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中國人孝親敬老的四字成語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用成語:
1、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綵衣娛親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2、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3、返哺之恩 父慈子孝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4、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5、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6、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7、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願我的答案令您滿意。)
㈡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成語
1.寸草春暉:指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恩情深重,兒女竭盡心力亦難以回報。
(罔極之恩、昊天罔極)
2.無忝所生:勉勵人進德修業,以免羞辱父母。
(不辱椿萱、揚名顯親)
3.養生送死:指對父母應盡的孝道。
(晨昏定省、問安視膳、扇枕溫衾)
4.綵衣娛親:身穿綵衣逗父母開心,比喻孝順父母。
(承歡膝下、冬溫夏凊)
5.慈烏反哺:比喻子女報答親恩。
(烏鳥私情、扇枕溫被)
6.菽水承歡:指子女能克盡孝道。
7.孝子愛日: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歲月,能及時行孝。
8.義不背親:講仁義之人是不違背父母意願的。
9.陟岵陟屺: 指久役在外的人想念父母。
10.恩逾慈母:比慈愛的母親給予的恩情還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㈢ 中國歷史上關於孝道的典故成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有以及人之幼。
㈣ 孝敬父母的成語故事
孝敬父母的成語故事:卧埋知冰求鯉、黃香溫席、戲綵娛親、懷橘遺親、刻木事親、百里負米等。
1、卧冰求鯉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彎慧消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碧頌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百里負米
5、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6、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㈤ 古代孝敬父母的四字成語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用成語:
1、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綵衣娛親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2、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3、返哺之恩 父慈子孝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4、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5、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6、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7、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願我的衫純老答案令您滿意。)
1、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朝第5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
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嚙指痛心 少年時家貧,曾參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3、蘆衣順母 閔損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給閔損的,卻是野地里蘆花做的薄衣。
一次,閔損的父親外出,叫閔損來推車子,那蘆花衣根本起不到禦寒的作用,可憐的閔損凍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親起初很生氣,以為閔損做事潦草敷衍。一路上迎著凜冽的寒風,閔損凍得身體縮成一團,閔損一個不小心,把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都弄掉了而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閔損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從破洞處露出一些蘆葦花灑褲圓了一車,父親一看愣住了,剎那間他就已經明白過來:原來後娘竟如此狠心待兒子,氣得當下掉了眼淚。
待到拉完貨回到家裡後,閔損父親立即寫了一紙休書逐後妻!那時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這一生就算是完了,為此走投無路而輕生尋短見的不在少數。 眼看父親不肯饒恕繼母,閔損跪求父親懇求道:「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孩兒請父親息怒,懇求您就饒了母親這一回吧!」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被感化過來的母親對閔損又敬又愛,處處待閔損勝過自己的親生兒子,弟弟對兄長更是敬重有加。
4、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人,早年喪母,與父親董還如相依為命,以種田為生。董永每去田間勞作,則以小車推著父親,放到樹蔭下,並備有水罐,為父解渴,過著父子相依為命的生活。
帝中平年間,山東青州黃巾起義,渤海騷動,董永隨父親為避亂遷徙至汝南,後又流寓安陸。董永的父親病亡,無力埋葬,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董永扶亡父靈柩回鄉,葬於城北。在返回償債途中,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5、行佣供母 少年喪父的江革,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在逃難中,經常遇到盜賊,這些盜賊不但想要勸他,還想讓他當盜賊。面臨這種情形,江革救災盜賊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盜賊能念他老母沒有人贍養,放他一馬。
盜賊看到孝子如此誠心誠意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殺他,甚至有的還告訴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盜賊。有的盜賊被他感動,思念自己的母親,便紛紛解散了,可見做盜賊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為社會動盪,環境所迫,才輪為盜賊。
後來,江革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或升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
十分孝順,非常孝順,你很孝順,孝順父母。
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費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1、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朝第5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
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嚙指痛心 少年時家貧,曾參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3、蘆衣順母 閔損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給閔損的,卻是野地里蘆花做的薄衣。
一次,閔損的父親外出,叫閔損來推車子,那蘆花衣根本起不到禦寒的作用,可憐的閔損凍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親起初很生氣,以為閔損做事潦草敷衍。 一路上迎著凜冽的寒風,閔損凍得身體縮成一團,閔損一個不小心,把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都弄掉了而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閔損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從破洞處露出一些蘆葦花灑了一車,父親一看愣住了,剎那間他就已經明白過來:原來後娘竟如此狠心待兒子,氣得當下掉了眼淚。
待到拉完貨回到家裡後,閔損父親立即寫了一紙休書逐後妻!那時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這一生就算是完了,為此走投無路而輕生尋短見的不在少數。 眼看父親不肯饒恕繼母,閔損跪求父親懇求道:「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孩兒請父親息怒,懇求您就饒了母親這一回吧!」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被感化過來的母親對閔損又敬又愛,處處待閔損勝過自己的親生兒子,弟弟對兄長更是敬重有加。
4、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人,早年喪母,與父親董還如相依為命,以種田為生。董永每去田間勞作,則以小車推著父親,放到樹蔭下,並備有水罐,為父解渴,過著父子相依為命的生活。
帝中平年間,山東青州黃巾起義,渤海騷動,董永隨父親為避亂遷徙至汝南,後又流寓安陸。 董永的父親病亡,無力埋葬,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董永扶亡父靈柩回鄉,葬於城北。在返回償債途中,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5、行佣供母 少年喪父的江革,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在逃難中,經常遇到盜賊,這些盜賊不但想要勸他,還想讓他當盜賊。面臨這種情形,江革救災盜賊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盜賊能念他老母沒有人贍養,放他一馬。
盜賊看到孝子如此誠心誠意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殺他,甚至有的還告訴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盜賊。有的盜賊被他感動,思念自己的母親,便紛紛解散了,可見做盜賊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為社會動盪,環境所迫,才輪為盜賊。
後來,江革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
「恩逾慈母」「返哺之恩」「顧復之恩」「菽水承歡」「孝子賢孫」
一、「恩逾慈母」
【讀音】ēn yú cí mǔ
【釋義】逾:超過。 比慈愛的母親給予的恩情還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處】唐·韓愈《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陛下恩逾慈母。」
二、「返哺之恩」
【讀音】fǎn bǔ zhī ēn
【釋義】返哺:雛鳥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報答親恩。
【出處】《春秋運斗樞》:「飛翔羽翮為陽,陽氣仁,故烏反哺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鳳》:「君如念妾,還祈以樓宅相假,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三、「顧復之恩」
【讀音】gù fù zhī ēn
【釋義】顧:回頭看;復:反復。比喻父母養育的恩德。
【出處】《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四、「菽水承歡」
【讀音】shū shuǐ chéng huān
【釋義】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飲食;承歡:侍奉父母使其歡喜。指奉養父母,使父母歡樂。
【出處】《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五、「孝子賢孫」
【讀音】xiào zǐ xián sūn
【釋義】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出處】元·劉唐卿《降桑椹》:「聖人喜的是義夫節婦;愛的是孝子賢孫。」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用成語
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費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㈥ 孝順父母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孝順父母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孝順父母的成語典故有哪些?古人言:「父母者,人之本也」,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關於孝順父母的成語有很多,每個成語背後都有其典故,今天分享孝順父母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1、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2、卧冰求鯉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3、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剛剛九歲,就知道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蟲扇開,讓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讓父母睡得更好。於是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4、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鹿乳奉親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
一、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二、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三、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四、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去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五、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