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吃米糕

重陽節吃米糕

發布時間:2020-11-28 03:27:10

A.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那些風俗習慣

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在廣西壯族,三月三還有假放。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多在每年的4月5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在現代社會被過成了情人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B. 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沒有什麼習俗的,只有幾個典型的。

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及九版龍江沿岸村莊權的一種習俗。它於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這一天舉行,規模盛大,參賽船隻多達一百多隻,每條船長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等。比賽時船頭一人擊鼓,船尾一人敲鑼,作為指揮統一劃船的信號,船當中一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

C. 人們通常在重陽節爬山吃米糕(翻譯英文

People usually eat rice cakes to climb the mountain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D. 元旦(非指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元旦不是中國傳統節日。而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即公歷的1月1日。

一、元旦的由來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二、元旦的習俗

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

三、中國元旦的飲食文化

1、椒柏酒

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

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2、桃湯

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3、膠牙餳

隋杜公瞻注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4、五辛盤

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台、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

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辟厲氣。」而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5、雞蛋

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說:「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6、湯餅

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湯餅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條之類的食品。

7、年糕

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製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吃米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順是一種過時的 瀏覽:917
老人睡覺憋氣是怎麼回事 瀏覽:701
讓老人去火車站怎麼坐 瀏覽:882
故宮長壽窗花 瀏覽:915
舟山老年大學報名時間 瀏覽:395
淮安2015養老金方案 瀏覽:807
老年人牙齒很疼怎麼辦 瀏覽:970
一年級孝順 瀏覽:157
長壽1號理財怎麼樣 瀏覽:496
長壽協信商場 瀏覽:373
蚌埠2020年退休金補助 瀏覽:822
北京社保要求女士50退休 瀏覽:930
當地養老保險轉移具備哪些條件 瀏覽:552
養老院的發展前景分析 瀏覽:681
吉林省強制執行退休金 瀏覽:157
老人家廣場舞跳舞 瀏覽:490
90歲老人家過壽場景布置 瀏覽:662
怎麼買農村養老保險 瀏覽:369
桐城社保信息網退休人員公示 瀏覽:779
老年人胸悶氣短吐黏痰怎麼回事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