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習俗有哪些
重陽由來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那時已經存在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
到了漢朝,《西京雜記》記載,古人在重陽節這天有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舉辦各種大型的宴會,這些習俗都是於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重陽節的雛形。
重陽習俗
重陽這天,
登高「避災」,
插茱萸、賞菊花,
吃重陽糕,嘗菊花酒。
登高「辭青」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
秋高氣爽,登高遠望,
嘯詠騁懷,活動筋骨,
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
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
所以又叫做茱萸節。
民間認為九月九日,
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
所以在重陽節,
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吃重陽糕
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
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的用意,
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
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
菊花黃,黃種強。
菊花香,黃種康。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
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
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菊花酒
九月九,飲菊酒,
人共菊花醉重陽。
在古代,菊花被稱為「延壽客」,
所以九日所釀的菊花酒,
在古代被視為延年益壽的長命酒。
重陽養生
飲食方面:保護腸胃、潤燥
飲菊花酒,益陰滋腎
吃重陽糕,步步登高
吃羊肉面,益氣補虛
起居方面:避風而卧
早睡早起,適當午睡
熱水泡腳,勝似補葯
運動方面: 小心「養秋膘」
合理運動,調養肺氣
心態方面:心情開朗
情緒「莫悲秋」
注意保暖,適時添衣
重陽寄語
九月九,重陽節,送你九個結。
健康結、快樂結、幸福結、
平安結、好運結、吉祥結、
如意結、順心結、美好結。
願你生活和美節節高,開心一生結結繞!
九月九,重陽節,
日月並陽,兩九相重,
祝福我的朋友,身體健康久久,
幸福快樂久久,生活和美久久,
好運平安久久,吉祥如意久久。
九月九,時重陽,遍插茱萸思念長;
賞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
斜陽里,雁幾行,佳音頻傳福無疆;
寄問候,訴衷腸,願你如意又安康。
Ⅱ 重陽節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
2、飲菊酒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3、吃糍粑
吃糍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食用時,把芝麻炒熟,搗成細末,把糍耙團搓成條,揪成小塊,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適口,稱為「軟糍耙」(溫食最佳)。
硬糍耙又稱「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後不搗爛,放在案上搓成團,擀開後放些食鹽和花椒粉做成「餡芯」,再卷條切片,再入油鍋中炸制,成色金黃美觀,咸麻香脆,回味無窮。
4、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5、蒸米果: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Ⅲ 重陽節的習俗是
重陽節的習俗是:登山秋遊、擺敬老宴、賞菊、辭青節日飲食
重陽糕、菊花酒等
節日意義
敬老感恩、飲宴祈壽、登高健身。
Ⅳ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與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民間農歷九月稱為 菊月,賞菊成了一項重要內容,賞菊配美酒,清代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Ⅳ 重陽節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回習俗。傳承至今答,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Ⅵ 重陽節的習俗有
一、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三、飲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四、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
五、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