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有關孝順的議論文素材

有關孝順的議論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0-11-27 04:39:52

① 求有關親情、友情的議論文素材(名人事例)。有的前輩請分享一下,吾輩寫作文急用。有加分20

看到先生的名字,就覺得彷彿在面對一座高不可攀的豐碑,不敢輕易落筆,惟恐玷污了先生的一身正氣。也許,我只能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來寫一些輕薄的文字了。

晚生了半個多世紀,無緣親睹先生的風采,卻也有幸瞻仰過先生的大幅照相,相上嚴肅的先生配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言,真的是透出一股凜然的威嚴感,只是讓人覺得有些冷漠無情。其實先生豈是無情之人!"無情莫比真君子",先生對朋友、青年、勞苦大眾是一片赤誠,就像佛祖與惡魔戰斗時是一副決絕的無情面容,而轉過身來面對眾生時卻是一副慈祥的金面。

先生愛罵人,就像人說的所謂"他沒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幾枝冷箭"。這一點在先生的雜文中最是顯露無遺。舉個例子吧,《朝花夕拾》中有一篇《無常》。先生寫道,"這樣看來,無常是和我們平輩的,無怪他不擺教授先生的架子(教授先生即暗指污衊女學生的陳西瀅等人)。"這樣的話被"教授先生"們看見了,定是氣急敗壞。而先生的同仁看到了,必定會開心不已。而我只能佩服先態敏生,罵人能罵到親者快,仇者痛,且不露一絲痕跡,也只有先生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生活在那樣一個麻木不仁的時代,"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是痛苦而鮮明的。眼見同胞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卻一臉茫然,先生的心中定是飽受煎熬!"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成了先生永遠的心結。於是先生的文章便常常從一個冷眼旁觀者的角度去敘述。比如說《狂人日記》這篇被稱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小說,文字很是清澈,文風也很清新,然而文章看完了,心卻沉重得彷彿在一點一點墜下去。五千年歷史中的糟粕就在先生的無情劍下現出原形。

先生的悲哀還在於他清楚地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卻無力改變,只好用匕首般的文字去刺那些毒瘤。先生的深情便埋在了無情的文字間,讓人深深地悸動。看過《孔乙己》、《阿Q正傳》的人少有不笑的,但那是怎樣帶淚的笑啊!戲謔著這一切,先生的心中該是怎樣的辛酸啊!

人說"文如其人",而先生的文棚閉啟章極少清風明月,亦少多愁善感,因此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鬥士文人",這是文人中的稀有品種。他們在鏗鏘昂揚的大時代中,把文章當利劍,挑破一切丑惡骯臟的東西,在時代的暴風雨中引吭高歌。他們並非不懂傷春悲秋,只是他們不會去逃避血腥的凄風苦雨。只可惜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文人實在是寥寥無幾,而魯迅便是這少有的幾位文人中的佼佼者。

看魯迅的文章,覺得文中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但他並不是屬於那個時代。他的戰斗,和他無情的文章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精神。

喜歡魯迅的文章,也因此覺得先生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夜深人靜,我看見先生在夜色中朝我姍姍而來,臉上還帶著意味深長的微笑,真鏈如的很近啊……

② 求有關「溫暖」的議論文素材

溫暖人間
在茫茫人海間,與我們認識的人很少。但無論熟悉還是陌生,總會有「幫版助」溫暖我們的權心。對親人的幫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與關愛;對朋友的幫助,是心有靈犀的默契和配合;對路人的幫助,是細致入微的關懷和一聲鼓勵、一個攙扶。
幫助無處不在,它浸透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變成呼吸的氧氣,支持著我們的生命。
文壇巨匠巴金曾說:「我的生活目標,無一不是在幫助別人,使每一個人都得著春天,每顆心都得著光握悶明,每個人的生活都得著幸福,每個人的發展都得著自由。」這個用《家》《春》《秋》等著作慰藉於苦難中嚮往和平的人們的作家,唯一的生活目標是幫助別人——不管是用充滿愛意的文字,還是用愛心行動,確實給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帶來溫暖和光明。
一生都在幫助別人的人,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熱愛,就像巴金留給人們的精神段老彎財富將被永遠銘記一樣。而「幫助」也成為人們前進的燈塔,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帶去溫暖,並讓溫暖這顆火種撒滿人間,點燃社會的每個角落。
幫助同時是互助,只有相互幫助才會更加長久。就像患白血病的女孩把錢捐給輟學的兒童後所說的那樣:「別人幫助了我,我也要將這份溫暖傳含叢遞給他人。向每一個處於危難中的

③ 有關議論文的素材

成功(季羨林)

什麼叫成功?順手拿過一本《現代漢語詞典》,上面寫道:「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言簡意賅,明白之至。
但是,談到「預期」,則錯綜復雜,紛紜混亂。人人每時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預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總之是無法界定,也無法分類,我們不去談它。
我在這里只談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積七八十年之經驗,我得到下面這個公式:天資+勤奮+機遇= 成功
「天資」,我本來想用「天才」,但天才是個稀見現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棄而不用,改用「天資」,大家一看就明白。這個公式實在過分簡單化了,但其中的含義是清楚的。搞得太繁瑣,反而不容易說清楚。
談道天資,首先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天資是不同的,這是一個事實,誰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學術界和文藝界自命天才的人頗不稀見,我除了羨慕這些人「自我感覺過分良好」外,不敢贊一詞。對於自己的天資,我看,還是客觀一點好,實事求是一點好。
至於勤奮,一向為古人所贊揚。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戶曉。韓文公的「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更為讀書人所嚮往。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事理至明,無待饒舌。
談到機遇,往往被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侯影響極大。就以我為例,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
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無能也為力。只有勤奮一項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在這里,古人的教導也多得很。還是先舉韓文公。他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兩句話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蠢仿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二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為,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說勤 林家箴
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業精於勤。」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
勤,就是要珍惜時間,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勤於實踐。古今凡有建樹者,無不成功於勤。
勤出成果。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40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其中作過筆記的就有1500種以上。司馬遷著《史記》,從20歲起就開始周遊,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匯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歌德花了58年時間,搜集了大量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界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我國當代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國內外的上千本有關資料,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一個女青年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於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見,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困檔仿得都是與勤分不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含混,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所壓倒。可是他氣不餒,心不灰,為克服這個弱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對大海朗誦,不管春夏秋冬,堅持五十年如一日,連爬山、跑步也堅持練習演說,終於成為全希臘一個最有名氣的演說家。宋代學者朱熹講過一個故事:福州有一個叫陳正之的人,反應相當遲鈍,讀書每次只能讀50個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讀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懶不怠,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四遍,天長日久,知識與日俱增,後來讀書很多,成了博學之士。這表明,即使天資比較差,反應比較遲鈍,只要勤,同汪纖樣也是可以變拙為巧的。
實踐證明,一個人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勤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聰明。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無限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智實才,開拓知識領域,使自己聰明。高爾基說:「天才出於勤奮。」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個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夠體會到「勤」的深刻含義的。

《說勤》這篇議論文比較適合模仿

④ 關於善待生命的議論文素材,寫作文啊,急需

《善待生命》
雖然都欣賞「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人生哲學,但生命乃是人們最初的珍愛。惟有生命的存在,才有可能言及其它。 善待生命,我們就要讓生命有意義。一個人的存在應該讓周圍的人感到幸福,而不應讓別人意識到他僅僅是活著而已。當你立下汗馬功勞時,人們會敬仰你,渴望擁有你一樣的生命。你的生命是偉大的,因為你在用行動維護它的尊嚴。而你靠發不義之財想得到別人的艷羨,只能遭人唾棄。名和利的紫罌粟小巧美麗卻身帶劇毒悶姿梁,想讓它與你一冊鉛生為伍嗎?抑或不為名不為利,像陸羽一樣品著清茶洗滌自己的生命,感染身邊的人們?不為名,本身生命便是精彩的,它在別人心中的地位更高;不為利,那也是一筆無形的財富,它比金銀更貴重。生命的高貴不體現在有權勢上,而體現在能夠善待生命上。錢財不會改變一個人生命的價值;有人想用錢財彌蓋生命的缺憾,殊不知,這真是欲蓋彌彰,像葛朗台一樣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貪污受賄者如此,勾心鬥角者亦如此。縱使擁有百萬家產,顯赫身份,也換不回完整而精彩的生命。只有淡薄名利,修身奉獻,才能得到完整而精彩的一生。
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這誰都知道,但誰都知道的真理卻並非誰都重視。拿生命當兒戲,將安全問題棄之不顧者大有人在。報紙、電視上播出的各種安全事故今天難道還少了嗎?人們總是把安全問題掛在嘴邊,可又往往在大難臨頭之際還在慶幸自己幸運無比,自己是絕對的安全。一旦禍從天降,只有一個悔恨的份兒的,有的甚至還沒來得及「哼喲」一聲,恐怕已命喪黃泉了。生命就這樣隨風而逝。逝去了生命,又怎麼可能去言說愛情的美好,自由的可貴呢?沒有了生命,一切願望將成為螞運夢中的幻影。沒有了生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就更無從談起。

⑤ 有關議論文素材

尊重老師,敬重師傅。一個國家將要衰敗,必定會輕賤老師,薄待師傅。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語出《禮記•學記》。意為:求學之道,以尊師為最難。只有尊師,才能重道;只有重道,老百姓才懂得重視學習。 』

疾學在於尊師。

語出《呂氏春秋•勸學》。意為:要很快學得知識,首先在於尊敬老師。

I事實論據]

程門立雪 宋代著名學者楊時,四十歲時拜程頤為師。一個下雪的中午,楊時和他的同學在讀書時產生了疑問,便去請教程頤。當時,程頤正在午睡,他們便站在門口,靜等老師醒來;待程頤醒後發現他們時,他們站的地方已在雪地里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日本人尊師 日本人有尊師的傳統,他們普遍認為教師是在為社會作自我犧牲;因此,當公共車輛上出現穿有「教師服」的乘客時,無論這個人年齡大小,其他乘客都會主動讓座。這讓教師們都有一種光榮感。
七、追求

[名人名言]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於真理。(李大釗)

我生為真理生,死為真理死,除了真理,沒有我自己的東西。(王若飛)

我常常重復這一句話: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高爾基)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萊辛)

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並為之奮斗,是人的最高品質之一。(愛因斯坦)

人類的使命在於自強不息地追求完美。(列夫•托爾斯泰)

[警句解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語出戰國時代著名詩人屈原的《離騷》。意為:為求真理不管道路多漫長,我將要上天下地去探索,不怕任何阻擋。

欲窮千里目,更上—層樓。

語出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意為:想要窮盡那千里以外的自然風光,就需要再把一層樓台登上。

[事實論據]

左宗棠抬棺出征 1876年,65歲的左宗棠抬棺出征,誓與故人決一死戰,一舉收復天山南北,粉碎了英、俄侵略新疆的陰謀。他的居室有一副對聯:「身無半畝地,銀耐心懷天下,讀破萬卷書,神交古人。」表現了將軍的忘我追求。

孫冶方不改追求 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文革期間遭受39次批鬥,入獄7年,仍不改追求,至力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研究,他撰寫《社會主義經濟論》,已寫好的文章常常不翼而飛,前後共寫了85遍,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令人欽佩。

八、愛 國

[名人名言]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

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終脫離不了祖國,祖國永遠在你身邊。(巴金)

愛祖國,為祖國的前途而奮斗,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蘇步青)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下來的對祖國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和為祖國獻身的精神。(列寧)

熱愛祖國,棗隱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銳、最高尚的情感。(霍姆林斯基)

[警句解讀]

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語出東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意為:常想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在國家危難之際獻出自己的生命。這飽含愛國之情的話語己成為眾多愛國者的座右銘。

[事實論據]

魯迅三易其志我國著名的文壇巨匠魯迅為了祖國三易其志。他先學采礦,希望實業報國,後改學醫,欲救治民眾於疾苦;面對一些中國人精神麻木,他又棄醫從之,欲喚醒沉睡的國人。同時以筆作槍,捍衛正義與民主,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樑」。

居里夫人命名釙 瑪麗•居里是法籍物理學家、化學家,她生於波蘭華沙,後因求學留居法國。雖然身在他鄉,但是她心繫祖國。1898年7月,她發現了一種新的放射性元素,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新元素被命名為釙(波蘭的意思)。
十二、妒忌

[名人名言]

妒忌對妒忌者之為害,猶如鐵銹之於鐵。——迪安吉利斯

孤獨的花兒,不要嫉鋒岩春妒繁密的刺兒。——泰戈爾

忌妒我的人在不知不覺中頌揚了我。——紀伯倫

[寓言故事]

山羊與驢:有個人飼養著山羊和驢子。主人總是給驢子喂充足的飼料,嫉妒心很重的山羊便對驢子說,你一會兒要推磨,一會兒又要馱沉重的貨物,十分辛苦,不如裝病,摔倒在地上, 便可以得到休息。驢於聽從了山羊的勸告,摔得遍體鱗傷。主人請來醫生,為他治療。醫生說要將山羊的心肺熬湯作葯給驢子喝,才可以治好。於是,主人馬上殺掉山羊去為驢子治病。這故事是說,凡是策劃作惡的人,將自食其果,沒有好下場。——《伊索寓言》

該隱和亞伯都是亞當和夏娃所生,是一對親兄弟。他們都獻祭物給上帝。上帝看中了亞伯所獻的祭物,而沒有接納該隱所獻的禮物。該隱怪他的兄弟,先是氣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後來,他乾脆不跟兄弟亞伯說話。直到有一天,妒火中燒的該隱竟把親弟弟亞伯引誘到田裡殺害了。他自己從此也受到上帝的懲罰,不得不離家出走,過著逃亡的生活。

[科學數據]

心理學家的觀察研究證明,嫉妒心強烈的人易患,心臟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較少的人群,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只有前者的1/3—1/2。此外,如頭痛、胃痛、高血壓等病症。易發生於嫉妒心強的人,並且葯物的治療效果也較差。

十三、知識

[名人名言]

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高爾基)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 (左拉)

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泰勒)

[警句解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語出《莊子•養生主》。意為:人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沒有止境的。

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

語出《孔子家語•五儀解》。意為:掌握知識無需求多,但一定要審察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否正確。

[事實論據]

蘇東坡的錯誤 某日,蘇東坡去其師王安石府上拜訪,王安石卻去了朝中。蘇東坡見桌上放有一首王未完成的《詠菊》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他讀了很不以為然,於是援筆續道:「黃花不似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後詩人被貶黃州時,一次與友人夜間賞菊,正碰上秋風乍起,只見菊花花瓣紛紛落地,確像滿地鋪金,蘇東坡始知自己的孤陋寡聞。

《紅樓夢》——「網路全書」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涉及的知識有政治、經濟、軍事、醫學、心理學、音樂、詩詞、歷史、地理、建築、園林、風俗、烹調等,因而被人們稱為「網路全書」。由此可見曹雪芹的知識面之廣。

十四、謙虛

[名人名言]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毛澤東)

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茅盾)

智慧是寶石,如果以謙虛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高爾基》

一個人就好像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則分值就愈小。(列夫•托爾斯泰)

任何時候也不要認為你什麼都懂,不管別人怎樣稱贊你,你時時刻刻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門外漢。」看來,吹噓自己知識的人,等於在宣揚自己的無知。(巴甫洛夫)

[警句解讀]

滿招損,謙受益。

語出《尚書•大禹謨》。意為: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虛謹慎會得到益處。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

語出《老子》。意為:江海之所以能成為一切小河的領袖,是因為它甘於處在下游。比喻謙虛可以使人變得偉大。

[事實論據]

李相的一字師 唐代的李相讀《春秋》時,念錯了一個字,在一旁侍候的小吏皺了一下眉頭。李相見後即問因何皺眉,小吏含蓄地說: 「我的老師教我讀此書時,我讀錯了一個字,今天聽您一念我就明白怎樣讀了。」聽出了這話的言外之意後,李相說: 「不對。我沒有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錯了,一定是我不是你。」說完,就向小吏請教,待小吏詳述原委後,李即稱小吏為「一字師」 ,

富蘭克林的墓銘志 美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富蘭克林,一生勤於創造發明,贏得過不下一百個學位和頭銜;但他的墓碑上,卻刻著他生前為自己撰寫的幾個簡單文字:印刷工富蘭克林之墓。

白居易虛心請教 相傳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當作好了一首詩,總是先念給牧童或老婦人聽,然後再反復修改,直到他們聽了拍手稱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這樣一位著名的詩人,並不因牧童和村婦的無知而輕視他們,因為他懂得真正的文學作品,必須得到人民的承認,所以他虛心求教於人民群眾,這才使他的詩通俗易懂,為後人傳誦。

克雷洛夫是俄國18世紀偉大的寓言作家,他的寓言寫得既多又好。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誇贊說:「你的書寫得真好,一版銷完又印一版,比誰的都印得多。」克雷洛夫卻這樣回答:「不,不是我的書寫得好,是因為我的書是給孩子們讀的,誰都知道,孩子們是容易弄壞書的,所以版次多一些。」

十五、服裝

〔名言警句〕

1.衣裳是文化的象徵,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從人們對服飾的選擇,可以窺測到他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養的底蘊——郭沫若

2.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腳長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腳短的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子不能穿,但比橫格子的要好。——魯迅

3.衣裳常常顯示人品。——莎士比亞

4.你們不見美貌的青年穿戴過分反而折損了他的美么?你們不見山村的婦女,穿著朴實無華的衣服反而比盛裝的婦女美么?——貝多芬

5:我們的衣著既不要過於艷麗而俗氣,也不可破爛而骯臟。——塞涅卡

6.奇裝異服並不等於穿戴時髦。——羅.伯頓

7.人應當一切都美,外貌,衣裳,靈魂,思想。——契訶夫

8.人應該透過衣著洞察別人,而且還要學會忽視衣著。——卡萊爾

9.愉快的心情,是穿到社交界去的最好衣裳之一。——薩克雷

[事實論據]

1.不少人慕名跑到巴黎,抄襲和仿製巴黎時裝,卻仍然設計不出具有法蘭西民族風味的時裝。正像在法國人開的中國餐館里吃不出中國的風味一樣。

2.2001年上海APEC會議,與會各國領導人同時穿著中國傳統的唐裝與公眾見面。一時間,唐裝成為舉世矚目的服裝,並迅速流行開來。

十六、思考

〔名言警句〕

1.思考是行為的種子。——愛默生

2.思索,連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曙,漸進乃見光明。——牛頓

3.偉大的思想只有付諸行動才能成為壯舉。——威•赫茲里特

4.要審慎地思考,但要果斷地行動。 。——科爾頓

5.不善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劇收場。——甘必大

6.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會思索,他將一無所獲。——愛迪生

7.人的思想是受他的文化所約束的,他的思想特徵是由他的文化環境鑄造而成的。—愛因斯坦

8.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孟子

[事實論據]

惟一的腿 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才華橫溢,可是有一次為了描繪

一個孤獨的男子怎樣保護和疼愛他的心上人,苦思冥想了兩天,還是一無所獲。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又想得頭昏腦脹,在睡夢中,他忽然吟出了下面的詩句:

我將保護和疼愛

你的身體,

就像一個在戰爭中殘廢了的,

對任何人都不需要了的兵士愛護著

他惟一的腿。

將愛人比作傷殘士兵的「惟一的腿」,形象生動,感情深沉,還帶著一絲淡淡的孤獨和惆悵所以如果你在寫作時埋怨自己沒有靈感,那隻是因為你缺少了苦苦思索。

⑥ 關於「互助」的議論文素材 3個

團結
(1)引言
「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會形成合力、產生凝聚力。講團結需要寬廣的胸襟,遠大的目光,以全局利益為重;講團結需要寬以待人,嚴於律已,相互理解。
(2)事實論據
郭子儀、李光弼團結對敵
唐玄宗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的屬下部將。兩人之間有矛盾,平時互不講話。後來安祿山叛亂,郭子儀升任朔方節度使,統輪型兵抵禦。李光弼就成了郭子儀的部將。皇帝命坦寬令郭子儀率部出征,李光弼擔心郭子儀會利用手中權力尋機報復。李光弼硬著頭皮對郭子儀說:「我過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後不管處置我,我無怨言,只希望高抬貴手放過我妻兒……」沒等李光弼說完,郭子儀緊緊抱住李光弼,滿眼流淚地說:「國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們同心協力,眼下正需要你這樣人才,此時,怎能計較個人恩怨?」
從此,郭李同心,將帥協力,在平息安史叛亂中,戰功卓越著。
維勒與李比希親密無間
維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紀德國傑出化學家。他們兩人的性格迥異,李比希激烈,爽朗,風風火,像一團烈火;維勒平和、沉穩、文文靜靜,像一盆冷水。但兩個感情很好,親密無間。他們密切配合,致力於科學研究。共同對無機化學、有機化學作出了貢獻,同是有機化學的創始者。
李比希在自傳中寫道:「我的最好運氣,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來我和這位朋友真誠合作,毫無隔閡……手攜手地向前,這一位行動時,那一位已經准備好。」
由於兩人的真誠合作,因此,才創造出科學研究上的輝煌。
(3)理論論據
三人一條心,其力之大可斷金。郭沫若《國慶頌》
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有進步。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
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盤散沙。魯迅《無聲的中國》
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黃土變成金。中國諺語
最弱者的力量如果聯合起來,那也是非同小可的。[古希臘]荷馬《伊利臘信猜昂記》
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大家。[法]大仲馬《三個火槍手》
以群而強,以孤而敗。譚嗣同《群學會敘》
眾人齊心能填海,螞蟻齊心能搬山。中國諺語
團結+在人需要的時候,它能邦助人民克服各種混亂。[前蘇聯]高爾基《卡利寧》
合則存,散則滅。李大釗《勞動問題的禍源》
蚊子如果一齊沖鋒,大象也會被征服。伊朗諺語
眾志成城不可摧,棄之卻之終自絕。何香凝《紀念死難烈士》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清•曹雪芹《紅樓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國語•周語》

⑦ 關於敬畏生命的議論文素材,越多越好

1法國人阿爾貝特•史懷澤,被愛因斯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如果我們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與我們周圍的生命休戚與共,那麼我們就是道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人。

2敬畏生命
張全民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搭差時被無辜燒死。好幾次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上高中的時候,我家後院的牆角里經常有大老鼠出來偷吃東西。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裡產生了一個殘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牆邊,趁老鼠出來的時候,拿開水燙它。結果,一隻大老鼠被滾燙的開水燙著後,慘叫著縮進了牆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沒有,但那時我並沒意識到自己的殘忍,因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人類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個應該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內心最大觸動和自責的還是在兩個月後:我在後院又看到了那隻大老鼠,它還活著,只是全身都是被燙傷之後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讓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還懷著小老鼠,腆著個大肚子,動作遲鈍地在地上尋覓著食物。我無法表達我在那個時候的心情,我只覺得「生命」這個詞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現得那麼耀眼,我只覺得我曾經有過的行為是多麼卑劣,這種感覺,在別人眼裡也許會顯得很可笑,但是對我來說,就是那個時候起,我逐漸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分量。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一書寫道: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只河馬在河裡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此後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只有當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告吵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悅。
因此,每當讀到那些關於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總會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駱駝為了使小駱駝喝到夠不著的水潭裡的水而縱身跳進潭中;老羚羊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個接著一個跳向懸崖,從而使小羚羊在它們即將下墜的剎那,以它們為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一條鱔魚在油鍋中被煎時始終弓起中間的身子,只是為了保護腹中的魚卵;一隻母狼望著在獵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嗚咽嗥叫……其實,不僅僅只有人類才擁有生命神性的光輝。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這樣做不僅僅因為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點點殘忍心以後擴大開來,以至於駕著飛機、裝著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原載《散文》)

3魏霞於2005年被查出患有惡性脊髓瘤,丈夫無法接受著殘酷的現實,帶著女兒離她而去,70歲的媽媽照顧著她。堅強的她,用微笑回報關心她的人。今年8月4日,在社會各界的關愛下,魏霞被送到武漢長航總醫院治療。期間,她簽訂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主動將心臟、肺、肝、腎、胰腺、眼角膜、骨骼、皮膚等器官連同遺體一起捐獻。
2010年11月17號,魏霞安然離世,年僅33歲。她的器官和眼角膜很快用在了三個重症病人身上,8000平方厘米皮膚被珍存起來,可以挽救3到5名燒傷患者的生命。魏霞走了,她的精神財富長留人間。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魏霞永不逝去的聲音:
魏霞:「我很簡單就這個想法,有的時候金錢解決不了,這東西(遺體)也不是活人能夠給的,如果我自己哪一天不行了,捐獻出來可以知友皮幫助別人。」
——《生命中的大愛》

4劉偉,「斷臂鋼琴師」、音樂人、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著!」被廣為傳頌,堅韌不拔、積極樂觀的精神感動了全世界,外媒爭相報道,成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10歲時因觸電意外失去雙臂,12歲學習游泳, 14歲獲得全國游泳冠軍,16歲學習打字, 19歲自學鋼琴,僅用一年即可彈奏出相當於手彈鋼琴專業7級水平的鋼琴曲《夢中的婚禮》。2008年,與劉德華共同為奧運加油,合作歌曲《天意》。2010年,摘得東方衛視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
——《斷臂青年的生命交響曲》

5野性的生命
田雷
曾經,被電視上的《動物世界》深深地吸引著,雖然並不那麼喜歡看電視(而它至今仍是經久不衰的熱門節目)。喜歡它,並不是因為難得見到這些兇猛的大型野生動物的新鮮感,而是那在莽原曠野中,馳騁天地間的自由與彪悍,是那捍衛生命的勇猛搏鬥和艱辛覓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獨立、自尊和自信。
曾經見過一幅照片,並深深地為之而振奮。那是雪地里一雙狼的眼睛,凝神注視著我,堅定、深邃、英氣逼人、攝人心魄。它積聚著強悍的力量,蓄勢待發,隨時攻擊覓食或者反應攻擊,捍衛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嚴。
還見過一幅荒漠上奔騰的兩匹斑馬的照片,地面上揚起的塵土更突出了它們高昂著頭仰天嘶鳴的奔放向上的氣勢;其雄渾壯闊與豪邁,在鉛灰色的沉沉烏雲的映襯下,越發地激盪人心,如同風塵古道上一首回腸盪氣的戰歌。
而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帶,任何動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極其艱難,但是它們依然憑借著對生存的強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圍地遷徒,艱苦地尋找水源和草場,在充滿危險的靜謐中頑強地生活著,構成茫茫草原上跳動的生命旋律,成為美麗草原上的生命風景線。
欣賞,是有的。畢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鋼筋水泥構築成的空間里,需要面臨和應付工作中的壓力以及人和人之間的競爭,是極其難得有機會見到野生動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動物;更不要說親眼目睹並親臨感受那山林間、草原上、曠野中自由地縱橫馳聘的英豪氣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這種野性的激情感染著;渴望如它們一樣的盎然的生機勃勃,激揚奔放;聆聽著它們強勁的生命節拍和旋律,在心靈深處盪起強烈的回應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時期與生俱來的對生命的真誠信仰,而終於領悟了生命。
正是由於自然界其他萬物生靈(尤其是野生動物)的存在,才使人類在這個世界中不再孤獨。野生動物不僅僅是人類的朋友,它們更是世界中與人類一樣的平等的生命,有個性,有靈魂,更有張揚的激情——為自己生命的尊嚴和追求奮斗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該如此。如果沒有了野生動物,已經被文明越來越遠的隔絕了自然的我們,又該從何、如何去欣賞生命的激揚,領悟生命的真諦呢?
對於自然而言,每一個生靈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滿激情的。自然界充滿了殘酷的競爭:有驕傲的勝利,有慘烈的失敗,更有無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艱辛和苦難;但是無論如何,不能也不會沒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競爭是殘酷的、野性的,然而整個自然界是和諧的、完善的。人類來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分子,嚮往野性,回歸自然是人類內心深處埋藏著的本性。
約束自己,善待生靈,敬重生命,保護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類自己,地球也不只為人類而存在。

6生命是一張美麗的網
嶧 桐
當人類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時候,我們發現,觸目所及的是一片無盡的荒涼。而當我們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則是一片五彩斑斕、生機盎然的景象,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來講,我們的周圍是一片綠色的世界,而構成這綠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億萬種生命——植物、動物、微生物,它們猶如一張美麗的網,在裝點著這個荒涼的宇宙。
可是,60億世界公民中,有幾人時常意識到這一點?有幾人在吃飯穿衣、勞作休閑的空隙里,感念過造化提供給我們的這一片美麗的花園?想到過要敬畏生命、愛惜自然,維護生命之網的長治久安?
人類開始了解自身對地球的消極影響,結果讓人觸目驚心:地球上已無一塊凈土,珠峰雪樣中含汞含錳,大西洋底有鉛鉻沉積,南極企鵝體內含苯,北極雲霧在加濃變酸——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種生命滅絕……生命之網面臨著巨大的人為災難,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1914年,蘇格蘭生物學家湯普遜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網」的概念。密歇根大學的伊文斯說,總有一天,我們的子孫會明白,和人一樣,動物也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法國學者史懷澤更提出了「敬畏生命」這一全新的倫理價值觀:當一個人把植物和動物的生命看得與他的生命同樣重要的時候,他才是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爾看來,人和動物植物一樣,都是從屬於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們的維護者,人應當學會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然而,在生存的壓力之下,在貪婪的物慾甚囂塵上的時候,偉人的呼聲顯得是那樣的微弱。現在每天都有一百多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種哺乳動物、437種鳥類、69種兩棲類、400多種無脊椎動物和250種植物正處在滅絕的邊緣。殘酷的現實讓我們清醒,環境問題的實質,不是技術和經濟問題,而是文化和價值取向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一種對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種「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感情。
其實,在正常情況下,自然界中新種的出現和老種的衰亡,速度大體上是一致的,但是人為的原因加速了物種的滅絕,由於每一個種都是大量遺傳信息的貯藏者,所以每一個物種的滅絕都是生命之網的一個網眼的開裂,它給整個生命世界帶來的危害難以估量。因為在復雜的生命系統中,我們難以測算,一個與人類的功利距離較遠的物種的消失,將會給生命之網的最終消失帶來什麼。
有個叫西雅圖的印第安人的酋長,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願意拿來獻給每一個活著的生命,並作為此文的結尾:人類屬於大地,但大地不屬於人類。

⑧ 以「親情」為話題的800字議論文,要帶素材事例

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多少文人為此揮毫潑墨,毫不吝惜,留下了不朽的詩篇。「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伏悔絕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種愛憐,一種不舍,一片愛子的情懷;「人有悲歡離合,前芹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種傷感,一種無奈,一片思念的情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種希冀,一種相思,一片期盼的情懷。
親情,一股脈脈清泉從心田湧出,潤遍全身,猶如如酥的小雨滋潤大地,喚出一片初春的生機勃勃。
親情,雖無「山中發紅萼」的嬌花般雍容華貴,韻秀多姿,也無「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般傾瀉而下,雄壯瑰麗,更無「列缺霹靂,丘巒崩催」的巨雷般石破天驚,震撼人心。但她溫柔如水,溫暖如春,帶來的是久久不能忘懷的感動。
有一個故事叫烏鴉反哺,有一份親情叫羊羔跪母,有一種精神叫葉落歸根,有一句坦言:「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也曾有一份沉甸甸的親情讓我淚流滿面。一位母親不幸患了尿毒症,需要換腎。家中的親戚一籌莫缺姿展,只有她的五歲女兒肩負起了重任。小小年紀便在街上、火車上賣花、賣水果,只為掙出給母親患腎的錢。狂風驟雨、嚴寒酷熱都無法阻擋她對母親深深的愛。在那幼小瘦削的身軀得上承載的意志是多麼堅強,擁有的力量是多麼偉大!
親情,就是那和煦的春風,給我們帶來了奮進的力量;親情,就是那浩瀚湛藍的天空,給我們帶來了寬以待人的豁達;親情,就是那巍峨的崇山峻嶺,給我們帶來了愛的永恆。
感動於親情,沉醉於親情,迷戀於親情。
去擁抱親情吧,去體味生命的真諦。

⑨ 關於仁義禮孝1000字作文素材

「禮儀」是人們對社會文明道德和社會秩序的一種追求,是由內在道德表現出來的日常行為規范。傳統中國的「禮儀」不僅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舉止規范,而且還是包括內在修養的一整套道德倫理規范。傳統禮儀文化不僅講究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的和諧,恰當地面對和處理各種關系,還表現為對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對他人的尊敬和禮貌。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學習領會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一、從儀式崇拜到「德誠於中」
傳統中國最初的禮儀文化根植於古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國的農備陸業生產要求順天應時,順應自然規律,故而出現了「天人合一」思想。人們賦予「天」某種道德性的品質,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就要求人們「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禮儀行為和對祭祀儀式的崇拜實際上表達的是對「天」的敬畏與崇拜,並發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農業生產方式導致農業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安排也是為了順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順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保證人們的生存需要,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必須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別、尊卑有序,每個個體各得其位、各司其職[1]。可見,當時的禮儀文化實際上是為了保證中原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也順應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秩序的嚮往和追求。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事實頃談上是被當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規定的,在客觀上保障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到了夏商周時代,由於政治生活的廣泛存在,原本屬於社會規范的禮儀文化滲透、蔓延到政治領域,以尊卑貴賤親疏為主要內容的禮儀文化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周禮」就具有意識形態的功用。這種意識形態在維持政治秩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維持了社會秩序、規范了家庭及個人的行為。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為」因素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諸侯國之間的固有格局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社會動盪、禮樂崩壞的局面,原先的禮儀文化只剩下了繁瑣的儀式和復雜的程序操作。為了重建社會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復仿乎頃「周禮」的主張,意在恢復周代意識形態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規范,恢復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傳統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不只是在禮儀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儀式上,還為外在的儀式注入了思想內涵,即把「仁」納入了傳統禮儀文化之中。「仁」是「禮」的核心,「禮」是「仁」的外在化和具體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也」(《論語•顏淵》)。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禮治,「禮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理想的社會是外有禮樂、內有仁義,禮追求社會秩序,樂追求社會的和諧適中,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是「以禮節和」。禮樂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認為重建社會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親親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按照禮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各司其職,「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孔子提出的禮制思想還表現在做人做事講究秩序和規范上,體現在個人行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季氏》)。體現在處理君臣關繫上,「君使臣以禮,臣事臣以忠」。在構建社會秩序上,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孔子在傳統中國禮儀文化方面的貢獻,是在傳統的禮儀儀式中充實了「道德」和「仁義」等思想內涵,使外在的禮儀行為具有內在的精神靈魂,「禮行於外,德誠於中」「德輝動於內,禮發諸於外」(《禮記》),把對外在儀式的崇拜發展為對內在道德的信仰,並追求外在儀式與內在道德精神品質的和諧統一,使外在禮治的強制性走向了內在道德信仰的自覺性。比如孔子曾反問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意思是說,難道僅僅玉帛、鍾鼓就是禮樂嗎?所以孔子提倡節儉,「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儀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們通過外在的禮儀表達內在的道德誠意[2]。「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
二、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道德性本質
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讓統治者服從道德規范並遵從一系列的禮儀行為,以此垂範天下,從而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復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統治者作為道德楷模的理想統治模式。在西方社會,柏拉圖最初追求的理想國是讓哲學家成為國王,讓「哲學王」統治整個國家和社會,也就是讓品質優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來統治社會,這與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經過在西西里的敘拉古實驗,柏拉圖的政治設想遭到了失敗,當發現自己的理想國模式在現實中行不通時,他改變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學家當王的最高理想,轉而求其次,也就是轉到追求「次優狀態的國家」的主張,那就是依法治國,實現法治烏托邦,也就是通過法律來規范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實現治理國家的目的。他認為法律是實現國家正義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這樣寫道:「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3]柏拉圖的這個轉變非常重要,表明他從推崇以德治國到依法治國的轉變。正像柏拉圖設想的那樣,西方社會的德治與法治最終走向了分離和分裂。在個人行為方面,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表現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為上不違反法律規定即可。西方社會的宗教信仰與世俗政治最終也相互分離開來,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強制手段進行管理,而宗教信仰則通過個體內在的修養和規范達成,二者不相互干涉。這是西方國家社會治理的特點之一,與中國崇尚德治、禮法並重的傳統治理模式形成對照。孔子也曾在一個小諸侯國魯國實驗過他的崇尚道德、以禮治國的思想,和柏拉圖一樣,最終也沒有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與柏拉圖不一樣的是,孔子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堅持著他的「德政」理念,這使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禮治,而沒有轉向法治。孔子闡發的「禮儀」不僅是指個人的行為規范,還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個國家的行為規范,所以「禮儀」是上下貫通的,可見孔子所倡導的禮儀文化體現了一種整體觀,這是把道德信仰與日常行為規范結合起來的表現。筆者認為,孔子的禮治思想更傾向於德治,他所倡導的禮儀規范既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更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內和外是一體的,不是分離和割裂的。他所強調的「禮儀」是由內而外的道德行為,道德與禮儀是貫通的。孔子以後的孟子則有舍棄外在禮儀形式,追求內在「仁義」的傾向,把禮儀內化為心理情感的准則[4]。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法家思想,法家強調外在的強制性,儒家側重於內在的道德自律,並強調內在的道德信仰要與外在的禮儀行為和諧統一。事實上只有內外合一才能夠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導致後來中國在治理社會上出現儒法並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時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張內外兼顧的,但是到了宋明時代,外來佛教主張內在的心性修養,強調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徑,使儒家也開始追求內在的超越,這就使得傳統的儒家禮儀更加註重內在的自省和自律,強調由內而外的思想行為規范和道德法則。所以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更強調個體的內在規范及內在修養,而非僅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儀式。
三、中國儒家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
我們現在所謂的「禮儀」,通常是指接人待物上的外在表現與禮貌行為,這是日常語言中「禮儀」的所指,是由傳統的由內而外的禮儀行為發展演變而來,成為人們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習慣性規范和准則,很多情況下省去了內在的道德性,有點接近於西方社會的外在行為規范。我們學習傳統的禮儀文化,應該注重它的內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當然,內在品質與外在行為應該是一致的,內在的修養品質要與外在的行為規范一致,並且內在的品質要通過外在的日常行為規范表現出來。這要求我們既要注重傳統禮儀的道德內核及思想實質,即注重研究和了解古人對道德品質的極高訴求,又要懂得現代社會的行為規則,而不只是照搬古代的外在禮儀行為,否則只能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而不能起到學習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應有的作用。那麼,學習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價值何在呢?從傳統儒家禮儀的社會功能來看,其價值和意義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表現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方面。中國現代社會道德的滑坡以及道德信仰的缺失,正是由於丟失了傳統的道德信仰所致。有人專門探討過中國人的信仰就是道德本身,也就是日常中的倫理規范,而不是道德之外的上帝或者其他神靈,因為在中國不具備宗教信仰的土壤,但是對諸如孝道、仁義禮智信之類的道德信條則特別看重。這即是說,中國人特別注重現世生活中的父母子女、上下級、親情、朋友等之間的關系,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仰」,如果連這一點也丟了,就失去了中國傳統道德和精神信仰最基本的東西。第二,表現在日常行為規范方面。人與人之間除了要具備道德性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同情等,還應該通過一些禮儀性的行為展現內在的道德情懷,不然的話,學習傳統道德只能成為一種空談。這要求我們除了學習和了解傳統的禮儀行為規范之外,還要結合具體工作環境學習和了解現代禮儀,比如商務禮儀、不同場合的社交禮儀等,唯有如此,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和交往法則。需要指出的是,學習傳統禮儀文化不是簡單地學習傳統禮儀的具體儀式,而是學習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實質,外在的禮儀行為是內在德性修養的表現形式,只有把內在的德性修養和外在的禮儀形式結合起來,並與當今時代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夠發揮傳統禮儀文化的積極作用。第三,表現在家庭和社會秩序重建方面。學習傳統禮儀文化有利於家庭和社會秩序的重建以及良好社會氛圍的形成。傳統的家庭倫理在穩定家庭秩序、維系家庭和諧、解決家庭糾紛等方面是有優勢的,但有些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這需要在借鑒傳統家庭道德和家庭禮儀的基礎上,重建現代血緣親情關系,解決現代家庭中出現的父子關系以及夫妻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現代家庭朝著和諧文明的方向發展。整個社會的文明風尚只有靠每一個人的積極維護才能夠實現。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只有在內心世界堅守禮儀道德准則,才能夠由內而外地散發出對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和關愛,也只有堅持最基本的禮儀規范,才能夠形成互敬互愛、文明禮貌的和諧社會氛圍。需要指出的是,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內在道德和精神信仰與外在禮儀行為的和諧一致,但在實踐過程中很容易導致道德泛化或形式主義,特別是禮儀文化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現象,使得外在的繁瑣儀式與內在的精神品質貌合神離。因此,傳統禮儀文化積極作用的發揮應重在強調社會個體的自律自省和內在道德修養,而不只是把學習傳統禮儀文化的功夫用在學習外在禮儀形式上。另外還應注意到,傳統儒家禮儀文化被意識形態化之後,逐步喪失了其道德性的內涵,而淪落為滿足權力秩序的工具,這樣的禮儀文化是應該受到批判和排斥的,我們應以理性而非盲目的態度看待和學習傳統儒家禮儀文化。

⑩ 有關寬容的議論文素材4則,各200字左右

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造生命的美麗。 ——愛默生 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我們自己。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其實,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寬容永遠都是一片晴天。 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即是對自已善待。 有的人就不具備寬容的美德,他們心胸狹隘,凡事斤斤計較,不肯吃虧。如慈禧太後,僅因為與一大臣下棋時,對方無意中說了一句「我殺了老佛爺的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殺我的馬,我殺你全家」,於是這位大臣被滿門抄斬,慘不忍睹。像這樣的狹隘心胸,這樣的暴行,又怎會不遭人唾棄呢?當今社會上有一些人也是這樣,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會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還有的人對別人的過失耿耿於懷,時時想著揪別人的小辮子。這樣的人,典型的「小肚雞腸」,心胸狹隘,待人刻薄,根本沒有一點寬容之心,這種人還能談什麼成大器、立大業呢?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 歷史上有個叫藺相如的臣相,由於護駕有功,所以官職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將廉頗的忌妒與不滿,便處處與藺相如作對。但是藺相如面對前春廉頗的無理答雀取鬧,慧舉耐只是笑而避之,從而有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廉頗對於藺相如如此寬宏大量,深感慚愧,從此兩人便聯手,一起為趙國奉命效勞。所以說,學會寬容,於人於已都有益處。

閱讀全文

與有關孝順的議論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職職工死亡後養老保險 瀏覽:315
雪晴在養老院 瀏覽:104
孩子大學談戀愛父母怎麼做 瀏覽:950
老年人重陽節詩歌朗誦 瀏覽:199
告別60歲 瀏覽:442
長壽北站到菜園壩多少公里 瀏覽:467
職工養老金多少歲領取 瀏覽:56
山東老年大學工作如何 瀏覽:848
夠退休年齡但未交夠15年怎樣辦 瀏覽:108
中老年人不自主晃身是什麼原因 瀏覽:48
抓老年人視頻 瀏覽:465
西安哪個網站開戶養老 瀏覽:482
北京理工大學校醫院養老金 瀏覽:815
重陽節過節的時間是多久 瀏覽:780
父母過戶給子女需要交哪些稅 瀏覽:873
70歲送什麼花 瀏覽:146
60歲色公公搞我 瀏覽:789
養生酒如何配置 瀏覽:403
退休人員實現醫療費用結算 瀏覽:221
越孝順是否越富有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