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的孩子是中華民族的

孝順的孩子是中華民族的

發布時間:2024-01-08 23:29:37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什麼樣的行為就是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百善孝為先,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有很多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有上千年的歷史,優良傳統也是十分的多,但是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我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晚輩來說,對於長輩是要有一定的孝順的,那麼什麼樣的行為就是不孝?其實就是父母對於子女平時的一些所作所為,就關乎我們孝不孝順。

第三,不孝有三無後偉大,作為我們子女們來說,一定要讓父母享受到天倫之樂,所謂的天倫之樂,就是要生養自己的孩子,傳宗接代。對於父母來說也是很好的一種孝順的方式,父母在老了之後就希望有自己的孫子孫女陪伴在自己的身邊,無論是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自己的家庭,看到自己的孩子生養了自己的孫子孫女,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情。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Ⅱ 孝親敬老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德,關於孝親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六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一、孝感動天 二、戲綵娛親 三、鹿乳奉親 四、百里負米 五、嚙指痛心 六、蘆衣順母 七、親嘗湯葯 八、拾葚異器 九、埋兒奉母 十、賣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親 十二、湧泉躍鯉 十三、懷橘遺親 十四、扇枕溫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聞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筍 十八、卧冰求鯉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飽血 二十一、嘗糞憂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滌親溺器 二十四、棄官尋母
0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後人有詩贊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二十四孝故事》講述的是孝愛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Ⅲ 孝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孝道的四重境界是什麼

孝有四個境界:孝身、孝心、孝志、孝慧。

一是孝身。即從身體上表現出來的孝道,如多做家務,從體力上與父母分擔壓力,用自己的力量為父母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

四是孝慧。當孩子們長大了,擁有了自己廣闊的世界,他們應該想辦法提高父母的智慧,讓父母可以盡情享受,甚至做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得到他們最堅定的信仰支持,成為真正有權勢、不懼疾病和死亡的聰明老人。

“孝”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倫理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它始終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Ⅳ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百德孝為先,講的就是作為一個人,首先要孝敬老人,孝順老人。

孝順的孩子,不是單靠說教能夠教育出來。而是要靠你給孩子做出的榜樣,從小帶領孩子參加孝順老人的實踐活動。在孩子的內心處打上深深的烙印,成為孩子的行為道德規范。

要培養孝順的孩子,還要讓孩子感受生活的艱難。該孩子自己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做。吃的苦讓孩子去品嘗一下苦難的滋味。從小要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做一些生活自理的事項。只有孩子自己體會到了為人處事的艱難,才能更深刻的感悟到做父母的不易。

其三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讓孩子了解嬰幼時期父母為自己的奉獻。學生時代為自己做出的犧牲。成人以後,為自己成家立業付出的心血。甚至自己有了孩子以後,父母對子孫的關愛和付出的辛勞。

其四要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要為父母做出孝順的行動。生活上要贍養老人,關照老人。精神上要讓老人得到慰藉。在一些生活具體事項中,只要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要順從老人。孝更多的是贍養,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關心,尊重和感恩。

培養孝順的孩子,要從娃娃抓起。在6歲以前的教育是最容易見效的。有很多事例說明,如果錯失了這個階段的教育黃金期。孩子不僅不孝順父母,甚至於加害父母,這都是在孝道教育上失敗的案例。

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順的孩子誰不愛,但是教育培養出孝順的孩子不易。

首先,要從小進行教育。孩子就像小樹苗一樣,從栽植下去之日起,就得按時澆水,修理枝叉,不至於長歪。現代家庭都是獨苗,孩子從小嬌生慣養,怕磕怕碰,對長輩沒有尊敬的意思,就像小祖宗。這和平時的教育分不開的,父母只重視灌輸知識,而忽略了道德教育。所以對孩子要從小進行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教育,從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恆。

其次,父母要以身示範,起到表率作用。若父母對自己的老人不孝順,孩子一定會跟著學。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對老人的態度,孩子看在眼裡,學在心裡。作為家長一定要對自己老人盡到孝心,父母養我們從小到大不容易,孝敬老人是應該的。

最後,學校開展孝敬長輩活動。孝順也要從尊敬長輩做起,學校的平台要比家庭平台豐富的多,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比如關於孝順的主題班隊會,徵文比賽,文藝節目等等。

我認為孝順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應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生活中、從閱歷中、從課本、從家長的為人處事中,潛移默化的形成。孩子會慢慢領悟家長的不容易,也會從父母的對待爺爺奶奶,對待外公外婆的方式中,感悟孝順。

換言之,如果我們大人從小對自己的父母孝順,那麼孩子也模仿大人的行為,當我們老人,孩子也會像我們孝敬爸媽一樣,孝順我們。

家長並不是天天把孝順掛在嘴巴,孩子就孝順了。而要是要以身作則,聽父母話,多陪伴老人,給自己的爸媽洗腳,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職責。這樣,孩子才會以你為榜樣,孝敬你!


從小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家長們教育孩子長大了一定要孝順家裡的長輩,一個孩子因為孝順這項美德,也會被長輩們誇獎。

孝順並不是孩子天生就能明白,就能去做的行為。教育孩子要孝順沒錯,但是一定要選對方法,不要光靠講道理。那麼怎麼讓孩子學會孝順才是正確的呢?

1. 家長通過言傳身教教育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成長環境是父母造就的,年紀還小的孩子在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爸爸媽媽,孩子也會學習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以自身為榜樣,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去孝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2. 家長通過講故事、觀看影片教育

很多的孝敬父母的故事都是我們從書上看來的,比如「卧冰求鯉」、「綵衣娛親」還有「黃香溫席」等等。一些教育片段也可以用來教育孩子孝順,比如曾經很火的「媽媽洗腳」。

家長小時候能從這些故事中學習,並且變的孝順,那麼給孩子講這些故事,孩子也會懂得如何去孝敬父母,關愛老人。

3. 家長通過適當的獎勵教育

當孩子做出了一些孝順的舉動,家長應該馬上誇獎並給予獎勵。獎勵可以是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是擁抱親吻等,目的是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舉動是正確的。

孩子得到獎勵,下次還會去這樣做,慢慢養成習慣,孝順就變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4. 家長通過適當的懲罰教育

當孩子作出對長輩不禮貌的舉動,家長應該馬上制止並給孩子小小的懲罰。比如孩子比較活潑,就讓他安靜的罰站一會。

等孩子冷靜下來就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應該對長輩不禮貌,這樣孩子才會明白道理,對待長輩應該尊重並且有禮。

5. 家長通過公開收支教育

把孩子當成家裡的一員,平等的對待他。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賺錢養家的辛苦,並且讓孩子了解養一個孩子要付出的精力和金錢。

但是這里有需要注意的一點,教育孩子賺錢辛苦但是要以平和輕松的口吻敘述,不要帶有抱怨。

許多家長帶有抱怨的對孩子說自己的辛苦不易,孩子就為認為自己是多餘的,時間長了就會變的不自信、做事畏手畏腳起來,所以這里要注意態度。

家長教育孩子孝順沒有錯,首先是自己先做到孝順長輩。教育本身就是一件長久且復雜的事情,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做到有耐心、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把孩子教育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但有些遺憾的是,我的回答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因為我壓根就沒想著讓我的孩子對我「孝順」。

為什麼這么說呢?原因如下:

一、 父母與子女是平等的

作為父母的,將子女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有義務將子女養大成人。 孩子出生的一剎那,最快樂的一定是父母,這快樂是誰給的?是孩子給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所有為人父母的人都曉得,養孩子不易,傾注了多少心血只有自已知道,對子女的付出是一種多麼快樂的事情。是孩子,給了父母釋放愛心的機會。 善良的人都有一種感覺:付出愛心的快樂遠遠大於得到的快樂。


二、「你不孝順父母,你的孩子將來也不孝順你」。——這種教育是錯誤的!

這是赤裸裸地將感情商業化,且有威脅的意味。

我孝順父母,不僅是我的義務,更重要的是父母對我有恩。而且自私地講,孝順我的父母,我可以從中獲得快樂。我為什麼不孝順呢?

話說回來,如果我孝順父母是為了換取我的子女對我的孝順,那這裡面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有誰敢確定地講,你孝順你的父母,那麼你的子女一定會孝順你?

如果這個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在一個宗族中,只要有一個孝順的,那麼一定可以推出,上下幾十代都是孝順的。可能么?

三、 我只教育我的子女,讓子女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

《弟子規》有講道:「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前

半句「親愛我,孝何難」很容易理解,但後半句「親憎我,孝方賢」就顯得很扯淡了:父母可以很憎惡孩子,孩子仍以孝示賢。

這是有悖於人性。因為現實中我見過多個這樣的例子。我就想問一下句,父母憎惡孩子的行為算什麼行為?還要求孩子「孝方賢」?有平等的意識嗎? 沒有平等就不有文明, 你養孩子難到是在是蓄奴?


三、「養兒防老」有錯嗎?沒錯!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歷程,誰也繞不過去的。

含辛茹苦將孩子拉扯大,無欲無求,就為了老有所依,不該將孩子孝順嗎?應該的。但凡對孩子好的父母,孩子一般都對父母好,這是大概率事件。經常對子女說「我是為了你好」的父母,你確定不是為了自已?

我們也許見過,對孩子嬌生慣養,就差沒將生命給孩子了,但最終孩子非常不孝,是何因?也許,你對子女所有的愛歸根結蒂還是為了你自已。 表象可以用眼睛看,但內心的想法只能用心去感受。


四、「孝順」的邊界很模糊。

什麼是對父母的孝?

讓父母吃飽穿暖?讓父母快快樂樂?讓父母 旅遊 休閑? 但沒有心與心交流的「孝」是沒有靈魂的,但心與心怎麼交流?至少要兩個同樣用心的人,缺一便是殘缺的。

所以,「孝順」難嗎?易嗎?自在人心。

五、 或許,「愛」的教育比「孝」的教育更有意義。

最後,祝願天下所有老人快樂度晚年,希望天下所有子女有一顆愛父母的心。所有的人都成為一個有愛的人,讓世界更美。

你好,我是燕子伊人,孩子孝不孝順,這跟他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做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孝順。就不要期待孩子以後會有多孝順!正所謂言傳身教,父母光知道說要孝順,但行動上卻沒有體現出孝順,言行不一,在孩子心裡難免會有一種想法,你們自己對老人都不順,憑什麼就要我孝順?

經常參加這樣的一些活動,能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洗禮,這樣的環境更能讓孩子體會孝的意義,明白孝的重要,更懂得感恩。

言傳身教最重要!

前兩去去朋友家裡玩,發現他剛上一年級的兒子,突然懂事了許多——這個7歲的男孩,看到爸爸下班回來,很累的樣子,立即從冰箱里拿出一瓶冷飲,遞給爸爸,還說:「爸外面很熱吧,你趕快喝瓶飲料吧!」

「咦,你家這孩子什麼時候變得這么懂事啊?」我說。

「哈哈,你不知道吧。我兒子就是變懂事了,因為這段時間我們經常帶他去看望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於是他也跟我們學會體貼人了。」

「哦,明白了。你這叫以身作則培養孝順孩子啊!」我說。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養兒不知道父母恩。」作為年輕的父母,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才大後能孝順我們,體貼我們,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體諒自己父母的對自己的辛苦付出,然後尊重他們、孝順他們,才能換來孩子對自己的孝順與尊重。雖然父母不要求我們回報,但孝順雙親卻是我們做人的良知。可是現在 社會 ,涌現出的「啃老族」,卻越來越多,讓很多老人慾哭無淚,一輩子辛辛苦苦,到老了孩子還知道感恩。其實,發生這種「啃老「情況,多與小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關。


有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表現怎樣全在家長的教育。想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還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平時多做出一些感恩的行為給孩子看。比如,經常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如果老人不在身邊要經常打電話,有時間就常去探望,逢年過節多給老人送禮物等。父母對上一輩的孝順行為,就是孩子心中的一盞明燈,會引導著孩子也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只要做好這5點,不怕孩子不孝順:


1、從小讓孩子分擔家務

家是我們和父母共同的,愛護它、美化它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所以,做家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這種責任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雖然平時父母總是不讓我們做那些又臟又累的家務活,因為他們對我們總是非常的疼惜和愛護,但是只要我們力所能及就應該孝順父母,盡量替他們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這樣才是父母的好孩子。


2、加強孩子道德行為

當孩子意識的良好的道德行為會得到成人的稱贊時,他往往會積極的履行這種行為,做做出更多有道德的事跡。所以,當孩子做好事時,爸爸要及時的稱贊,以提升孩子的道德水準,比如,你能把好吃的給爸爸吃,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如此,孩子往往會更樂意表現這種行為。


3、培養感恩之心

一個人心存感恩之心,才能心中有愛,才能照顧他人,關心 社會 ,關愛國家。所以,那些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才能心中有愛,才能知恩圖報,才能孝順父母,尊重他人。也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與人為善、才能樂於助人,才能形成 健康 的人格,才能活得更 健康 更快樂。


4、不要溺愛

溺愛的孩子往往沒有感恩之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的人生將會孤獨而寂寞的。因為他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老人,不知道關心朋友,更不知道感恩於 社會 ,報效於祖國。試想一個連親愛的父母也不知道關愛的人,他還會關心什麼呢?


5、大人以身作則

作為家長,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爸爸媽媽既要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平時,自己要孝順父母和長輩,關愛家裡每個人的需求。而不要把孝敬老人,變成了孝敬孩子。要知道,感恩的心是一種美好的心理能力,它不僅讓孩子懂得回報,也讓孩子在感激他人的時候獲得了自我幸福感的提升。

一句話,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就是最好的教育!再多的說教都沒用,如果家長嘴上說孩子要孝順,自己卻對父母卻是天壤之別,那恐怕是沒任何用處,還會讓孩子混亂:爸爸媽媽說的跟做的怎麼不一樣?

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說教育的話,不如說以身作則,自己去給孩子做榜樣,

因為就我來說,小時候我媽媽做的一些事,我現在都還記得,對姥姥姥爺怎麼樣?對爺爺奶奶怎麼樣?

長大了以後,孩子會有他自己的一個判斷,

說教育孩子不如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孩子

Ⅳ 用什麼教育方法,才能教育出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百德孝為先,講的就是作為一個人,首先要孝敬老人,孝順老人。

培養孝順的孩子,要從娃娃抓起。在6歲以前的教育是最容易見效的。有很多事例說明,如果錯失了這個階段的教育黃金期。孩子不僅不孝順父母,甚至於加害父母,這都是在孝道教育上失敗的案例。

家長一定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給孩子最為直觀的示範作用,從而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要知道,你的所作所為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他還沒有正確判斷力的時候,你做的就是他會做的。

閱讀全文

與孝順的孩子是中華民族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食療對養生的作用有哪些 瀏覽:717
失業女退休年齡認定 瀏覽:511
達縣農村戶口如何購養老保險 瀏覽:457
莆田公交老人卡在哪裡辦 瀏覽:768
河北內退職工退休年齡 瀏覽:405
吃飯是孝敬父母 瀏覽:837
摘抄有關孝順的名言警句 瀏覽:328
文榮醫院體檢報告多久能拿 瀏覽:758
做給老人的賀卡怎麼做 瀏覽:820
為什麼不孝順父親 瀏覽:81
花父母血汗錢怎麼用古文表達 瀏覽:764
長壽公路中間欄桿為什麼拆了 瀏覽:291
老年人拇指外翻治療 瀏覽:351
壞人長壽有什麼特點 瀏覽:550
50歲的女情人的感覺 瀏覽:336
鄭州6月養老金 瀏覽:77
泰國父母送什麼禮物好 瀏覽:63
養生壺如何預熱視頻 瀏覽:97
節日如何向父母問好 瀏覽:66
過退休年齡還沒補交社保現在交來的及不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