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吃重陽糕為什麼要撒桂花
重陽糕,亦稱「花糕」,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是重陽節傳統節令食品。常見於江浙滬地區,全國各地區不怎麼流行。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撒上一些木樨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
重陽糕,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是重陽節傳統節令食品。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呂氏春秋·季秋紀》中就有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又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數千年歲月洗禮中,重陽節也衍生出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重陽節延續了數千年,各地的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港澳同胞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會放任牛羊自行覓食,福建海澄縣重陽節則會放風箏為戲。重陽節這天,南京人家會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陝西廣大農村家家戶戶的門前則都會插上青翠的茱萸,並且左鄰右舍互相贈送。吃重陽糕流行於全國部分地區,主要流行於江浙滬地區
②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是每年的9月9日,重陽節也被稱作為老年節,在重陽節的時候也會有一些習俗,那麼接下來我就具體為大家介紹一下重陽節的相關習俗,供大家進行了解。
一、重陽節登高
在重陽節登高這個習俗,是非常廣泛普遍的,因為重陽節是在9月9日,這個時候正屬於秋天,秋高氣爽,天氣十分的宜人,所以也特別態返適合攀登,它有著鍛煉身體的作用,對我們身體也是非常有好處的,另外在攀登高處的時候,還能看到非常美麗的景觀,一覽眾山小。
我們的先人將重陽看作是吉祥、長壽的節日。由於「九」是從「一」開始的個數最高數,古人將「九」看作是吉祥、長久的「至數」、「陽數」,稱農歷九月為「陽月」,九日為「陽日」。九月九日恰是「至數」相遇,兩陽重疊,故而得名「重陽」。
③ 關於重陽的習俗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為日與月皆逢九,又稱「重九」。
據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時期,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現存關於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魏晉時,節日氣氛越來越濃,文人墨客紛紛吟詠唱和。至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經歲月盪滌,沿襲至今。
重陽節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往往是全家出動。各地有各種祈福的習俗。於是,重陽節又稱茱萸節、登高節、菊花節等。唐朝詩人宋之問有詩雲:「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可見,唐代的重陽節已是非常隆重。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祭天地慶豐收
農歷九月,大地金黃,萬物豐碩。人們在重陽節這一天祭拜天地和祖先,以感恩這一年大豐收。同時,也祈盼著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人對山嶽既敬畏又充滿崇拜之情。「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開來。還有登高避災之說,全家人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康健平安,免受瘟疫。重陽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於是,重陽節登山「辭青」與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重陽節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這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據說重陽糕要作九層,像一座寶塔,上面還要作兩只小羊,就是重陽(羊)的意思。有的還要插一面小紅紙旗,即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還要點蠟燭燈。這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如今各地的重陽糕仍舊各式各樣,沒有固定的製作方法。
插茱萸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詩人王維的這首詩婦孺皆知,每每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詩中還包含著有關重陽節的信息──登高和插茱萸。茱萸,是有名的中葯,在大江南北廣為栽植,很有意義。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祛邪辟惡、消災解難。於是,將其系在胳膊上,或把茱萸放在香袋裡面,還有插在頭上的。
賞菊飲酒
重陽節,又稱菊花節,有賞菊的風俗。有詩雲:「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農歷九月俗稱菊月,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自古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