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的常識
1.重陽節的知識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拆物橋(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螞跡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2.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1。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
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的幾十萬棵黃櫨變成一片徘紅,將西山裝點得分外美麗,別有風情。
漫山遍野,猶似披上了一件紅色的盛裝。 幾個親朋好友,三五結伴同登西山看紅葉已成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
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贊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
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斗艷,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 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
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里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3。
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
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
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旅猛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葯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葯用價值,並開始種植。
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
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闔家團圓的願望。
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葯材使用了。
現在這一風俗已很少見了。 5。
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
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
」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3.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 「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於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溫度和濕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製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4.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
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
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 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
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
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 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5.重陽節吃什麼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6.重陽節知識問答題 急
1.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答:登高節
2.除了登高還含有什麼意思 答:思念親人
3.為什麼叫重陽 答:古人把九叫「陽數」,農歷九月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
4.關於重陽節起源和什麼教派有淵源 答:道教
5.重陽節的傳說發生在什麼時期 答:東漢
6.重陽節故事傳說中的主人公叫什麼 答:桓景
7.傳說故事中的起因是什麼 答:瘟疫
8.傳說故事中的河流叫什麼 答:汝河
9.傳說故事中的仙人是誰 答:費長房
10.仙人住在什麼地方 答:東南山
11.仙人給主人公的除妖物品有哪幾種 答:茱萸葉子一包 菊花酒一瓶 降妖青龍劍
12.主人公降妖的主要武器叫什麼名 答:降妖青龍劍
13.故事中茱萸有什麼作用 答:氣味沖擊妖魔肺部,使其難受
14.菊花酒有什麼作用 答:酒氣 *** 妖魔嗅覺
15.主人公是怎樣殺死妖魔的 答:拋出降妖青龍劍,將瘟魔扎死
16.故事中的妖魔人們稱它什麼名字 答:瘟魔
17.為什麼重陽節登高 答:就是因為故事裡主人公和瘟魔交戰前,百姓都躲到山上而得名;登高即有避魔避害避災的意思,登高還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18.將九定為陽數最早見於哪本書 答:易經
19.人們把重陽還看做是什麼樣的日子 答:吉慶
20.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什麼詩中有描寫重陽的詩句 答:遠游
21.請說出屈原該詩句 答:集重陽入帝宮兮
22.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答: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等
23.傳說的故事是什麼人編寫的 答:吳均
24.他編寫的故事收錄在哪本書中 答:續齊諧記
25.傳說故事中主人公住在當時的什麼縣 答:汝南縣
26.主人公辭別仙人後,是怎樣回到原籍的 答:騎乘師傅的仙鶴
27.茱萸是一種中葯,它有什麼作用 答:理氣、止痛,避蟲叮咬
28.菊花泡酒有什麼作用 答:明目
29.重陽節什麼時候開始定為老人節 答:1989年
30.重陽節為什麼吃重陽糕 答:沒有山的地區,把登高改為「吃糕」
31.重陽節為什麼放風箏 答:入冬前不甚冷時,大力活動一下筋骨,有助於健康,也使眼睛得到休養、保護
32.重陽節的另一個傳說和哪個皇帝有關系 答:漢高祖劉邦
33.這個傳說中的皇帝妃子是誰 答:戚夫人
34.這個妃子的婢女姓什麼 答:賈
35.這個婢女讓人們重陽節時怎樣做 答:佩茱萸、喝菊花酒
36.為什麼老年人很重視這一天去登高 答:希望強身健體,能夠長壽
7.關於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古人常將「上已」與「重陽」。
即「三月三」與「九月九」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上已「踏青」春遊,重陽「辭青」秋遊,相傳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作為節日,一般認為源於東漢時期「桓景避難」的傳說。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中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如言,齊家登山。
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從此,人們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疫,成為風俗。
從歷法上講,九月又稱玄月、菊月,玄色即黑色,九月陰氣侵寒,草木黃落,菊花傲霜。當月有兩個節氣「寒露」、「霜降」,天氣由涼轉冷,人如接觸夜霧或晨露,寒意沁心,故叫「寒露」;寒露過後,天氣較冷,露水開始結成薄霜,故曰「霜降」。
自然界的炎涼交替,人體免疫機能需要與之調適,否則易生疾病。農諺說「重陽無雨一冬晴」,因此,在重陽佳節這一天,人們採取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包括登高遠眺、吃重陽糕、觀賞菊花、飲菊花酒、遍插茱萸等,予以慶祝。
它既包含著我們先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願望,即消災避禍,健康長壽,也是世代流傳的生活經驗的積累。 眾所周知,秋高氣爽,勝似春光,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方式,同時,菊花入葯可以清肝明目、治頭昏、降血壓。
茱萸可驅蚊殺蟲,入葯可治嘔吐腹瀉等症。登高遠眺、郊遊野宴,是重陽節的中心內容。
其原始意義在於逃避災禍。同時,異於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的觀念中屬於神奇之地,登臨高處,遠離塵世,意味著接近了天神,也就易於獲得福佑。
故而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三國時魏文帝曹丕 在《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 九日。
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孫思邈《千金方月令》也稱「重陽日,必以餚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 以暢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在古代,祭神多登高,秋天 到郊外一游,也多登高。
登高,既可祈福避禍,也可娛樂健身,愉悅身心。各地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 定法,較為隨意。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漢代稱為「餌」、「蓬餌」。
《說 文解字》:「餌,粉餅也。」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兩種,黍 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即為餌。
黍為五穀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 佳品,在九月成熟,是時令美食。《西京雜記》中還有「食蓬餌以拔妖邪」的 記述。
六朝以後,改稱為「糕」,因「糕」與「高」諧音,象徵著向上、進 步、高升等。 唐宋時重陽佳節吃糕頗為流行,唐稱「麻葛糕」,宋已習稱「重 陽糕」。
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 羊肉鴨子為絲簇丁,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呂原明《歲時雜記》 中記載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 祝曰『願兒百事倶高』,作三聲。
」此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 要做成九層,像寶塔之形,上面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 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小紅旗代替茱萸,用 「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由於糕面有多種裝飾,明清以後又多 稱為「花糕」。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 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還有飲菊花酒、賞菊、簪菊的風俗。九月是菊花傲霜之時,黃巢 有詩雲:「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在「霜降之時,惟此草茂 盛」,菊花不畏風刀霜劍,成為品質高潔的象徵。 據傳重陽賞菊及飲菊花酒, 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菊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愛的花中四君子之一,陶淵 明愛菊的隱逸高潔,常以菊明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九曰 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 華,寄懷於言。 」他愛在重陽日飲酒、賞菊。
後人效之,遂成習俗。晉代菊花 酒的製法是:「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明代的 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諸葯」。
明代醫聖 李時珍說菊花酒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療效。 人們也 有頭戴菊花的,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雲:「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 滿頭歸。」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 以招吉祥」。 *** 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適逢重陽佳節,仍不乏賞菊的雅 興,作詞《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插茱萸也是重陽節的重要慶祝形式之一。
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局處,遍插萊臾少一^人。」
萊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干可以長。
8.有關重陽節方面的知識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
重陽節
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⑵ 重陽節的九個小知識
重陽節的九個小知識如下:
1、重陽節的名字由來:磨喚
重陽節節日名稱的由來,在《易經》中,「九」數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所以稱作「重陽」。
2、節日源頭:
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記載了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
據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禮俗活動。漢代時,重陽習俗進一步普及。
3、重陽節原型: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辯碰時間坐標。
3、重陽節的內蘊:
重陽節是一個內蘊深厚的節日,在時間流逝的同時,其習俗也在不斷豐富發展。重陽節這一名稱的文字記載始見於三國時期,在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並且有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
5、古人過重陽節的節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清代,北京過重陽節的一個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6、重陽糕的講究:
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時候,人們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面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用「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故事傳說:
重陽節與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也會被附上一個神話傳說作為登高習俗「起源」。該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凶的日子,於是為了鎮壓凶氣、戰勝凶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於附加活動。
⑶ 重陽節小知識
1. 重陽節的知識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
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
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
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慧渣空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2. 關於重陽節的知識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梁橋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前瞎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
3. 我要重陽節的小資料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
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有關重陽節方面的知識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
重陽節
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5. 重陽節知識問答題 急
1.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答:登高節
2.除了登高還含有什麼意思 答:思念親人
3.為什麼叫重陽 答:古人把九叫「陽數」,農歷九月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
4.關於重陽節起源和什麼教派有淵源 答:道教
5.重陽節的傳說發生在什麼時期 答:東漢
6.重陽節故事傳說中的主人公叫什麼 答:桓景
7.傳說故事中的起因是什麼 答:瘟疫
8.傳說故事中的河流叫什麼 答:汝河
9.傳說故事中的仙人是誰 答:費長房
10.仙人住在什麼地方 答:東南山
11.仙人給主人公的除妖物品有哪幾種 答:茱萸葉子一包 菊花酒一瓶 降妖青龍劍
12.主人公降妖的主要武器叫什麼名 答:降妖青龍劍
13.故事中茱萸有什麼作用 答:氣味沖擊妖魔肺部,使其難受
14.菊花酒有什麼作用 答:酒氣 *** 妖魔嗅覺
15.主人公是怎樣殺死妖魔的 答:拋出降妖青龍劍,將瘟魔扎死
16.故事中的妖魔人們稱它什麼名字 答:瘟魔
17.為什麼重陽節登高 答:就是因為故事裡主人公和瘟魔交戰前,百姓都躲到山上而得名;登高即有避魔避害避災的意思,登高還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18.將九定為陽數最早見於哪本書 答:易經
19.人們把重陽還看做是什麼樣的日子 答:吉慶
20.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什麼詩中有描寫重陽的詩句 答:遠游
21.請說出屈原該詩句 答:集重陽入帝宮兮
22.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答: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等
23.傳說的故事是什麼人編寫的 答:吳均
24.他編寫的故事收錄在哪本書中 答:續齊諧記
25.傳說故事中主人公住在當時的什麼縣 答:汝南縣
26.主人公辭別仙人後,是怎樣回到原籍的 答:騎乘師傅的仙鶴
27.茱萸是一種中葯,它有什麼作用 答:理氣、止痛,避蟲叮咬
28.菊花泡酒有什麼作用 答:明目
29.重陽節什麼時候開始定為老人節 答:1989年
30.重陽節為什麼吃重陽糕 答:沒有山的地區,把登高改為「吃糕」
31.重陽節為什麼放風箏 答:入冬前不甚冷時,大力活動一下筋骨,有助於健康,也使眼睛得到休養、保護
32.重陽節的另一個傳說和哪個皇帝有關系 答:漢高祖劉邦
33.這個傳說中的皇帝妃子是誰 答:戚夫人
34.這個妃子的婢女姓什麼 答:賈
35.這個婢女讓人們重陽節時怎樣做 答:佩茱萸、喝菊花酒
36.為什麼老年人很重視這一天去登高 答:希望強身健體,能夠長壽
6. 重陽知識我知道
重陽節資料集錦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亦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農歷九月九日。
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現在我國將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
重陽由來已久,《易經》載以陽爻為九。」 曹丕《九日與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
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傳說重陽節吃重陽糕可消災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惡。
《齊人月令》重陽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遠。」
唐代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獨為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晉代陶淵明詩菊花如我心,九月九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京師謂重陽九月九日。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磕,出郭登高……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重陽節來源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
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慶祝方式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
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
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今天的重陽節,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已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我國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民間有許多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在民間,茱萸為「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兩者結合,給重陽習俗以吉慶之兆。
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
據文獻記載,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 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
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每到重陽節正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不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陽節還代表著人們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
重陽節喜悅之情 重陽節更帶給人們無數的歡歌與喜悅。詩人孟浩然就在《過故人庄》中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整篇文章輕快活潑,洋溢著農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寧靜和諧,給人們帶來了喜悅之情。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中,表現出作者在重陽節登高時的喜悅之情,並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賞美麗景色。 重陽節思親之情 重陽節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思親之情。
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時不禁吟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寫下「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在兩篇作品中深切表達出詞人思念丈夫的真摯情感,令人惻然。
7. 重陽節知識問答
1.為什麼重陽節要吃糕呢?
2.這是重陽節的傳統節目,這次請來了100名老人,所有學校領導和初一各班的所有學生。題目是「濃情9.9,金色重陽」
寫一下這幾個環節:
(共有三個人,要寫三份的,如:a:。
b:。
c:。。
(多點優美的語句)(對仗要公整)
1.開場(每人至少四句話)(這個環節三個人)
2.給九月過生日的老人送蛋糕(上一個節目是詩朗誦,可以作適當的銜接)(這個環節也是三個人)
3.胥林老師的外婆獨唱讓我們盪起雙槳(外婆71歲)(這時只有一個人主持)(上一個節目是給九月過生日的老人送蛋糕,可以作適當的銜接)
4.給現場100名老人送禮物(這是三個人)(上一個節目是老人給孩子寄語,可以作適當的銜接)
5.結束語(這時是五個人)
3.有關重陽節的詩句
4.重陽節送老人什麼好?
5.重陽節誰來關注老人的居住問題?
6.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7.「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菊花?
8.古代「重陽節」里有飲酒的習俗,所飲的酒是什麼?
9.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有哪位神仙是這一天出生的?
10.重陽節還叫什麼節?
8. 關於重陽節和敬老愛老的知識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9.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要吃什麼,還是做什麼
重陽節的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2、賞菊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3、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4、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自古就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賞菊、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衰。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⑷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
重陽節 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歡迎借鑒參考。
更多重陽節相關內容推薦↓↓↓
重陽節的習俗禁忌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叫重陽節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1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2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3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
重陽節的禁忌
九是數字之中最大的數字,所以相傳這一天也是大凶日。按照中國傳統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維轉換模式,有理由相信,節日喜慶的外表是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轉吉,一系列的節日活動是為了鎮壓住凶氣、戰勝凶氣而設立。所以在這個辟邪的日子裡,不適合說節日快樂,而是說身體健康或者家人平安。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
賞菊花。菊花和重陽節有很深的關系,重陽又稱之為菊花節,所以,在重陽這兩,賞菊花成了首要的習俗之一。
登高。這是我們在古詩詞里就知道的,因此,重陽又稱為登高節,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
插茱萸。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重陽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茱萸雅號「辟邪翁」,古人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放紙鷂。這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在國內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紙鳶的習俗。
吃重陽糕。重陽的飲食之風,除了飲茱萸、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當然這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喝菊花酒。因為菊花被稱為「長壽之花」,所以,在重陽節這天就產生了喝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的節日介紹
★ 重陽節的意義及禁忌
★ 重陽節的來歷起源及習俗大全
★ 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 關於重陽節的知識要點
★ 中國重陽節小知識要點
★ 關於重陽節的小知識
★ 了解有關重陽節的小知識
★ 重陽小知識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