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孝的含義是什麼呀!!!!
孝釋義:
1.孝順。 2.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 3.喪服。 4.姓。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孝的起源: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傳宗接代。在周朝的人們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總之,西周時期的孝是一種封建宗教倫理。
孝道文化: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❷ 孝的意義是什麼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❸ 百善孝為先的意思
什麼是孝道?
問題說得好好,中國人十分看重孝道,孝敬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而如今,我們真正的做到了孝道的人有多少呢?很多人貌似孝順,成天推脫,說自己忙,等父母走了,他們才回過味兒來。還美其名曰:子欲孝而親不在。有意義嗎?
父母在世時,多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生前,兒女多盡孝,父母走後,兒女也不會有遺憾,這就足以了。
❹ 孝字的含義
「孝」字越古越好,莫過於從甲骨文說起。「孝」字本義是指「孝順」;從「六書」看是「會意」字;「孝」字演變見附圖(2008年4月上海大學出版社馬如森著《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
從甲骨文圖中的表意字型可見:似乎可以見到「子」雙手舉起,並向下動作,作出磕頭樣子,給老人請安,達到「孝敬」的目的。
引證《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註:①「孝」字「從老」(耂),是說「孝」先寫「耂」字頭。是獨體象形字:「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本義是指老人。」《說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發變白也。」
②「從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為「孝」。應了《孟子·離婁上》這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老人膝下必有兒女才為「孝」。
③「子承老也」是表示子女承奉父老。(《說文解字》) =====================================================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父母笑了,兒女孝了!」難怪古代「二十四孝圖上的老翁兒子要滾地逗老父、老母笑,我領悟了!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一位瘦弱的女孩為救患有腎衰竭的父親生命,這位女孩毅然的選擇為父親捐出了自己的腎!我感動!
我今天去醫院看望爸爸,進去時,爸爸睡著了,可我一走近爸爸的身邊他突然睜開了眼睛笑了!我釋然。
今後,我要設法盡量讓病重的父親減少身體和心靈上的痛苦,讓「孝」使父親每天能夠由衷的笑!
這就是我對孝的理解。
❺ 孝的含義~~
「孝」字的含義
俗話說的好:「君子立身,孝字為本。」如果你想在社會立身,就必須懂得「孝」。「孝」的上半部分是「老」字,下半部分是「子」字。總體來說就是一個老人把自己的拐杖扔了,而自己的孩子能馬上跑過來扶住老人,這就是最基本的「孝」。
-我是一個時刻受到父母疼愛的孩子。今天聽老師這么一說,我就大有感觸。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尊敬父母,好好讀書,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能學有所成,報效父母,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孝子」。
可我們為什麼要對父母孝順呢?因為父母養育我們非常的辛苦,有時為了我們可以不顧自身的安危。因為有古字為記,更因為百善孝為先、一百種善良中孝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因為與父母吵架,結果離家出走了。他走在大街上,這時有人問他:「小朋友,你怎麼了?那個孩子回答:「我因為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了。」「那你餓嗎?」好心人問到。「餓」,孩子有氣無力的回答道。好心的市民二話不說,跑去旁邊的小店買了一碗餛飩給他吃。「謝謝。謝謝!」那孩子連身說道。「我只是給了你一碗餛飩,而你的父母卻給了你那麼多,你應該謝謝他們啊!」好心的市民說道。「哦,原來是這樣啊!」孩子說完就飛快的往家裡跑去了。孩子回到家對父母說了很多感恩的話,從此發奮讀書,成了一個傑出的人物。想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當代的大詩人——艾青。
「孝」,在古代和現代都讓人很感動。一個人如果做不到孝順自己的父母,那麼就算他再有才華也沒用!
文章
❻ 孝順的含義與孝敬的含義,兩者有什麼不同
孝順
xiàoshùn
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雙親│他是個~的孩子。
孝敬
xiàojìng
①孝順尊敬(長輩):~公婆。
②把物品獻給尊長,表示敬意:他帶了些南邊的土產來~老奶奶。
❼ 什麼是孝順孝的含義
百行孝為先,你小的時候父母是怎樣照顧你的所以老的時候你也要照顧他們,在你孝敬父母的同時也在無形的給你的子女上了一課,如果你想讓你以後的子女孝敬你就必須要以身做則,孝的一種美德但也是一種責任
❽ 孝順的含義是什麼
幸福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上講,兒女能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在自已的崗位上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就是孝順。狹義上講,就是多給老人一些生活上照顧,多和他們交流,不惡語傷害老人。讓他們感受到天倫之樂!
❾ 孝敬的含義
解釋
1.
孝順父母,尊敬親長。《詩大序》:「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左傳·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奸為凶德。」《漢書·武帝紀》:「故旅耆老,復孝敬,選豪俊,講文學。」 唐 許渾 《題衛將軍廟》詩序:「既而以孝敬睦閨門,以然信居鄉里。」《紅樓夢》第五十回:「 賈母 見他來了,心中喜歡,道:『我怕你凍著,所以不許人告訴你去。你真是個小鬼靈精兒,到底找了我來。論禮,孝敬也不在這上頭。』」
2.
謂孝順尊敬。 浩然 《艷陽天》第八八章:「厲害是厲害,他可是很孝敬他媽呀!」
3.
送禮或錢物給尊長,以示孝心或敬意。《紅樓夢》第二六回:「你說這四樣禮物,可難得不難得……我先孝敬了母親,趕著就給你們老太太、姨母送了些去。」《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小侄沒有孝敬老師和世叔,怎反受起老師的惠來?」 曹禺 《雷雨》第一幕:「這給我啦,那隻當著你這是孝敬爸爸的。」
4.
舊時以錢物賄賂、討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稱「 孝敬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回:「少大人應酬過幾天,便要到外面買東西,什麼孝敬上司的,送同寅的,自己公館用的,無非是洋貨。」《老殘游記》第十六回:「 胡舉人 就把這一千銀票子雙手捧上,說道:『這是 賈魏氏 那一案, 魏 家孝敬老公祖的,求老公祖格外成全。』」 老舍 《茶館》第二幕:「 王掌櫃 ,孝敬老總們點茶錢,請他們到別處喝去吧!」
這樣可以么?
❿ 誰能說說孝順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啊
問問他們,或者用心感受一下,他們到底需要什麼?
如果他們需要自己的小孩健康,平安,那你就照顧好自己,
如果他們缺錢想去旅遊,就攢錢,或者努力學習長大以後賺錢帶他們去。
如果他們身體不好,那你就多聽話 不惹他們生氣,不給他們添麻煩。平日多照顧他們。
看情況,看時間了!
好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