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的來歷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
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B. 重陽節適合老人孩子玩的親子游戲
親子項目游戲規則: 活動一:全家總動員 (2-3歲) 游戲規則:爸爸雙腳夾沙包在起點作準備,聽到口令,立即夾著沙包跳過6個圈,然後來到孩子所在位子,孩子趕快拿著沙包跑向對面的媽媽,跑到規定的線上把沙包投到媽媽的小籃子里,(媽媽拿著背簍。
C.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啊
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其一:
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即為重陽之意。所以把九月初九定為重陽節,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其二: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其三: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歷史演變: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D. 中國各地傳統節日(中秋節、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中秋節的習俗:賞月,祭月,玩月,吃月餅,燒斗香,走月亮,曳石,買兔兒爺,廣州一帶「樹中秋」。
其他習俗:1、中秋婚育俗信,如:偷瓜送子、照月得子、乞月為媒、偷菜求郎等。
2、中秋敬老習俗
3、中秋觀潮、賞桂之俗
4、中秋吃「獸頭」,打響鞭之俗
5、中秋吃螃蟹、棗、栗子
春節習俗:1、守歲2、掃塵 3、祭灶神4、 貼春聯 5、貼窗花6、倒貼福字7、貼門神 8、掛貼年畫 9、拜年10、壓歲錢11、掛中國結12、放爆竹 13、春節舞龍14、祭祖15、逛廟會
清明節習俗: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端午節習俗: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重陽節習俗:登高,賞菊,飲桂花酒,喝菊花茶、吃菊花糕、睡菊花枕,吃重陽糕,插茱萸
E.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F. 蒙古族有哪些重大節日
1、馬奶節
馬奶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以喝馬奶酒為主。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蒙古民族牧養五畜和擠取乳汁加工各種奶食品,是他們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內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飲食來源,所以每年開始擠新奶時都要進行一定的儀式,並進行聚會慶祝,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馬奶節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2、白節
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的親友、家長拜年。
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3、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今天,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
4、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
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5、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
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製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G. 皇後成長計劃1.9南宮讓攻略!!!詳細!!!!!一定要詳細啊!!!
攻略如下:
聲望>700、魅力>600、交際>700、文學>600、自信>650、智力>700、書法>600、繪畫>500、氣質>600、親和>60、道德>500、禮儀>600、談吐>600、南宮讓>60
南宮讓選擇:考取功名。
1、要每個月進宮增加聲望,到游戲結束
2、守護星宿選:井
3、龍女選自信
4、有必要時請買道具加屬性。
12歲
去育幼堂增加親和、魅力,上舞蹈課增加魅力。
1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育幼堂
2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育幼堂
3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育幼堂
4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舞蹈課
5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舞蹈課
6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舞蹈課
7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舞蹈課
8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舞蹈課
9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舞蹈課(選舞林爭霸,會得第一)
10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舞蹈課
11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舞蹈課
12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舞蹈課(魅力已大於600)
13歲
1月 育幼堂 育幼堂 育幼堂(親和已大於600)
上禮儀課增加禮儀、交際、氣質,上書畫課增加繪畫、智力。
2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3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4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5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6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7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8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9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選京城之花,會得第一)
10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11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12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14歲
1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2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3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
4月 禮儀課 禮儀課 書畫課(禮儀及氣質已大於600)
上棋藝課增加自信、智力。
5月 書畫課 書畫課 棋藝課
6月 書畫課 書畫課 棋藝課
7月 書畫課 書畫課 棋藝課
8月 書畫課 書畫課 棋藝課
9月 書畫課 書畫課棋藝課(繪畫以大於500;選京城之花,會得第一)
10月 棋藝課 棋藝課 詩藝課
11月 棋藝課 棋藝課 詩藝課
12月 棋藝課 棋藝課 詩藝課
15歲
1月 棋藝課 棋藝課 詩藝課
2月 棋藝課 棋藝課 詩藝課
3月 棋藝課 棋藝課 詩藝課
4月 棋藝課 棋藝課 詩藝課
5月 棋藝課 棋藝課 詩藝課
6月 棋藝課 棋藝課 詩藝課
7月 棋藝課 棋藝課詩藝課(自信已大於650,沒到650請買銅鏡加自信)
上佛法課加道德
8月 詩藝課 詩藝課 佛法課
9月 詩藝課 詩藝課 佛法課(選京城之花,會得第一)
10月 詩藝課 詩藝課 佛法課
11月 詩藝課 詩藝課 佛法課
12月 詩藝課 詩藝課 佛法課(聲望已大於700)
16歲
1月 詩藝課 詩藝課 佛法課
2月 詩藝課 詩藝課 佛法課
3月 詩藝課 詩藝課 佛法課
4月 詩藝課 詩藝課佛法課(書法已大於600,沒到600請買習字帖加書法)
5月 佛法課 佛法課 文學課
6月 佛法課 佛法課 文學課(沒錢可去私塾)
7月 佛法課 佛法課 文學課
8月 佛法課 佛法課 文學課(文學已大於600)
9月 佛法課 佛法課 文學課(選京城之花,會得第一)
10月 佛法課 佛法課 文學課
11月 佛法課 佛法課 文學課
12月 佛法課 佛法課 文學課
17歲
1月 佛法課 佛法課 文學課(談吐已大於600)
2月 佛法課 佛法課 佛法課(道德已大於500)
3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屬性沒達標,可上課)
4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屬性已達標,可自己選擇)
5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6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7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8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9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選京城之花,會得第一)
10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11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旅遊度假
12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18歲
1月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旅遊度假
最後,你就可以成功了
H. 關於重陽節主題班會的設計 急啊
重陽節主題活動設計
一、設計思考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結合重陽節開展關於「尊老、敬老」的主題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在重陽節,孩子們通過與敬老院的老人們及自己的爺爺、奶奶們一起聯歡、登高等活動,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爺爺、奶奶等老人的關心和愛護,培養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質。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幼兒豐富以下經驗:①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又叫「老人節」。②爺爺、奶奶非常關心小朋友,我們也應該尊敬爺爺、奶奶。③每個小朋友對爺爺、奶奶表達愛意的方式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為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④重陽節有許多美妙的傳說、故事和詩詞。
二、各年齡段主題活動目標
年齡段
主要經驗
小班
(1)知道重陽節是爺爺、奶奶等老人的節日,體驗他們對自己的愛,激發尊敬他們的情感;
(2)在與爺爺、奶奶一起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相互關愛的溫暖和快樂
中班
(1)知道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老人的節日,初步了解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2)樂意參與重陽節的相關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老人們的關心和節日的祝賀;
(3)了解爺爺、奶奶對自己的愛,激發關愛老人的情感
大班
(1)通過調查、交流等活動,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和一些風俗習慣;
(2)積極參與敬老活動,大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老人們表達自己的關愛與尊敬之情;
(3)在訪問、對話中感受老人也需要關心和幫助,進一步激發關愛老人的情感
三、主題活動實施概況
年齡段
序號
活動名稱
主要涉及領域
組織形式
小
班
1
為爺爺、奶奶做臉譜
藝術
集體
2
欣賞童謠《小板凳,你莫歪》
語言
集體
3
找爺爺(奶奶)
藝術
集體
中
班
1
我為爺爺、奶奶做餃子
藝術
區域
2
奶奶,對不起
語言
分組
3
奶奶誇我孝順兒
語言
分組
4
給爺爺、奶奶敲敲背、捶捶腿
藝術
集體
5
我和爺爺、奶奶過重陽
綜合
集體
大
班
1
讓座
語言
分組
2
爺爺、奶奶的一天
語言
區域
3
爺爺、奶奶的好幫手
社會、語言
個別
4
製作重陽糕
健康
集體
四、各年齡段主題活動環境創設
小 班
中 班
大 班
班
級
環
境
(1)收集「我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照片布置教室;
(2)提供眼鏡、拐杖等材料讓幼兒學習扮演爺爺、奶奶,進行游戲;
(3)區域:泥塑「做重陽糕」;講講、說說「我的爺爺、奶奶」;
(4)游戲:《糕點小屋》
(1)班級主題環境布置:
①送給爺爺、奶奶的禮物,②和爺爺、奶奶說句悄悄話;
(2)區域: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為爺爺、奶奶做禮物;
(3)游戲:《帶爺爺、奶奶去旅遊》;
(4)語言角:提供有關敬老內容的圖書,供幼兒閱 讀、講述
(1)用有關活動的問題、資料、照片、繪畫作品等布置教室;
(2)區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重陽節的資料、為爺爺、奶奶做禮物
(3)美工角:提供各種材料供幼兒畫、剪、貼「我的爺爺、奶奶」;
(4)家長園地:請家長配合,鼓勵 幼兒在家裡幫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關愛老人的情感;
(5)游戲和節日相結合,發展游戲情節
五、主要教育活動方案
(一)小班
活動一:為爺爺、奶奶做臉譜
主要涉及領域:
藝術
活動目標:
1.嘗試在「臉譜上」正確擺放並粘貼五官。
2.知道抹適量的膠水進行粘貼。
3.體驗用自己製作的面具進行游戲的快樂。
活動准備:
1.事先剪好五官、胡須。
2.爺爺、奶奶的臉譜紙板每人一張、膠水、抹布等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欣賞教師戴上臉譜的表演,引起活動興趣。
2.學習製作臉譜的方法。(先找出相匹配的五官,然後擺放在臉譜上,最後粘貼)。
3.製作臉譜。(教師指導,觀察幼兒擺放五官表現爺爺、奶奶的臉部特徵,提醒幼兒抹適量的膠水進行粘貼。)
4.戴上臉譜,隨著音樂學爺爺、奶奶走路,體驗表演、游戲的快樂。
活動二:欣賞童謠《小板凳,你莫歪》
主要涉及領域:
語言
活動目標:
1.在觀看情景表演和參與表演的過程中理解、學習童謠。
2.愉快參與活動,體驗關心爺爺、奶奶的快樂。
活動准備:
大班幼兒排演情景劇。
活動過程:
1.觀看情景表演,理解童謠的內容。(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表演的內容進行討論,初步感知童謠的內容。)
2.完整地欣賞童謠,學念童謠。(教師在幼兒學念童謠的過程中,引導幼兒表現出童謠的節奏。)
3.扮演角色進行表演,進一步感受童謠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
4.創編童謠內容進行表演。
★指導語:我們還能為爺爺、奶奶做一些什麼事情?試著把它編進童謠里。
活動三:找爺爺(奶奶)
主要涉及領域:
藝術
活動目標:
1.熟悉旋律,嘗試隨音樂邀請同伴和自己共同舞蹈。
2.愉快地參與創編、表演等活動。
活動准備:
1.音樂磁帶。
2.幼兒會跳《找朋友》舞。
活動過程:
1.邊唱《好寶寶》歌曲,邊按節奏做捶背、揉肩等動作。
2.學習邀請舞《找爺爺(奶奶)》。
(1)聽音樂《找朋友》,邀請同伴跳邀請舞。
(2)學習邀請舞《找爺爺(奶奶)》。
①隨《找朋友》音樂改編歌詞、創變相應的舞蹈動作。
②師生共同演唱和表演。(啟發幼兒按歌詞內容表演,找到爺爺或奶奶後做捶背、揉肩等動作。)
3.復習歌曲《好娃娃》,能有感情地演唱和表演。
六、資料鏈接
1.知識資料。
農歷的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在《易經》中,將「九」定為陽數,所以,重九又叫「重陽」。九月初九又稱「重陽節」、「重九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遠的好時候。在古代,重陽節又被稱為「登高節」。登高、游園、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是重陽節活動的主要內容。王維在《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現了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佩茱萸草,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與自然的渾然一體,常常讓人想到長壽。因此,在今天,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敬老節」,民間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敬老活動,以祝願老人身體健康、生命長久。
2.教學資料。
(1)童謠。
小板凳,你莫歪
小板凳,你莫歪,我扶爺爺坐下來。
我為爺爺捶捶背,爺爺誇我好乖乖。
奶奶誇我孝順兒
小板凳,三條腿,我給奶奶嗑瓜子。
奶奶嫌我磕得臟,我給奶奶煮麵湯。
奶奶嫌我煮得硬,我給奶奶剝花生。
奶奶嫌我剝得慢,我給奶奶煮米飯。
大米飯,香噴噴,奶奶誇我真孝順。
(2)音樂。
①活動《找爺爺(奶奶)》參考歌曲《找朋友》進行改編,歌曲《找朋友》參見金波主編:《幼兒音樂游戲活動》,上海,上海出版社,1992年,第13頁。
②歌曲《給爺爺、奶奶敲敲背、捶捶腿》參見上海音樂出版社編:《音樂游戲王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年,第164頁。
I. 重陽節到了我們要搞一場聯誼會大家幫忙想想有哪些適合老年人的游戲
接唱革命歌曲。猜謎語,聊革命歷史。說革命事件接成語。下象棋。打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