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表白後 他拒絕了我 現在不理我了 重陽節該不該發簡訊給他 祝福的
如果是他說得分手,那麼就不用發,因為沒必要,如果是你說分手,那就更不用發,因為他會誤以為還有機會
⑵ 草原習俗
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挽著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
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邊,女人做東邊。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子;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水;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
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
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准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總之,到牧區作客,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當然,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真誠地道歉,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嘛。
⑶ 濟南的民俗文化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於北宋,成於明,盛於清。
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並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後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採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製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艷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化妝、服飾等技藝,造型新穎,表演俏皮,出色演繹了民間傳統藝術。
4、「綉球燈」起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趙營村,是以手龍和綉球燈為道具,以武術和民藝相結合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長清趙營村,組有武術團,武術團以武打動作為主,添加上民間春節扮玩的戲耍動作,編排了一套粗獷有力、灑脫豪放的手龍綉球舞。
人們以竹條扎制的手龍和綉球燈在有節奏的鑼鼓聲中盡情玩耍,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漫長的400餘年,玩耍的人們不斷加工、整理,使「手龍綉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河北流入山東後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崑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
6、濟南皮影戲是由李克鰲帶進來的,有77年歷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鰲原籍山東鄒縣李家樓人,農民出身,做過賣饃饃的生意。因為他頗愛皮影藝術,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藝人張盛旺學習。
7、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8、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濟陽鼓子秧歌,繼被濟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類)之後,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陽鼓子秧歌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已有2000年的發展史,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遺產。
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濟陽鼓子秧歌分別在國家、省、市等各級藝術節上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優秀表演獎、優秀演員獎。並多次赴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沒有記載,關於它的出處,眾說紛紜。據相公鎮巡檢村老民間藝人姜兆金等人講,相傳扁鼓最早是由先民們從山西帶過來的,在濟南已流傳六百多年。扁鼓樂隊的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各種類型扁鼓樂隊的組合形式,樂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於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於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⑷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那些風俗習慣
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在廣西壯族,三月三還有假放。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多在每年的4月5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在現代社會被過成了情人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