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最不孝的人是
歷史上最不孝的來皇自帝是劉邦中國歷史上最不孝的公主:唐朝安樂公主具朝鮮(未分割前)歷史記載:日本和朝鮮都是中華的兒子.日本是不孝子,朝鮮是孝子,可是朝鮮的兩個兒子,也就是中華的兩個孫子-----現在的朝鮮和韓國現在不認祖先了,可恥的小孫子韓國狂言中華的商朝是他們建立的,中華的東北是他們的.兄弟們!我們作為中國人能容忍這種不孝的後代胡作非為嗎?
㈡ 為什麼說宋光宗「不孝」
退位的宋孝宗駕崩,作為兒子的當朝皇帝宋光宗,不僅在其父病重時不事探侍,甚至不肯主持父喪,這一絕對有悖於傳統人倫禮制的罕見現象,就發生於南宋中期的皇帝家族之中。其原因人們眾說紛紜,讓後人猜測不透。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六十三歲的宋孝宗禪位給四十三歲的兒子趙悖,是為宋光宗,又詔立光宗元妃李氏為皇後。孝宗於是為太上皇,養老於重華宮。光宗為表示對父王的尊敬和孝心,下詔「五日一朝重華宮」,後又改為一月四朝。次年宋光宗改元「紹熙」,光宗初政就暴露出一些有違明君之德的嗜好,如對優伶歌舞樂此不疲,還飲宴無度等。開始兩年,父子關系還較為正常,然而自紹熙二年(1191)十一月,光宗發病以後,光宗與孝宗之間的父子關系,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紹熙三年(1192)前後,我們還可時常看到「帝朝重華宮」,就是光宗去看望其父王宋孝宗的有關記載。問題似乎出在紹熙四年的九月,「重明節,百官上壽。侍從、兩省請帝朝重華宮,不聽。」此後即不斷有大臣上疏,請帝朝重華宮,但都往往沒有結果。如十月「秘書省官請朝重華宮,疏三上,不聽。」後有二百多名太學生上書,「請朝重華,皆不報」。而後「帝將朝重華宮,復以疾不果」。直到十一月,「帝朝重華宮,都人大悅」。但好景不長,到紹熙五年(1194)的四月,光宗又舊病復發,不再朝重華宮。
尤其是五月,太上皇孝宗病危,宰相留正等請光宗去重華宮侍疾,光宗還是不同意,留正等「乃泣而出」。起居舍人彭龜年叩首苦諫,額血漬紅了龍墀,也沒能感動光宗。此後眾大臣不斷有人上書懇請或當面叩頭請光宗朝重華宮,然都不果。丞相等甚至以罷職為手段力請,但一切努力都見效甚微,最後光宗只同意讓皇子嘉王趙擴詣重華宮問疾。孝宗一直不見兒子侍疾,或顯凄然不快,這時見孫子來問疾,才頗感安慰。孝宗彌留之際,丞相和眾臣及皇子嘉王都泣請光宗去見父王最後一面,光宗還是不聽。
六月,太上皇宋孝宗駕崩。而他的兒子、當朝天子宋光宗不僅在其父王病重時未去問候探視,此時也居然借口有病,不肯主持父喪,只下詔:「俟疾愈,過宮行禮。」大臣留正、趙汝愚率群臣拉住光宗泣諫,衣裾為裂也無濟於事,以致連老皇帝的國喪都無法正常進行。朝臣們都手足無措,人心浮動,政局動盪。最後其祭奠大禮只得由年已八十的太皇太後(宋高宗後)代行主持,這在古代社會中是極為罕見的反常現象。
皇帝父子如此不和,使滿朝文武為之不安,認為於社稷不利,於人倫有悖,一時朝野議論紛紛。宰相留正在一次上殿時扭傷了腳脖子,迷信自己流年不利,是不祥之兆,又面對如此棘手的政局,心裡發慌,便稱病辭職,很快逃回老家。知樞密院事趙汝愚根據眾大臣要求立太子的奏章,及光宗自己也有「歷事歲久,念欲退閑」的御批,便主張光宗馬上退閑,禪位給太子。在有關官員的建議下,趙汝愚遂請外戚官員韓侘胄助一臂之力。韓為太皇太後吳氏妹妹之子,便通過太監向太後轉達了諸大臣的建議。經過勸說,太皇太後終於同意禪位之事。經過周密布置,在太後的主持下,光宗缺席的情況中,勉強禪位給太子趙擴,是為宋寧宗,而光宗被尊為太上皇。
那麼,光宗為什麼不肯探視重病的父親,甚至不肯主持父喪,做出這等違背傳統禮制的事來呢?為什麼大夥又急匆匆要光宗退位,而立其皇子嘉王趙擴呢?要知道,光宗此時才四十八歲,正是能做一番事業的壯年,且其在位也僅僅六年。據有關史籍記載,原因也頗為紛雜,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光宗患有精神病。據《宋史·光宗本紀》諸書載,光宗的李皇後生性妒忌殘忍,而光宗的嬪妃卻越來越多。紹熙二年(1191)十一月,因黃貴妃有寵,李後無法容忍,便乘光宗離宮祭天的機會將黃妃殺害,再派人到祭天齋宮報告黃妃暴病以卒的消息。當時,光宗正在圜丘舉行合祭天地的禮儀,一聽此噩耗,光宗只是哭泣。事也湊巧,次日清晨祭天時發生火災,差點把光宗燒傷。又突然風雨大作,禮壇黃燭盡滅,不能成祭天之禮而罷。諸多變故交織在一起,光宗內心深受打擊,以為獲罪於天,震懼而感疾,「噤不知人,張口囈言」(《朝野遣記》),從此神經失常,後宮暗稱之為「風(瘋)皇」。主要表現是「帝自是不視朝」,一個月後才「始對輔臣於內殿」。第二年,還常常「帝有疾,不視朝」,三月份時,「帝疾稍愈,始御延和殿聽政」。不過已經常目光呆滯,精神恍惚,時好時壞。其理智清醒時,還想做個明君,然而犯混的時候並不會少。主要是史籍對此事語焉不詳,大臣也往往諱莫如深,所以光宗真正的病情,後人不得而知。
二、光宗懼內受制於李後。《宋史·光宗本紀》載,紹熙四年九月,光宗首次不朝重華宮過後的幾天,在眾臣的勸說下,「帝將朝重華宮,皇後止帝,中書舍人陳傅良引裾力諫,不聽。」《齊東野語》也載,光宗將朝父王,百官班立以候,當光宗剛走出御屏,李後拉住皇帝的胳膊說:「天冷,官家再喝一杯酒。」百官侍衛都大驚失色。陳傅良馬上趨前拉住龍袍大襟,請帝毋再入宮,並隨上至御屏後。李後叱責道:「這里是什麼地方,你難道不要腦袋了嗎!」傅良只得出來,遂大慟於殿下,李後派人責問:「此行為算是何禮?」傅良回答:「子諫父不聽,則號泣隨之。」李後更怒,遂傳旨回宮。李後居然能夠阻止光宗,不讓他去看望父母,亦可見這位皇後的蠻橫專權,那麼李皇後為什麼如此嫉恨公公呢?
《齊東野語》諸書載,李氏出身將門,天姿悍妒,飛揚跋扈,為太子妃時就容不得太子身邊的宮女,一再到孝宗面前告狀,孝宗讓她學點後妃之德,並警告她:「如再爭吵,寧可廢掉你。」做皇後時更專擅朝政,驕奢淫逸,任人惟親,政事腐敗。且不敬婆婆謝太後,太後教訓之,李後反而說:「我與皇帝是結發夫妻」。言外之意是說太後與孝宗不是結發夫妻,而是嬪妃冊立的,太後告之孝宗,孝宗聽了也大怒,屢加訓斥,聲稱若不思悔改,有失皇後風范,定將廢之。《朝野遣記》載,宋孝宗聽說兒子得病,便親臨大內撫視,見光宗已神志不清,嘴中喃喃自語,不由十分擔憂,且怒斥李皇後道:「皇上為社稷之重,你不好好照顧,使他發病如此。萬一不能恢復,當族滅你李氏。」可見,李後與公公的矛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暗中與公公已勢不兩立。好幾次,光宗准備去見父母,都被李後阻攔。可知光宗軟弱多病,不能自主決事,往往聽從李後之意。
三、光宗與孝宗父子有隙。《西湖志余》載,光宗在做太子的時候,年已過四十,很想父王早些內禪皇位,又難於當面說出口。便數次給太後提暗示,太後有些搞不懂,旁邊有人就幫太子說:「是想娘娘幫太子去與皇帝說說。」太後這才聽懂。一天,孝宗來東宮,太後從容說:「官家是否可傳位與太子,自己也好早點休息取樂了。」孝宗卻說:「我早就想這樣做了,但太子年紀尚小,又沒有經歷,所以還不能傳位給他。」太後也不能勉強,就對光宗把事情說了。光宗很不高興,說:「我的頭發都已白了,還拿我當小孩子。而當年爺爺早就傳位給他了。」又過了幾年,光宗才終於坐上皇帝寶座。
一天,光宗找太上皇要求立皇子嘉王趙擴為太子,不料孝宗對他說:「當初按例應立你二哥,因你英武像我,才越位立你。如今你二哥的兒子還在。」事情是這樣的:光宗的大哥早夭,而孝宗這時立三兒子光宗,使二兒子鬱郁病死,孝宗對二兒子懷有嫌疚心理,同時孝宗覺得嘉王「不慧」,而二兒子之子早慧,所以有意想改立。光宗在情理上不能反駁父親,內心卻是老大的怨懟,父子關系出現無法彌合的裂痕。李後更是大為不滿,不斷在光宗面前進讒言,所以光宗對父王一直心有芥蒂。
四、有宦官從中挑撥其父子關系。《四朝聞見錄》載,光宗即位,對近習宦官沒有好感,一天甚至大發脾氣,要取其中狡猾者的首級。太監們哭訴到孝宗那裡,孝宗下旨:「吾兒息怒。」光宗雖奉父旨,但心裡更不快,意欲他日盡誅此輩。由是,宦官們面面相懼,商量如何離間三宮。不久,光宗發病,孝宗擔憂,派人到處找秘方良葯,得草澤大葯丸一顆,據稱可葯到病除。孝宗想宣旨賜葯,又怕李後可能會從中作梗,不許光宗服一間草葯,便想等兒子來重華宮看望時,再當面讓兒子服葯。某宦官得知此事,便想阻止光宗吃葯,便與李後說:「太上皇只等皇帝過去,便會賜一種草葯。」李後派人去打聽,重華宮果然准備了大葯丸。便拉著兒子嘉王找光宗哭訴,挑唆說:「太上皇打算廢掉你,給你准備了一丸葯,好讓你侄子早點即位。」使光宗相信其父准備了有毒的葯丸,要他當場服下,所以再也不肯朝重華宮了。由是,光宗始終也沒吃得此良葯,病也沒好,主要是為這些宦官和李後所誤。
各種不同原因的說法,錯綜復雜的矛盾交織在一起,讓人們無所適從。不過,其中光宗有病和李後跋扈或是主要原因,但光宗到底病到如何狀態,李後又專權到什麼程度,人們依然知之不詳。
㈢ 歷史上唯一一個因為不孝,被大臣廢黜的君王是誰
因為不孝而被趕下皇位的是宋光宗趙惇,趙惇在還是皇子的時候演技太好了,讓宋孝宗以後趙惇會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於是就立趙惇為太子,後來趙惇就逼著宋孝宗讓位,在當上君王後,對宋孝宗也很不孝順。
結果更過分的是宋孝宗沒多久過世了,趙惇以為是自己父親設的圈套,於是就稱病不出,連自己父親的葬禮都不主持,這下就把大臣們都惹毛了,於是大臣們就和太皇太後商量,看看能不能換個人當君王,這樣不孝的人實在不適合坐這個位置,太皇太後也同意了,於是就發動了兵變,把趙擴扶上了王位,趙惇也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因為不孝被大臣廢黜的君王。
㈣ 哪個皇帝最不孝順
推薦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 唐高宗李治~
1。娶了他老爸的女人 武則天
2。娶了篡奪他們李家江山的女人 武則天
3。他兒子基本都被武則天殺了~~~
㈤ 中國古代十大不孝之子
歷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是劉邦
劉子業
李世民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