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都有什麼活動
賞菊抄花,爬山,祭拜祖襲先。
『貳』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各地習俗
【港澳】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為秋祭,重陽拜山是嶺南風俗之一,慎終追遠、顧本思源的傳統數千年來沿襲至今。
【福建】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叄』 京劇里端午、重陽、中秋的節令戲分別是什麼
京劇「節令戲」
「節令戲」,又叫「應節戲」、「承應戲」,傳統立春、上元、燕九、寒食、端陽、七夕、中秋、重陽、臘日、冬至、祀灶、除夕等節慶都要唱「節令戲」。
清明節:《焚綿山》、《別宮祭江》、《釣金龜》、《六月雪》、《大登殿》;
端午節:《白蛇傳》、《混元盒》、《鍾馗嫁妹》;
七夕節:《仕女乞巧》、《天河配》、《長生殿》;
中秋節:《大團圓》、《天香慶節》、《嫦娥奔月》、《八仙過海》;
重陽節:《九華品菊》、《眾美飛霞》、《李逵探母》、《四郎探母》;
春節:《龍鳳呈祥》、《御碑亭》(《金榜樂》)、《鴻鸞禧》、《黃金台》《安天會》、《青石山》、《鳳還巢》、《鎖麟囊》、《乾坤福壽鏡》、《紅娘》;
燕九節:《慶樂長春》;
元宵節:《上元夫人》、《鬧花燈》。
『肆』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很多說法: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干寶《搜神記》雲: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家,由於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凶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干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梁自盡。死後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以後,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伍』 重陽節,影視劇里的菊花與螃蟹宴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易經》里,老陰數六,老陽數九,九是陽數,所以重九也叫重陽。重陽節,歷史悠久,據說春秋戰國時就已形成,到了漢代漸漸在民間流行起來,但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則是到了唐朝。
按照傳統習俗,重陽節這天可以進行的活動相當多,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祭祀祖先,還有與農歷三月初三踏春相對應的踏秋。從這些習俗出發,重陽節又有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黃華節、曬秋節等別稱。到了現代,國家從2013年起,以法律的形式規定重陽節為「老年節」,希望借重陽節傳播尊老、敬老的意義。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把一出宮廷版雷雨放在了重陽節前的48小時,悲劇的結局收束於最後重新粉飾的重陽宴上。染血的黃菊花可以全部換新,臟污的地毯也可以重新鋪就,但一起祭祖的王室家庭支離破碎,頭插茱萸的三個王子相繼凋零。結尾處宮人敲鑼祝禱「天地人合,至福恆昌,夜半,子時,重陽節到」,隨之大型的宮人樂隊奏樂起,百官、妃嬪朝覲,天空禮花綻放,場面極度奢華然而卻令人無比肅穆。
《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隱喻頗多。比如,王口中的菊花台和吃葯,「高台是圓的而桌子方的,這叫天圓地方」,「君臣父子的規矩不能亂,按時吃葯這也是規矩」,講的是王權,是規矩。相對的,作為重陽節重要布景的黃菊花,不僅隱喻了王後反叛的決心,而且也是王後反叛的重要道具。王後送二王子菊花袍,意在拉攏二王子起兵造反,綉菊花紗巾為了區分敵我,而最後被兵變踐踏、沾染鮮血的黃菊花,彷彿是這個皇室家庭互相任意利用的愛意。
從《菊豆》、《秋菊打官司》,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三部由鞏俐擔任女主角的電影都用到了「菊」這個意象。前兩部中的「菊」是女人的名字,而到了《滿城盡帶黃金甲》,「菊」化作具體的影像語音。這三部作品觸及的主題有個共通點,即女性的抗爭。到九月才開的菊花,正是一年花事將盡之時,隱士看到菊花的孤高與高潔,而在這些電影里,菊花是生不逢時的抗爭。
影視劇里的重陽菊花,即便極盡鋪陳,也還是少了些輕松歡愉的氣氛。不過,中國人好吃,把關注點放到吃這件事上,則會發現重陽家宴可以有不少的樂趣。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三十八回章節名為「林瀟湘魁奪菊花社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講的正是重陽佳節,賈府中以賈母為首,王夫人、薛姨媽、王熙鳳作陪,從寶玉,眾小姐到丫鬟,登高設螃蟹宴、賞桂花、詠菊花,吃吃喝喝,一派喜樂。可惜老版的電視劇《紅樓夢》省去了這一段的內容,新版第十八集倒有這段內容。
賈府中的這場重陽家宴,史湘雲做東請大家吃螃蟹,薛寶釵買單提供肥美的螃蟹和應景的好酒。螃蟹怎麼吃?鳳姐令「螃蟹不可多拿來,仍舊放在蒸籠里,拿十個來,吃了再拿」。螃蟹味美但是性凉,不宜放冷了吃,也不可貪多。等到吃起螃蟹來,鳳姐最會察言觀色,要給長輩剝螃蟹,但眾人忙說「自己掰著吃香甜,不用人讓」。吃螃蟹一半的樂趣,就在自己動手,有人吃的細膩,有人狼吞虎咽,都是個人的性情體現。平兒剝了個蟹,拿著裝滿蟹黃的蟹殼與眾姐妹打鬧,不小心把蟹黃塗到了王熙鳳臉上,平兒和眾丫鬟戰戰兢兢,王熙鳳不怒反笑,氣氛一時停滯,轉而又歡聲笑語。
吃螃蟹,吃得再講究、再斯文,依然難免滿手、滿口腥味。於是吃過螃蟹需要喝上點小酒,既解腥,又暖胃。林黛玉有情趣,拿的是個「烏銀梅花自斟壺」,不要丫鬟幫忙,要自斟自飲。配套的酒杯則是一個小小的「海棠凍石蕉葉杯」。這個酒杯的樣式是四個花瓣的海棠樣子,玲瓏剔透。要喝的酒本來是一旁備著的黃酒,但寶玉看見了卻憐惜林黛玉本來就體寒,還吃了螃蟹,讓丫鬟專門燙一壺「合歡花酒」。這是浸了合歡花的燒酒,花色花香入酒。
詠菊花也是這場重陽家宴的重頭戲。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賈探春五人斗詩,比拼才情。最後,李紈點評,給十二首菊花詩分高下,林黛玉寫的三首詩《詠菊》、《問菊花》和《菊夢》獨占前三名。這既表現了林黛玉的詩才,又暗示林黛玉與菊花品性最為相合。電視劇《紅樓夢》里,斗完詩後,賈母等長輩先歇下了,而小輩們又圍座桌前,繼續熱熱鬧鬧地吃第二輪螃蟹。這一場重陽家宴,螃蟹做主角,吃得是一團祥和。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陸』 九月九重陽節快到了,全國各地哪裡最熱鬧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的第九天。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應該是非常活躍的全國各地,但它是最活躍的江西省石原縣。
根據現存的史料和考據,崇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有秋收、祭祖等活動。」據《呂氏春秋》記載,九月份莊稼豐收時,古人為感謝天皇和先祖的恩情,向天皇和先祖獻祭。這是重陽節作為秋收祭祀活動的原始形式。重陽節始於古代,西漢盛行,唐以後興盛。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結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一直延續至今。崇陽祭祖的民俗,幾千年來有著深遠的意義。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七月中旬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
可見,當時有一種祭祀活動,就是在9月份秋收莊稼的時候,向皇帝和祖先獻祭,感謝皇帝和祖先的恩情。這是古代重陽節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宴會,是先秦時期為慶祝豐收而發展起來的宴會。崇神拜祖、求壽、飲酒宴請等是重陽節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