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中國人的兒子是世界上最不孝的
1877年,耶茨博士在他的《祖先崇拜》一文中講到:「在我們所了解的所有民族中,中國人的兒子是最不孝的」,曹雪芹在他的《紅樓夢》中也有定論「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一個倡導孝道二千多年的民族,為什麼竟然淪為世界上最不善待父母的民族?孝道究竟給了我們什麼?農耕文明時代,生產技術原始落後,社會發展需要足量的男性勞動力,族群、國家之間的戰爭也需要大量的男性戰鬥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孝道的產生有其合理性。中國人口在漢初是1300萬,在北宋是5000萬,清初是9000萬,民國時為44000萬,孝道對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功不可沒。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它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我們都知道,孝道強調的是子女對父母的絕對尊重和絕對服從,父母的利益是不容挑戰的,家庭內部的等級是涇渭分明的。古代經典教材《二十四孝圖》中講到一個晉朝人郭巨,沒有足夠的食物養活母親和兒子,就和妻子商量,把孩子活埋而侍養父母,他講:「兒子可以再生,但母親死了不能復活」,妻子表示同意,幸好挖坑時挖出一壇金子,兒子才免於一死。另外還有一個盡孝的故事,一個孩子整夜被蚊子困擾,但他不動,只是安靜地躺著,目的是讓蚊子飽餐自己,好讓雙親睡覺安寧。父母在孝道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子女對父母的服從是無條件的,孝道對人性的忽視讓人難以容忍,它對生命的藐視、對冷酷無情的贊許令人發指,它所表現出的矯情、虛偽也令人作嘔。孝道規制的喪葬禮儀紛繁復雜、勞時費力,要三年服喪,三年素食,三年寡歡,甚至三年守墓。我們市有個叫東周的鄉,至今還有一個傳統,家裡有幾個兒子,父母去逝後的遺體就得在家停放幾個月,從來無人敢違背。耐不住煎熬的孝子賢孫索性就一邊守著父母的遺體,一邊喝酒打牌、談笑自若,一身孝裝,但看不到一點悲傷。凌空蹈虛、陳義過高的孝道,迫使人們陽奉陰違,能傳下來的僅僅是它的形式。孝道掏空了中國人的真情實感,直接製造了我們民族性格的軟弱和奴性,二千多年來我們唯唯諾諾、抱殘守缺、因循守舊、委瑣不堪,捧「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祖宗之法不可變」為神明,不思進取,不嘗試變革,只知頂禮膜拜、磕頭下跪,使我們的民族一度喪失了活力。當代中國人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矯揉造作、虛情假意的醜陋面孔,如果在文化上追根溯源的話,這個源頭就是孝道文化。孝道一開始就是皇權統治的洗腦工具,集體無意識的始作俑者,它和皇權心照不宣地唱了二千多年的雙簧,目的就在於愚弄百姓、固守特權,孝道和皇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等級、特權、一元化。有孝道,中國人就不會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國也不可能實現現代化。事實上並沒有多少人嚴格按孝道辦事,人們需要的僅僅是「孝順」的表子,至於里子是什麼大家都心照不宣。孝道也不可能讓一個家庭真正幸福和睦,我們都知道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內,成員之間一定是平等、自由、舒展的,就象梵高所說:"只有會愛的人才會生活".而孝道只講對父母的尊重,不講愛,不講子女的情感、人格、思想,在情感和長輩的意志兩都之間,孝道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在一個不倡導愛的家庭中,會有真正的幸福嗎?近日,浙江衛視公民行動欄目,播出一個女大學生的不幸遭遇,由於她在校懷孕生子,父母礙於情面,把她驅趕出門,巨大的壓力使她精神失常,淪為村上的乞丐,後被村上的一個老漢收留在一間透風露雨的破房子里,在那兒一呆就是十年,吃喝拉撒全在里邊,但同在一村的父母從未去看過女兒,他的父親現在一提到女兒還怒發沖冠,孝道的規則就是這樣,父輩的意志大於子女的幸福甚至生命,這樣的道德悲劇讓人振聾發聵,但卻屢屢發生。就象當今社會中只講對權勢的尊重,而不講對百姓的尊重,官民關系能不緊張嗎?如果一個家庭幸福和睦,那是因為這個家庭有愛的存在,而不是因為孝道的存在。沒有愛的熏陶必將導致長幼之間的疏遠和對立,我們在身邊和電視上經常看到子女不贍養父母的例子,對簿公堂的也時有發生,據中國老年人供養調查體系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認為子女不孝,上海一大學到一街道調查顯示老年人與下一代不和睦的家庭佔30%,無情的現實在訴我們,孝道不可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把孝道稱作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確言過其實。以前發表的有關孝的文章在封建社會,統治者視天下為已出,家天下的觀念根深蒂固,在這個大家庭中推行孝的最終結果就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地位,對家長的服從最終會歸結為對皇權的忠誠,孝的核心其實就是權力,對孝的推崇很容易使社會畸變為以權力為主軸的關系社會.熟人社會.裙帶社會孝要人們放棄權利,孝要人們放棄抗爭.孝道要我們尊敬長輩並沒有錯,但毫無道理地強制我們服從他們的思想和意志實為一種惰性,這是禁止社會進步的惡劣條款,這無異於讓中華民族吞咽了慢性自殺的毒葯,後來中華民族歷歷上演的喪權辱國的衰弱就不難理解.在一個奉行孝道的家庭內不可能有健全的愛,因為愛是一種平等,自由的情感表達,它是雙向的自由,而單向的等級化不可能有真愛,它會把愛降格為一種義務 和工具,使我們內心從小少了一種神聖,多了一種功利的熏陶.這種文化背景下人格和悲憫情懷的缺失就會成為一種常態,一種悲哀在無知無覺中實現了它的代際傳遞. 趙文宇;`可以對"孝'說不 ```孝在字典中有三種解釋,第一種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意志.前半部分的盡心奉養父母,這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應全力履行,即使在不信仰孝道的地方,人們也會這樣.但順從父母意志,我們不能簡單認同,因為這是一種片面的道德義務,它只要求子女盡忠盡孝,而對父母沒有任何道德約束,這顯然是不平等的道德律令,是對弱者的人權侵犯.這種思想延伸到社會,就變成了對上級的無原則服從,只要戴上權力的帽子,不管對與否,所有的一切都得讓路,什麼法律,制度,全部失效.少數人的意志就會變成了凌架於一切之上的聖旨.多數人成為卑恭屈膝的跪拜者.誰說中國沒品牌,權力就是中國最響亮的品牌.中國人追求權力其實就是在追求一種不平等.是在向孝的頂級攀附.
❷ 中國人的孝順現狀,請分類說一下
關於中國人的孝順問題,一方面在個人,人跟人不一樣,一方面在地區,地區文化不同。山東濟寧嘉祥縣某個鄉鎮 在濟寧地區是出了名的,那裡10對婆媳9對是仇人,毫不誇張,(剛出影碟機的時候,我們當地人都喜歡看一種VCD影碟,上面都是婆媳罵架的,人們主要看笑話,該影碟全部出自那裡)當然這跟兒子有很大關系,這就是地區文化!
人分聖賢,父母是這樣,兒女亦如此,理智對待,合理解決,是我們做晚輩的應該做的。
❸ 為什麼中國人認為百善孝為先
大部分美德的基礎都是同理心,而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先產生同理心的對象一般來說都是父母,對父母的同理心就是我們所說的「孝心」。
而這個同理心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最初對於父母的依賴,產生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緊密聯系,隨後這份關系發展為親情,一種持續的情感,這份情感也就是最初的同理心的起源。這份同理心的對象之後會泛化,最終成為所有善行的源頭。
所以說,百善孝為先,因為孝是所有善行的源頭。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是我國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❹ 中國人口那麼多,孝順的有幾個
24孝這不用講的
❺ 為什麼中國人都「孝順」
這是中國古代的文化長期形成的後果,無論是周朝的宗法制還是對中國文回化影響最大的儒家文化,都答提倡以孝治國,這種以血脈為根基的傳承方式,讓中國人都很講究「孝順」……至於中國多漢奸……這個不一定是中國多,你看看西方歷史也有很多著名的叛徒,如果真的是中國多漢奸,那隻能說,中國人口基數太大了,按百分比,漢奸自然多了!!!
❻ 中國人真的很孝敬父母嗎
孝敬父母是孩子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這個不但是中國人,外國人也是如此,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如此!
❼ 在中國人眼裡,孝順就是無條件的順從嗎
是的 在老一輩的父母里至少是。
如果長輩夠開朗的話,並不是無條件的順從就是孝順的。
他們會跟你講道理 !
孝順多多少少都是自己平常做人做事體現出來的。 對長輩還是要多聽,無論對錯還是聽一點 畢竟是做長輩的 出發點都是為你好
❽ 關於中國人的孝順的問題
關於中國人的孝順問題,一方面在個人,人跟人不一樣,一方面在地區,地區文化不同。山東濟寧嘉祥縣某個鄉鎮 在濟寧地區是出了名的,那裡10對婆媳9對是仇人,毫不誇張,(剛出影碟機的時候,我們當地人都喜歡看一種VCD影碟,上面都是婆媳罵架的,人們主要看笑話,該影碟全部出自那裡)當然這跟兒子有很大關系,這就是地區文化!
人分聖賢,父母是這樣,兒女亦如此,理智對待,合理解決,是我們做晚輩的應該做的。
❾ 為什麼中國人的傳統里只有孝道,沒有孝順
不是說不能說孝順,而是有時候孝後面加順是對的,有時候恰恰不是。
天下沒有絕對正確的人,父母也不例外,如果我們明知道父母說的不正確,或不符合實際情況,你覺得這是孝嗎?如果你覺得這樣也應該順,那就是讓父母背個不是的罵名。
如果你一味的順,有些事明知道對父母不利,你還照做,這不是愚孝嗎
但並不是就叫我們一味不聽父母的,和他們頂撞。頂撞父母是絕對錯誤的。
雖然說現在我們了解的知識有的比父母還多,但做人的道理,以及有很多方面父母還是對的。知識,能力,道理。三者是不一樣的。
父母不對的地方,我們不照做,對的我們就學習,執行。
但對父母的尊敬,愛是絕對的。
❿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孝敬老人最近光看到這樣的新聞。。
1.
國家並沒有把品德與素質教育放在眼裡,如果說理由那就更好說了,你中高考時是否會有品德加分?就業有品德素質優先(反正我沒有聽說過。)(直接原因1)
2.
家長過度要求成績,不讓學生摻和家裡的事。(直接原因2)
3.
社會腐敗現象嚴重,拜金,啃老等現象層出不窮(直接原因3)
4.
不排除有一些想孝敬但不知道怎麼孝敬的的人,在平常的時候可能因此遭人誤解。(客觀原因)
5.
國家教育體制有嚴重根本性「拜分主義」,有也是幌子。(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