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重陽節有關的文言文
「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西京雜記》版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權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西京雜記》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荊楚歲時記》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九日與鍾繇書》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重陽席上賦》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九日齊山登》
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九日登山》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九日登高》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採桑子·重陽》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九月十日即事》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九月九日玄》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沉醉東風》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九日》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九日》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九日》
2. 重陽節用古文怎麼寫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我想和你共度重陽節,我已備好了菊花酒、重陽糕,就等著你來了。
3. 文言文翻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庄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
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文言文翻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①每逢佳節倍思親。②
遙知兄弟登高處,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釋】
①異鄉:他鄉。
為:做。
異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親:加倍思念親人。
③遙知:這里是在遙遠的地方想像著的意思。
登高:古代風俗,重陽
節要登高,飲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認為九月九日登高時佩帶茱
萸,可以避邪。
【解析】
這是一首懷念親人的詩。當時作者才十七歲,一個人客居在外,重陽佳
節時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詩的大意說:我獨自一個人在他鄉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鄉,而每逢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像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詩本來是寫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並不直說自己如何想,偏說想像著兄弟們登高都在想念他。這就加深了詩的感情,讀來更加感人。「每逢佳節倍思親」,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5. 用古文寫一段關於重陽節的話
《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內。藏帝籍之收於神倉,容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6. 關於重陽節或菊花的古詩文
《重陽日上渚宮楊尚書》唐.李群玉
落帽台邊菊半黃,行人惆悵對重陽。
荊州一見桓宣武,為趁悲秋入帝鄉。
2.《重陽阻雨》唐.司空圖
重陽阻雨獨銜杯,移得山家菊未開。
猶勝登高閑望斷,孤煙殘照馬嘶回。
3.《重陽》元.王冕
重陽今日是,客邸忽凄愴。樹葉驚風墮,稀衣襲雨涼。
黃花銜古色,丹桂發天香。珍重東屯社,攜尊過草堂。題菊花
作者:黃巢8.3(739人評分)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菊花
作者:李商隱7.9(465人評分)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菊花
作者:唐寅8.0(463人評分)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菊花
作者:徐夤6.2(130人評分)
桓景登高事可尋,黃花開處綠畦深。消災辟惡君須采,冷露寒霜我自禁。籬物早榮還早謝,澗松同德復同心。陶公豈是居貧者,剩有東籬萬朵金。▼
尋菊花潭主人不遇
作者:孟浩然8.3(35人評分)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雞犬空在家。▼
撥不斷·菊花開
作者:馬致遠7.1(34人評分)
菊花開,正歸來。伴虎溪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在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哎,楚三閭休怪!▼
尋菊花潭主人不遇
作者:孟浩然8.0(14人評分)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雞犬空在家。▼
菊花新·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
作者:納蘭性德6.8(22人評分)
愁絕行人天易暮,行向鷓鴣聲里住。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吹度。有幾個征鴻,相伴也,送君南去。▼
嘆庭前甘菊花
作者:杜甫6.5(20人評分)
檐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7.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
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全文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白話文釋義: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
(7)重陽節古文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
2,賞析:「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8. 重陽節古詩
古時重陽聚友飲酒賦詩,曾經留下很多很多好詩,本文就來分享幾首在重陽節寫出來的好詩:
接下來一首詩就是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這首七言絕句寫詩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遠望所見所感,抒發濃濃的思歸的情懷。
9. 有誰知道重陽節的由來的麻煩要簡單易懂的,不要文言文。後面再來幾個關鍵詞好么謝謝!
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關鍵詞登高 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