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生孝敬父母的散文 m.sanwen8.cn
淺談孝敬父母
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不僅有條件敬近邊的神靈,也有條件外出敬神。我不知道世上到底有沒有真正的神,只看到大多數人在敬神——觀音菩薩和財神爺等,祈求觀音菩薩保佑我們平安,祈求財神爺給我們帶來財富。人的信仰自由,我們喜歡敬神,求個平安和發財,無可厚非。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把父母放在一邊不管,只信神靈,就有必要反省我們的行為了。在儒教中,百善孝為先。不管是相信佛教的人,還是有其他信仰的人,首先應孝敬父母。
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的生命,這是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的第一個理由。世上最寶貴的是生命,這生命是父母給的,無論父母是貧賤還是富貴,是健康還是傷病在身,是勤勞善良還是好逸惡勞,作為子女的我們都應該孝敬父母。從小要愛家,與父母多溝通,關心父母,願意為父母分憂,或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父母感到高興和自豪。因為我們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父母從我們身上的一舉一動中,可以體驗做父母的幸福和快樂。因為這幸福和快樂,父母不惜一切保護我們,給我們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因為有家有父母,任何時候的我們,受到任何委屈和挫折,都不會感到孤獨和失望。孝敬父母就是愛家,為我們的心靈安家。
父母不僅給了我們生命,還含辛茹苦把我們培養成人,這是孝敬父母的第二個理由。世上最講奉獻的是父母,他們在培養我們成人的各個階段,從不討價還價。特別是母親,十月懷胎之後一朝分娩,自己沒吃任何東西,也要給孩子餵奶。從餵奶、換尿布到穿衣、喂飯,再到牽著孩子的手教孩子走路,再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再從找工作到結婚成家,哪一個階段哪個細節,沒有父母的牽掛和無私奉獻?正因為有父母做我們的堅強後盾,幫助我們學會做人、做事,我們才有今天。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我們在父母面前做得越好,父母越高興,我們的壓力和負擔越小,在工作及其他方面就越有干勁,也就是說,孝敬父母能夠給我們的人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良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更加自信,充滿活力和熱情。
每個人都會象父母一樣變老走上死亡,孝敬父母,就是積德,就是為健康長壽創造條件。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躲不過的自然法則,要想長壽,就要有一個健康心身。孝敬父母的一言一行不是做樣子,而是從小養成的良好品性。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不管是在農村的老家,還是在大都市的別墅里,都會想盡辦法,多抽點時間與父母團聚在一起,聆聽父母的教誨,關心父母的冷暖,為消除父母的病痛不惜金錢、時間和精力。實際上,孝敬父母就是積德,為後代樹立榜樣,當自己年老體弱的時候,兒女們會像我們一樣孝敬老人,使老人安度晚年,享受人世間的最後尊嚴和溫暖。有人說,長壽有遺傳性,我想這長壽的秘密就是身心達到內外平衡。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就不會擔心任何天災人禍。父母在世的時候,盡心盡力孝敬父母,父母天年之後,就不會擔心父母在天之靈來懲罰我們。心胸寬廣,淡泊名利,愛護家人和自己,父母長壽就是我們的福氣。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發揚光大,代代相傳。如今,「常回家看看」寫進了有關法律條文,這是針對現實而制定的孝敬父母的強制措施。現代社會,手機、電腦普及了,我們與父母見面的時間就少了,親情也淡薄了。當心靈感到不安,或者遇到巨大挫折和打擊時,我們常常採取去廟堂拜菩薩、敬神靈的辦法來消災祈福。實際上,父母是最應該敬的神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只有發揚光大,代代相傳,才能喚醒我們的神智,做一個真正的正常人。不少老人和未成年人留守在農村或小城鎮,能夠做事的我們就在外奔波。不管我們在外奔波是多麼辛勞,也不能忘記家裡的老人和孩子。當我們有時間休息或享受長假的時候,還是回家孝敬父母吧,父母不僅把我們養大了,還要承擔我們管教小孩的義務,於心何忍?不回家到外面消遣,就是心裡不安的主要原因,再怎麼敬神拜佛也是假的,不誠心的,那隻是我們尋找安慰的扭曲的方式而已。(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當我們考慮去求神拜佛的時候,先回家看看父母,孝敬父母吧!望穿秋水的父母就是我們心靈上最好的神仙,他們可以幫助我們睡好覺、吃好飯、做好事、行好路……
⑵ 孝敬父母的散文,詩歌
白居易警孝詩 -- 譬喻人不孝而望子孝者
樑上有雙燕。 翩翩雄與雌。 銜坭兩椽間。 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 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 黃口飽難期。
咀爪雖欲弊。 心力不知疲。 須臾千往來。 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 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 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 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 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裹。 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 爾當反自思。 思爾為雛日。 高飛背母時。
當年父母念。 今日爾應知。
⑶ 國旗下講話感恩父母 散文
感恩父母
父母的恩情似海深。父母給予了我生命,給予了我生活,給予了我無微不至的愛,我應該感恩父母。
「百行孝為先。」何謂「孝」?「孝」不就是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父母,以切實的行動來為父母分擔些憂愁,增加些快樂嗎?
其實,孝行並非一定是那驚天動地的壯舉,感恩之心也可隱藏於小事之中。
有一天,爸爸買回一袋水果,吃晚飯後,媽媽把水果洗了洗,放在果盤上,大家一起去看電視了。坐在沙發上時,我隨意地拿起了茶幾上果盤中的桔子。那桔子亮澄澄的,鮮艷的色澤令我三下五除二便剝掉了它的皮。不知想起了什麼,我呆了一呆,接著便將剝好的桔子一分為二,一半遞給了母親,一半遞給了父親。沒有過多的言語,可是母親卻高興得立即綻放出如花的笑靨。而父親則開心地大聲說:「謝謝!我女兒剝桔子給我吃了!」望著爸媽那令我難以置信的幸福模樣,我突然發現:原來父母是那麼容易感到滿足,原來我做的還是那麼的少。
於是,我開始思索,在平凡的生活中,我能做的一些小事不也是感恩的行動。能令父母欣慰一些嗎?做完作業後,我可以順便掃一掃地呀;吃完飯後,我可以洗碗呀;父母看報時,我可以為他們倒一杯熱茶遞過去呀……做這些小事也能令父母開心,同樣也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也是對父母恩情的回報。
感恩父母。讓我們懷著一顆熱忱的感恩之心對待父母,向他們盡孝!
⑷ 關於孝敬父母的文章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 ,你也可以投稿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因為我媽媽工作的原因,我並沒有多少時間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過生日時,我都會為他們精心准備一份禮物,讓他們開心。為了實現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們關心我一樣,我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端水送葯,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後,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 你也可以投稿 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么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了而不為呢?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⑸ 歌頌父母的經典散文及詩歌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只要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他就必定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或許你並不在意它,或許那顆感恩的心已被你遺忘在心靈的角落,或許它已經落滿了灰塵,但是現在拾起它,卻會讓你的生活發生巨大的改變。愛人者人恆愛之,恨人者人亦恨之。與其怨恨他人,不如反省自己。與其抱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心。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不會愛別人,只會恨別人慾要化解世人的仇恨,變成愛的樂園。起點就是感恩並孝敬我們的父母!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盪,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謝謝你們,我的爸爸媽媽!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孝順要及時,失去不再來,父母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⑹ 關於 孝 有關的 散文 800字
孔子曰:百善孝為先。孤立地來看這句話,你可以產生兩種理解,其一,即所有的善事中,孝順是最為起碼的;其二,即要做善事必先從孝順做起。這兩種理解都是中肯的,惟其中肯,也足以告訴我們,這孝順於吾等芸芸而言,是何其重要也哉!
當然,你首先要孝順的自然是你的父母,但這也不只限於你的父母。在你的身邊生活著這么多的師輩、長輩,他們也是你要孝順的,不過,我們這里還是主要來講孝順父母吧。
父母是一個人的至親,這種關系是雷也打不斷的。就如某些人所言,父母與子女之間通過「三擊掌」的方法來斷絕關系,這也是徒為一種形式罷了,是當不得真的。你身上長的究竟還是父母的肉,你血管里淌的究竟還是父母的血——你總不能像《封神榜》裡面那個哪吒「削骨還父,削肉還母」那樣吧。
人要學會孝順,學會了孝順,便學會了愛自己和愛他人。孝順的人,他是絕對可以和周邊的人和洽相處的。而一個不會孝順的人,他必常與人合不來,因為一個連自己的尊長都不知道愛的人,你叫他如何去愛他人?這樣一個人,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沒有愛情,甚而至於沒有才情:這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人。試想想,這么一個人是多麼的可怕啊。
中國很古就是一個泱泱大國,大國必也有大國的風范,故中國人很早便會孝順。日本就不一樣了,憑其表面文章做得多好,人們多麼禮尚往來,它究竟是一個島國,因為他們並不重視孝順。中國古代那些為官的,只要是家有丁憂,就得回家守孝三年,在這三年裡頭,他得像個出家人一樣,不能犯戒的,如果是犯了戒的,又被上頭知道了的,必不會有他好果子吃,說不定會弄得官位不保,身陷囹圄。封建社會雖則沒有人權,但這條規定還是定的像樣。封建統治者大都是以儒治國的,自然得恪守其鼻祖孔子的那句話吧——這樣說來說去,也又是一種牽強的孝了。我們還能記起一篇耳熟能詳的文章——李密的《陳情表》,這是他為了全祖母之孝而上給晉武帝的表文,其感情真摯,催人淚下。後人評曰,讀《陳情表》而不泣者,是為不孝。
魯迅先生很注重孝順,他很愛看《二十四孝圖》,那「百里負米」、「陸績懷橘」、「滌親溺器」、「扼虎救父」的故事,他都大加贊賞,並且身體力行。在電視劇里頭,我們也很常見那「賣身葬父母」的故事,這些人能以生全孝,怎能不令我們傳道呢?
傳道還只歸是傳道,不過這究竟還是古人們的事了。要今人來做的話,你別說是以生全孝,就是事情順著父母一點也很難辦到。在今人的觀念里頭,妻子是比父母更重要的,那些與父母合不來的人絕多是為其妻子所左右的。這在古代是「不侍舅姑」,犯了「七出」,是要被婆婆下休書令的。把錢都交了妻子,一旦父母沒有贍養費了,都活象個討債的。而他們自己花錢很大方,從不吝惜。即使有給了贍養費的,那也是自己活自己的,父母或父母的。「養兒不防老」這句話古人還沒來得及嘆息,早被今人說絕了。對於這樣的人,清代朱柏廬曾有一幅對聯送給他們,他是要我「借花獻佛」呢: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真真是說得入木三分。
盡管我們人類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是朝著有利的方向進化的,但我們有時也要回頭看看,看看在某些事情上,古人們是怎樣乾的。唉,被現代工業黑煙所蒙蔽了雙眼的高素質人們啊,何時才能摭拾起我們古人的美德?
《孝經》中有雲,「身體發膚,受諸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確,我們身上的每一件東西都是我們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在人生中所創造的功績,也應首功於我們的父母。靜靜地想一下,我們的父母是怎樣含辛茹苦地將我們拉扯大的,我們又將或是已經怎樣含辛茹苦地將我們的孩子拉扯大。在人生這趟旅途中,我們又是哪般悲哀地,和我們的父母干著同樣的事情。我們都將是或已是我們孩子的父母了,父母的心,我們都很清楚。我們的父母只想讓我們多多孝順他們,這是天地間最質朴的願望了,這難道不能實現嗎?我們應該多顧忌一下我們父母,讓他們在垂暮之年能夠享受一絲天地間最純朴的溫馨吧。
---------------------------------------------------------
孝心無價 作者:畢淑敏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後,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 我也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的遊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的力量誇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後的期冀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個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
--------------------------------------------
把孝心獻給父母
也許,我們過早地懂得了「享受」二字的含義,卻淡忘甚至忽視了「回報」的分量,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幾乎都認為,只要成績好,就是對父母的最大安慰.此話不假,可是,父母何嘗不詳在忙碌一天後,接過孩子遞過來的一杯熱茶;或者在自己生日那天,在枕邊發現一張孩子留的溫馨字條;再或者為孩子削個蘋果後,聽到一聲真誠的「謝謝」……
有時,認真想想,我覺得自己太自私了。在學校,得到同學細小的幫助,我回感激半天;在路上,一個陌生人沖我微微一笑,我會受寵若驚,報以同樣友善的微笑。可是,這一切若是放在父母身上,我們也許會視若無睹……「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而父母就具有這樣的胸懷,即使你犯了更大的錯誤,他們依然愛你。
猛然間,我想起了畢淑敏的那篇《孝心無價》:「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直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但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把孝心獻給父母,從今天開始!
----------------------------------------------------
古往今來,我國代代都有新的人才出現。這些人才無非就是有良好的品格、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這些優點都可以稱之為「美德」。
我國傳統美德已傳承了近五千年之久。距現在十分遙遠的古代就有「忠」「孝」「仁」 「義」「信」等傳統美德。「忠」指對國家忠心;「孝」指對父母長輩的孝心;「仁」指對任何人或事情存仁慈之心;「信」指對朋友的信任與做生意的誠信。
其中「孝」數小黃香的故事較為有名。話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名叫黃香的小女孩,她十分孝順。夏天天氣熱,她便拿扇子把席子扇涼了等她父親來睡;冬天天氣冷,她便躲在父親的棉被窩里,為父親把席子弄暖。這充分體現了她真摯的孝心。
這只是我國傳統美德中的一個小故事。
孝,這種情感是無法用多麼精美的文字來褒獎的。它就是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我把孝視做兒女們對父母親的愛所做出的回報行動。它可以是兩代人之間沒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認為兒女們對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對兒女的關愛的回報。如:常替父母親做些家務、幫他們捶捶背、送他們一些小禮物・・・・・・讓他們知道我們長大了、懂事了。讓他們明白自己所付出的那份愛已有回報了。畢竟我們從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沒少操心過。成績好時,父母便會提醒我別太驕傲;成績壞時,父母就會鼓勵我們別氣餒。這一切難道不表示我們付出的孝心亦是有價值的嗎?
人們啊!為什麼不用孝心去裝飾生活呢?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一位老農與她的老伴生下了一個小孩,並千辛萬苦地把這個小孩撫養成人。給他吃好的,穿好的。直到這個孩子出社會工作。但是「好景不長」。這個人在工作途中迷上了賭博,接著便沉迷在當中。撫養他的父母不斷的責罵,勸誡他不要再沉迷下去了。他卻大聲說:「老傢伙,現在我鬆手,以前輸的錢要向誰要。況且這些錢是我自己賺的,你憑什麼干涉我?」老人家生氣地說:「就憑我是你老爸,憑我把你生出來。」・・・・・・
看到這里我便不想看下去了。我想這種不孝的人應受盡世人們的唾棄、鄙視。老人家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為的就是想要他好好做人,等自己年老體衰後有所依靠。不料,他卻誤入歧途,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我想這對於老人家來說應該是個無比沉重的打擊吧――多年來的心血付之東流。叫老人家情何以堪啊!
唉,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讓我們細細品味「孝」的真諦吧!
--------------------------------------------------------------------
常回家看看,是孝敬父母最好的禮物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常回家看看,是孝敬父母最好的禮物。
---------------------------------------------
⑺ 有沒有關於孝敬父母的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
⑻ 孝敬父母的散文
孝敬父母的散文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 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干凈;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象沒洗干凈;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 ;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么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 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
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臟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幹凈。
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准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的不眠不休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和行動永遠都不停歇。
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⑼ 父母90大壽散文詩
父親是一個平凡的農民,
高高的個子有點駝背,
瘦瘦的臉頰填滿了皺紋,
稀稀的頭發早已花白,
塊塊肌肉蹦出青青的筋。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寬厚的長滿老繭的腳板
因為,每隔幾天,他都得用鐮刀將老繭削去。
給我影響最深的還有他粗糙的布滿裂口的手
因為,每隔幾天,他都得用膠布將裂紋纏緊。
父親啊 你為何這般勞累
肩挑背扛 起早貪黑
我知道 您是為了讓我讀點書好出人頭地
父親啊 你為何一直苦悶
屢屢失敗 不與人語
我知道 你是飽嘗了沒文化的滋味
父親啊 你為何還是這脾氣
花甲之年 依然勞作不息
父親啊
我早已獨立 您不必再操心
父親出身於一個貧農家庭。
爺爺抗戰5年,只因跟了國民黨,一輩子飽受冷遇
雖是起義投誠之兵,確蒙上政治不清的諱忌
父親從小就跟著爺爺一起受罪,
忍受著無端屈辱,遭遇著穢言穢語。
爺爺無錯,父親更無罪。。。
父親很小就明白讀書明理
三年半就讀到了高小五年級
他是想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就在他躊躊滿志的時候,
一年5塊錢的學費爺爺交不起,
父親只好輟學回家放牛種地。
父親哪裡能忍受放牛的寂寞與無趣,
年僅12歲的他就向村裡的老木匠拜師學藝。
三年後,終於有了享譽一方的手藝。
父親結識了許多領導、朋友、兄弟
公社領導把上衛校的名額留給父親
但是,爺爺的歷史問題
讓父親的夢想再一次破碎
因為一手好手藝,父親又誠實孝順、高大帥氣,
在丈人的賞識下
一個後山土老帽娶了前山漂亮的母親。
因為一手好手藝,
公社領導又推薦去21建築公司里,
但是他已娶妻生子,家庭的羈袢讓父親又一次放棄。
改革開放了,國家鼓勵發展私有經濟,
父親覺得這又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安頓好家裡,踏上建築工地
從小包工到大包工,父親帶出了許多徒弟。
幾年下來,積累了不少資本。
正當父親准備大幹一場的時候,
一場暴雨導致他蓋得學校地勢下沉,
父親付了工人的工資後,賠的血本無歸。
父親准備東山再起,
貸款50萬成立了縣里最大的公司做建材生意。
卻因不識文化,處處掣肘,幾年下來,公司頻臨倒閉。
此後,父親做起了水產、糧食、葯材生意,
但因票認不完,字寫不全,失敗的很徹底。
父親認命了,
沒有文化只能一輩子種地
在外漂泊了二十年的父親
回到家,准備做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
可父親天生就不是安分的性格,
他一直都在探索,一直都在努力,
他深信勞動就能致富的道理。
回家後,父親還是他那倔強的性格,
別人種玉米,種小麥。
但父親覺得糧食種植沒有經濟效益,
於是另闢蹊徑,響應政府號召,發展烤煙經濟。
在煙草技術員的指導下,
一年間,就收入了萬元人民幣。
父親嘗到了甜頭,得了獎狀,發了獎品,
於是他帶動全村人種植烤煙,成就了一個烤煙大村。
父親並不滿足,實行多種經營,
發展天麻、藏紅花、冬蟲夏草、油砂豆、杜仲、黃姜等葯材經濟。
但由於天災、技術、市場等原因,
辛苦勞作十幾年,父親還是一敗塗地。
父親常總結自己的大半生,
缺少文化是他屢屢失敗的原因。
因為缺少文化,生意場上處處危機;
因為缺少文化,產業種植有心無力。
在我們村裡
好多人都認為男尊女卑
女孩長大後就是潑出去的水
但父親卻打破常規
供姐姐上學
想讓她走出農村
在我們村裡
好多人都認為上大學也不包分配
大學畢業後還是回家種地
但父親不信這個理
供我上大學
想讓我出人頭地
父親是愚鈍的但也是聰明的,
愚鈍的是他的無知,聰明的是他另闢蹊徑的創新。
父親是動搖的但也是執著的,
動搖於在一個行業中沒有堅持,
執著的是他對夢想追求的永不言棄。
父親是固執的但也是開明的,
固執的是一敗再敗還矢志不渝,
開明的是砸鍋賣鐵也要供應子女。
父親是苦命的但也是幸福的,
苦命的是傷筋挫骨也勞作不息
幸福的是有著子女的孝敬和關心。
父親啊 你有一種精神
勇於開拓 自強不息
父親啊 你有一種精神
忠厚篤誠 堅韌沉毅
父親啊 你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前進
⑽ 我傷心窮困潦倒至不能對父母行孝道,傷心的散文
星期天,我帶著上小學的孩子回鄉下娘家看望父母。從城裡到鄉下也就20公里的路程,每次都覺得這條路是那麼的漫長,恨不得一下就到了家裡,這就是我每次回家時的心情。
我們上午九點來鍾出發,做公交車到家的時候不到十點鍾,母親已經在家門口等著了。看到我們到家了,更是歡喜,好像是很久沒有見似的,左看看右看看,嘴裡說著:幾天不見孩子又長高了,又長胖了。沒見著父親我就問,母親說:你爸聽說你們回來,出去給孩子買稀罕吃的東西了。我說:孩子現在長大了,不吃零食,母親卻說:那是你不給孩子買,現在的孩子哪有不愛吃零食的?說的兒子咯咯的笑起來,說:還是姥姥和姥爺最疼我了。母親聽了這話高興的拍起手來,臉上的皺紋也舒展開了。
我把給父母買的一些吃的,還有老爸眼睛白內障用的眼葯都拿出來。母親就開始嘮叨了,說:誰讓你又花錢了?你不是剛買了房子嗎?我們有買葯的錢,不用你買,這孩子真是,你時間長了回來看看我們就好,我們什麼都不缺……兒子聽不下去,就跟母親說:姥姥,媽媽有錢,就是沒有錢,你們是她的父母,孝敬你們也是應該的呀,對不對?母親不再說什麼,唉聲嘆氣了一會兒,就陪孩子玩了。反倒是我,兒子的話深深的印在我心裡,難得孩子這么小就懂得做兒女的責任。
說著話,父親回來了,兒子看到父親大包小包的提著,嘴裡甜甜的叫著姥爺,走上前去幫忙提東西。父親很高興,放下兒子的零食,就想把兒子抱起來,可是試了試,最終還是沒能抱動。父親老了,滿頭的白發我都不忍心去看,心中偉岸的父親,再沒有年輕時硬朗的身軀了。兒子說:姥爺,我可重呢,媽媽都抱不動。父親這才沒有了眼裡的尷尬,呵呵的笑起來:我的小乖乖是太重了,姥爺也抱不動呢。母親也笑了,說:這老頭子就是不服老,整天還以為自己年輕著呢,老了就是老了,孩子的孩子都懂事了,我們不老行嗎?
快到中午的時候,我想做飯,母親卻說,你不用動手,我自己來就行啊,這么幾口人的飯好做,我都收拾好了,不著急啊,再多說說話。聽著父母說著村裡的趣事,東家長西家短的;說誰家孩子不孝順,不管父母;誰家孩子有出息,誰家的孩子上學好、某某得了病,孩子們都孝順著呢……
不知道什麼時候母親已經把飯做好了,兒子看著滿桌子自己愛吃的菜,一個勁兒的親著母親,母親樂呵呵的給孩子夾菜,不停的說讓多吃些。父親看到孩子的吃相,更是看在眼裡樂在心裡。吃完飯母親還把孩子愛吃的沒有吃完的菜給打包,讓我走的時候帶著。父母就是這樣的,看到孩子們愛吃的自己就不吃了,看到孩子吃的歡,自己就高興。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倫之樂嗎?我相信此刻父母的心情是高興的。
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下午因為單位有事還得早點回來。母親又開始忙起來:孩子愛吃的零食、給孩子拆洗做好的棉襖、還有給孩子納的鞋墊都准備好。嘴裡說:以後不要亂花錢,只要你們人來了,我們就高興,啥東西都不要買。我們身體也都好,不要掛念著,如果沒有時間回家,打個電話就好……父母把我們送到路口,好像還有很多話要說,不停的囑咐,不停的說。我知道父母的不舍,上了車,我不忍心看到他們送別的眼神,回過頭,淚已奪眶而出。兒子跟父母揮著手,嘴裡說著會聽話,過幾天會再來。
在車上我尋找著從前的記憶,父母一輩子是農民,供我讀書的錢都是從地里勞動得來的。每年一開春,農活就開始忙了,從春天一直忙到秋天,所以他們的臉在這三個季節里都是黑黑的。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母親幹活累的腰都直不起來,我很心疼,就不想上學了,想減輕家裡的負擔。可父母卻說什麼也不肯,他們說不想讓我再去種地,好好讀書考學。知道家裡條件不好,所以上學的時候省吃儉用,每次回家不等我開口要生活費,父親已經給我准備好了。總是說:孩子,錢就在抽屜里,准備好了,你自己拿!這句話我永遠都會記得。
我問兒子,如果我們老了,兒子會怎麼孝敬我們呢?兒子想了想回答說:我也會像媽媽孝敬姥姥和姥爺一樣,給你買好吃的,我還會讓爸爸媽媽出去旅遊,你們一定會很高興的!兒子的話提醒了我,是啊,父母沒有出過遠門,更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樣,趁父母還能走的動,我應該讓兩位老人出去看看。我就跟兒子商量了一下,確定了先讓父母去北京的旅遊線路,下車後只奔旅行社,先把這件事情定了下來之後又回的單位。想想父母能去看天安門廣場,能去毛主席紀念堂,能去看看故宮,工作都不覺得累了。
晚上給父母打了個電話,跟他們說讓他們去旅遊的事,他們一聽,先是開心的笑,然後又沉默,然後又埋怨花錢。我知道他們的意思,他們不願意花我的錢,認為給他們花錢我的生活會多麼的拮據。但我知道他們開心,只要他們開心,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父母為兒女操心受累一輩子,我很欣慰自己沒有等著自己多麼富有了再去孝順他們。有時候聽到有人抱怨自己現在沒有錢,等有錢了再去孝敬老人的話,我會說:不能等啊,孝順就得從現在開始,老人家不是想要你的錢。有時候看到朋友家老人去世,我會更加的孝順自己的父母,不希望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
朋友們,我們都有父母,身為做兒女的人,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我們要經常回家看看老人,陪陪他們,跟他們說說話,聽他們嘮叨嘮叨,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幸福。這種幸福是多少東西都換不來的,多看看老人的笑容,多聽聽老人關心的話語,這些才是我們做兒女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