大旱帶來的災荒,那時的彝家的臘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種耐旱的蕎子。他自己徒步來到交趾(今緬甸)借蕎種,可貪婪兇狠的交趾人非銅鼓不換,無奈之餘,被縛的波仙只好屈從,以十面銅鼓換回十石蕎種,使彝家轉危為安,為了紀念蕎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舊歷六月擊鼓過蕎年(火把節)。富寧一帶的彝族人認為,「蕎年節」(火把節)跳銅鼓舞,就是為了使天神快樂,銅鼓舞可以娛神慰神,並使天神賜給人們以豐年,護佑寨子里的人平安無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廣西境內的彝區,《銅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場合是在每年節日期間「卜銅鼓」、「祭銅鼓」、「開銅鼓」和「封銅鼓」的具體儀式上及其相關的節慶活動中。
由此可見,史詩的形成與羅羅彝族在特定的儀式性節日期間傳演《銅鼓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可以說,以上節日大多由祭祀儀式發展而來的,史詩《銅鼓王》也同樣是由祭司臘摩祭祀銅鼓的祭詞發展而來的,祭祀儀式及其由此發展而來的節日活動場合是史詩形成並代代傳演的民俗文化場,祭司臘摩是史詩的誦唱者、編撰者、整理者和傳播者,其詩與史角色和諧地統一在祭祀儀式中。正如《伊利亞特》、《羅摩衍那》的產生離不開行荷馬、蟻蛭式的人物一樣,彝族英雄史詩的產生和形成也離不開祭司兼歌師的臘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節」(四川涼山、雲南楚雄)經國務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㈡ 壯族有什麼節日

1、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

2、「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

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

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4、愛猴節:農歷五月初五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里, 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裡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

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 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飢。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隻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故人們立節報 償。

5、蓄水節: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凈,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㈢ 少數民族壯族節日,要詳細點!謝謝!

壯年 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歷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說成是「俗不知歲」。
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歷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采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
春節大年初一,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黎明時分,,各人盛妝打扮,喜氣盈盈。新媳婦和姑娘們爭相奔向溪河泉邊,挑「新水」,喝「令俐水」。家族內和鄰里之間相互串門,給前輩拜道賀,大人要給前來拜年的小孩送利市錢。拜年之後,各家持供品到村邊的廟堂祭神,祈禱新年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村寨間有的舉行賽銅鼓,有的幾個村的男女青年相約到河灘或平壩對歌傳情。這一天,除了接待外村來客之外,家族內不互助請吃。當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認為開粽粑會引起田埂開裂漏水。並最忌爭吵,人人都求和氣、吉利。
(1)汲新水:又稱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傳於桂西一帶。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或泉邊,將香插上,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作利市往水裡投放,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新水。劉錫藩《嶺表紀蠻·節令》載:「元旦,提瓮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雞豕、六畜魂來』一語。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靈巧水」。傳說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純、最吉利,喝了它,姑娘會聰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會健康成長;老人會祛病長壽;有的地方傳說聰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裡投放智慧,誰要是先得新水,誰就會變得越聰明伶俐。
(2)迎春牛對歌:「迎春牛」為流傳於廣西靖西縣一帶的古俗。始於元明之際。春牛即土牛,古時用泥土塑制,現為紙扎的春牛。迎春牛表示勸農和開春伊始。這一天,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問答一年的節氣和農事,向春牛投擲棉子,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們藉此交朋結友,依歌擇配。
(3)搶頭鴨:廣西凌雲縣泗城一帶壯族春節習俗。年初一晚十二點一過,當在人爭先宰殺雞鴨,重煮粽粑,並按規矩放於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雞全鴨置台中央,粽子剝開置兩側,其外兩側各置放一把夾有豬頭肉或豬尾並貼有紅紙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後逐一祭灶王、門神、豬圈、牛欄等。祭祀完畢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為搶得「頭鴨」,認為搶得「頭鴨」,便會交好運。
(4)抬紙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夥子抬著用紙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戶燒炮竹迎新。這是壯族古代崇拜狗的遺俗。
(5)打春堂:平果一帶的壯族民間春節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打春堂」即用搗米之杵敲擊木槽。現在有一些地方改為以扁擔敲擊板凳形式,故又稱「打扁擔」,或根據其聲響而直稱「打虜烈」。小規模特郎一般在村內或院子、廳堂里舉行,二三對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擔,排於春堂或長板凳兩側,以類似搗米的動作,有節奏地互相敲擊,間或敲打春堂或板凳,發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聲響,較大規模的特郎則在村邊空曠地舉行,數十人排在臨時搭起的長凳兩側,在鑼鼓的伴奏下有節奏敲擊,成百上千圍觀者則不時喝彩肋威,場面熱烈而壯觀。較大規模的特郎通常還表演了種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場和舂米嘗新的全過程,頗具勞作豐收的喜慶色彩。
(6)吃母粽:桂西一帶元霄習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個用約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個小粽粑擺在案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節,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後,才把供品撤掉,此為「散年」。「散年」時,即由家中長女攙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長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後剝開「母粽」,按家中年齡長幼依次分發,各人則須恭敬接受並將其食完,此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攜帶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邊或溪河畔,邊焚香肅立念「避邪訣」或唱「避邪歌」,邊拋撒粽葉,此謂之「賣疥瘡」、「賣咳喘」和「送凶禍」。當地人認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順遂吉祥。
(7)祭蛙婆,也稱「螞蟲另節」、「孝螞蟲另」,是紅水河中上游的東蘭、天峨、南丹、鳳山等地壯族民間最隆重、最古老和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2月——祭土地公、土地婆節、花王節、孩兒節、狗誕辰節
(1)祭土地公、土地婆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壯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農耕民族,世代依靠土地生存,流行對土地神的崇拜,每個村寨前都建有土地廟,供奉土地神,認為土地神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既可保佑農業豐產,也可保護村寨平安,阻止猛獸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據說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誕辰日,各家各戶都要殺雞煮肉到土地廟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農業豐產,人畜興旺,生活平安。大新一帶的壯族則稱二月初二為土地婆節。屆時,各村群眾捐錢殺豬請道公到土地廟念經,表示對土地婆祝壽,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傳說從前有個善良的富人老婆,生下三個女兒後便死去了。因她生前做了一些好事,人們為紀念她而起了個土地廟以祭之。
(2)花王節:又稱花朝節、百花仙子節或花婆節。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或十九日舉行。節日里,各村寨姐妹姑嫂匯集在一起,殺雞敬花王,祈求花王饋贈孩子並保佑兒童健康成長。
(3)孩兒節:也稱「孩兒圩」,德保、靖西等縣壯族民間兒童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或三月二十八日舉行。節日里,各村寨的兒童披紅戴綠、雲集於就近圩場。孩子們得到家長的特允,可選購玩具、文具物品,也可品嘗米粉、糕點等美食。東蘭等縣的兒童節則在山坡上舉行。是日凌晨雞啼頭遍時分,兒童們便在自家門前燃放鞭炮,並舉火把到泉邊喝「仙水」。天亮後,兒童們與家長一起,帶著紅雞蛋等食品,到村外山坡上盡情遊玩。認為孩子們過了孩兒節,便會更加聰明伶俐。
(4)狗誕辰節:靖西、隆林、德保一帶的壯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二日舉行。民間傳說狗是天上的龍犬,農歷二月二十二日是它的誕辰。是日狗神顯靈之時,此時吃狗肉可益壽延年。因此這一天,家家戶戶烹食狗肉。
3月——歌圩節、清明節
(1)三月歌圩節: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2)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節日。壯民族崇拜祖先,掃墓必以三牲供祭。大戶人家則聯宗祭祖;在墳山大擺宴席,凡過路者均被請去宴飲。一般掃墓,均在清明節前後十五天進行。
4月——牛魂節、開耕節、潑泥節
(1)牛魂節:又稱「牛王節」、「脫軛節」。是壯族祭祀牛神的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舉行。相傳四月初八為牛王誕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為人間種草綠化,玉帝規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種,可它卻一步撒三把草種,這么一來,地上的草比禾苗還多。玉帝便把它罰到人間去吃草。牛到了人間,以草為食,為人耕種,一年辛苦到頭。人們感激它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是日,農家給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欄修整一新。寨老們對全寨的牛評頭品足,激勵各戶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五色糯飯喂牛,有的在屋外擺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飯桌打轉,然後全家人才吃過節飯。
(2)開耕節:亦稱開耙節、開秧節、插秧節。廣西南部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四或初八舉行。節日期間人們須請道公趕鬼後才開始耙田插秧。
(3)潑泥節:西林、那坡、靖西縣一帶壯族民間節日。每年四月插秧季節舉行。姑娘和年青媳婦們用田中的泥漿向路過田邊的男子潑去,以此勸告男子務農。傳說古時有一個已婚男子經常外出唱歌,農忙季節也不回歸。一天,他的妻子正與一群姑娘插秧,他路過田邊也不過問。姑娘們假作潑泥混戰,將他弄成一身污泥,使他無法串寨。從此以後他回心轉意,與妻子共同耕作並獲豐收。這潑泥漿迎豐收活動此後便相沿成習。
5月——葯王節、愛猴節、雞得節、結拜節、端午節
(1)葯王節:又稱葯師節。壯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五月端午舉行,節日內容各地不盡相同。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一帶壯族群眾上山採回烏柏、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煎湯來洗澡。據說可以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一帶壯族有專門的葯市。各家各戶還包「羊角粽」,在屋裡煮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驅邪。
(2)愛猴節:廣西靖西縣岳圩鄉懷漢村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裡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飢。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隻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故人們立節報償。
(3)雞得節:「雞得」為壯語音譯,意為小公雞。此為小孩節,是廣西德保、靖西、那坡縣一帶的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節日前幾天,外婆家要送一隻兩斤來重的小公雞和一籃糯米給外孫。節日那天,父母親一早便為孩子當好「雞得」,蒸好五色糯飯,晌午時分,孩子們邀集幾個年年紀相仿的小夥伴回家,爬上小樓閣聚會或到野外聚餐。飯後,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水果一起吃,直玩到太陽落山才各自回家。
(4)結拜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舉行。按舊時習慣,男子年滿十二歲便有結拜弟兄的權利。屆時,有結交的好友兩人,便請老人主持結拜儀式,雙方互報年齡,喝生雞血,稟報祖先,對天發誓。儀式之後便成好兄弟。
6月——六郎節、燈那節、莫那節、雷王節
(1)六郎節:又稱六月節、七郎節、或過小年。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鴨,製作五色糯米飯祭奉祖先。相傳,農智高從敵人重圍突破出來後,六月里經過的地方在六月過節,七月里經過的地方在七月過節。宋朝皇帝十分忌恨農智高,嚴禁人們紀念他。壯族人民於是把六月節稱為六郎節。七月節稱為七郎節,借愛國名將之名紀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2)燈那節:桂西壯族傳統節日。每年六月初六舉行。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當雞宰鴨,蒸糕蒸粉之外,人們不定期要在夜間到田邊地頭去明火點燈,通宵不熄,借光殺蟲。
(3)莫那節:廣西大新縣下雷一帶壯族祭祀林神「庇射」和神農的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底舉行。屆時,集體殺豬一頭,每戶派一人帶米和酒各半斤,青菜及香燭等供品祭拜,祈求林神與神農對莊稼予保佑獲取豐收。
(4)祭莫一大王節
7月——蓄水節、嘗新節、祭祖魂節、祭青苗節
(1)蓄水節:廣西靖西、德保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凈,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2)嘗新節: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的時候舉行。一般是單家獨戶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來一起過的。嘗新這天,家家戶戶都煮大甄新米飯和豐盛菜餚。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來綠稻葉供在神龕上,把准備好的飯菜水果供上,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好後,把狗叫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每樣菜都給一點,為了感謝它的功勞,這一天讓它先吃飽,以示犒賞。
(3)祭祖魂節:農歷七月十四是壯族的祭祀性節日。相傳古時中元節,是在七月十五過的,雲南文山地區至今仍有保留。後來發生一場災亂,一些人提前過節,然後逃亂;另一些人逃亂回來才補過節。因此變成了現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過節的習俗。這個節日的內容是祭祖和祀鬼兩種。相傳七月十四是壯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們世世代代在這一天祭奠遠祖。又傳說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無家可歸,成為野鬼孤魂,他們四處游盪作祟。為免遭其害,人們在這天祭祖的同時,兼祀孤魂野鬼。其做法是殺雞殺鴨,蒸糕做饃,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鞋襪。家祭之後,入夜又到河邊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並讓其灰燼隨水漂流。另外,這一天凡已出嫁之婦必回娘家省親,但過節後須回去,當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4)祭青苗節:桂西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七月間擇日舉行。屆時,以豬肉、米飯作為供品祭村外田邊,表示讓禾苗神享用。接著開始路禁,以免驚擾苗神。同時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邊飲酒,一邊高唱農事歌,預祝豐收。
8月——眾神誕節、拜請月神節
(1)眾神誕節: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初舉行。壯族是個信奉多神的民族,他們將八月初二視為眾神的共同節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備祭品以祭拜。
(2)拜請月神節:俗稱中秋節、仲秋節、團圓節。壯族群眾在這一天吃月餅,蒸粉做糕,當雞殺鴨歡度節日。以各種方式賞月、祭月、拜月。如廣西馬山、上林、都安縣一帶,人們用竹子在水中搭台,觀賞天上明月和水中月影;廣西龍勝、鍾山等縣,各戶以十一個糍粑祭月,以像征古代傳說中的十一個月亮。這十一個糍粑不吃則已,一吃就要吃十個,只允許剩一個,象徵現在天上的一個月亮;各地都習慣以圓形的食品來拜月,例如月餅、柚子、花生、芋頭之類,表示天地同圓,如意吉祥。這一天,也是親戚團聚的日子,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共享天倫。各地還有不少娛樂活動,廣西德保、靖西兩縣一帶通過「歪囊海」請月娘下凡與民同樂;桂西桂北的男女青年,擇地舉行歌會,對歌傳情。因此許多地方也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歌節。孩子們則以柚子皮做成面具,踩高橈,扮演高公矮婆,盡情游樂,玩個通宵。這一天,人們忌諱「圓」字,而以「團」、「鸞」等字來代替「圓」,否則就是對月亮的不恭。
9月——敬老節、百靈節、新谷節
(1)九月九節:壯語有「九九歸一,百歲成仙」的說法,此節主要是給老人??農家也都過節,但有老人的農戶則特別講究。兒子要給老人剃頭、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來,並帶給一隻雞,幾斤米,俗稱「補糧」,給老人添糧增壽。席間,子女兒孫先給老人喂飯,然後才進餐,以示孝敬
(2)百靈節:廣西天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九月初九,相傳是為紀念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靈而舉行。是日,青年男女歡聚在百靈泉邊,祭祀百靈,行歌互達,盡興娛樂。
(3)新谷節:廣西大新縣壯族民間農祀節日。第一線年農歷十月收割完後的第一天,用新收獲的糯米舂糍粑,同時殺雞宰鴨祭奉神祖,以示慶豐。
10月——趕降節
趕降節即趕降霜降節活動之意。流行於大新縣下雷鄉一帶的傳統節日活動。每年霜日前夕,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裝艷服,帶著糍粑等食品、土產貨物及香燭供品,趕到下雷鄉來聚會。此日舉行祭祀「莫懷將軍廟」儀式,趁此進行社交會友或易貨買賣,夜裡青年男女對歌作樂,交友談愛,故又稱為「霜降歌圩」。前後熱鬧三天才「散降」。
12月——送灶節、年三十
(1)送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壯族祭祀灶神的傳統節日,旨在送灶王歸天。人們認為,灶王爺一年到頭為農家司灶管火,即辛苦,又齷齪,從臘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農家給灶王爺歇息七天,陳供品以餞行,並在灶口貼小對聯:「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意即請灶王爺到天上多為本家說好話,祈求豐足安康。
(2)年三十:又稱年晚,即臘月三十,這是壯族人民一年當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動的節日。各家各戶宰殺年豬,包粽子,做年糕,縫制新衣,張貼春聯等。入夜,以豬頭、閹雞、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圍在火邊,除夕守歲;小孩盡興游戲,通宵不眠。各戶在門前懸掛鞭炮,待雞鳴時燃放,以雞啼第一聲時最先點響炮竹者為最吉祥,俗稱「壓雞嘴炮」。並在火灶邊陳供品迎接灶王爺歸來。之後,每雞啼一遍,燃放一陣炮竹,直至天明

閱讀全文

與那坡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出嫁的女兒孝敬父母天涯 瀏覽:605
哪些詞語來形容失敗的父母 瀏覽:266
女人50歲性生活每幾天一次最合適 瀏覽:78
中老年人營養學 瀏覽:221
春頤養老院 瀏覽:132
99歲老年人做白內障手術多少錢 瀏覽:117
如何查是否交養老保險 瀏覽:543
紫蘇長壽 瀏覽:875
孩子離開父母怎麼樣不哭 瀏覽:217
中國城鄉居民養老金多錢 瀏覽:818
長壽秘訣知識試卷答案 瀏覽:876
老人脖子前面兩側痛看什麼科 瀏覽:500
老人家能吃桑葚嗎 瀏覽:278
個人養老保險調檔退休領多少 瀏覽:374
錢塘養老服務中心多少錢 瀏覽:327
深圳適合老人家玩耍的地方 瀏覽:465
社會養老保險查詢網站 瀏覽:118
無錫老人60歲公園卡多少錢 瀏覽:898
外地退休人員享受上海醫保 瀏覽:881
漢口哪裡有足浴養生放水 瀏覽: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