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表現詩人思念親人的詞語是哪個,其中詩句哪兩句己成為千古傳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傳誦千古的名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詩題與正文內容互補,相互照應。題中點明「九月九日」,即重陽節,照應正文中的「佳節」二字;重陽節有登高、佩戴茱萸的習俗,照應正文三、四句;「憶」字確定了全詩的主題:思親;「山東兄弟」則鎖定了思念的對象。王維家在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位於華山東面,故稱家中兄弟為「山東兄弟」。
創作背景:
這是王維十七時於九月九日重陽節所作。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思想感情: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② 寫一個對稱的橫幅標語,兩句話,包括感恩,勵志,還有重陽節敬老的,語言簡潔,文采優美
愛灑教育夕陽紅 情溢重陽度金秋 (或是兩句調換次序)
桃李芬芳塑棟梁 溫馨從容樂重陽
絕對原創,給個滿意吧,謝謝!
③ 形容重陽節的語句
1.一年一度重陽,祝福大不一樣,生活喜氣「陽陽」,職場「陽陽」得意,幸福身內邊徜「陽」容,愛情沐浴陽光,心情陽光燦爛。收下祝福吧!重陽節快樂!
2.九月九,時重陽,遍插茱萸思念長;賞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斜陽里,雁幾行,佳音頻傳福無疆;寄問候,訴衷腸,願你如意又安康。重陽節快樂!
3.世上若有諍友,那就是如你對我那樣關懷的朋友。願你擁有無窮無盡的幸福與歡樂,你的生活永遠美好,我的摯友,祝重陽節快樂!
4.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5.老人和彗星之所以受到崇敬都是出於同一個原因他們都蓄有長胡須,都自稱能夠預料事變,祝重陽節快樂!
④ 問候長輩語及關心話怎麼說
這個其實就可以實話實說的 比如他有病的話 那麼你可以問他身體怎麼樣啊 都吃些什麼葯啊 就是家常里短的
⑤ 關於重陽節的三句半佛學語言
等下
⑥ 廣西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歌圩節。
壯族「三月三」習俗:
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
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⑦ 明日黃花的詞語辨析
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比喻文人墨客一直未遇到伯樂以大展自己抱負的悲傷嘆息(即遲暮不遇),也可以表達情投意合、志同道合的知音知己的深深嘆息。
本來漢語中只有「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但不知從何日起又冒出一個「昨日黃花」來了。於是,這兩個成語竟有了「競爭」之勢,甚至有人提出依「從眾」原則,立「昨日黃花」,廢「明日黃花」之建議。這就不免引起一番討論。 「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來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筆下。蘇東坡在《九日次韻王鞏》一詩中有雲:「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此詩寫於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中國古代習俗,重陽節是賞菊的日子。據說,過了重陽菊花即將凋謝,成了過時的東西了。因此,用「明日黃花」來比喻過時的事物。有些作者不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源,以為「昨日」才是過去時,「昨日黃花」必然是比喻過了時的事物。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明日」「昨日」劃定的標准—— 「今日」何所指。如上所述,「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花的正經日子。過了今日才是明日,花當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不鮮艷了(這里「明日」宜作寬泛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第二天)。既是如此,說成「昨日黃花」就缺乏理據了。細想,「昨日」菊花也許尚未盛開,也許尚在作蕾,怎麼會成為「過了時的東西」呢? 由此可見,用「昨日黃花」來比喻過時之事物,不但不合此成語的原意,也有悖於邏輯,實在不可取。
重九·茱萸·敬老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菊花·寓意·辨證相逢不必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九日次韻王鞏》)「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對於成語「明日黃花」所表示的意義,各種詞典的解釋大致是相同的———「明日」指重陽過後,「黃花」即菊花,古人照例在重陽節觀賞菊花,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因以「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這里明顯地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從蘇東坡詩詞來看,明日應是實指重陽節的次日,即舊歷九月十日,而不應含糊其辭地說成重陽過後。第二,菊花花期長,且以傲霜知名,重陽前後正是菊花盛開之時,離開霜降還有一些時日,說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也不合乎事實。 198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疑難字詞辨析集》,書中收錄林衡先生《「明日黃花」的喻義和寓義》一文,對上述說法作了有力的辨正。林衡引了唐末詩人鄭谷的一首題為《十日菊》的絕句:「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認為將此詩與東坡詩詞對照來看,可知東坡詩詞實淵源於此詩,而對於「明日黃花」一語的含義,也就可瞭然了。鄭詩題為《十日菊》,十日正是重陽節的明日。古人在重陽賞菊時,往往折下幾朵養在瓶中,以為清玩,此即所謂「折殘枝」。而明日曉庭中蜂蝶所圍繞的既是「折殘枝」,則說明花已不復存在,這樣將「明日黃花」比喻為過時的事物,就有了著落,也容易理解了。 林衡的說法證據確鑿,無可置疑。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在「明日黃花」條下,先引鄭谷詩,再引東坡詞,做法是對的,但釋文中未能說明兩者的淵源關系,也不無遺憾。
重陽·花糕·菊花酒
花糕,即菊花糕點,是九九重陽的節令美食。制花糕的原料分為皮料(精粉、大油、水)、酥料(精奶、大油)、餡料(棗泥、花生仁、葡萄乾、青椒、黑芝麻、熟江米粉、小磨香油、蜂蜜、桂花等),經和面、制酥、包餡後,將生坯拍成兩個片中間夾上各種果仁,然後上爐燒烤,即成外形美觀,色澤素雅的重陽花糕。花糕質地酥鬆適口,有干鮮果蔬的混合異香是老幼皆喜食的美點。
在重陽節,人們還要飲象徵吉樣、祛災免禍的菊花酒。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以後就得盛行。由於菊花有散熱祛風、降火解毒的作用,所以菊花酒被譽為「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葯酒。
古代把重陽節看作吉祥、長壽的節日。由於九是從一開始的個位中最高的數,古代稱「九」為象徵吉祥、長久的「至數」、「陽數」。九月九,恰逢至數相迂,兩陽相疊,故爾得名「重陽」。九月,正是菊花盛開時令,又有「菊月」之稱。吃菊花飲菊花酒,同重陽節一樣,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寓意予。
時至今日,每逢重陽節到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人們親朋邀集,結伴呼從,登高賞菊,宴飲大賀吉祥,盡情歡樂。
書籍:《明日黃花》
出版信息
作者:[英]彼得·詹姆斯
譯者:王瑩
ISBN:9787513310499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定價:48.00元
頁數:615
出版年:2013-3
內容簡介
在英吉利海峽靠近布萊頓市的海底,接二連三地發現了年輕人的屍體。引起媒體一片嘩然的是,他們生前均接受過精密的外科手術,體內各個重要器官均告失蹤。
與此同時,在皇家南倫敦醫院里,單身母親林恩正為自己患上肝臟衰竭的可愛女兒凱特琳的命運而奮斗。她嘗試了所有的手段,希望為女兒找到一個可供移植的肝臟。母愛,可以讓一個女人走多遠?
一場驚心動魄的紀實電影,一部警方辦案的教科書
英國犯罪作家協會主席,好萊塢著名編劇,《威尼斯商人》製片人彼得·詹姆斯力作
系列作品僅英國本土即突破二百萬銷量,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暢銷全球
作者簡介
彼得·詹姆斯(1948-)現任英國犯罪作家協會主席,畢業於英國查特豪斯公學,後進入溫斯伯恩電影學院學習,是好萊塢著名編劇和電影製片人,曾製作著名電影《夜晚之死》和《威尼斯商人》等。現已回到英國定居。他的小說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其中三部已拍成電影上映。其作品內容豐富,含有大量醫學,精神科學和現代技術知識,並以超想像力的驚悚懸疑情節著稱。他的第一本犯罪小說獲選二〇〇五年德國年度最佳犯罪小說,次年又依靠《簡單死亡》獲選法國犯罪小說最高獎。代表作「羅伊·格雷斯偵探系列」在英國的總印量已經超過兩百萬冊。
⑧ 關於重陽節主題班會的設計 急啊
重陽節主題活動設計
一、設計思考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結合重陽節開展關於「尊老、敬老」的主題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在重陽節,孩子們通過與敬老院的老人們及自己的爺爺、奶奶們一起聯歡、登高等活動,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爺爺、奶奶等老人的關心和愛護,培養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質。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幼兒豐富以下經驗:①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又叫「老人節」。②爺爺、奶奶非常關心小朋友,我們也應該尊敬爺爺、奶奶。③每個小朋友對爺爺、奶奶表達愛意的方式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為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④重陽節有許多美妙的傳說、故事和詩詞。
二、各年齡段主題活動目標
年齡段
主要經驗
小班
(1)知道重陽節是爺爺、奶奶等老人的節日,體驗他們對自己的愛,激發尊敬他們的情感;
(2)在與爺爺、奶奶一起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相互關愛的溫暖和快樂
中班
(1)知道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老人的節日,初步了解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2)樂意參與重陽節的相關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老人們的關心和節日的祝賀;
(3)了解爺爺、奶奶對自己的愛,激發關愛老人的情感
大班
(1)通過調查、交流等活動,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和一些風俗習慣;
(2)積極參與敬老活動,大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老人們表達自己的關愛與尊敬之情;
(3)在訪問、對話中感受老人也需要關心和幫助,進一步激發關愛老人的情感
三、主題活動實施概況
年齡段
序號
活動名稱
主要涉及領域
組織形式
小
班
1
為爺爺、奶奶做臉譜
藝術
集體
2
欣賞童謠《小板凳,你莫歪》
語言
集體
3
找爺爺(奶奶)
藝術
集體
中
班
1
我為爺爺、奶奶做餃子
藝術
區域
2
奶奶,對不起
語言
分組
3
奶奶誇我孝順兒
語言
分組
4
給爺爺、奶奶敲敲背、捶捶腿
藝術
集體
5
我和爺爺、奶奶過重陽
綜合
集體
大
班
1
讓座
語言
分組
2
爺爺、奶奶的一天
語言
區域
3
爺爺、奶奶的好幫手
社會、語言
個別
4
製作重陽糕
健康
集體
四、各年齡段主題活動環境創設
小 班
中 班
大 班
班
級
環
境
(1)收集「我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照片布置教室;
(2)提供眼鏡、拐杖等材料讓幼兒學習扮演爺爺、奶奶,進行游戲;
(3)區域:泥塑「做重陽糕」;講講、說說「我的爺爺、奶奶」;
(4)游戲:《糕點小屋》
(1)班級主題環境布置:
①送給爺爺、奶奶的禮物,②和爺爺、奶奶說句悄悄話;
(2)區域: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為爺爺、奶奶做禮物;
(3)游戲:《帶爺爺、奶奶去旅遊》;
(4)語言角:提供有關敬老內容的圖書,供幼兒閱 讀、講述
(1)用有關活動的問題、資料、照片、繪畫作品等布置教室;
(2)區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重陽節的資料、為爺爺、奶奶做禮物
(3)美工角:提供各種材料供幼兒畫、剪、貼「我的爺爺、奶奶」;
(4)家長園地:請家長配合,鼓勵 幼兒在家裡幫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關愛老人的情感;
(5)游戲和節日相結合,發展游戲情節
五、主要教育活動方案
(一)小班
活動一:為爺爺、奶奶做臉譜
主要涉及領域:
藝術
活動目標:
1.嘗試在「臉譜上」正確擺放並粘貼五官。
2.知道抹適量的膠水進行粘貼。
3.體驗用自己製作的面具進行游戲的快樂。
活動准備:
1.事先剪好五官、胡須。
2.爺爺、奶奶的臉譜紙板每人一張、膠水、抹布等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欣賞教師戴上臉譜的表演,引起活動興趣。
2.學習製作臉譜的方法。(先找出相匹配的五官,然後擺放在臉譜上,最後粘貼)。
3.製作臉譜。(教師指導,觀察幼兒擺放五官表現爺爺、奶奶的臉部特徵,提醒幼兒抹適量的膠水進行粘貼。)
4.戴上臉譜,隨著音樂學爺爺、奶奶走路,體驗表演、游戲的快樂。
活動二:欣賞童謠《小板凳,你莫歪》
主要涉及領域:
語言
活動目標:
1.在觀看情景表演和參與表演的過程中理解、學習童謠。
2.愉快參與活動,體驗關心爺爺、奶奶的快樂。
活動准備:
大班幼兒排演情景劇。
活動過程:
1.觀看情景表演,理解童謠的內容。(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表演的內容進行討論,初步感知童謠的內容。)
2.完整地欣賞童謠,學念童謠。(教師在幼兒學念童謠的過程中,引導幼兒表現出童謠的節奏。)
3.扮演角色進行表演,進一步感受童謠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
4.創編童謠內容進行表演。
★指導語:我們還能為爺爺、奶奶做一些什麼事情?試著把它編進童謠里。
活動三:找爺爺(奶奶)
主要涉及領域:
藝術
活動目標:
1.熟悉旋律,嘗試隨音樂邀請同伴和自己共同舞蹈。
2.愉快地參與創編、表演等活動。
活動准備:
1.音樂磁帶。
2.幼兒會跳《找朋友》舞。
活動過程:
1.邊唱《好寶寶》歌曲,邊按節奏做捶背、揉肩等動作。
2.學習邀請舞《找爺爺(奶奶)》。
(1)聽音樂《找朋友》,邀請同伴跳邀請舞。
(2)學習邀請舞《找爺爺(奶奶)》。
①隨《找朋友》音樂改編歌詞、創變相應的舞蹈動作。
②師生共同演唱和表演。(啟發幼兒按歌詞內容表演,找到爺爺或奶奶後做捶背、揉肩等動作。)
3.復習歌曲《好娃娃》,能有感情地演唱和表演。
六、資料鏈接
1.知識資料。
農歷的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在《易經》中,將「九」定為陽數,所以,重九又叫「重陽」。九月初九又稱「重陽節」、「重九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遠的好時候。在古代,重陽節又被稱為「登高節」。登高、游園、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是重陽節活動的主要內容。王維在《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現了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佩茱萸草,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與自然的渾然一體,常常讓人想到長壽。因此,在今天,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敬老節」,民間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敬老活動,以祝願老人身體健康、生命長久。
2.教學資料。
(1)童謠。
小板凳,你莫歪
小板凳,你莫歪,我扶爺爺坐下來。
我為爺爺捶捶背,爺爺誇我好乖乖。
奶奶誇我孝順兒
小板凳,三條腿,我給奶奶嗑瓜子。
奶奶嫌我磕得臟,我給奶奶煮麵湯。
奶奶嫌我煮得硬,我給奶奶剝花生。
奶奶嫌我剝得慢,我給奶奶煮米飯。
大米飯,香噴噴,奶奶誇我真孝順。
(2)音樂。
①活動《找爺爺(奶奶)》參考歌曲《找朋友》進行改編,歌曲《找朋友》參見金波主編:《幼兒音樂游戲活動》,上海,上海出版社,1992年,第13頁。
②歌曲《給爺爺、奶奶敲敲背、捶捶腿》參見上海音樂出版社編:《音樂游戲王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年,第164頁。
⑨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重陽登高憶兄弟之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內思親。
遙知容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解:
1、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2、茱萸:一種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人皆攜帶茱萸是否發覺少我一人。
賞析: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9)重陽節語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這首詩抒發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練,曲折有致,堪稱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