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8重陽節老藝術家京劇演唱會上,有一個坐輪椅上唱的老太太是誰
李毓芳
李毓芳,京劇旦角。1925年生於北京。
父親是琴師,幼年拜王瑤卿大弟子程玉菁先生學戲,後又拜梅蘭芳先生為師。15歲就學習了50多出戲。新中國成立前曾演出了《武昭關》、《翠屏山》、《戰宛城》等多部老戲。1957年參加北京京劇團,曾為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等諸名家配演《海瑞罷官》、《桑園會》、《胭脂寶褶》、《硃砂痣》、《南天門》、《九更天》、《戰太平》、《西廂記》、《探陰山》、《能仁寺》《秦香蓮》、《趙氏孤兒》等戲;她主演的劇目有梅派名劇《霸王別姬》、《宇宙鋒》、《鳳還巢》、《貴妃醉酒》、《穆柯寨》、《春秋配》;傳統劇目《玉堂春》、《探母回令》、《紅鬃烈馬》、《女斬子》;新編劇目《拜月記》及現代戲《青春之歌》、《黨的女兒》、《蘆盪火種》等。
現居北京,以其83歲高齡依舊在為弘揚京劇藝術做出自己的貢獻。她桃李滿天下,如今眾多的青年青衣演員都曾受到過她的指導。1992 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曾任北京京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
以下是這次2008重陽節老藝術家京劇演唱會上李毓芳唱的《鳳還巢》視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TitXurARv4/
以下是網路搜到的mp3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word=%C0%EE%D8%B9%B7%BC
謝謝
2. 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沒有什麼習俗的,只有幾個典型的。
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及九版龍江沿岸村莊權的一種習俗。它於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這一天舉行,規模盛大,參賽船隻多達一百多隻,每條船長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等。比賽時船頭一人擊鼓,船尾一人敲鑼,作為指揮統一劃船的信號,船當中一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
3. 九九重陽首都老藝術家大聚會是什麼哪年時間舉行的
i10月25日九九重陽節,老藝術家大集會。2020年。
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重陽登高憶兄弟之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內思親。
遙知容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解:
1、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2、茱萸:一種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人皆攜帶茱萸是否發覺少我一人。
賞析: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4)重陽節藝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這首詩抒發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練,曲折有致,堪稱千古絕唱。
5. 濟南的民俗文化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於北宋,成於明,盛於清。
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並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後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採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製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艷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化妝、服飾等技藝,造型新穎,表演俏皮,出色演繹了民間傳統藝術。
4、「綉球燈」起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趙營村,是以手龍和綉球燈為道具,以武術和民藝相結合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長清趙營村,組有武術團,武術團以武打動作為主,添加上民間春節扮玩的戲耍動作,編排了一套粗獷有力、灑脫豪放的手龍綉球舞。
人們以竹條扎制的手龍和綉球燈在有節奏的鑼鼓聲中盡情玩耍,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漫長的400餘年,玩耍的人們不斷加工、整理,使「手龍綉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河北流入山東後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崑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
6、濟南皮影戲是由李克鰲帶進來的,有77年歷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鰲原籍山東鄒縣李家樓人,農民出身,做過賣饃饃的生意。因為他頗愛皮影藝術,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藝人張盛旺學習。
7、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8、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濟陽鼓子秧歌,繼被濟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類)之後,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陽鼓子秧歌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已有2000年的發展史,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遺產。
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濟陽鼓子秧歌分別在國家、省、市等各級藝術節上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優秀表演獎、優秀演員獎。並多次赴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沒有記載,關於它的出處,眾說紛紜。據相公鎮巡檢村老民間藝人姜兆金等人講,相傳扁鼓最早是由先民們從山西帶過來的,在濟南已流傳六百多年。扁鼓樂隊的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各種類型扁鼓樂隊的組合形式,樂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於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於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6. 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
國傳統文化具有著博大精深、兼容並包的特點,具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目前,國外掀起了一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潮。我們國內也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然而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靈,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和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曾在一評論文章中讀到這樣極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話語「現在到了一個談文化的時代,要以文化的執著,文化的擔當,文化的自覺,文化的尊重,傳承民族文化的精華。」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金錢物質充溢著人們精神領域的今天,可以說這樣的呼喊無疑是向平靜的文壇投一巨石,在真正文化人的心中驚起的那份欣喜和感動是無法言表的。
近年來,人們都追求物質享受,唱歌、跳舞乃至寫作都要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本該在經濟發展物質文明進步的歷史時期文化應有更高的發展,文化應該更加繁榮的時期,我們古老的歷史民族文化卻被冷凍被遺棄被毀滅,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一段歷史一種文明的不幸。
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遭到了極大破壞,優秀文化的傳承出現了嚴重缺失。大量舊城改造、城區改造,甚至很多國家級別的古建築也被頻頻拆掉,取之以具有歐美風格的高樓大廈,現代化建築。
每個城市都是高樓林立、千篇一律,而國人卻以此為榮,君不見我國的瓊樓宮闕擁有著中國最為經典的傳統文化精神。城市已經步入歐美的後塵,可是節日呢?西方的情人節、萬聖節人人狂歡,而中國的重陽節、端午節卻無人問津,現在的孩子們已經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越來越遠了。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漸行漸遠,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盡。
(6)重陽節藝術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簡寫為「CCNGC」,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影響: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外,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琉球等地。
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華文化在古代曾經對周邊國家造成深重影響。一般把中國和收到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同城為漢文化圈或者中華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是指中國以及受中國皇帝冊封的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中國周邊的國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為交流的媒體,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並發展出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國家或民族與中國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
漢字文化圈的覆蓋地域與現代地域區分所指的的東亞地區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國、越南、朝鮮半島、琉球和新加坡等地,此外還包括世界各地保留著中華文化傳統的華人世界。通常日本學者也會把自己包括在「漢字文化圈」內,但也有部分日本人覺得自己是西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員。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島形成的獨特文化。日本文化在歷史上曾深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
朝鮮戰爭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朝鮮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略有不同和獨特之處。
越南由於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徵和中國文化非常接近,亦是漢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琉球曾是中國的附屬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被日本佔領並長期進行殖民統治,但琉球文化亦屬於中華文化圈。
7. 把酒話桑麻什麼寓意
「把酒話桑麻」寓意詩人在農家閑談中,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丟開了。
原詩:
《過故人庄》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釋義:
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邀我做客到他朴實的田家。
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再一次來品嘗菊花酒好啦!
(7)重陽節藝術擴展閱讀: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你這兩句詩,一點多餘的東西都沒有,只是背後青山,村前綠樹,心裡夢里的小山村不正是這樣,又幽靜有安寧么。進了村子,也就到了家了。
頸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就是這樣洗練,把賓主怎麼見面,怎麼寒暄全都略過了。鏡頭直接就轉到了歡宴。那酒席本來是擺在屋裡的,場面應該顯得有點局促。
但是天暖了,窗子都打開了,隔窗望去,主人家的場院和菜園子盡收眼底。所以人雖然是在屋裡面,心和眼卻可以自由地行走在田野上,內外打通,意境一下子就開闊起來,讓人感覺心曠神怡。
看著場院和菜園子,話題自然而然就會轉移到莊稼上來。老天給力,人再勤快,今年應該是個豐收年吧!這就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兩句話,真是淡而有味,農家的生活,農家的快樂,讓人好像身臨其境一樣。
其實這兩句話本來就是從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里化出來的,「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釋義:相見不談世俗之事,只說田園桑麻生長。)。陶淵明不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歸去了么。每天就過著田園的生活。
一般人都覺得痛苦啊,但是陶淵明自己覺得快樂。因為他終於不用在官場上迎來送往,說那些言不由衷的話了。每天就和周圍的農夫一塊談談莊稼的長勢,是那麼的自然而踏實。
8. 醉花陰里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陰》,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塗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
上片寥寥數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描摹出來。她走出室外,天氣不好;待在室內又悶得慌;白天不好過,黑夜更難挨;坐不住,睡不寧,真是難以將息。李清照寫出「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後,馬上接以一句「佳節又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在身邊。
下片寫重陽節這天賞菊飲酒的情景。把酒賞菊本是重陽佳節的一個主要節目,大概為了應景吧,李清照在屋裡悶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強打精神「東籬把酒」來了。可是,這並未能寬解一下愁懷,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瀾。
9. 提問首頁 > 文化/藝術 > 書畫美術有哪些關於重陽節的經典詩句
第一篇: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重陽節詩句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第一篇: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淮上與友人別 【唐】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 山中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1 ] 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別董大 第一首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第二首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0. 重慶有哪些節日節俗
民風民俗
重慶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風民俗,涵蓋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令、工商交易等各個范疇,與中國其他地區比較,無不大同小異。
由於古時候重慶地域閉塞,道路坎坷,氣候濕熱,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娛樂等生活方式與習俗上,又帶有自己十分獨特的色彩,爽直中帶幾分魯莽,熱情中帶幾分狡黠,幽默中帶幾分土俗,認真中帶幾分滑稽,閑逸中帶幾分急躁,寬容中帶幾分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