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今冬天氣怎樣
感覺今年冬天還行。說到一些俗語,肯定大家都不會陌生的,特別是在農村待過的人肯定會對俗語更加的熟悉,畢竟有很多老人都喜歡在一起聊天,然後有時候就會冒出幾句俗語,雖然這些俗語有時候會聽起來很奇怪,但是這些屬於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關於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這句俗語其實道理非常的簡單。
所以說這句話中包含了人們對於整個莊稼收成的期待,畢竟如果冬天一直不下雨的話,那麼還是能夠過一個暖冬的,而且這樣的俗語都是那些莊稼人經過很多年的分析,然後再結合實際情況所得出的結論,這些結論也非常好理解,雖然現在城鎮化已經非常普及了,但是這些農村的俗語其實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學一學,畢竟像這種類似的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不斷的經驗積累,我們也許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知識,或者當你有時候迷茫的時候,一些非常有哲理的俗語還可以讓你深受啟發呢。
❷ 重陽不下靠十三,十三不下要冬旱什麼意思
很直白的民諺:重陽不下(雨)看十三,十三不下(雨)一冬干(沒有雨)。
重陽時節能否落雨是大家關心的事。一是北方夏糧作物的播種在這個時候;另外人們常常以重陽之雨晴預卜冬日之旱澇。經過長期總結的「寒露天雨,百日無霜」「夏至有雷三伏冷,重陽無雨一冬晴」就是這個意思。民間則直截了當地說:「重陽不雨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可見重陽下雨對舊時靠天吃飯的農民是祈盼的,喜歡。「瑞雪兆豐年」,冬季雨雪多少,對來年莊稼的豐歉將起重要的作用。
莊稼人叫得最響的當數「九月九變天」這句諺語,所謂的「九月九變天」主要是說農歷九月九的時候,大雁南歸,寒氣逼人,已經進入了添加衣物的「秋尾巴」時令。秋後北風緊,而且風涼風大,因此便有了「九月九無事不在河邊走」的農諺。同時,又因為這一天在莊稼人的心目中有著很特殊的代表性和象徵性,莊稼人都特別關注農歷九月九的天氣變化情況,所以每到農歷九月九這一天,家鄉人總是念叨著「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的氣象農諺。通常情況下,農歷九月九這天是下雨的日子,哪怕是下幾滴雨也成。莊稼人大都盼望著九月九這天多少下點雨,因為他們總是擔心如果重陽無雨,十三不下,就有可能乾旱一個冬季了,若真是那樣的話,田間的麥苗和山上的果樹就會因為久旱無雨而枯死。不過,如果這天真的下了雨,天氣會立馬變冷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種地瓜的莊稼人特別多,為了趁好天曬地瓜干,都搶在九月九之前刨地瓜,盡早把地瓜干曬出來,以防九月九之後天氣靠不住,使曬在山坡上的鮮地瓜干因遭到雨淋而腐爛成泥巴。
古代以「六」為陰,以「九」為陽,九月初九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遊玩的日子,在古代,民間有重陽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習俗的,皆是表達和抒發登高、賞菊、品菊花茶、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方面的。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相關「九九重陽」的民間諺語很多,例如:「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農歷)」、「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陰,一冬溫」、「重陽無雨一冬干」、「重陽無雨一冬晴」、「吃了重陽飯,不見單衣漢」、「吃了重陽糕,單衫打成包」等等。
❸ 重陽節俗語諺語
重陽節俗語:
1、重陽晴,抄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
2、過了重陽節,一怕霜來二怕雪。
3、重陽有雨,下年雨缺。
4、九月重九,登高飲酒。
5、重陽無雨,冬至多雨。
6、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
7、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半冬干。
8、重陽無雨,九月無霜。
9、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
10、吃了重陽酒,夜活帶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