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中國古代感恩老師的名人事例
故事一:
1947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看望王維克老師。全國解放後,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幾次親自到王維克先生在北京的寓所去探望,並邀請王老師到科學院工作。1980年,華羅庚又專程回故鄉看望陳涉師母。當陳涉師母把一本新版的王維克先生的重要譯注但丁《神曲》簽上自己的名字贈給華羅庚時,華羅庚緊緊地握著師母的手,十分動情地說:「謝謝!謝謝!這是王老師的心血啊!
故事二: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故事三: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故事四: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假寐。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夢初醒,見楊、游,故一驚:「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
那時節正是冬季很冷的時候,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感謝老師傳道授業解惑之恩。
故事五: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故事六: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岩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1)十大孝順教師擴展閱讀
關於感恩的諺語:
1、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2、銜環結草,以恩報德。
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土能生白玉,地可產黃金。
5、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恩」是個舶來詞,「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
「感恩」是一種認同。這種認同應該是從我們的心靈里的一種認同。我們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恩賜太多。沒有大自然誰也活不下去,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對太陽的「感恩」,那是對溫暖的領悟。對藍天的「感恩」,那是我們對藍得一無所有的純凈的一種認可。對草原的「感恩」,那是我們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嘆服。對大海的「感恩」,那是我們對兼收並蓄的一種傾聽。
「感恩」是一種欽佩。這種欽佩應該是從我們血管里噴湧出的一種欽佩。
「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
「感恩」之心,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無論你是何等的尊貴,或是怎樣地看待卑微;無論你生活在何地何處,或是你有著怎樣特別的生活經歷,只要你胸中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會不斷地涌動著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處處動人的風景。
B. 教師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
教師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範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材料了吧,事跡材料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擬事跡材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教師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蔣文駿2012年在一師供銷參加工作,2018年12月,農資公司開始三項制度改革公開競聘片區經理,作為公司優秀中堅力量的他,成功競聘到和田片區農資公司擔任銷售經理。
一、 家庭和睦,孝老愛親
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家和出凝聚力、出親和力。困苦時,家和出親情;悲傷時,家和出慰藉;重壓時,家和出力量;沮喪時,家和出堅強。家是甜蜜,是溫馨和浪漫,更是人生旅途的驛站。蔣文駿的家是溫馨幸福的六口之家:父母、蔣文駿和愛人余雪,還有兩個孩子。一家人遵紀守法,互敬互愛,積極進取,熱愛生活,樂於助人,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在蔣文駿家庭,他們時常交流思想,互相取長補短,遇到困難互相開導,共同的生活經歷使他們的心貼的更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當他們的意見不一致時,總是能夠用理智的態度去溝通,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是鄰里和同事學習的榜樣。
蔣文駿家庭成員之間能夠做到心中有愛,有愛才可傾力營造家的和諧,家的溫馨;有愛才能同享甘甜雨露,同抵狂風暴雨。每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總能夠相互扶持,共同面對,這都緣於愛的支撐。
蔣文駿夫妻倆孝敬長輩、關愛老人。自結婚起,他和妻子對雙方老人就十分尊敬和孝順。不僅在生活上予以照顧,家中大小事也征詢他們意見,使他們覺得備受尊重。蔣文駿夫婦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父母的他們不斷修正自我、提升自我,努力為孩子樹立起良好的學習榜樣,使孩子懂得誠實守信、孝敬老人。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他們的兒子禮貌懂事、健康活潑,小小的年紀就知道為大人著想。一家人相親相愛,再大的困難和風雨都不算什麼。
二、勤儉持家,崇尚環保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蔣文駿和妻子吃苦耐勞,勤奮工作,勤儉持家,他們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生活中,他們能依據每月的工資收入合理安排開支,他們的衣食著裝及生活用品從不追求時尚和名牌,以整潔樸素大方和實用為宜,同時,他們也控制孩子的零花錢,教育孩子要合理消費,讓他從小就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他們時常教導兒子:「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裡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滴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並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能夠做好個人、家庭和工作場所的衛生工作。家庭環境清潔,禮貌待人,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習慣,自覺維護居住小區的公共衛生和公共利益。孩子在很小時,他們經常教育使其樹立保護環境意識。
三、愛國守法,廉潔奉公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一家人能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工作中,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廉潔奉公的原則,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四、鄰里和睦,熱心公益
有人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麼這種愛是小愛,可是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親朋鄰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的就是一種大愛。一個家庭的和睦不光是要對自己家人要關心、關愛,而且還要處理好鄰里關系,和鄰居們也要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繫上,全家人都一直堅持著「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只要力所能及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主動去幫助大家,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和田地區少數民族同志較多,蔣文駿在和田的這兩年時間里,因業務發展他也結交了很多少數民族朋友,工作中他們是很好的合作夥伴,生活中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少數民族朋友在種植施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會及時反饋給他,而他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第一時間去解決他們的問題,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創造美麗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愛崗敬業,舍小家顧大家
蔣文駿剛到和田時,孩子才出生不到兩個月,因每年春耕農忙時節沒有時間回家,等銷售工作告一段落回家時,孩子壓根就不認識他,妻子雖有抱怨但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持理解他的工作,他多次向妻子解釋,公司師外網點的同事長年累月都是如此堅守工作崗位。為了這些家事,他也曾苦惱過,也一個人偷偷的流過眼淚,感覺對不起家人尤其是剛剛出生的孩子。但工作不能耽誤,不能氣餒。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決定把妻子孩子一起接到和田。為了節省費用,他們一家三口就打地鋪住在辦公室。得到家人支持,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很快樂,同時也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
蔣文駿妻子余雪,為了給他減少思想負擔,一切家務及照顧孩子的事情都由她一個人承擔,但她從未有怨言,盡心盡力做好家務事,從不給他添一絲煩惱,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工作和事業。為教育好兒子,余雪特別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及生活習慣,時常告誡孩子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余雪的理解和支持,使丈夫的工作得到順利有序開展,同時取得了較好的銷售業績,2019年度被評為「優秀工作者」。
牽手相伴幾個春夏秋冬,蔣文駿家庭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勤勞、節儉、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一家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最美家庭的深刻內涵。
忠厚傳家遠,家和萬事興。在金銀川路街道綠園社區台州茗城小區,提起鄭小川一家,那是人人羨慕的幸福之家,全家5口,有一雙兒女,還有外孫。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受到全小區人的一致好評。
一、熱心公益、關心鄰里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鄭小川家帶頭擁護和遵守居規民約,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配合社區完成各項工作目標。在小區規范車輛、夜間巡查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夫妻倆通過日常走訪,排查和了解小區家庭糾紛,及時進行調解報告,防止矛盾擴大和激化。對於小區亂堆亂放現象,兩口子不厭其煩的宣傳消防知識,直至居民自覺改變行為,還與大家約定相互監督、相互提醒,避免出現安全隱患。每天晚上夫妻倆輪流巡查小區,指導居民文明停車,對可疑人員和流動人口盤問排查,小區的出租房屋管理一天比一天扎實,小區誰家發生矛盾糾紛,他們總是第一時間到現場規勸調解,從不輕言放棄。
鄰居家有困難,兩口子主動去幫忙。他們常說:「我們現在生活好了,有能力幫助別人了,自己付出一點也許就能改變另外一個家庭的面貌,我們認為非常值得。」2020年夏天,一位居民家裡翻水,他比居民還著急,找物業協調解決,物業解決不了就找社區街道協調解決,直至事情解決了他才放心。每次居民反映樓道燈不亮,他總是第一時間給物業反饋修理。有居民被困電梯,他也第一時間趕去支援,不只是鄰里之間和睦友愛,居民一致好評。
二、志同道合和諧維家
和諧的家庭是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諧的堅實基礎。鄭小川同志與愛人在年輕時就來到新疆,紮根新疆,兩人的共同信念使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靠自己雙手創造生活,生活中的種種不易,使他們倍加珍惜彼此。在生活中他們相互照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幾乎沒有因為什麼事情紅過臉,當意見不統一時總是能夠用理智的態度去溝通。當自己的愛人突然病倒,是他天天在病床前守著,為了既不耽誤連隊工作,又照顧好子女和生病的妻子,他是醫院、連隊、家庭,三點一線,十來天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大圈,愛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在疫情防控期間,鄭小川作為志願者,整天在社區和小區忙著不著家,妻子袁信琴不但毫無怨言,主動承擔起家裡全部家務,還經常給丈夫鄭小川送水送飯,看到丈夫忙不過來就幫忙一起幹活。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常常引來鄰里、同事、親朋的羨慕和稱贊。
三、愛家敬業比翼齊飛
鄭小川同志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不僅深愛著自己的家庭,更加熱愛為人民服務的事業,有了妻子的支持和家庭的後盾,使他更加用心在工作中一展身手。退休後,他志願加入社區的隊伍為人民服務,成為了一名文明監督員,他不分春夏秋冬,無論刮風下雨,每天都在小區里巡查,發現不文明停車,不文明行為都會去制止,台州茗城小區從車輛佔用消防通道、亂停亂放,到現在整齊劃一的環境秩序都是他長期努力的結果。愛人袁信琴現在是塔里木超市的一名員工,工作上,她兢兢業業,吃苦耐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優異的成績,深受領導和同事的好評。生活中,她熱心善良,與鄰居和睦相處,熱心扶貧幫困,樂於為鄰里辦實事做好事,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業。在家庭里,她不但積極支持丈夫的事業,還在工作之餘和丈夫一起為小區的安全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鄭小川夫妻倆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牽手相伴幾十個春夏秋冬,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鄭小川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孟彩霞同志是甘肅省成縣一中的高級教師,縣級名教師、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隴南市學科帶頭人。
孟彩霞自1992年參加工作以來長期擔任中學政治課教學任務,教學業績突出,2015年破格晉升為高級教師。多次獲得縣委政府的教學質量獎,2017年被成縣縣委縣政府評為縣級名教師,2018年評為為縣級優秀教師。在學校長期擔任班主任和年級主任工作,愛崗敬業,被共青團成縣委員會和教育局評為少先隊優秀輔導員。在教研教改方面她也是頗有成就,已有多篇論文獲得省市縣教育部門的獎勵並發表,多次獲得省市縣教育部門舉辦的優質課、說課競賽大獎,主動承擔教育培訓示範課工作,多次送教下鄉指導年輕教師。為人厚道善良,與同事們關系和諧。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能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言傳身教影響教育孩子,現在26的兒子已經工作幾年成長為一個陽光向上工作努力謙和待人的好青年,受到單位領導的重用和同事的喜愛贊揚。對待雙方家庭年邁多病的父母,她和丈夫一起任勞任怨十幾年如一日侍奉照顧。2007年她母親突發腦溢血,住院搶救之後半身偏癱,作為家裡的長女她一邊工作一邊帶著母親四處奔波治療,陪伴幫助母親積極鍛煉康復,經過幾年的精心護理母親的`病情有所好轉,生活也能基本自理。可天有不測風雲,2014年父親又患上青光眼和腦梗塞,幾近失明,行動不便,這幾年求醫問葯照顧父親的重擔就落在她和妹妹身上。她的公公是一個國家六級因戰傷殘軍人,今年83歲,2008年突發腦溢血,使老人原本傷殘的身體雪上加霜,行動更加困難。十幾年來多次住院治療,常年卧病在床生活難以自理,她都和丈夫家人一起陪伴照顧侍奉老人,還經常推著輪椅帶老人出遊散心。她有一個侄女一歲時母親病故,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家裡只有七十多歲的奶奶和孩子在農村相依為命。她和妹妹不忍心孩子奔波十幾里地上學,就把孩子接進城留在身邊上學讀書,視如己出輔導功課、照料生活,一直到考上大學。在他們這個大家庭里,作為女兒她盡心盡力侍奉父母,作為兒媳她任勞任怨數十年如一日照顧公婆,作為母親她精心撫養以身作則影響教育孩子成人成才,作為姐姐她幫助弟弟妹妹輔導孩子學業,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在鄰居眼裡,她性格開朗、為人勤快是一個熱心腸樂於助人的好鄰居。
我們夫妻都是普通的共產黨員,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信仰者。鄭國岱是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教師,也是中文系教工黨支部雙帶頭人工作室負責人。鄭丹妮是廣州市海珠區知信小學語文教師,也是語文科長。我們在2006年組建家庭,2009年女兒鄭欣悅出生,同年我們開始攜手國學教育公益實踐。除了認真完成各自崗位的工作任務,我們還一起完成省、市、區各級課題,一起編寫出版中小學國學教育實驗讀物。鄭國岱在鄭丹妮的大力支持、細心陪伴和積極參與下還創辦並主持公益嶺南國學夏(冬)令營、公益嶺南鄉村國學講堂、嶺南國學教育論壇等活動,工作量巨大,個中不乏艱辛,但得力於黨中央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春風,得力於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們手挽手執著而堅定地走過來了,認真踐行了一名黨員也是一名教師的光榮使命。
十多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同志們的幫助下,我們的國學教育項目先後獲得團中央「全國優秀國學教育項目」、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成果獎」、省教育工委「優秀黨支部活動案例」、團省委「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專項賽示範項目」等榮譽;鄭國岱個人也被評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優秀黨支部書記」、「花都區十大好人」、廣州市「崗位學雷鋒標兵」、「廣州好人」、「廣州最美志願者」、「廣東好人」;鄭丹妮個人則被評為廣州市海珠區「骨幹教師」、「優秀教師」。南方衛視、廣州電視台、潮州電視台、佛山電視台、南方日報、廣州日報、新快報、信息時報、佛山日報、嶺南少年報、廣東教育雜志、南方網、金羊網、鳳凰網、網易網、新浪網等多家媒體都對我們團隊的國學教育活動做過報道,社會反響良好。女兒鄭欣悅在我們的悉心培育下也表現優秀。她小學六年一直擔任班長,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在省、市、區、校舉辦的書法、國畫、舞蹈、合唱、詩詞大會等各類比賽中多次獲獎。
鄭國岱所在的中文系黨總支曾經評價說,鄭國岱的公益實踐不僅有情懷、有組織、有系統,而且有學術,展現了一名黨員知識分子應該有的實踐謀略和創新高度。十年來,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著力。
一、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自身黨性修養特色發展方向。
鄭國岱心中有一個儒學的馬克思主義化的理想,因此我們總是在國學教育實踐中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大旗。2016年開始,鄭國岱在公益國學夏令營平台上創建「臨時黨支部」,不僅組織內部政治學習,還利用營地資源組織野外拉練、黨建研學等活動。2017年,鄭國岱率隊與廣東省扶貧辦、貴州省黔南州團委、黔南州教育局合作舉辦「公益嶺南·廣黔一家親」國學夏令營,創造性的把黨建與國學教育、扶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2019年,鄭國岱率領黨支部與花都區新華街道三華村黨委、三華小學黨支部、廣州民俗博物館黨支部聯合組建黨建協同創新工作室,貫徹落實廣東省委「萬名黨員下基層,城市鄉村黨旗紅」的指示。在這一系列的國學教育公益實踐中,不僅我們夫妻帶上孩子跟一起做志願者,而且在我們的影響下,涌現了不少「公益家庭」,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二、以課程建設創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國學教育體系。
我們充分利用夫妻雙方一個在高校,一個在中小學的優勢,協同創新,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機制。首先,我們組織動員一線骨幹教師根據中小學的師情、學情研發了一套國學教育實驗教材,還根據這套教材建立了一個教學參考資料免費電子資源庫。其次,我們相互配合,提煉出「三元五場」國學經典課堂教學模式、「點融通」國學經典雙語教學模式、互聯網+國學經典三師課堂教學模式等中華經典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學生身心成長與中華經典之間的親密鏈接,以簡潔優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國學教育在中小學的常態化深入和迅速推廣。第三,我們與協作學校聯合申報各級國學教育專題教研課題。我們共同參與或主持省市區級多個國學教育課題,其中鄭國岱與廣州市海珠區東風小學聯合申報的廣州市名師專項課題還獲得結項「特優」的評價。鄭國岱同時還參與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准」研製工作。
三、整合資源創建常態化的國學教育公益實踐系統。
除了以中小學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我們通過整合多方資源,構建了包括夏令營、冬令營兩個規模大、課程多的「點」,和國學英才班、經典讀書會、民俗工作坊三條規模小、課程精的「線」所構成的國學教育第二課堂課程活動體系,從而在廣州市花都區構建起一個常態化開展的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公益實踐系統。這一系統在內容上把國學經典、中華才藝的學習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民俗文化體驗結合起來,解決了國學現代化、國學生活化的問題;在手段上把人才培養、志願服務、特色黨建、學術研究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內涵豐富的綜合實踐平台。
迄今為止,參與我們舉辦的國學教育公益活動總人數超過6000人。已經舉辦夏令營7期、冬令營3期、經典讀書會21期、民俗工作坊21期。同時形成3類學術成果:我們主編並正式出版的國學經典實驗教材一套,國學經典課堂教學模式3種,同時帶動一系列以國學教育為研究專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中小學國學教育專題教研項目。
2021年,鄭國岱家庭獲得了廣東百戶「最美家庭」的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