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特色飲食
重陽節的特色飲食,其實我認為也是含有年糕的,還有增高,還有發糕,其實都是帶膏的意思
⑵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文化特點。
春節的習俗和文化:祭祀神靈、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更是推動產業經濟和內需消費的重要內驅力。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春節消費也由傳統的置辦年貨發展為具有時代特色的賀歲作品。
元宵節的習俗和文化: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
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
清明節的習俗和文化: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涵。
端午節的習俗和文化:如掛艾草、午時水、沐蘭湯、薰蒼術、食粽子、扒龍船等習俗。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七夕節的習俗和文化:七夕乞巧、穿針乞巧、喜蛛應巧等習慣。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中元節的習俗和文化: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中秋節的習俗和文化: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祭月、賞月、拜月。
重陽節的習俗和文化: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據現存的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祭祀、登高、飲菊花酒等風俗。
⑶ 一句話表現節日特色(重陽節:拄杖登山,老夫聊發少年狂。)
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清明節: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清明節: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端午節: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端午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端午節: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端午節: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植樹節:一分山地萬回栽,笑有年年捷報來!歸鳥猶棲荒野里,敢期綠樹蔭陽台?
植樹節:植樹造林,千秋萬代
五四青年節:我要用吶喊, 抖掉那附著在大好河山上的污泥腐瓦;我要用熱血, 融化那將要凝凍的江河湖川.
五四青年節:因為那束精神的火炬穿雲破霧,燃盡蒼茫;因為那面思想的旗幟摧枯拉朽,迎風飄揚
五四青年節:用堅強與自信去駕馭驚濤駭浪;用勤勞與智慧去開創美好航程
五四青年節:在構建和諧韶冶的征途上,我們快馬加鞭,無私奉獻,讓人生的價值在崗位上升華
五四青年節:我們用熱情去驅逐陰翳,我們用雙手去開創未來,沐浴著新世紀的陽光雨露,賓士在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上
中秋節: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中秋節: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中秋節: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中秋節:明月高掛天正中.團團圓圓把今朝
⑷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一、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三、飲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四、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
五、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⑸ 如何畫重陽節的特色植物
重陽節特色植物應該就是楓葉了,你可以畫楓葉啊!這個季節的楓葉是紅色的,而且也很美
⑹ 重陽節有什麼特色美食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孟學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轉載自出國留學網http://www.liuxue86.com,請保留此信息。)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葯,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後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如《山東民俗·重陽節》介紹,山東酒坊於重陽節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葯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闆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於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
中國特有風俗
踏青敬老活動祭祖祭哪吒三太子吃重陽糕射箭放風箏吃燒乳豬
韓國特有風俗
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戲。放風箏
日本特有風俗吃茄子
吃栗子飯祭菊
⑺ 重陽節有什麼特點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內望可達到心曠神容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在這一天寫的。 賞菊 登高 佩茱萸·簪菊花 放紙鷂 吃重陽糕 飲菊酒
⑻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起初桓景的生活非常安逸,但是有一天村子裡突然出現了一個瘟神,它散布了瘟疫,讓很多人都死去了。桓景的父母也沒有逃過,自己也差一點喪命,好了以後的桓景決定要將這個惡魔消滅,於是他就去拜師學藝。
他訪問了很多地方,最後打聽到有個古老的山上有個神仙,於是他就去拜他為師,經過桓景的一番努力最終練得神術,下山時他師傅說「今年的九月九日瘟神會再次出來害人,你快回去為民除害吧」,桓景走時,師傅送給了他一瓶菊花酒、一袋茱萸葉,讓他發給村民。
在那天桓景把村民安排到了一座山上,把東西分給大家,然後就帶著青龍劍與瘟神大戰,最後將瘟神殺死。從此,村民過上了安穩的生活。之後村民為了紀念桓景,每年的九月九都會舉行登高,喝菊花酒,插種茱萸等活動。
(8)重陽節的特色擴展閱讀
重陽節習俗
1、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
2、登高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3、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⑼ 中國具有特色特色小吃,傳統菜品等飲食習慣。還有比如說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全國各地有名小吃的名字(一)榮獲第一屆「中華名小吃」的品種19種(1997年12月於杭州認定)1、西安同盛祥飯庄(2種)牛羊肉泡饃、羊肉餅2、西安老孫家飯庄(3種)牛羊肉泡饃、粉蒸羊肉、白雲章酸湯水餃3、西安解放路餃子館(1種)餃子系列4、西安德發長酒店(1種)餃子系列5、西安五一飯店(3種)臘汁肉夾饃、泡泡油糕、油酥餅6、西安飯庄(5種)火晶柿子餅、金線油塔、棗肉沫糊、泡泡油糕、千層油酥餅7、西安春發生飯店(1種)葫蘆頭泡饃8、西安曲江春酒家(1種)鍋貼9、大荔縣飲食服務公司(1種)同州水盆羊肉10、西安小六湯包店(1種)小六灌湯包(二)榮獲第二屆「中華名小吃」的品種60種(2000年9月於銀川認定)1、西安賈三清真灌湯包子店(1種)賈三清真灌湯包子2、西安樊記臘汁肉店(1種)樊記臘汁肉夾饃3、戶縣飯店(6種)戶縣擺湯面、大肉辣子疙瘩、盤絲酥水晶蘿卜餅、戶縣米面涼皮、煎堆(麻團)4、西安德發長酒店(2種)芝麻薯果、紅蘿卜餅5、西安鐵頭涼皮店(1種)鐵頭涼皮6、陝西捷爾泰有限公司(3種)捷爾泰涼皮、捷爾泰臘汁肉夾饃、捷爾泰灌湯包7、西安坊上人飯庄(4種)牛羊肉泡饃、水盆羊肉、燴羊雜、蜂蜜涼粽子8、榆林高師傅羊雜碎店(1種)高師傅羊雜碎9、寶雞向陽餐飲有限公司(1種)西府扯麵10、西安交通大學飲食中心(2種)金忠大包、金忠麻團11、西安小寨飯店安德坊清真食府(6種)安德坊牛羊肉泡饃、安德坊牛羊肉燴菜、牛肉酥餅、五仁蘿卜餅、美味酸菜盒、臘牛肉12、西安飯庄(4種)大肉鍋貼、手工臊子面、蘿卜糯米餅、豆麵糊糊13、西安聚豐園飯店(2種)雞絲大餡餛飩、雞蛋餅14、西安老孫家飯庄(2種)芝麻燒餅、清真白雲大包15、西安五一飯店(4種)五一大包、五一灌湯蒸餃、韭黃肉絲春卷、小碗粉蒸肉16、西安香悅樓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種)香悅樓餃子17、耀縣金城賓館(2種)耀州蘑菇窩窩面、泡椒鍋盔18、榆林塞上飯庄(2種)馬蹄酥、炸豆奶19、榆林榆馨砂鍋扁食店(1種)榆馨牌砂鍋羊肉扁食20、西安春發生飯店(2種)辣子蒜羊血、粉湯羊血21、西安同盛祥飯庄(2種)酸辣面、水煎包子22、漢中水晶抄手店(1種)水晶抄手23、西安屈崔氏餐飲有限公司(1種)屈崔氏葯膳罐罐雞24、西安清真凱麗思有限公司(1種)凱麗思黃桂柿子餅25、西安解放路餃子館(1種)小籠荷葉鹵面26、西安王恆臘汁肉夾饃店(1種)王恆臘汁肉夾饃(三)榮獲第三屆「中華名小吃」的品種23種(2003年12月於汕頭認定)1、西安小元餐飲有限公司(2種)小元灌湯包、小元地軟素包2、西安眼鏡山野人家(2種)眼鏡山野擺湯面、眼鏡山野面3、西安秦盛臘汁肉店(1種)秦盛臘汁肉夾饃、4、陝西三原老黃家(3種)疙瘩面、泡泡油糕、千層油餅5、西安又一家岐味村餐館(3種)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麵皮、岐山油酥鍋盔6、西安乾州食府(4種)乾州澆湯面、乾州豆腐腦、乾州鍋盔醤辣子、乾州餷酥7、陝西老乾州商務有限公司(4種)老乾州澆湯掛面、老乾州蒸碗豆腐腦老乾州五香鍋盔醤辣子、老乾州杏仁豆麵糊8、西安烤鴨店(2種)鴨肉餅、鴨肉大包
⑽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的意義是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10)重陽節的特色擴展閱讀:
重陽習俗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