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孝敬皇帝李弘究竟是怎麼死的急…
現在有倆種說法:
1。武則天共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李弘,二十四歲時死了,據說是被武則天毒死的
2。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正因為她的特殊身份,給這位女政治家帶來許多罵名,其中就包括為了登上皇位毒殺長子李弘。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蒙曼認為這種說法應該屬於歷史誤判。「李弘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的第一個兒子,隨著武則天成為皇後,李弘也子以母貴,當上了太子。因為和母親的這種特殊關系,小時候的李弘備受寵愛和重視,8歲就開始監國聽政,積累行政經驗。」但被寄予了厚望的李弘卻並不具備人君應有的素質。他的身體比高宗還差。高宗得風疾(心腦血管疾病)是在成年之後,而李弘從小就體弱多病。根據《舊唐書孝敬皇帝傳》的說法是瘵病,就是肺結核,這在古代是很難治的一種消耗性疾病。
正因為身體不行,李弘雖然頻頻受命監國,但也無法真正親理朝政,總要委政宰相,從而引發了他與武則天之間的權力沖突。「高宗身體每況愈下的時候,武則天因為長期參政,對朝政已經有相當的影響力。而李弘一方,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監國次數的增多,身邊也已經積累起了一批自己的勢力。如果唐高宗去世,這批人將和新皇帝一起組成新的政府。到那時候,武則天還能夠控制政權嗎?」即便如此,蒙曼認為,武則天當時仍然沒有殺死兒子的必要。「武則天以一個妻子的身份能夠駕馭唐高宗,未必不能以一個母親的身份駕馭李弘。況且,李弘病體纏綿,是否能活得比唐高宗長還是問題,武則天何必要冒這樣大的風險殺死他呢?」因此,蒙曼判斷,李弘的死應該如《唐實錄》、《舊唐書》的記載所言,是肺結核晚期,自然死亡。
B. 漢武帝,在史記中為什麼叫做孝文帝,孝敬帝,孝武
劉徹死後,謚號孝武皇帝,漢武帝是簡稱。就像漢文帝是孝文皇帝的簡稱,漢景帝是孝景皇帝的簡稱。
C. 唐朝李弘是皇帝嗎
唐朝李弘不是皇帝。
李弘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在宮中誕下長子李弘,是為高宗第五子。由於王皇後沒有子嗣,當時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長子李忠。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廢王皇後和蕭淑妃為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後,李弘由此成為高宗的元子(嫡長子)。同年,李弘與胞弟李賢被進封為親王,李弘為代王。顯慶元年(656年),高宗詔令廢黜太子李忠,改立四歲的代王李弘為皇太子。
李弘,顯慶元年(656年)被立為皇太子,自幼孝順仁德,為太子後體恤民情,曾上書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並為兩個獲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寵愛。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內外贊譽,但卻體弱多病,後期監國政務多由東宮官員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代為處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隨帝後出行洛陽,在合璧宮綺雲殿猝然離世,年僅二十三歲(虛歲二十四)。 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為皇帝,這是唐朝建國以來父親追贈兒子為皇帝的先例,可見高宗對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與惋惜。
上元二年(675年)五月,高宗以皇太子「慈惠愛親,死不忘君」詔令追謚李弘為「孝敬皇帝」,並以天子禮儀厚葬於洛陽郊區的唐恭陵,百官服喪三十六日。高宗還親自書寫《睿德記》緬懷李弘,碑石樹立於陵墓之旁。
長壽初年(692年),因李弘無子嗣,武則天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繼香火。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為李弘上廟號為唐義宗,神位祔於太廟祭祀。
景雲年間(710年),姚元之和宋璟上書唐睿宗,稱李弘未登帝位而與先皇同祔太廟不合禮儀,睿宗遂令遷出義宗神位,另行建廟祭祀。開元六年(718年),禮官上書唐玄宗建議停用義宗廟號,玄宗准許,令撤銷義宗廟號,復以孝敬謚號祭祀。
D. 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父母兄弟都是皇帝,他是誰啊
中宗,李顯。
父親:唐高宗李治
母親:武則天
兄長:李弘,高宗破例追贈李弘為「孝敬皇帝」,唐代第一位死後追封為皇帝的太子
弟弟:唐睿宗李旦
兒子:唐殤帝李重茂
侄子:唐玄宗李隆基
呵呵,強悍的一家子誒
他的女兒安樂公主,是大唐最美的公主,很受寵,相當有野心,想當皇太女
E. 武則天為什麼把兩個聰明的兒子殺了,留下兩個智商一般的兒子
武則天殺自己兒子,只是因為當時自己的兒子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與兒子是否聰明能幹無關。至於後兩個兒子,已經沒有必要殺掉了,因為她已經大權獨攬。
1、李弘之死
三兒子李顯,在李治死後繼位為帝。但短短一個多月,就因為要培植自己的勢力、從母親手中爭取權力而被廢掉皇位,被貶為廬陵王。被貶的十四年中,李顯每天提心吊膽,生怕武則天派人來殺掉自己。李顯第二次當上皇帝之後,很快消滅了張柬之等復唐忠臣,又消滅了武三思等武家餘孽,得以真正掌握皇帝大權,絕對不是個庸人。
四兒子李旦,一生經歷太復雜了,母親原來是自己爺爺的妃子,大哥幫父親與母親斗,結果大哥死了;二哥被廢掉太子位置,又被母親派人殺掉;三哥剛剛表現出要行使皇帝權力的意圖就被廢掉;自己又被母親放到皇帝位置上,讓李旦這個皇帝怎麼當?於是,李旦安守傀儡本分,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並多次積極主動的把皇位禪讓給母親,才得以活到母親死掉。第二次當上皇帝之後,發現自己在太平公主、李隆基面前討不到好處,就主動把權力轉移給李隆基自己退位當太上皇。以上作為,李旦不但不是不聰明,反而可以說是有一定智慧。
F. 孝敬皇帝李弘究竟是怎麼死的急…
孝敬皇帝弘,高宗第五子也。永徽四年,封代王。顯慶元年,立為皇太子,大赦改元。弘嘗受《春秋左氏傳》於率更令郭瑜,至楚子商臣之事,廢卷而嘆曰:「此事臣子所不忍聞,經籍聖人垂訓,何故書此?」瑜對曰:「孔子修《春秋》,義薦褒貶,故善惡必書。褒善以示代,貶惡以誡後,故使商臣之惡,顯於千載。」太子曰:「非唯口不可道,故亦耳不忍聞,請改讀余書。」瑜再拜賀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殿下誠孝冥資,睿情天發,凶悖之跡,黜於視聽。 孝敬皇帝弘,永徽六年始王代,與潞王同封。顯慶yuan年,立為皇太子。受《春秋左氏》於率更令郭瑜,至楚世子商臣弒其君,喟而廢卷曰:「聖人垂訓,何書此邪?」瑜曰:「孔子作《春秋》,善惡必書,褒善以勸,貶惡以誡,故商臣之罪雖千載猶不得滅。」弘曰:「然所不忍聞,願讀它書。」瑜拜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殿下睿孝天資,黜凶悖之跡,不存視聽。臣聞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故孔子稱『不學禮,無以立』。請改受《禮》。」太子曰:「善。」四年,加元服。又命賓客許敬宗、右庶子許圉師、中書侍郎上官儀、中舍人楊思儉即文思殿摘采古今文章,號《瑤山玉彩》,凡五百篇。書奏,帝賜物三萬段,余臣賜有差。又詔五日一赴光順門決事。總章yuan年,釋采國學,請贈顏回為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制可。會有司以征遼士亡命及亡命不即首者,身殊死,家屬沒官。弘諫以為「士遇病不及期,或被略若溺、壓死,而軍法不因戰亡,則同隊悉坐,法家曰亡命,而家屬與真亡者同沒。《傳》曰:『與殺不辜,寧失不經。』臣請條別其科,無使淪胥」。詔可。帝幸東都,詔監國。時關中飢,弘視廡下兵食有榆皮、蓬實者,悄然命家令寺給米。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故幽掖廷,四十不嫁,弘聞眙惻,建請下降。武後怒,即以當上衛士配之,由是失愛。又請以同州沙苑分假貧民。會納妃裴,而有司奏贄用白雁,適苑中獲之,帝喜曰:「漢獲朱雁,為樂府歌。今得白雁為婚贄,婚乃人倫首,我則無慚。」禮畢,曲赦岐州。帝嘗語侍臣:「弘仁孝,賓禮大臣,未嘗有過。」而後將騁志,弘奏請數怫旨。上元二年,從幸合璧宮,遇耽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詔曰:「太子嬰沈瘵,朕須其痊復,將遜於位。弘性仁厚,既承命,因感結,疾日以加。宜申往命,謚為孝敬皇帝。」葬緱氏,墓號恭陵,制度盡用天子禮,百官從權制三十六日釋服。帝自製《睿德ji》,刻石陵側。營陵費巨億,人厭苦之,投石傷所部官司,至相率亡去。妃薨,謚哀皇後。無子。永昌初,以楚王隆基嗣。中宗立,詔以主祔太廟,號義宗。開元中,有司奏:「孝敬皇帝宜建廟東都,以謚名廟。」詔可。於是罷義宗號。妃即裴居道女,有婦德,而居道以妃故拜內史納言,歷太子少保、翼國公,為酷吏所陷,下獄死。
G. 詔復孝敬皇帝廟號義宗中孝敬皇帝是誰
詔復孝敬皇帝廟號義宗中孝敬皇帝是指李弘。
唐孝敬皇帝李弘(652年-675年)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於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
李弘於永徽三年(652年)出生於皇宮,永徽六年(655年)進封代王,顯慶元年(656年)被立為皇太子,自幼孝順仁德,為太子後體恤民情,曾上書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並為兩個獲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寵愛。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隨帝後出行洛陽,猝死於合璧宮綺雲殿,年僅二十三歲,死因頗受爭議。高宗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贈太子李弘為皇帝,謚號"孝敬",以天子禮儀葬於唐恭陵。
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李顯為孝敬皇帝上廟號為唐義宗。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舊禮撤銷義宗廟號,復用孝敬皇帝謚號祭祀。
H. 漢代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在史記中為什麼叫做孝文帝、孝敬帝、孝武帝
孝武是漢武帝是謚號,西漢皇帝都會有孝加謚號:例如漢景帝就叫做孝景帝,漢文帝就謚作孝文帝,
I. 漢代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在史記中為什麼叫做孝文帝、孝敬帝、孝武帝
文景之治的漢初盛世被後世人們稱贊而尊為孝文帝、孝敬帝。孝武帝就是以武力驅趕匈奴出邊境遠達土耳其並有部分歸順到大漢,為漢代最大的外族騷擾掃平障礙。也被後世人稱為武德而名。
記得採納啊
J. 孝敬帝李弘真的有個男寵叫青蒲么
史書上是不可能記載這種東西的……舊唐書 孝敬皇帝傳 沒提到半個字- -!
野史雜書或許會有?
不過,李弘他哥李忠有個男寵合歡倒是有記載……他有一兩個男寵也沒怎麼奇怪的。
孩子,耽美小說不可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