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小朋友想做應該做什麼手工製作給爺爺奶奶
爺奶喜歡什麼就做什麼,也可和爸媽一起做面,餃子,老人愛吃的
『貳』 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沒有什麼習俗的,只有幾個典型的。
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及九版龍江沿岸村莊權的一種習俗。它於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這一天舉行,規模盛大,參賽船隻多達一百多隻,每條船長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等。比賽時船頭一人擊鼓,船尾一人敲鑼,作為指揮統一劃船的信號,船當中一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
『叄』 少數民族都有什麼特殊的節日啊
我國少數民族在文化、語言、習俗、地域上差異都很大,如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回、撒拉、保安、哈薩克、塔吉克等十個民族和中亞地域文化上的聯系,體現出一種中亞伊斯蘭文化風情,習俗主要是信仰上的,普遍過古爾邦節等伊斯蘭教節日。語言除回族和塔吉克族外,分屬於阿爾泰語系的突厥和蒙古語族(回族用漢語,塔吉克族使用用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語言);
北方蒙新草原上主要是蒙古、達斡爾等草原民族,多信仰喇嘛教,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節日,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
青藏高原上的主要是藏族,此外還有門巴、珞巴、蒙古、土等少數民族,宗教上主要是藏傳佛教,藏族的節日很多比如:雪頓節。獨特的高原地域使得這一區域的民族無論是在文化、服飾還是飲食上都與內地有很大不同,藏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而在雲貴高原上則分布著同屬於藏緬語族的諸多民族:彝、白、僳僳、納西、拉祜、哈尼、景頗等,其中彝、白、納西等民族普遍過火把節,還有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怒族仙女節等。
在廣西、貴州、雲南、海南等省區還分布著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諸民族,如:壯、傣、侗、布依、黎等,節日有壯族的三月三歌節,傣族的潑水節,這一地區的民族大多受漢族影響較深,文化習俗上也與漢族類似,只有傣族地處邊陲信仰小乘佛教,呈現出一種東南亞文化色彩。
此外還有東北地區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的滿、赫哲、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信仰薩滿教;台灣的原住民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雲南屬於南亞語系的佤、德昂、布朗、克木人等其中佤族甩發舞、木鼓舞較出名。
朝鮮族長鼓舞,朝鮮語和廣西京族的京語系屬未定(京語也可看作是越南語)
大體上就這些吧,希望對你的了解有所幫助
『肆』 醬香酒的端午制曲和重陽下沙,為什選擇在兩個傳統節日
因為本身酒就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文化,而將酒融入到兩個傳統節日中,也是一個十分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讓大家牢牢的記住中國這兩個傳統節日的意義,或者說通過這兩個傳統的節日,讓大家牢記這個酒的文化,所以,我個人認為,將,將酒融入了這兩個傳統節日,是一個很好的決定。
這對於將酒融入到這兩個傳統節日來說,我個人還是十分的贊同的,因為這樣既可以讓人們尊重酒文化,也可以讓人們知道這個傳統節日背後的一些故事。
『伍』 中國有56個民族,都是哪些每個民族的習俗和特點都是什麼
中國有56個民族,包括: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5)重陽節小製作擴展閱讀
民族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民族區別處於混亂模糊狀態。為了使我國各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
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至今。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1、第一,小聚居大雜居。
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l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但在這些地區同時也是漢族人民的世居地,其比例也相當高,如內蒙古、廣西、寧夏三個自治區的漢族人口都超過了當地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分別佔到79%,62%,64.58%,新疆的漢族人口也佔40%強。
同樣,在各漢族地區也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近20年來,少數民族雜、散居人口增長快,民族雜散居的縣市越來越多。
2、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個省區,其中29個民族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雲南、貴州、新疆4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和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遼寧、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肅、重慶和寧夏,以上16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91.32%。
另外,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都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