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杜牧的《重陽節》是何意
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薇2。
塵世難逢開口笑3,菊花須插滿頭歸4。
但將酩酊5酬佳節,不用登臨送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6。
全部注釋
1.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齊山:今安徽省貴池縣。
2.翠薇:指山。菊花:此暗用典故。
3.塵世句:《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於掛懷。
4.菊花句:《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5.酩酊:大醉。
6.牛山:《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游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此詩以曠達(甚至頹廢)之意來消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起二句興寄高遠,以高秋寫高情,頗顯名士風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莊周、陶潛以為解釋。後四句直言縱飲銷憂、曠達處世,不必憂生傷逝。據說詩中的"客"是詩人張祜。此詩風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惻,因而讀來頗覺頓挫跌宕,風神搖曳。
Ⅱ 九月九是什麼節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是指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近成熟果實。《本草綱目》吳茱萸【集解】蘇頌引周處《風土記》雲:「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御冬。」又《續齊諧記》雲:「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道,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爾。」由此可見,王維詩中的茱萸,當是指吳茱萸。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里,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里思鄉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麼強烈,那麼,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在呢,詩人隻身客居異地彎純喊,在代表團圓的節日里不禁想到了家鄉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並且越想越思念,以致於一發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朴,如娓娓道來,埋野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褲鬧,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麼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後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
Ⅲ 「九月九日重陽節」是王維的哪首詩
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全文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Ⅳ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要有賞析和注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回兄弟登高處,答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賞析: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
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Ⅳ 魏文帝曹丕曾對重陽節加以解釋,他是怎樣解釋「重陽」的
曹丕在寫給大臣鍾繇的信中這樣寫道:中國自古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稱作「重陽」,也叫作「重九」,「九」含有「長久」的意思,「重九」意指活得長長久久,當然值得設宴聚會了。這則材料告訴我們許多信息。
總結:後來,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就衰亡了,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許多祭火的古俗依舊傳承了下來。
Ⅵ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要有賞析和注釋!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回處,遍插茱萸少答一人。
賞析:這首詩中,「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2、《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唐·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賞析: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李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