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陪孩子終身成長》樊登的52個建議,送給所有為孩子操心的父母
《陪孩子終身成長》作者:樊登
作為父母,你是否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你是否為孩子操碎了心?你認不認同教育是一個復雜體系?
教育不簡單,教育是一個復雜體系。
簡單體系的知識是不夠的,不能把孩子當作一輛車去組裝的;孩子更像是一棵樹,需要給予的是陽光、雨露、適當的肥料、陪伴和耐心。
陪伴孩子成長,父母也必須成長。讓孩子茁壯成長,父母自己也必須抱著成長的心態。
樊登老師博覽群書,講解過很多教育書籍,本書有52個小節。書中提出親子教育的三根支柱:
1、無條件的愛。
真正的愛,不需要交換。沒有要求、沒有條件、沒有恐嚇、威脅。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即便孩子犯了錯,也依然愛他。
因為成長的過程,就是「犯錯」的過程。小樹長歪了,就把它扶正。。
2、價值觀。
阿德勒說,價值觀和歸屬感對一個人非常重要。
歸屬感讓人感覺被包容、接納,而價值感決定一個人能飛多高。
價值觀讓人有自尊,有動力,有抱負。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價值的時候,就不會輕易放棄。
3、成長型心態。
成長型思維,養成終身成長的心態。一個人具有終身成長的心態,會覺得每一次經歷都是學習的機會。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過:「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感覺到痛苦,感覺到艱難,感覺到失望、傷心,一定是因為方法錯了。」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要認識到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叛逆是孩子的自我保護。
每一個叛逆孩子的背後都是無助。書中講了孩子成癮行為形成的原因,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書。
成為積極的父母,多做積極的事,建立愛的連接。
可以一起旅行, 探索 世界,看他感興趣的電影,聊他感興趣的話題,行為趨同。。。
採用「靜待花開」的姿態,積極正確的引導,關心、理解、互動、旅行。。。
《不管教的勇氣》里,每個孩子的成長最終一定要靠他的自覺性,讓他意識到,他的人生是要靠他自己來學習、掌控、打造的。
作父母的唯有相信孩子有自己的生命力,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長,用終身成長的心態,陪伴孩子一起茁壯成長。。。
② 年輕時怎樣做,到老了孩子才能主動孝順自己
年輕時怎樣做,到老了孩子才能主動孝敬自己?
說難也難,說易也易,做到兩件事,到老了孩子主動孝敬應該不成問題。
第一件事,無條件地愛你的孩子。
第二件事,無條件地愛你的父母。
先說第一件事,無條件地愛你的孩子。
樊登老師 說:要無條件地愛孩子。
1、無論你的孩子是俊還是丑,是聰明還是愚鈍,是優秀還是普通,都要毫無差別地愛你的孩子。愛你的孩子,不是愛他的優秀滿足了你的虛榮心, 只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因為除此之外的任何原因。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溺愛在本質上不是愛。溺愛是不分是非,一味嬌慣;無條件的愛是是非分明,獎懲有度。
例如:當孩子打了人,溺愛的父母會說:「打了別人沒關系,我們有的是錢,可以賠醫葯費,只要傷不到自己就行。」
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會嚴厲地說:「打人是不對的,要向別人道歉,今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批評完了,依舊愛孩子,不會變,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嫌棄他。
如果你不能做到無條件地愛孩子,等你老了,孩子也會在你身上挑出一大堆毛病作為不孝敬你的理由,就像小時候你因為他的缺點不愛他一樣。
2、 內心拋棄掉「養兒防老」的觀念。
國學大師 曾仕強教授 說過:「 養兒防老不是件壞事情,但一定要強求就是不對」「只要你心中有所求,你就什麼也得不到」
是的,你只管真誠地愛你的孩子,懷著一顆無私的心全心全意地去愛你的孩子,「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不求回報的時候,回報就來了。你越是求,就越是求不到。 這就是人性里的悖論。
再說第二件事,無條件地愛你的父母。
愛你的父母,無論他們貧窮還是富有,智慧還是愚昧;無論他們有再多的缺點,再大的不對。你只管想: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把我們帶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人世間,我們只有感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重於言傳。 你怎麼對待父母,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天道輪回,孩子會學著你對待父母的樣子對待你。這不是迷信,這是真理。可惜,這么簡單的道理太多的人弄不懂啊。
答:努力學習,精緻自身,強身健體!
1、知趣老人受人敬愛!
2、努力學習,好學不倦,與時俱進。
3、改善生活,創造條件,精緻自己。
4、強身健體,風度翩翩,不添麻煩。
5、自尊自愛,自重自強,自娛自樂。
重要話講幾句吧,孩子將來待你們好不好,孝不孝,你們父母是最好榜樣,然後是 社會 上圈子看搭當人品,最後是自己老婆知識和素質,如果能達到以上三個條件,等你們以後老了不用擔心,你們孩子會主動孝敬你們。
說個故事,3個媽媽在井邊打水,一個長者坐在井邊的石頭上休息。甲媽媽說「我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都比不過他」,乙媽媽說「我兒子唱歌可好聽了,誰也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丙媽媽沒有說話,另外2個媽媽問她「你怎麼不說說你兒子?」
丙媽媽說「沒啥好說的,我兒子沒什麼特別的地方」,3個媽媽打好水,拎著水桶往家走,長者跟在後面也往回走。水桶真重呀,3個媽媽走走停停,不一會兒就腰酸胳膊疼了。
這時候迎面跑來3個男孩兒,一個翻著跟頭像車輪在轉,媽媽們看呆了;一個唱著歌,歌聲好聽極了;還有一個走到自己媽媽面前,接過水桶提著走了。
有個媽媽問長者「看見我們的3個兒子沒?」,長者答「3個兒子?不對吧,我只看到一個兒子」。
這個故事裡有4個成年人,3個孩子,他們的言行雖簡單,但 都明確表達出了各自的價值觀 。
價值觀是什麼呢?是信仰和態度。媽媽作為家長,在意的、看重的、想要的,就是她們的價值觀,很明顯,孩子的特長成了媽媽看重的地方,媽媽越引以為驕傲,孩子越表現的得心應手。
價值觀沒有好壞,不同家長的價值觀導致對孩子不同的期待,而孩子會在父母熱切的目光注視下一路前行。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開篇就提到了兒童教育的「三腳凳理論」,指出①父母明確價值觀②建立合理期待③尊重自身需求是對孩子施加正確教育的前提。
問題「年輕時怎樣做,到老了孩子才能主動孝順自己?」,我的答案是, 懂得正確呵護、疼愛孩子的人,必將獲得孩子發自內心的疼愛和呵護,親人之間互相疼愛呵護是很自然的事。
那麼從哪兒習得「正確地愛」呢,當然是從各種親子教育的書里,正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謝邀!
首先我要給你改變一下問法:怎麼做孩子才能孝順自己的父母?
這個問題,我認為凡是 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所謂差別就是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的問題。既然這樣,什麼時段兒女都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
沒有不孝順的爹和娘。
很早以前,沒有方法少生,一對夫婦生十幾個孩子,他們累的腰也彎了,背也tuo了,但是也要想辦法讓孩子吃飽,哪怕是一碗菜湯,稠的讓孩子喝,父母喝點湯水。
40多年前,我們老家發生了一件痛心的事。
一家八口全死了!原因是:丈夫給蘋果樹打農葯」落果」(據說這種農葯特別厲害),剩下了一點他背回家打打蚊子。妻子已經做好了一大盆雜面湯面,怕打上葯他在打葯之前把湯面端到裡屋炕上。就在外屋開始打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農葯從門簾縫落到了面湯盆里。
開始吃飯了,先吃的孩子和丈夫撈稠的吃,媽媽最後只喝了些湯湯水水。吃完了一家人開始肚子疼,第一個死的是媽媽,因為她最後一個吃只喝了點湯,吸收的快,最後一個死的是最小的孩子,因為他吃媽媽的奶水,其他人都在去醫院的路上和醫院里先後死了。
爸爸為了不讓孩子挨蚊子咬,沒想到把孩子們都葯死了!媽媽第一個死了,就是為了愛孩子多喝了幾碗面湯!
我不是要寫這件殘忍的故事,而是想說假若這六個孩子,父母含辛如苦把他們拉大,他們是否孝順呢?
孝順的孩子父母一分錢不留給他,他照常孝順;不孝順的孩子,父母給他一座金山他也不孝順!教養決定一切!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同事、鄰居、同學,有的家庭和和睦睦,父母明智,兒女孝順。
但是還有不少的家庭,為家務事打的不可開交,鬧到公堂?各說各的理,說了半天就是父母沒有理!有的父母老了,做事可能有偏差。但是他們也把你拉大成人,成家立業呀!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
我有一個大爺,四個兒子沒有一個孝順的。大爺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出來串門別人給我一塊糖,我放到嘴裡不捨得吃,回家吐出來給他們吃!
父母沒有給我留下一分錢,他們需要常年用葯治病,我們六口人要生活,孩子要上學。寧肯自己不吃也要盡力讓父母吃飽喝足。
妹妹在煙台,我經常跟媽媽說:」妹妹離你近,我離得遠,拍封電報給我,我三天才能到家。家裡的東西妹妹需要都給她,房子她要,拴上四個環也讓她抬走!」就這樣,父母在世她不來人不來錢,父母走了她來奔喪,一分錢的紙也不給父母燒!
一母生下幾百般!就是一個母親生下的孩子也不一樣!這與人的教養、素質有很大的關系!
孩子孝不孝順,不是父母哪個年齡段做的好與不好!他不孝順,父母給他留一座金山他也不孝順!
孝順父母必須有善心,愛心,孝心!否則」孝順」只是一句空話!
人老了後不要指望別人孝順,希望越多,失望越大。
人在年輕時,父母身體尚好,不需要過多陪伴,可以把精力用在工作和照顧孩子身上。
年輕時身體強健,精力旺盛,應該多學知識,認真鑽研業務,努力工作。
生活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不虛榮,不攀比,夫妻倆個互相關愛,互相包容。
父母的言談舉止,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盡量自己多陪伴孩子,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逢年過節,帶著孩子一起回家看望父母,父母年齡大了,盡自己最大能力照顧。不管在家在外,看到身邊有行動不便的老人,能幫就幫。
做自己該做的,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八十歲老年人,身體不能自理,疾病纏身,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此刻,孩子也是四五十多歲,還要工作,還要照顧他們的孩子,每天勞累奔波,作為思維正常的父母你忍心讓孩子二十四小時床前照顧嗎?到了這天,去一個條件好的養老院養老,孩子們有空閑時間來看看都滿足了。
每個年齡段,都有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永遠不要道德綁架將來必須指望讓別人照顧自己,別人也要生活啊!
年輕不胡混,盡職盡責養護孩子,孩子的眼晴是雪亮的,給孩子做一個好向導,領正規路上,首先抓德性,無論做哪一行,德行不好都不行!
從來沒想過孩子是否孝順我的問題,我倒覺得我該感謝他。孩子的生命是我給的,但那是我的選擇,從不覺得是奉獻,也不覺得孩子該回報我什麼,相反卻因為這個角色收獲了太多。怕自己辜負了「母親」的稱呼,委屈了未經允許就被我帶到人世間的生命,所以我尊重和敬畏孩子,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共同享受生命中的彼此給予。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媽媽,我所做的一切再正常不過,根本談不到偉大,更無需歌功頌德。我只管做好一個母親該做的一切,至於孩子將來如何對我,那是他的事。
換個角度,一個懂得尊重和敬畏孩子的媽媽,一定會收獲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身體力行,你是怎樣對待你年邁父母的,你老了,你的孩子就會怎樣對待你,記憶里母親每做一頓帶點油花的白面條總是自己先不吃,用沙鍋捂了端給村子另一頭的姥姥,隔三差五給姥姥洗頭,洗姥姥裹成三寸的小腳,洗裹腳布,把姥姥收拾得清清爽爽,後來搬到80公里以外的灌區,沒有電話,問候都是通過來往的人帶的,老家來人了,母親總問:我母親可好?答:你母親說你己經多少多少天沒回去了,問什麼時候回去?那時父親在外面搞副業,母親忙,走不起,毎每這時,母親總是紅了眼圈,偷偷抹眼淚,然後接下來某天安頓好家,凌晨3點多歩行出發去看姥姥,半夜三更再回來,一天一個來回,碰到生產隊集體改善伙食,做的肉面條和油餅,媽媽不捨得吃,總是從很遠的地方帶給姥姥。姥姥9丨歲過了,媽媽在脫拉機上褥了厚厚的草把姥姥接來家,伺候了一年多,回去後不久就去逝了,記得媽媽當時說過一句話,對你姥姥,媽沒有遺憾的了。
記憶里爺爺奶奶一直住三叔家,一直忙,抄沙地,種瓜,放羊,只要是生病了,父親就把爺爺、奶奶接到家裡,一則姐在醫院工作方便治療,再則,父親接過來也是伺候一段時間,爺爺、奶奶在家的時候,父親一直跟前跟後,每天讓母親開小灶給做好吃的,小碗端著,眼晴盯著,吃完了收碗,剩下了父親也不嫌棄自己吃了。爺爺、奶奶去逝都80歲了,去逝前的一段時間,都在我家住,父親端茶倒水,端屎倒尿一步不離伺候著。奶奶去逝時,父親一夜之間老了好多。多年過去了,就在今天用筆記錄這一幕幕當年的情景時,依然有淚流的沖動。就在剛剛,疫情期間被隔離在縣域的小弟回來了,給父親又重新拿遞頭刀給颳了頭,嫌我電推子推得不舒服,修腳還是後人會修,小弟給燙腳,修腳後走了。就在這不經意間,後人就跟上了,不用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