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登高望遠

重陽節登高望遠

發布時間:2020-11-27 02:21:58

重陽節登高望遠,目極千里思家人。是什麼意思。

重陽節本是老人節,有秋遊登高賞景、祭祖等習俗。站得越高,也就看得越遠,目極千里之外,心中掛念親人。

㈡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
1、《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寫的是,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異地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可以看出,王勃這首詩里滿含傷感,把思鄉之情推向了頂點,爆發著客居在異鄉的孤獨感。
2、《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這首詩是作於鹿門山。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 重陽佳節來臨,看著北山嶺上,那片片的白雲起伏霏霏,我這個隱居者自己只能自娛自樂,自己取悅自己。我試著登上高山遙望,而當我登上高山,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每每薄暮,憂愁的情緒便引發出來,內心的興致便隨著這清秋而衰落。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他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十分愜意。遠看天邊的樹林,儼如碧綠色的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猶如彎彎的明月。什麼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㈢ 重陽節 老人節#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望遠#來自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這一天二九相重,俗稱「重九」。《易經》雲「以陽爻內為九」,將「容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
據說,在漢宮中,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姬戚夫人被呂後殘害後,其貼身宮女也被逐出了皇宮,於是這一習俗便傳入了民間。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至明代,每年重陽節,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舉行慶賀活動,皇帝還要親自登高,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另外,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

㈣ <<採桑子 重陽>>的詩意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
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內
戰場上的菊花容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
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㈤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

在民間,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這時,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人們在這一天的活動也極為豐富,全國各地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情趣盎然。
為什麼要把這一天稱作「重陽」呢?原來,在我國古代把單數稱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為陽數,因此人們稱這一天為「重陽」。另外,重陽節時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故又把這一天稱為「登高節」。

㈥ 九月九,個個都去登高望遠,九月九登高有何傳說

登高活動由來已久。《楚辭·九懷》中有記載暮秋登高的篇章:「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謬兮收潦而水清」。

漢承楚俗,由此逐漸衍成重陽登高的習俗。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早在漢高祖劉邦時,就有重陽登高的做法:「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

據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漢朝以長安為京城,在長安的附近有一個小高台,每到重陽節,人們便會紛紛登上小高台,欣賞秋天的美景,因為所登的山為小高台,故有「登高」之說。

(6)重陽節登高望遠擴展閱讀: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重陽節歷史悠久,起始於遠古。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春秋前,各地習俗活動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

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㈦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登高望遠吃什麼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㈧ 又是一年重陽節,登高望遠,————寫的詩句一直縈繞在耳邊:————,————。

王維寫的詩句一直縈繞在耳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三、出處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重陽節登高望遠擴展閱讀:

賞析

該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㈨ 重陽節旳習慣

農歷九月九日,俗稱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稱「老人節」、「重九節」、「登高節」、「曬秋節」、「踏秋節」、「茱萸節」。重陽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在唐朝時期,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在這一天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共同慶祝重陽節。下面這六種重陽節的習俗,看看你知道多少?

重陽節的這六種習俗,你了解嗎?

一,插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茱萸香味濃郁,有驅蟲去濕、去除風邪的作用,也有消積食、治寒熱的功能,可以入葯,也可以制酒養生祛病。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有佩帶茱萸或者登高望遠時插茱萸的習俗,還可以將茱萸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壽。

二,飲菊花酒。

菊花酒清涼甘美,有明目、補肝氣、安腸胃、利血、治頭昏、降血壓、減肥之功效,是強身益壽的佳品。飲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經開始盛行。在我國民俗中,人們在菊花盛開之時,採集菊花的莖葉,與穀物摻在一起釀酒,等到來年九月九日飲用。

重陽節的這六種習俗,你了解嗎?

三 ,登高望遠。

在重陽節這一天,民間有一個普遍的習俗,就是人們要在這一天外出登高望遠。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1,古代人們崇拜山神,認為「九九老陽,陽極必變」,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遠,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娛樂活動。

2,重陽時節,農忙秋收大多已經結束,這時候老百姓比較清閑,山裡的野果、葯材又是成熟季節,所以人們這時候就會去山上採集野果、葯材等等,後來逐漸將活動集中到重陽這一天,演變成重陽節登高望遠的習俗。

重陽節的這六種習俗,你了解嗎?

四,賞菊花。

在九九重陽節期間,各種各樣的菊花正是盛開的時候,觀賞菊花自然就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除了觀賞明目繁多的菊花,同時還會點燃菊燈,舉辦酒宴,樂鼓並作,大慶重陽節。

五,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代表性食品。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為了慶祝糧食豐收,喜嘗新糧。因為「高」與「糕」諧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後來才有了重陽節登高吃糕的習俗。

重陽節的這六種習俗,你了解嗎?

六,重陽祭祖。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早在先秦時期,在農作物豐收之際,人們就有在九月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的習俗,以謝天地祖先的恩德。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登高望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徽養老金漲 瀏覽:511
長沙養老保險照相在寧鄉可以照嗎 瀏覽:946
台式中喝什麼養生粥 瀏覽:717
陝煤集團體檢完什麼時候上班 瀏覽:115
玩70歲婦女 瀏覽:195
如何看待足療養生 瀏覽:214
四川19年退休人員養老金上調政策 瀏覽:134
如何面對老人天天訴苦的人 瀏覽:260
重陽節孩子贊美老人 瀏覽:977
中秋有多少人回家陪父母 瀏覽:720
退休人員歡送儀式PPT 瀏覽:733
社保上多少年退休有醫療保險 瀏覽:290
買了養老保險和農村醫保怎麼辦理手續 瀏覽:930
古田縣養老保險怎麼下載領取 瀏覽:711
父母退休轉社保 瀏覽:173
到了退休年齡工傷還能報銷嗎 瀏覽:510
提前退休對職工好嗎 瀏覽:366
如何研習養生茶道 瀏覽:7
父母60歲退休金 瀏覽:547
北京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