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有哪些孝順的皇帝
孔聖人倡導「仁孝治國」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中國的「孝道」一直是評價一個人品性的重要基石。特別是對於皇帝來說,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管理大旗。但這其中很多帝皇作秀的比較多,真正能從內心靜守孝道的少之又少,今天盤點五位真正孝順的好皇帝。
第五位:宋孝宗趙昚
趙昚是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他在位27年。最重要的是為岳飛平反了冤案,恢復岳飛民族英雄的名譽。在軍事上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在內政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在農生上重視農民生產,在他治理的天下中,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他的一系列功績,史稱「乾淳之治」。
劉恆的母親是薄姬,他能登上皇位,母親對他的教養的關系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對母親是非常孝順的。
薄姬卧病在床三年,劉恆完全不顧自己的帝王身份,親自侍奉,就連母親所服用的湯葯,他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作為一個皇帝,按理說他只要一聲令下,不知有多少宮女太監搶著去伺候,可他不,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出他孝的是真心。
漢文帝的孝,並非只針對自己的母親,作為一名皇帝,他對普天之下所有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時頒布的第一道聖旨是「大赦天下」,這和其他皇帝沒啥兩樣,可他隨後頒布的一道聖旨卻是很多皇帝都做不來的,這道聖旨規定「定振窮、養老」、「令四方毋來獻」。
具體則表現為:「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縣令的屬官,職權僅次於縣令)或者縣尉(僅次於縣丞)送達;其他的則由嗇夫(鄉的官吏)來送達。」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漢文帝可以說是首開先河。
漢文帝本身就是大孝之人,所以對其他孝順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當時一名棄官行醫的讀書人,因治病時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被判「肉刑」割去鼻子,或者砍去手足。在被押解進往京城中,他的女兒一路尾隨而且跟官府人說:願意做奴婢來贖父親的罪過,好讓他能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被這勇敢小姑娘的孝道感動了,隨後就廢除了殘忍的肉刑。
中華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劉恆是唯一一個以皇帝身份入選的,由此就能看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
『貳』 歷史上孝順的乾隆帝為何對母親約法三章
乾隆皇帝害怕他老媽,也就是甄嬛,仗著自己是太後,干涉朝綱,影響自己對大清的統治。
乾隆皇帝在大清王朝列位皇帝當中,算得上是一枚明君,也是清朝統治者中,最後一位把大清國力弄得蒸蒸日上的皇帝,乾隆皇帝弘歷一出生就被康熙給看中了,說啥都要把他帶在身邊培養,那時候雍正還是有點小嫉妒,畢竟雍正從小到大都沒這個待遇,培養的過程中把「孝」這個美德也被康熙進一步培養起來了。
其實弘歷這樣做沒什麼不對的,作為一個皇帝公私分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然干點啥事兒,還被後宮左右,這天下還怎麼治理。
『叄』 乾隆是君王中的第一大孝子,究竟是怎麼回事
乾隆對鈕祜祿氏太後確實很孝順,雖然鈕祜祿氏太後一生沒能得到丈夫雍正的寵愛,但是自從乾隆繼位之後,鈕祜祿氏太後就是大清最為幸福的太後,沒有之一。
不過鈕祜祿氏一直也不受寵,即使是康熙都誇過自己這個兒媳婦有福氣。等到乾隆登基之後,鈕祜祿氏才開始享受起人生。乾隆也知道自己母親年輕時不受寵,而且出身低微,所以年輕時也吃了不少苦。自己繼位以後就盡可能的對母親好,知道母親信佛,所以總是以母親的名義給寺廟募捐,還多次出錢修建寺廟。每次乾隆外出,都會帶上鈕祜祿氏,有點像如今的帶著母親去旅遊的意思。總之乾隆這個大孝子確實讓鈕祜祿氏太後享了很多福。
『肆』 乾隆為雍正守孝多久經常看別人在小說里寫乾隆只為雍正守心孝什麼其實很早就分封了後宮……真的嗎謝謝
丁憂源於漢代,至宋代則由太常主其事。由於皇帝無法不理政,所以遇到類似情況僅需持服二十七天,略作表示即可。
《清史稿》志六十七 禮十一(凶禮一):
五曰凶禮。三年之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無貴賤一也。有清孝治光昭,上自帝後喪儀,下逮士庶喪制,稱情立文,詳載會典與通禮。茲依次類編,累朝損益,皎然若鑒焉。皇帝喪儀天命十年,太祖崩。遠近臣民,號慟如喪考妣。越五日,奉龍轝出宮,安梓宮沈陽城中西北隅。國制,除夕、元旦備陳樂舞,至是悉罷。時東邦甫建,制闕未詳。
崇德八年,太宗崩。男自親王訖牛錄章京、朝鮮世子,女自公主訖奉國將軍妻,集清寧宮前,詣幾筵焚香,跪奠酒三,起立,舉哀。固山額真、昂邦章京、承政以下官及命婦集大清門外,序立舉哀。次日,奉梓宮崇政殿,王公百官朝夕哭臨三日。其齋所,王、貝勒、貝子、公歸第,部、院官宿署,閑散諸臣赴篤恭殿,固山額真等官及命婦,翌日暮還家。
世祖登極,年甫六齡,會天大寒,侍臣進貂裘,卻弗御,帝曰:「若黃里,朕自衣之。唯紅,故不服耳。」是日不設鹵簿,不作樂。王大臣等謂已即位,冠宜綴纓,於是軍民皆綴纓。服官者暫停婚嫁宴會,民間不禁。乃頒哀詔朝鮮、蒙古,制曰:「我皇考盛德弘業,侯服愛戴。本年某月日,龍馭上賓,中外臣民,罔弗哀悼。屬在籓服,咸使聞知。祭葬禮儀,悉從儉朴。仍遵古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詔到,國王以下舉行喪禮如故,時猶在關外也。
順治十八年,世祖崩,聖祖截發辮成服,王、公、百官、公主、福晉以下,宗女、佐領、三等侍衛、命婦以上,男摘冠纓截發,女去妝飾翦發。既大斂,奉梓宮乾清宮,設幾筵,朝、晡、日中三設奠,帝親詣尚食祭酒,三拜,立,舉哀。王、公、大臣、公主、福晉、縣君、宗室公夫人詣幾筵前,副都統以上序立乾清門外,漢文官赴景運門外,武職赴隆宗門外,咸縞素,朝夕哭臨,凡三日。外籓陪臣給白布制服。至四日,王公百官齋宿凡二十七日。過此則日哭臨一次,軍民服除。音樂、嫁娶,官停百日,軍民一月。百日內票本用藍筆,文移藍印。禁屠宰四十九日。京城自大喪日始,寺、觀各聲鍾三萬杵。越日頒遺詔***,★臣素服,三跪九拜。宣畢,舉哀。禮部謄黃,頒行各省。聽選官、監生、吏典、僧道,咸素服赴順天府署,朝夕哭臨三日。詔至各省,長官帥屬素服出郊跪迎,入公廨行禮,聽宣舉哀,同服二十七日除,命婦亦如之。軍民男女十三日除。餘俱如京師。
殷奠,列饌筵二十一,酒尊十一,羊九,楮幣九萬。讀文。帝詣幾筵哭,內外傳哭,奠酒,率眾三拜,舉哀,焚燎。設啟奠如殷奠儀。屆日奉梓宮登大升轝,三祭酒,並祭所過門、橋。帝號泣從,群臣依次隨行。將至景山,內外集序,俟靈駕至,跪舉哀。奉安壽皇殿訖,設幾筵,帝三祭酒,每祭一拜,哀慟無已。皇太後再三撫慰,始還宮。明日行初祭,帝釋服。又明日行繹祭,周月行月奠,自是百日內月奠,期年內月奠,儀並視殷奠,唯所陳品幣有差。期年滿月致祭,不讀文。
上尊謚廟號,祗告郊廟社稷。屆日殯宮外陳鹵簿,作樂,大學士奉冊寶陳案上,三叩,退。帝素服御太和門,閱訖,一跪三拜,退立東旁。大學士詣案前,復三叩,奉冊、寶列采亭內,如初禮。校尉舁行,御仗前導,車駕從。王公百官先集協和門外,跪迎,隨行壽皇殿大門外,冊寶亭入,至檐前,帝入自左門,禮部長官先奉絹冊寶陳中案,退。大學士詣亭前三叩,奉香冊寶陳左案。帝就位,率眾三跪九拜,大學士從左案奉冊跪進,帝獻冊,授右旁大學士,跪受,陳中案上。進寶亦如之。乃宣冊,宣冊官奉絹冊宣訖,三叩,退。宣寶儀同。帝率眾行禮如初。復詣幾筵前致祭,奠帛,讀文,三獻爵,如儀。焚絹冊寶,禮成。翌日頒詔如制。百日內外集序,讀文、哭奠如初祭。
是日題神主,大學士一人進觀德殿,詣祔廟神主前上香,奉主至壽皇殿外陳案上,並三叩。滿、漢大學士各一人,詣香案前復三叩。填青訖,行禮如初。奉主登黃轝,至觀德殿前止。大學士進殿,詣祔奉先殿神主前三叩,奉主登安轝,隨黃轝後,出景山東門,入東華門,帝素服跪迎景運門內,從至乾清門,轝止。帝詣兩神主前各三叩,先後陳案上,三獻,九拜,禮成。諏吉升祔,祥吉禮。
大祭如初祭儀。畢,帝升殿,延見群臣。清明、中元、冬至、歲除,並以時致奠。
既卜葬吉,將奉移山陵,前三日,遣告天地、宗社。前一日,設祖奠,儀如啟奠。先是王大臣援引古禮,止駕遠送,不許。至是奉太後懿旨,不獲已,勉遵慈命。屆日內外齊集,帝詣梓宮奠酒,盡禮盡哀。輔臣率執事官奉梓宮登轝啟行,鹵簿前導,冊寶後隨,帝攀號。俟過,步至東安門外泣奠,群臣從之。所過門、橋皆致祭。途中宿次,朝夕奠獻,親王行禮,群臣舉哀。百里內守土官素服跪迎道右。至陵,奠獻如在途。
大葬前期,遣輔臣及三品以上官詣陵陳祭。先三日,祗告如常告儀。屆日輔臣詣梓宮告遷,三奠酒,奉梓宮登轝,群臣序立,跪舉哀。俟轝過,哭從。至地宮,王大臣奉梓宮入,冊寶陳左右,掩石門。輔臣率眾三奠酒,舉哀,鹵簿儀仗焚。饗殿成,奉安世祖神位,致祭如時饗。屆二十七月,詣太廟祫祭,如歲暮祫祭禮。
康熙六十一年,聖祖崩,大斂,命王公大臣入乾清門瞻仰梓宮,並命皇子、皇孫行禮丹墀上,公主、福晉等咸集幾筵殿前,帝及諸皇子成服。以東廡為倚廬,頒遺詔,諭禮臣增訂儀節。屆時帝立乾清宮外,西鄉,大學士奉遺詔自中道出,帝跪,俟過,還苫次。大學士出乾清門,禮部尚書三拜跪受,餘如故時遺詔。
二十七日釋服,帝曰:「持服乃人子之道,二十七日服制,斷難遵從。」群臣以萬幾至重,請遵遺詔除服。不允。復疏雲:「從來天子之孝,與士庶不同。孝經曰,天子以德教加於百姓、施於四海為孝。書稱高宗諒陰,晉杜預謂釋服後心喪之文。蓋人君主宗廟社稷,祭為吉禮,必除服後舉行。若二十七日不除,祀典未免有闕。」復叩首固請,始俞允。既釋服,仍移御養心殿,齋居素服三年。靈駕奉安壽皇殿,日三尚食。退觀德殿席地坐,有事此進奏。晡奠畢,始還倚廬。
群臣議進尊謚,帝親刺指血圈用「聖祖」字。禮臣進儀注未愜意,更定。前期並祗告奉先殿,至日閱冊、寶訖,帝行一跪三拜禮,東次西鄉立,俟冊寶亭行始還宮,豫至殯殿倚廬恭俟。會朝鮮貢祭品,設幾筵前。群臣咸集,鴻臚寺官引來使入,立儀仗南,北鄉,三跪九拜。遣官讀文,三祭酒,每祭一拜,眾及來使咸舉哀行禮。來使復行二跪六拜禮,焚燎,退。外籓敖漢王請謁梓宮,報可。自是蒙籓使者皆得入謁以為常。
雍正初元,將奉移景陵饗殿,廷臣援宋、明二代禮,謂嗣皇帝不親送梓宮,帝不允。禮臣議奉安地宮後,題太廟神主,令親王敬奉還京。帝曰:「明季帝王不親送梓宮,故令王大臣代行。朕既親往,自宜親奉以還焉。」先奉移二日,並遣告後土、昌瑞山神。
屆日,帝詣梓宮祭酒,率眾三拜,舉哀畢,趨立大門東旁。梓宮出,跪,舉哀。登大升轝,帝跪左。禮臣祭轝,三叩。靈駕發,帝步隨。至景山東門,俟宿次。至景陵,帝跪迎紅門外,舉哀。徒步從,抵三洞橋,跪俟。降大升轝登小轝,安奉饗殿,設幾筵,列冊、寶。三祭酒,三拜,禮成。帝不忍別,群臣以皇太後為言。無已,翌日還蹕。王大臣請御門聽政,帝以梓宮未永安,命暫緩。固請之,始行。
既卜葬,屆日晨帝詣景陵奠獻,躃踴哀慟,祭酒三拜,趨陵寢門外跪哭以俟。龍輴入地宮,復祭酒三拜,出俟幄次。題主、虞祭如常儀,歸奉主升祔太廟。二十七月將屆滿,允吏部尚書朱軾請,祫祭太廟,頒示臣民。
世宗崩,喪禮悉依景陵故事。越日朝奠,特簡王、貝子、公數人入內瞻仰,餘集乾清宮廊下行禮。嗣後王公大臣、額駙暨台吉初至者,均得請旨瞻仰。又命宗室三十人、覺羅二十人番上奠獻申哀慕。
頒遺詔,大學士奉至乾清宮檐下,帝親受之,陳案上,三拜。大學士詣黃案前亦三拜。詔出中門,帝跪迎,俟過,始還苫次。詔至直省,軍民男女改素服二十七日。梓宮奉移雍和宮,帝徒步隨行,群臣諫阻不獲,遂留居是宮。至二十七日後始還。月內日叩謁,月外間日一次,二月外三日一次。
時帝欲行三年之喪,廷臣請以日易月,不許。命詳稽典禮。尋議上:「一,祭祀,按禮記王制『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越紼行事』。注謂『不敢以卑廢尊』。是知三年內本應親行。明呂坤謂祖宗不輕於父母,奉祭不緩於居喪,何可久廢?誠以天親一理,宗廟之祭,亦當並舉。謹議:凡遇郊廟、社稷、奉先殿大祀,皇帝躬詣行禮,或遣官恭代,皆作樂。先期齋戒,素服,冠綴纓緯,視祝版,御禮服。朝日,夕月,饗帝王、先師、先農,遣官行禮,咸禮服作樂。屆日冠服如齋期。宮內祭神,百日後舉行。經筵、耕耤,釋服後舉行。一,朝會,典禮攸關,元旦朝正,萬國瞻仰,朝儀最重。謹議:二十七月內,遇元旦朝賀,吉服升太和殿,不宣表,不作樂,常朝亦然。一,御門聽政,典制至鉅。昔宋仁宗行三年喪,臨朝改服。孝宗時,二十七日後,百官請聽政,援書被冕服出應門語固請,乃許。稽之史冊,自古為然。謹議:常事及引見俱在便殿,百日後乃御門。一,冠服,按諒陰之制,先儒謂古無可考。史載魏孝文帝、唐德宗釋服後仍素服練巾聽政,宋仁宗雖用以日易月制,改服臨朝,宮中實行三年之喪。蓋縞素不可以臨朝。前代行三年喪者,亦唯宮中素服而已。謹議:百日內服縞素,百日外易素服,詣幾筵仍服縞素,御門蒞官聽政或詣皇太後宮俱素服,冠綴纓緯。升殿受朝則易吉。祭祀及一切典禮俱禮服。二十七月服滿,如百日禮,致祭釋服。一,宮中服制,帝後齊體,服制不容有異。二十七日後後素服,遇典禮易禮服,詣幾筵仍縞素。妃嬪亦如之。皇子與諸王同。一,在京王公百官,二十七日除服。遇典禮及朝會、坐班吉服,在署治事、入朝奏事俱素服,冠綴纓緯。詣幾筵去冠纓。各署進本章用朱印。」制可。
乾隆元年正旦,以御極初元,御太和殿常朝,次年仍罷,著為例。將移泰陵,帝詣梓宮行禮畢,皇太後亦三祭酒,餘如故。向例清明、中元、歲暮、國忌皆朝服行禮畢,素服舉哀,唯冬至不更素服。帝以梓宮未葬,且在服內,允禮臣請。承祭執事各官不綴冠纓,仍用素服。
古代,遇父母去世,子女須服三年喪期,一說三十六個月,一說實際為二十五個月,三年內不做官,不嫁娶,不赴宴,不應考。孔子的學生宰我就曾跟孔夫子討論過三年之喪的問題,宰我認為一年之喪就可以了,孔子說如果心安就可以不守三年之孝,但同時認為宰我不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後漢書·桓典傳》:「典獨棄官收斂歸葬,為喪三年,負土成墳,為立祠堂,盡禮而去。」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九·列傳一百二十四》載鳳閣舍人張柬之破其說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由故則然。春秋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公薨』。文公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故謂之禮。公羊傳:『納幣不書,此何以書?譏。何以譏?三年之內不原婚。』何休曰:『僖以十二月薨,未終二十五月,故譏雲。』杜預推歷乙巳乃在十一月,經書十二月為誤。文公元年四月,葬僖公。傳曰:『緩』。夫諸侯之葬五月,若十二月薨,五月不得雲緩,則十一月明甚。然二家所競,乃一月,非一歲,則二十五月,其一驗也。」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喪服各有等衰,為父母持服一年。」
中國古代服喪制度的規格、時間等等是按照嚴格的親疏遠近來制定的,從重到輕,依次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此之謂「五服」。最重的是斬衰。衰同縗,讀作cuI,是指用粗麻布做成的喪服。這種喪服不能鎖邊,要用刀子隨手裁取幾塊粗麻布,胡亂拼湊縫合在一起,所以稱為「斬衰」。這種喪服一穿就要穿三年,用於直系親屬和最親近的人之間,比如兒子為父親服喪,妻子為丈夫服喪。喪服之所以是胡亂拼湊的,意思是指最親的人死了,我是多麼的悲傷啊,連衣服都沒有心情製作了,就讓我胡亂披著幾塊麻布為您服喪吧。其次是齊衰。「齊衰」是用生麻布做成的喪服,能鎖邊,把邊縫齊,所以叫「齊衰」。這種喪服穿的時間長短不一,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一年、五個月、三個月等等。比如為繼母服喪是三年;孫子為祖父母服喪、丈夫為妻子服喪是一年;為曾祖父母服喪是五個月;為高祖父母服喪是三個月。再次是大功。「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喪服,比「齊衰」稍細,比「小功」稍粗。「功」同「工」,意思是做工很粗,故稱「大功」。這種喪服要穿九個月。比如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服喪,已婚女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喪,都要穿這種喪服。再次是小功。「小功」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喪服,比「大功」稍細,故稱「小功」。這種喪服要穿五個月。比如為本宗的曾祖父母、堂姑母、已出嫁的堂姊妹等服喪,為母系一支中的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喪,都要穿這種喪服。最輕的叫緦麻。緦讀作sI,是指用細麻布做成的喪服。這種喪服只需穿三個月即可脫掉。比如為本宗的高祖父母、族兄弟、還沒有出嫁的族姊妹等服喪,或者為外孫、外甥、岳父母等服喪,都要穿這種喪服。通過五服圖可以顯示,自身(服孝者)為父母服斬衰三年,為祖父母服齊衰一年,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而高祖父母為齊三月。為生子服期年,子婦大功,為長孫期服,為眾孫大功……從圖中可查本身為任一九族親屬的服喪等級。應該指出的是二等喪服包含齊期服、齊五月、齊三月。另外還分杖期和不杖期,期即一年,杖期指在喪儀中持杖,不杖期,指在喪儀中不持杖。本身為晚輩服齊期服時,本身有直系長輩者不持杖,本身無直系長輩者須持杖。齊期五月與齊期三月,只用於直系親屬,而大功九月小功五月則只用於旁系近親屬和直系卑親屬。緦麻,五服之中最輕者,三月之服。另外五服之外還有袒免親,袒免(音慰)《禮記頭傳》說喪服之輕者。袒露大臂;免,以布廣一寸,從項中而前,交於額上,又卻向後繞於髻。由自己開始,上一輩為父親,父之父為祖,祖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由自己往下,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耳孫。九族中,縱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孫、曾孫、玄孫;橫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圍繞著縱橫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與五服的家族結構圖。往上數,上輩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往下數,下輩中有侄婦、堂侄婦、再堂侄婦、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孫婦、堂侄孫姑、侄孫女、堂侄孫女、曾任孫婦、曾侄孫女等。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圖。西漢時規定在朝廷官員須丁憂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業已盛行。此後歷代均有規定,凡官員遇丁憂,必須解職守孝,三年期滿後起復原職,故對仕途升遷略有影響;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二》:「凡喪三年者,百日剃發,仕者解仕,士子輟考,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不入公門,不與吉事《會典》:不娶妻納妾,門庭不換舊符」。但有時朝廷因政務需要,不讓官員服喪期,稱奪情起復,有移孝作忠之意。若官員遇丁憂,匿喪不報,將可能遭到御史彈劾(如李賢與張居正),一般都會遭到革職處分,因各朝均標榜以孝治天下之故。但是有時候為了應付某些局勢,需要丁憂的官員可以「奪情」,即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
晚清科考條例《欽定科場條例》明訂孝子須守孝12個月方可應試。清朝督撫丁憂,不得遽行送印,其任內文卷,擇司道一人代行,聽候諭旨方准離任。武將丁憂不解除官職,而是給假100天,大祥、小祥、卒哭等忌日另給假日。
『伍』 乾隆是孝子嗎
1、乾隆是孝子。
2、答案依據:下面的四則事例可以說明
(1)乾隆帝視鈕祜祿氏為國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太後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後勞神指派。
(2)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獵木蘭,皆奉陪太後同行。
(3)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後八十大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使太後享盡了人間的「福、祿、壽」。善至於終身。
(4)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歲的太後駕薨,舉國致哀,尊謚號定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因此後世稱其為孝聖憲皇後),葬於泰東陵。
3、孝聖憲皇後(1692年—1777年),鈕祜祿氏,生於1692年11月5日,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號格格,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歷,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為熹妃,雍正八年封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歷(乾隆皇帝)即位,尊為皇太後,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後。卒於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東陵。謚: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
參考資料:http://ke..com/subview/74656/74656.htm#1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