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德福壽頤康園是什麼時候搞的,老人生活怎麼樣
常德福壽頤康園是常德最大的養老院之一,管理也很好,大多數老人是去年搬過去的。
B. 九月九日晚廣洲至湖南常德火車硬卧有票嗎
2019 年9月9日晚上,
廣州直達常德的列車,
目前看沒有硬卧票了,
具體見圖
C. 常德市有地方特色,和象徵意義
常德市在沅江邊上. 最好看的景點是桃花源,因晉代詩人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而得名.然後就是創世界吉列斯紀錄的中國常德詩牆.全長五華里. 還有中國第一城市湖泊,柳葉湖.曾在這里舉辦過第八界亞洲皮劃艇. 常德市的市花是桃花. 動物比較出名的是王八,又名水魚,學名甲魚. 然後就是重陽菌,這是常德特有的. 還有呢就是醬板鴨了,童胖子的,曾在98年的食品博覽會上得過金獎. 常德是個美麗的城市,很適合人居住. 被評為全國衛生文明城市,交通模範管理城市等. 常德市火車站是全國最大,最漂亮的火車站,且人最少的.呵呵.
D. 常德桃花源古鎮一年裡都有些什麼活動
一月:廟會活動、年貨博覽會、燈會等主題活動
二月:浪漫情人節活動
三月:桃花節
四月:奇石文化博覽會、鑒寶活動等
五月:「快樂大舞台」活動
六月:端午長街宴活動
七月:七夕節活動
八月:啤酒節、潑水節
九月:中秋賽詩會、重陽千叟宴活動
十月:美食節、菊花節
十一月:十大壽星評選活動、火把節
十二月:聖誕節、跨年晚會活動
E. 常德的長房武陵府對家裡有老人居住的有什麼優勢
長房武陵府距湘雅常德醫院直線距離僅一公里,對於家裡有老人的非常方便
F. 誰知道瀏陽有什麼特殊的風俗嗎
瀏陽風俗1 瀏陽生育壽誕風俗
嬰兒出世都要到神龕前燃放鞭炮,向祖宗報喜。昔時重男輕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認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歡天喜地。認為生女是「生個空人」,是背時貨,一愁包腳,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嬰現象。
小孩降生時,如有不速之客進屋,稱「逢生」。來客就是嬰兒的乾爹或乾娘,但有「男逢男生,背時三年,踏了血地,必有災禍」之說。為解脫,主人便暗中在客人衣上穿上紅線,以「刺破災禍」。男逢女生,則認為是好事,要「逢時三年」。
鄰居女眷聽到鞭炮響,會趕來問慰祝賀,並分別送以雞蛋、紅糖、干刀豆絲、干豆角等,以催乳,因說「月婆」不宜吃青菜,吃了青菜「毛毛拉青屎」。分娩後胎衣要用陶罐盛著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統與家鄉土地永不分離。世傳送胞衣時不能回頭,否則倒奶。
嬰兒父親即日要帶著鞭炮和一隻雞到岳父家報喜,生男孩帶公雞,生女孩帶母雞,岳家無需問便知生男生女了。岳家親鄰聽到鳴炮報喜,紛紛恭賀並送以雞蛋等物。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稱「湯餅之會」。外公外婆帶去早已准備好的嬰兒搖窩、坐欄等,一般還備有嬰兒棉襖、夾襖、單衣、棉抱裙、夾抱裙、鞋、帽等各一對,人嘆「外婆難做呀」!有的還留下照顧產婦,叫「伴月」。婿家親鄰或「請外婆茶」,或「請外婆飯」。
三朝日,長輩婦女將艾葉、楓球、雞蛋等熬湯為嬰兒洗澡,叫「洗三朝」。洗畢,用雞蛋滾擦嬰兒全身,以祛風,祝福健康。再給嬰兒換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長輩抱著,在嬰兒身上蓋一篩子,篩上接剪刀、算盤等,眾人簇擁,或手敲趕雞棍(即一頭劈開的竹棍,作趕雞之用),或持擂杵,去正廳神龕前拜祖宗,叫「拜三朝」。拜畢,沿廳屋巷廊游一圈,叫「游三朝」,據說可防「臍風」危害。
三朝日親友賜紅紙包封祝賀,赴湯餅會,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雞蛋,上紅,分贈眾人,叫吃紅蛋,又叫吃滾屁股蛋。
瀏陽北鄉有三朝送號習俗。鄰里親友將取定的男嬰字、派、號名用大楷書於紅紙上,額以「恭惟某某夫婦喜得文郎志慶」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孫志慶」之類的賀詞,在鞭炮聲中貼於廳屋正梁兩端牆上。因屋場、族人等情況不同,有同時送幾個號的。清代以前,生女嬰不道號。民國以後,也有給女嬰送號的,但只送一個名字,一般是「閨字某某」。
還有辦滿月酒、百日酒、周歲酒的。長沙縣有用鯉魚給嬰兒親嘴並喂湯的習俗,叫「開葷」或取「鯉魚跳龍門」之意。親友赴宴,贈之金銀手釧、項圈、「長命鎖」等物。周歲時,有的將文具、針線、口紅、書畫之類擺於盤中,讓嬰兒去抓,以測其志趣,名曰「抓周」。以後每歲生日都叫「長尾巴」,父母總要維以荷包蛋,所謂「大人生日一餐飯,細伢子生日一個蛋」。10歲、20歲等叫「總生」、「整生」,親友多送布料鞋襪等作為禮物,父母一般要請幾桌客。平時生日叫散生,除姑舅、姨媽登門之外,鄰里婦眷要送以雞蛋、面條等相賀,主人待以「旱茶」,故又稱「吃茶」。
古語雲:44百歲曰上壽,八十曰中壽,六十曰下壽」,可見古人稱壽的最低限度是60歲。以後有50歲稱壽的。長沙人做壽講「男進女滿」,即男做虛歲,女做實歲,做60大壽被認為是重開花甲,特別隆重,稱為壽星公、壽星婆。有的搭壽台、陳壽桃、點壽燭,有的親友送壽匾、壽屏。壽星端坐壽台,接受兒孫跪拜,此時鞭炮燃放時間越長越好。開筵時,先吃壽面,面條細長,象徵長壽,故長沙人叫生日飯為吃面。
也有50歲以前就慶壽的,但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說,即男滿29歲,女滿40歲不做壽。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有的人依「母在堂,不做壽」的古訓,即使是60歲或70歲,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壽,自己生日看成母親的難日,只給母親添菜,以感謝母親的生育之苦和養育之恩。
2. 瀏陽節日風俗
巍峨的大圍山,是瀏陽的象徵,瀏陽人民素以勤勞勇敢,堅毅淳樸著稱。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居住著漢、蒙古、回、藏、苗、壯、朝鮮、滿、侗瑤、土家(許多是外省移民來的)等十一個民族,所以構成了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
有慶賀新年的習慣。農歷正月初一為一歲之首,稱新年,又稱「春節」。過去這一天雄雞初鳴之時,由男主人起來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叫「開財門」。早飯一般只吃三十晚剩下的飯菜,寓情「有現成的吃」。而青菜芋頭不能少,以示新一年裡將「清清潔潔,百事如意。」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叫做去舊換新。長輩向晚輩和小孩贈送「壓歲錢」,也有向年過花甲的老人送「壓歲錢」的,但一般都改在除夕前送。
從初一起,人們見面相互「請拜年」。新朋好友間要專程登門「拜年」,叫:「恭喜!」或問「新年好」,以前還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的說法。封建時代兒女給父母、少者給長者拜年還必須下跑拜。現在比過去簡單化了,除上了年紀的人還拱手外,其他人大都是只互相道賀。
春節期間,有請「春飯」的習慣。一般安排在初五以後,將親朋好友邀在一起吃一頓飯,叫吃「春飯」。主要是團聚一起,共敘家常,總結舊年,計劃來年,互相答謝。「春飯」十分講究,要做足十碗菜,過去吃「春飯」時,桌上有魚而不能吃,意思是有魚(余)有剩,年年有餘。因魚不吃,所以,還有以木雕的魚來代替的,說來很滑稽。
從正月初五至十五元宵節止,為舞獅、舞獅、舞燈期間,隊前有一人持一紅貼,貼上印有「恭賀新禧」、「恭賀新春」等字樣,這叫拜年貼子。發貼後,獅、龍要進屋拜年,主人見獅、龍來了,要燃放鞭炮迎接,走時要放鞭炮相送,獅、龍走後有一人收紅包,叫做「賞封」。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正月初四、初五以後,市場上開始供應「元宵團」,元宵團象徵著團結吉利。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大點其燈,有的還扎籠懸於門口,有句諺語叫做「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燈」。
立春,「送春牛」,每逢立春來臨,城鄉家家戶戶都鄭重其事地燃放鞭炮表示慶賀,以迎接「春」的到來,時有民間藝人,化作老農,背著木梨,牽著牛犢,串門作耕田狀,叫「送春牛」,戶主還須放鞭炮相迎。
農歷三月初三,有以地菜煮雞蛋當節日食品的風俗,說是吃了「明目」。
清明節掃幕,清明前至到清明節,大多數人都會拿些錢紙香燭到祖先墓前燒化,並帶上三牲酒禮祭奠,燃放鞭炮、鏟一塊草皮放在墳頂,插上三根掛山簽,表示紀念及祭掃過。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初一起至初五,家家戶戶開始插上蒿艾,掛上菖蒲。藉以阻擋瘟疫和鎮邪壓魔,還有飲雄黃酒和扎棕子的習俗。這一天還要吃包子、鹽蛋、劃龍船,相傳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七月十五日叫中元節。上年紀的人,大都要為已死去的親人包封一些錢紙,燒化給他們,叫做燒包,即所謂燒包記名。
中秋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風俗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日晚吃月餅、賞月。過去還有打中秋菩薩的游戲。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賞月越來越講究了,除月餅外,還備各類水果,高級糖果,煙酒之類的食品,一家人團聚對月而座,放開音樂唱片助興,共享天倫之樂。
農歷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這天有登高的習俗,叫「重九登高」。
小年,臘月二十四日稱小年,小們叫「過小年」,說是給孩子們過年。實際上從這天起就忙於准備過年了.
3.瀏陽過年風俗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鄉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這個習俗延續了幾千年,與南朝梁時《荊楚歲時記》所記基本相承。
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舉家休息聚餐,稱「小孩子過年」。相傳是日作為「天上耳目臣,人間煙火主」的灶王爺要回天庭述職,叫辭灶。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人們在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掃揚塵」。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婦在鍋灶周圍點燭祭灶,為其「送行」。民謠曰:「辭了灶,年來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長工下工,匠師不再上門,家家籌備年貨,作豆腐,殺年豬,送年節,備點心,炒旱茶,寫春聯,扎燈籠,忙得不亦樂乎。
歲終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綵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餚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飯後一般還有紅棗煮雞蛋等點心。掌燈時分,焚香鳴炮,拜祖先家神,叫辭年,並接灶神祭祀。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里人家,進門曰:「請辭歲」。各家起立迎之,捧出點心旱茶,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樂得合不攏嘴,因而有諺雲:「小孩盼過年」。
年三十夜,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豬腳燉蘿卜,歡坐待旦,叫「守歲」。所謂「有錢無錢,蘿卜過年」。
除夕年關,在萬民歡樂的同時,也不乏「有家不敢歸」的貧困人,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債主收債,匠師收工錢此時已是最後期限,城鎮街巷、鄉間小路上收帳人的燈籠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無法付帳,銅壺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帳。還有的在辭年之後,用紅紙書寫「衡門衍慶」4宇貼於門上,緊閉大門,任何人不得出進,叫「封財門」。問帳客無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詩:「貧家早早掩財門,債主雖臨難進門。惱煞商家收帳客,無錢反吃閉門羹」。
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鬧元日,萬眾縱情歡」。辛亥革命後,將公歷1月1日叫元旦,改夏歷元旦為春節。
大年初一,家家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然後人廳堂,秉燭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擇吉時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著兒孫依次向長輩拜年,搶先到井邊挑第一擔水,並點香燭把並神。農村還在早上拜祖墳習俗。早餐吃剩飯,叫吃隔年糧,寓意衣食有餘。菜看以素為主,離不開青菜、芋頭、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萬事遇頭,清白傳家。飯後晚輩向家族長輩拜年。清朝時,拜年行跪拜禮,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國以後,改跪拜為拱手作揖,家庭內拜年畢,鄰里互拜,氣氛熱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則忌入床前拜年。有人進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請拜上門年」,並熱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裡人多在天明出行,到親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有虛銜者,個個衣冠頂戴,大搖大擺,高視闊步赴各處拜年。商人嗜擯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罷果盤開,檳榔元寶雙雙來」,曰中嚼個不停。交遊廣的生意人,自己不親往,就使晚輩或傭人持名帖投賀,叫「拜帖」,即後世賀年片之來歷。
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於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出天行時,觀風向天色,卜來年收成,認為「北(風)主豐,南主歉」;陰多晴,暗多雨。在階基和柴灣堆很多柴,諧多財。元旦抱柴進門,意「進財」。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柴灣掃。有的讀書人則書寫「人壽年豐」、「五穀豐登」之類的吉利語,叫「新年發筆,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為此日挨了罵,要挨一年的罵。大人總要事先叮囑小孩:初一要說好話!萬一小孩說漏了嘴,大人馬上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要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要說「酒潑紅地」。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四鄉還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於某日聚飲。初八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古諺雲:「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唐代已風行,宋時更盛。文天樣曾記敘衡州上元張燈盛況:「士女傾城」、「觀者如堵」、「駢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民國前,多篾扎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點燭於灶台屋角,戶戶煮食元宵縮,頑童則持彩燈相戲。農家除在豬欄狗窩雞坍暗角點燭外,還在田頭地邊燃火,意在除蟲,祈求豐收。小孩子喜歡在牆角點松明,邊燒邊唱:「正月十五元宵節,燒了蟲蟻上天歇」。離祖墳近的,還向墳前送燭,讓祖先同享人間燈火。
更熱鬧的是,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此時達到高潮,常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城鄉街坊村寨宗廟家族幾乎都扎「龍」。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多賜以包封。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夜裡的燈」,歲尾年頭的兩件事,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紅火、興旺、順暢、吉祥的期盼。諸多燈中,龍的傳人對龍燈情有獨鍾。
湖南有燈會,至少可追溯到唐初。那時已改長沙郡為潭州,褚遂良《潭州偶題》詩有「踏遍九衢燈火夜,歸來月掛海棠前」的句子。至南宋,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記》中說「正月十五,衡州張燈火。」而明、清兩代所修長沙、湘潭、常德、桑植、桂東等縣志和鳳凰廳志等書,已有元宵玩燈籠的明確而詳盡的記述。嘉慶《瀏陽縣志
G. 湖南益陽的風俗習慣
團年飯:每逢除夕晚上,全家要團聚一起共進晚餐,俗稱「團年飯」。飯菜非常豐盛,有大魚大肉做成各種美食菜餚,一家人相互敬酒,婦女和小孩也要喝一點酒,表示全家歡樂。米飯大多用木甑蒸制,寓意口糧豐足,酒和飯菜都要有餘有剩,表示來年吉利,豐衣足食。
薺菜蛋:農歷每年三月初三日,民間大都用地菜子煮雞蛋,加放紅糖,每人吃一個或三個(成單)雞蛋,即是賞青,又可滋補身體。地菜子是薺菜的俗稱,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索以及蛋白質、鈣、磷、鐵多種元素,性涼。
立夏蛋:民間每逢立夏,各戶有吃煮雞蛋和米它子的習俗,米它子俗稱「干它子」,用米漿煮干炒熟,捏成球形它子,形若湯圓,用豬油或臘肉炸油放湯,將干它子再煮開,每人吃一至兩碗。相傳立夏吃了團雞蛋和干它子能強身健骨,行動有勁。俗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立夏吃它,石頭都踩破」之說。
中元節:即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燒包節」或「鬼節」。舊俗自農歷七月初一起,即有人陸續鳴炮燃燭,迎接先祖亡靈歸來,十三日至十四日晚,則封紙錢焚包。在某些山鄉,還有人捐資於寺觀舉行「孟蘭會」,以3至5日,進行蒙山、放焰、放河燈等活動,為孤魂野鬼超度。
重陽節 :指農歷九月初九。又稱老人節。民間有游山登高之習。境內以會龍山、碧雲峰及浮邱山等處遊人最多。此節令前後,多有大風,因此農村向有「年年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之說。
(7)常德重陽節擴展閱讀
益陽,別名「銀城」、「麗都」,「羽毛球之鄉」,為湖南省地級市,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洞庭湖南岸,地處湖南省北部,居雪峰山的東端及其餘脈帶,是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長株潭3+5城市群之一,先後獲得省級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等稱號,自古是江南富饒的「魚米之鄉」。
益陽地理坐標為北緯27°58ˊ38″至29°31ˊ42″、東經110°43ˊ02″至112°55`48″,東西最長距離217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73公里, 從地圖上看,像一頭翹首東望、伏地待躍的雄獅,威踞於湖南省中北部。它北近長江,同湖北省石首縣抵界,西和西南與本省常德市、懷化市接壤,南與婁底市毗鄰,東和東南緊靠岳陽市和省會長沙市。桃花江核電站位於益陽市西部、資水上游40公里處。
H. 常德桃花源古鎮會搞活動嗎
一月:廟會活動、年貨博覽會、燈會等主題活動
二月:浪漫情人節活動
三月:桃花節
四月:奇石文化博覽會、鑒寶活動等
五月:「快樂大舞台」活動
六月:端午長街宴活動
七月:七夕節活動
八月:啤酒節、潑水節
九月:中秋賽詩會、重陽千叟宴活動
十月:美食節、菊花節
十一月:十大壽星評選活動、火把節
十二月:聖誕節、跨年晚會活動
官網上扒來的
參考資料:http://thy.tyjt.cc/core/index.jhtml
I. 湖南的習俗有哪些
嬰兒出世都要到神龕前燃放鞭炮,向祖宗報喜。昔時重男輕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認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歡天喜地。認為生女是「生個空人」,是背時貨,一愁包腳,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嬰現象。
小孩降生時,如有不速之客進屋,稱「逢生」。來客就是嬰兒的乾爹或乾娘,但有「男逢男生,背時三年,踏了血地,必有災禍」之說。為解脫,主人便暗中在客人衣上穿上紅線,以「刺破災禍」。男逢女生,則認為是好事,要「逢時三年」。
鄰居女眷聽到鞭炮響,會趕來問慰祝賀,並分別送以雞蛋、紅糖、干刀豆絲、干豆角等,以催乳,因說「月婆」不宜吃青菜,吃了青菜「毛毛拉青屎」。分娩後胎衣要用陶罐盛著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統與家鄉土地永不分離。世傳送胞衣時不能回頭,否則倒奶。
嬰兒父親即日要帶著鞭炮和一隻雞到岳父家報喜,生男孩帶公雞,生女孩帶母雞,岳家無需問便知生男生女了。岳家親鄰聽到鳴炮報喜,紛紛恭賀並送以雞蛋等物。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稱「湯餅之會」。外公外婆帶去早已准備好的嬰兒搖窩、坐欄等,一般還備有嬰兒棉襖、夾襖、單衣、棉抱裙、夾抱裙、鞋、帽等各一對,人嘆「外婆難做呀」!有的還留下照顧產婦,叫「伴月」。婿家親鄰或「請外婆茶」,或「請外婆飯」。
三朝日,長輩婦女將艾葉、楓球、雞蛋等熬湯為嬰兒洗澡,叫「洗三朝」。洗畢,用雞蛋滾擦嬰兒全身,以祛風,祝福健康。再給嬰兒換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長輩抱著,在嬰兒身上蓋一篩子,篩上接剪刀、算盤等,眾人簇擁,或手敲趕雞棍(即一頭劈開的竹棍,作趕雞之用),或持擂杵,去正廳神龕前拜祖宗,叫「拜三朝」。拜畢,沿廳屋巷廊游一圈,叫「游三朝」,據說可防「臍風」危害。長沙縣還有用趕雞棍追打嬰兒祖母之習俗,名「打喜」。
三朝日親友賜紅紙包封祝賀,赴湯餅會,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雞蛋,上紅,分贈眾人,叫吃紅蛋,又叫吃滾屁股蛋。河西有的地方還往嬰兒父親臉上擦紅,祝賀他做了「大人」。
J. 常德 黃土店
屬鼎城區管轄,位於鼎城區最南邊 與益陽安化接壤,
黃土店 集鎮佔地面積164公頃,常住人口5500人,建有金霞、中心、常安、黃龍、迎賓街等8條主街道,總長6500米,硬化率70%;裝有路燈106盞;公廁2座,建築面積82平方米;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1700噸,供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長5800米;各類車輛405台,日客運量高峰3500人次,年客運量60萬人次,日貨運量500噸,年貨運量15萬噸;集鎮房屋建築總面積33.99萬平方米,其中居民住宅25.23萬平方米,公共建築50700平方米,生產建築面積36900平方米。
趕 場:由於黃土店的地理位置、物產和交通優勢,決定了黃土店集市貿易的繁華。特別是每逢一、六集日,八方來客相互交易,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尤其是貿易主街和農貿市場非常熱鬧,竹木器、禽蛋類、水產品、農產品等都是應有盡有。
春 節:農歷正月初一,清早起來(越早越好)燃香蠟燭,鳴放鞭炮(開財門),早餐一般是糯米甜酒、湯丸、或甜酒紅棗。然後到親戚朋友,左鄰右舍跪年(拱手祝福之類),一般不吃東西,也有招待蛋茶甜酒之類。從初二起開始大拜年,一般全家老少攜帶禮品,走東串西大宴賓客,直到元霄節止。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早起吃元宵,或以湯丸代之。民間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之說。家家張燈結綵,燃點通宵。
清明節:清明節前三後四,祭祀祖先,焚紙掃墓。全家老少,提香燭紙錢供品,叩天跪拜,祈祖先安息,保佑後代,也有乘清明為先人立碑,整墳,合族聚餐的,稱吃清明會。
三月三:三月三,蛇出眠,這一天,一般采青蒿兼米粉做粑粑吃,稱塌蛇眼,有防蛇咬之意。 並扯薺菜煮之以雞蛋,系民間驗方可以治頭痛頭暈。
端 午: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天,家家門框之上插菖薄、艾葉辟邪,並放金銀花、艾葉、車前草等煎水洗澡解毒,並用事前採下的粽葉糯米名為粽子。這一天,女婿都必備粽子,綠豆糕去岳父家過節。
七月半:亡人節,農歷七月十五前後共五天是認為先人回家的日子,每家每戶在一天之內,必須天天吃飯時,放上已故先人的碗筷,點燃香燭,謂之「下飯」,十五的後四天為先人歸去的日子,家家辦好酒宴,燃放炮竹、紙錢,打發先人離去。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舊時登高避疫的習俗。主要傳統食品為月餅。和端午節一樣,女婿也就准備禮品去拜岳父母。晚上,全家登樓喝茶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八十年代初,政府定重陽節為老年節。每逢九月九,政府及部門領導,登門拜訪慰問老幹部、老年人。農村農村流行上山拾重陽菌:(一各野生樅菌,味道極佳)
小 年:農歷臘月二十四為小年,也叫小伢年。一般這一天是外出務工人結賬啟程回家的日子。家家戶戶開始清理衛生、清洗衣被、貼春聯財神,購置過年的各類食品,稱辦年貨。這一天,一般都置辦酒宴,全家歡聚。
除 夕:農歷臘月三十為除夕,稱「過年」。是本地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清晨,全家老小,齊聚堂屋之中,供美酒,燃燭,放鞭炮,祭祖先,吃年飯時年飯桌上,先給已逝的長者逐一擺上碗筷、酒杯、盛飯斟酒,悼念亡者。然後一家人吃年飯。白天,一般很少外出,現時以看電視、玩牌、娛樂為主。晚餐仍然是全家聚餐,稱團年飯。這頓飯一般外出的商賈工匠,在外學習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晚飯後,孩子們燃放鞭炮煙花。現時一家人圍爐向火,欣賞一年一度的春節文藝晚會,通宵達旦。
風味特產
擂 茶:擂茶有生津解渴、溫和中胃、提神健腦、祛風除濕之功效。在歷史傳說中,黃土店是擂茶的發源地。一千八百多年前,擂茶就已在這里流行。東漢初年時,伏波將軍馬援帶領軍隊,從龍陽經黃土店攻擊武陵「五溪蠻」時,軍中士卒被瘴氣感染,幾天中有不少士卒病死。正值馬援焦急之時,一鶴發童顏老者謂馬援曰:何不以擂茶解之。馬援遂請當地會做擂茶的裏手,當日做了大量擂茶,士卒分而飲之,蒙頭而睡,及至天明,盡皆痊癒。
無獨有偶,元末明初,朱元璋領兵追剿陳友諒殘部,經過黃土店時,軍中兵卒也得了同樣的病。朱元璋遍訪良醫偏方,金霞山附近一位姓馬的婦女告訴朱元璋:聽說當年東漢大將馬援行軍到此時,軍中也流行過這種病,是喝擂茶治好的,將軍何不試試?朱元璋遂請馬姓婦女為師傅,教火頭軍依法製作擂茶,士卒趁熱喝後蒙頭大睡到天亮,第二天,士卒們一身輕松,病狀全消。朱元璋大喜,連聲說:神茶、神茶。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還專門把姓馬的婦女一家接到宮中,封為宮廷茶師,專門製作擂茶。
傳統的黃土店擂茶較之以前更上一層樓,用料更講究,製作更精細,內容更豐富。在搭茶上也是品種繁多,一桌豐盛的擂茶有20盤以上的搭菜。近年來,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傳統的搭菜(紅薯片、陰米泡、饊子、米皮等)以外,還推出各種燒烤、鹵菜、油炸齋菜等,以招徠食客。
紅薯片:就是把紅薯切成片後蒸熟,再輕輕地鋪到曬墊上曬干。吃前多半用砂粒或食鹽與薯片混合炒,待砂粒或食鹽溫度升高後將薯片分開。待薯片冷卻後密封防吸水變軟。薯片味道香、脆、甜。還有的先將紅薯削皮,再整個兒蒸熟後,又用鍋鏟壓爛、搗和均勻,再將這種乾乾的紅薯糊在薄布上抹平、趕薄。曬至半干後與薄布分離,然後切片、曬片。吃前再熟的方法也改變了,用油炸。這樣的薯片更是通體脆鮮,又香又甜。
陰米泡:陰米泡的製作方法簡單,糯米浸一天,即可淘洗、晾乾、上蒸籠蒸熟,曬干。在曬乾的過程中,要不使粘連,全成單粒。密封待用。食用前二次再熟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陰米泡與砂粒和食用鹽混炒,砂粒或食鹽溫度升高後,將陰米泡燙熟發泡。掌握火候,適時出鍋,篩出砂粒和鹽。另一種方法就是用油炸,油炸的陰米泡顆粒更大,味道好多了。陰米泡是傳統的擂茶搭茶之一。當然也可用開水沖泡當正餐,沖泡時加入白糖味道更佳。
饊 子:饊子用糯米製成。將糯米浸泡1-2天,淘洗晾乾,上蒸籠蒸熟。用窄篾做成直徑約十幾厘米的篾圈。放置木板或平底淺盆上,並在底上擦少許油,放入1兩多陰米飯到篾圈內,手和筷並用,將陰米飯趕平。待陰米飯趕得互相間粘連緊了,就做成了一個饊子。將其曬干備用。食用前用油炸,饊子既泡又脆,營養豐富易消化。
米 皮:米皮不是大米的表皮,是一種用秈米製成的風味食品。製法如下。將大米浸泡一兩天,淘洗磨漿。根據需要可在米漿里摻入鹽和味精,或摻入白糖,以做成各種口味的米皮。用長約30厘米、寬約二十厘米的長方形平底淺盆將稀米漿適量倒入盆內盪平,放入開水鍋內蒸熟,可在半干時切成小塊再曬,也有整塊曬平的。食用前用油炸,米皮特泡、特脆、味道很好。
鍋 粑:鍋粑就是煮飯時鍋底被燒黃的一層飯粒。不過要做成我們所說的鍋粑還有點講究。在飯熟前要用小火慢燒,多等一會時間,使鍋粑盡可能厚一點,粘連性強一點。盛飯時小心,不要弄壞鍋粑。飯盛完後,在鍋粑上均勻地撒少許鹽,蓋上鍋蓋,等一段時間後,鍋粑即與鍋自然脫離,便可將整塊鍋粑拿到太陽下去曬干。食用前用油炸,既脆又泡。
陰黃豆、陰麻豆:陰黃豆、陰麻豆(麻豆就是紅豆)製作方法簡單。將黃豆或麻豆洗凈、煮熟、用鹽腌1-2天。曬至七、八成干便可收撿。陰黃豆、陰麻豆也是以前傳統的擂茶搭茶。吃時慢慢咀嚼、品味、回味悠長。
年糕、糍粑:年糕由糯米、秈米混合製成。泡米、磨漿、瀝干後上蒸籠蒸熟。注意,一定要熟透半生不熟的米漿做的年糕既保管不久、煮吃時也要沉。杵年糕和杵糍粑都是很吃力的活,下杵均勻不行,一般兩人各拿一杵,越到後面,熟糯米漿的粘連性越強,到後來,必須你杵我杵上的,我杵你杵上的才能杵好。然後用手捏坯子,再放入粑粑印子內壓製成形。糍粑是用純糯米做成。泡米蒸熟後用杵使勁杵,杵到看不到飯粒形狀,跟米漿杵成的年糕一樣時就算杵好了。然後在籃盆里根據需要做成糍粑。以前,新女婿給岳父母拜年,糍粑是必備的禮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