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與孝順的名言警句
1、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法國莫泊桑《項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春秋孟子
白話文: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可以運行在掌管天下。
3、事親以敬,美過三牲。——西晉摯虞《族姓昭穆》
白話文:侍奉父母以敬,美超過三犧牲。
4、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希臘伊索克拉底《全希臘盛會獻詞》
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現代老舍《四世同堂》
6、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法國拉法格《思想起源論》
7、母愛勝於萬愛。—— 英國莎士比亞《奧賽羅》
8、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白話文: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9、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 現代林語堂《宇宙風》
10、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英國羅素《西方哲學史》
⑵ 感恩的原因是什麼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是美國的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因此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是倍感親切。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American history)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the Mayflower)"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the pilgrims)102人到達美洲(America)。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飢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settlers)只有50多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the Indians)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於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並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第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後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最初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感恩節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1863年,林肯總統(President Lincoln)把感恩節定為法定假日。到1941年, 美國國會(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church)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遊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分開了一年的親人們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 感恩節的食品富有傳統特色。其中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雞(roast turkey)和南瓜餡餅(pumpkin pie)。烤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是把火雞肚子里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隻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火雞在烘烤時要以麵包作填料以吸收從中流出來的美味汁液,但烹飪技藝常因家庭和地區的不同而各異,應用什麼填料也就很難求得一致。此外,人們在餐桌上還可以吃到蘋果(apple)、桔子(orange)、栗子(chestnut)、胡桃(walnut)和葡萄(grape),以及碎肉餡餅(mince pie)、小紅莓醬(cranberry sauce)等。 感恩節宴會(Thanksgiving dinner)後,人們有時會做些傳統游戲,比如南瓜賽跑是比賽者用一把小勺推著南瓜跑,規則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終點者獲勝。比賽用的勺子越小,游戲就越有意思。 多少年來,慶祝感恩節的習俗代代相傳,無論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West Coast),還是在風光旖旎的夏威夷(Hawaii),人們幾乎在以同樣的方式歡度感恩節,感恩節是不論何種信仰、何種民族的美國人都慶祝的傳統節日。
⑶ 古代孝敬長悲的孩子
孝感動天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2]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不小心摔倒,為了不讓父母擔心,裝作假裝摔倒的樣子,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3]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闈。 鹿乳奉親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 被誤殺的危險。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百里負米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嚙指痛心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zhèn)。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親嘗湯葯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拾葚異器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鬥牛蹄一隻與之。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偶遇赤眉軍,赤眉軍士兵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二斗白米,牛蹄一個,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埋兒奉母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東漢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賣身葬父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圖片來源:唐語磚雕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博興縣)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
⑷ 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掃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儀式,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
(4)孝敬的由來擴展閱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准備養蠶。文中記述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⑸ 「拗九節」由來及習俗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叫目連的,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
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習俗:拗九粥
煮「拗九粥」有講究,要經過多道工序,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干、蓮子、花生、紅糖板等材料。這樣煮的粥色、香、營養一應俱全。
一碗拗九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子女捧給父母的一片孝心;送給鄰居、送給需要關愛的陌生人,它的溫暖在傳遞、放大,讓人們從粥的芳香中品味到濃濃親情,感受到真情實意。
⑹ 孝順鎮地名的由來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是個千年古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署長山縣,縣治即孝順。距今已有1380餘年了。唐懿宗咸通年間稱孝順鄉,北宋在此駐軍,名孝順鎮。元代建驛,又稱孝順驛。明萬曆時稱孝順市,清代又稱孝順街。孝順歷史悠久,為歷代交通要道,商貿繁榮之地。孝順鎮地處金東義西結合部,距金華中心城市和義烏中等城市各23公里,是兩市經濟發展軸上的聯結點。這里村多,人多,集市多,浙贛鐵路橫貫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北有杭金衢高速公路和03省道在鞋塘管理處門前通過。東有金甬高速公路到鞋塘與杭金高速公路連接,並有通義烏的公路。西通金華、蘭溪、衢州。南通武義、永康、溫州。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2月設孝順鄉人民政府,隸屬金華縣孝順區公所。1958年11月以區建公社,孝順鄉政府改稱孝順人民公社孝順管理區管理委員會。1961年6月,恢復區公所,以原鄉為基礎建人民公社,改稱孝順人民公社,政企分設。1987年,孝順設建制鎮,為孝順鎮人民政府。1992年6月撤區、擴鎮、並鄉,原江沿、低田、金輪三個鄉並入孝順鎮。2000年7月,根據省、縣批復,孝順、鞋塘兩鎮合並,成立新孝順鎮人民政府。孝順鎮駐地一直在孝順集鎮上,1999年2月遷至鐵路北面新辦公大樓。全鎮設鎮區、低田、鎮東、鎮南、鎮西、鎮北、鞋塘七個辦事處,115個行政村,911個村民小組,一個居委會,共25984戶,71549人。耕地面積52020畝,山林丘陵35000多畝。全鎮區域面積128.76平方公里。
【源自網路】
⑺ 拗九節的由來習俗和時間。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傳統習俗:正月廿九日,是福州與霞浦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歲數逢九(虛歲)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區內,以經營風味佳餚、傳統閩菜著稱的「安泰樓酒家」,又在店門口設置了「拗九節」送粥點,向市民免費派發釆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紅糖與糯米烹煮速度和服務的「拗九粥」。
「拗九節」免費派送「拗九粥」,成為了「安泰樓酒家」這家老字型大小的傳統活動。「拗九節」前,它還特地邀請福州民俗專家為食客講解「拗九節」的來歷。它的經營者說,希望藉此讓這個的福州傳統節日傳承下去。
「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孝順節」、「送窮節」。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紅糖,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特別是已出嫁的女兒,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平安、健康。
這種習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親說,「拗九粥」里不只是紅糖、花生、紅棗、桂圓等,更有著兒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頭。
「拗九節」演繹成為尊老敬老、崇尚孝順的社會風尚,在福州發揚光大。
「拗九節」里,福州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就在陳氏祠堂里擺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順宴」:祠堂里里外外擺滿了一百九十五張桌子,近二千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邊悠閑聊天吃著美食,一邊欣賞著戲台上閩劇的精彩表演;而村裡年輕人忙裡忙外,端菜送茶。這一拗九敬老節的宴席風俗,在當地已經沿襲二十多年。
⑻ 媳婦一詞的由來
今天所稱的媳婦最初叫於宋金之時,媳婦本作"息婦",《說文》,《廣韻》,《集韻》,《禮部韻略》及金人韓道昭《五音集韻》都沒有媳字的解說,所以"媳"字為後來人們所稱呼的俗字。
"息"有子之義,故人稱子婦為"息婦",文字類化作用,息婦為女性,故加女旁作"媳婦".
⑼ 拗九節,來歷是什麼
拗九節來歷傳聞來自於古時有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他探監給母親的食物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吃掉。後來他用多種材料與糯米混合煮粥灑上黑芝麻給母親,並隨口告訴看守這是拗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閩俗中,正月分「三九」,廿九稱為 「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
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 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⑽ 《孝順決》誰知道啊
孝順訣
父母恩情似海深,
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兒育女循環理,
世代相傳自古今。
為人子女版要孝順,
不孝之人罪逆天。權
家貧才能出孝子,
鳥獸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情,
爹娘不敬敬何人。
養育之恩不圖報,
望子成龍白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