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父母嗎
學歷越高,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多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估計大家也發現了規律所在,但凡能扛起家國重任的,無一不是知識文化水平高超之人,文人會謀略,武將懂兵法。到了現代社會,雖然沒了過去的老一套標准,但社會的總體發展還是依靠知識分子們,高學歷的孩子就在其中。
然而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腦力工作者,當他把一天的大腦運轉都花費在工作或者學習上的時候,就沒有多餘的精力分攤給父母了。下班寧願癱在床上,也不接受來自父母的噓寒問暖。
思想層次差距大,交流少
這時候有網友說了,父母的親情本該是治癒孩子疲倦的良葯,怎麼到你口中成了壓力般的存在了呢?這就說到了重點:隨著孩子學歷的提高,跟父母早已不在同一文化層面上了,思想和三觀上存在巨大差距,交流反而容易激發矛盾。
現實中,我見過太多因為學歷高就與年少同窗疏遠的案例,倒不是因為清高自傲,而是話不投機。哪怕是民國時期著名才女張愛玲,也曾直接對老友表達過「受不了跟你在一起總是聊過去,彷彿現在的我死了一樣。」
雖然親情要比友情粘度高,但隨著交流的減少,父母也會逐漸聽不懂或不明白孩子在想什麼,而學歷高、見多識廣的孩子,也會逐漸對父母隱瞞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免被指責。久而久之,父母便會覺得孩子不孝順,其實孩子並非不孝,而是父母要求太高罷了。
離家遠,親情由濃轉淡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高學歷的孩子大多會就職於超一線城市,比如我表姐,就職於上海,一年最多回兩趟家,一次五一,一次十一,親情自然不勝以往。
都說距離會產生美,但對於親情來說,距離只會讓親情濃轉淡。對比之下,學歷不高的孩子不受專業限制,大多在父母身邊就能就業,也難怪網上都說「成績好的孩子是國家的」了。
❷ 《孝敬父母不能等》的演講稿怎麼寫
等待就是一種遺憾,遺憾是不能補救的,不能補就的生命是無法挽回的。因為,生命也有它的保鮮期!
孝敬父母不能等: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游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我說,那是不可能的,等待你把錢掙到手了,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啃得動青包米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等你有……爸爸媽媽還……當我們靜下心來好好的想一想時,對爸爸媽媽的孝心,其實不就是在我們平時的「滋潤」中完成的嗎?感恩父母養育情「感恩」你知道這兩個字怎麼寫卻不能認識到它的真正含義。從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你的生命就傾注了父母無盡的愛與祝福,為你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或許,父母不能給我們奢華的生活,但是,他們給予了一個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讓他們感到欣慰,這就夠了。我記得一篇感人的廣告:一個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著一盆水,天真的對媽媽說:媽媽,洗腳!就是這樣的一部廣告時至今日,仍在熱播,動人的原因,不是演員當紅,而是它的感情動人心腑。很多人為其流淚,不止為了可愛的男孩,也為了那一份至深的愛,和發自內心的感恩。這樣的事,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卻又不願去做。試問:「你們的感恩在哪裡?」
其實,孝順父母是從每個不起眼的小事開始。例如:你現在還是小孩,孝順父母是不讓父母擔心。你現在正在繁忙地工作,孝順父母是抽出時間陪陪他們…
我們要永遠記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