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來歷

孝順來歷

發布時間:2020-11-28 06:29:48

㈠ 「拗九節」由來及習俗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叫目連的,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

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習俗:拗九粥

煮「拗九粥」有講究,要經過多道工序,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干、蓮子、花生、紅糖板等材料。這樣煮的粥色、香、營養一應俱全。

一碗拗九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子女捧給父母的一片孝心;送給鄰居、送給需要關愛的陌生人,它的溫暖在傳遞、放大,讓人們從粥的芳香中品味到濃濃親情,感受到真情實意。

㈡ 誰知道孝或忠的來歷

你好!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在《論語·為政》里有幾位弟子向孔子問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子游的發問,孔子在這里突出了一個"敬"字,實是精僻。孟子也說:"孝之至,莫大於尊親。"(《孟子·萬章上》)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色難"是指態度不容易做好。並不是有事子女來做,有好吃的拿給父母吃就盡了孝道。孔子再明確提出在孝順父母時,還要做得和顏悅色。而不應冷淡的一句"我來"、"吃吧",這個態度問題主要還是在於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於誠篤。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於誠篤,雖繁文末節不至,亦可動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這是反過來的說法。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唯其之憂"這句話的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還是想想你自己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的心情吧!"言外之意,溢於言表。還有一種解釋為"為人子女者應盡量做到只有在自己生病時才會使父母憂愁,擔心。"這句話的深意在於: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擔憂外,其它的一切不致於犯法,不出去惹事犯法,這才是孝。無可否認,也因為這種孝道的外延,封建統治階級從維護封建統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發,大力提倡和宣傳孝道。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包銷祖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同意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 忠?查《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應該說,這便是忠的定義。"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 (《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 也作如是說。朱熹在《四書集注》解釋忠的涵義:「盡己之謂忠。」都是對「忠」字的正確理解。 《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左傳·昭公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這是春秋時代人們對忠的解釋。但這解釋已不只是單單對「忠」字,而是對忠的外延(忠的對象)來進一步剖析。 忠 忠,是一種應有品德和行為准則。它是一種對事對人的應有品德和行為准則,因為它必然要通過人事才能表現出來。其對象較為廣泛,對自己的份內之事,對親、師、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盡心)。間接地,也便成了待親、待師、待友、待君(但絕非漢以降特指的對上、待君)都應該忠(盡心),當然這忠並非無原則的忠。 在孔孟那裡,"忠"隸屬於"仁",忠是誠實的表現,它所傳示的精深內涵本身便是仁義。忠在眾德中(克己、愛人、惠、恕、孝、信、訒、勇、儉、無怨、直、剛、恭、 敬、寬、庄、敏、慎、遜、讓)的地位很高,忠做為眾德之一,受著人類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中應當遵循之最高原則的"義"的節制,成其為美德。 忠,於今而言,既不拘於時空,也不拘於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暫不論孔孟的這一正確的"忠"是可以照搬不誤,即便是董子所謂的"忠"也可以拿來用,只是在忠的「對象」上略加改動便是。孫中山先生便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孫中山選集》)顯然,嚴格來說,孫中山先生這段話中"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這句是籠統而有誤的。但把忠的對象轉化為為國為民,則所言甚是。 我們對於傳統美德都應古為今用,並進行現代註解。於忠而言,亦復如是。

㈢ 孝順節怎麼來的

★孝順節

「拗九節」又稱孝順節、後九節、送窮節。

自2005年3月9日(農歷正月二十九)承載這一美德內涵的福州民間「拗九節」,被當地有關機構正式命名為「孝順節」。

福州市文明辦等多個部門與當地企業聯合發起,在全市舉行「孝順節」系列活動,並把活動的這一天定為全市的「孝順節」。在這一天,當地許多社區支起大鍋,當街煮甜粥(這是福州市民間「拗九節」的傳統做法),免費送給過往的每一位老人。許多當地青年男女積極響應這一設節號召,紛紛行動起來,專門為父母或其他長輩煮上一碗粥,敬上一杯榮;或為父親捶捶背,幫母親梳梳頭……「孝順節」現已成為該市一個永久性的地方節日。

★孝順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家家戶戶用糯米和紅糖煮拗九粥,內有紅棗、花生、豇豆、芝麻、荸薺等各種配料,用來祭祀祖先,饋贈親友。凡已嫁女兒,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粥來源

民間傳說不一:一說是相傳目連母親兇悍,死後被送進地獄受苦。目連長大後,每天送飯給母親,都被小鬼吃掉,不得已煮了一碗顏色拗黑的粥,小鬼不敢食,故名拗九粥,目連送飯的日子即為拗九節、孝順節。

一說源出送窮,明代學者謝肇制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

清代學者多贊成此說,林祖燾〖閩中歲時雜詠〗詩:「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閩俗正月初九稱上九,十九稱中九,廿九稱下九或後九,所以又叫後九節。此俗至今仍在民間流行 。

★意義

至少有三點:第一,通過盡孝之舉使人們普遍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僅要善待給予自己生命及撫育自己成人的父母,而且要善待自己身邊所有的人,關照一切需要幫助的他人;第二,通過盡孝之舉體現親人間的親情,可以促進家庭和美和社會和諧;第三,通過培育代與代之間的孝道,有助於廣大晚輩兒孫養成對家庭的忠誠、對他人的無私奉獻和對事業、對社會的責任。

★國外「孝順節」

在美國,有兩個人情味極濃的節日:母親節和父親節。

㈣ 媳婦一詞的由來

今天所稱的媳婦最初叫於宋金之時,媳婦本作"息婦",《說文》,《廣韻》,《集韻》,《禮部韻略》及金人韓道昭《五音集韻》都沒有媳字的解說,所以"媳"字為後來人們所稱呼的俗字。
"息"有子之義,故人稱子婦為"息婦",文字類化作用,息婦為女性,故加女旁作"媳婦".

㈤ 拗九節,來歷是什麼

拗九節來歷傳聞來自於古時有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他探監給母親的食物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吃掉。後來他用多種材料與糯米混合煮粥灑上黑芝麻給母親,並隨口告訴看守這是拗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閩俗中,正月分「三九」,廿九稱為 「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

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 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㈥ 拗九節的來歷(簡短)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

據傳,古時候有一叫目連的,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拓展知識:

拗九節的習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參考知識:網路_拗九節

㈦ 拗九節的由來習俗和時間。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傳統習俗:正月廿九日,是福州與霞浦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歲數逢九(虛歲)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區內,以經營風味佳餚、傳統閩菜著稱的「安泰樓酒家」,又在店門口設置了「拗九節」送粥點,向市民免費派發釆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紅糖與糯米烹煮速度和服務的「拗九粥」。

「拗九節」免費派送「拗九粥」,成為了「安泰樓酒家」這家老字型大小的傳統活動。「拗九節」前,它還特地邀請福州民俗專家為食客講解「拗九節」的來歷。它的經營者說,希望藉此讓這個的福州傳統節日傳承下去。

「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孝順節」、「送窮節」。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紅糖,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特別是已出嫁的女兒,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平安、健康。

這種習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親說,「拗九粥」里不只是紅糖、花生、紅棗、桂圓等,更有著兒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頭。

「拗九節」演繹成為尊老敬老、崇尚孝順的社會風尚,在福州發揚光大。

「拗九節」里,福州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就在陳氏祠堂里擺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順宴」:祠堂里里外外擺滿了一百九十五張桌子,近二千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邊悠閑聊天吃著美食,一邊欣賞著戲台上閩劇的精彩表演;而村裡年輕人忙裡忙外,端菜送茶。這一拗九敬老節的宴席風俗,在當地已經沿襲二十多年。

㈧ 請問公婆餅的故事和來歷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鶴峰縣一張姓大戶人家新娶進門一名兒媳,回門次日,按土家族習俗要為公婆進獻親手做成食物。公婆吩咐僕人給兒媳送來麥面二兩、栗米少許、佐料若干製作早餐。公公要求:「十兄弟每人得到一張餅,且餅與餅之間要相互連著」。婆婆要求:「十兄弟家裡的嬸嬸及其子女每人都能嘗到餅子的口味」。二兩麥面製作十張大餅已屬不易,還要上百人都嘗到口味更為困難。但聰明過人的兒媳卻巧妙的解決了公婆所提出的難題,首創了傳延至今的公婆餅,充分展示了其廚藝和智慧。

閱讀全文

與孝順來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就業信息網 瀏覽:228
雁塔區養老是用哪個系統 瀏覽:828
濟公長壽 瀏覽:214
80歲2月8日去世是幾步 瀏覽:648
治療老年人腰彎 瀏覽:843
每年繳納社保12000退休能拿多少錢 瀏覽:278
對父母最孝順的屬相 瀏覽:382
農民養老金一次性補交 瀏覽:92
首佳養老院唐山怎麼樣 瀏覽:507
農村老人有什麼特徵 瀏覽:701
惠普養老院 瀏覽:371
朗誦重陽節詩歌的總結 瀏覽:276
淮陰區王營鎮老人有什麼補貼 瀏覽:515
80歲以上抗美老兵 瀏覽:87
80歲也叫什麼 瀏覽:614
服刑詐騙退休金 瀏覽:368
公務員事業幹部中人退休金如何計算 瀏覽:541
2018年養老保險國家有補助嗎 瀏覽:353
老人的腎不好怎麼辦 瀏覽:315
100個床位養老院投資多少 瀏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