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你仔細觀察下邊的漫畫《榜樣》,漫畫中的情景告訴我們 [ ] ①孝敬父母是中華
D |
B. 怎做好孝敬長輩的楷模
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敬,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地生活著。
C. 我是如何給孩子做孝道榜樣的兒子
所以說,父母不教孩子以孝道,正是父母最大的不慈。孩子在家不知尊敬孝養父母,成年後進入功利復雜的社會,極易變成一不仁不義的人。 父母給孩子生命並且竭力的去撫養孩子,哪怕只有一點點好吃的,也要先讓給孩子。自己卻捨不得吃一口。 不久前,發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更是讓人感動:瓦礫把母子埋在樓下,可是母親卻把孩子攬在身下,用她那血肉之軀擋住了無情的鋼筋水泥,用生命保護了孩子;在地震的廢墟中看到孩子飢渴,母親竟把自己的手咬破,讓孩子吸允……表現了偉大的母愛。 父母的一顆心全系在孩子身上,可以說當父母的日夜為孩子操勞。可是,許多孩子卻並不了解家長對自己的大愛,甚至有不懂事的孩子竟不知父母育兒的艱辛,以為自己享受是應該的。還有一些不知孝敬父母的子女,甚至打罵老人,實在是連禽獸都不如。 第一要以身作則 就是做給孩子看。孩子還很小時候你如冰箱一打開,拿了水果先給誰吃啊?假如我拿水果先給孩子吃,我現在就不能這樣說話了。父母影響大不大?大啊。我假如拿給我孩子吃了,那你的孩子從小很可能就自私自利了。拿給父母吃,也就是拿給他爺爺奶奶吃,孩子很習慣模仿。當他的身高跟他的的力量可以開冰箱的時候,拿出來先給誰吃啊?當然給爺爺給奶奶吃。 可是現在的家長買買一些好的水果,不是先給公公婆婆吃,還把它藏起來,這個一斤多少錢呀,公公婆婆去睡覺了,趕快出來,媽媽多愛你,買這個最貴的給你吃。你兒子吃得不亦樂乎,他一定會學得很像,他以後買水果給誰吃啊?人算不如天算,吃虧的是誰?你自己啊。你用自私的心教孩子,他學的就是自私;你用孝心教導他,他學的就是孝心。所以教孝道第一個是以身作則。 第二要夫妻配合教孝道。 很多家長一聽完便說,那他的老師不教我也沒辦法。人要找理由找借口,容不容易啊?容易啊。你想做的事只是一個決心,你不想做的事,一千個理由你都找得到,所以在家裡夫妻要配合教孝道 如某日你女兒跟她母親發了無名火,做父親跟的會對女兒講:「孩子啊,你可以不用孝順我,但是你不能不孝順你母親,你知道不知道你母親懷胎的時候吐成什麼樣子,你知不知道你母親在生產的時候叫成什麼樣子,痛得死去活來!」講得愈生動愈好,娓娓道來,你兒子聽到一半眼淚都掉下來了。母親也要跟孩子講,你父親長期以來工作有多辛勞,很多事都點點滴滴為你在計劃,你要把父親的存心跟用心,講給孩子去感受。夫妻配合,教好孩子孝行。 現在很多的媽媽還在孩子面前說:「你的爸爸怎樣……」,這樣好不好?犯了兵家大忌。父親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假如不存在了,你先生的自尊就下降了,他可能就自甘墮落,「連我兒子都瞧不起我,算了」。假如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愈祟高,孩子對他愈尊敬,他會想孩子都這么尊敬我,我應該要演一個值得讓他尊敬的榜樣出來。孩子對父親的尊敬,對一個男人來講,也是一個成長的動力啊,所以教孩子孝道很重要。 第三要親師配合 以前,當孩子第一天上學,做父母的第一句話:「在學校里要尊敬老師聽老師的話。」學生放學回家之前,老師也會對學生說:「回到家裡要孝順父母,幫助父母做家務。」父母懂得跟老師配合,你的孩子行為規范就變得特別快。所以諸位家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要診惜。尊敬老師,跟老師好好配合,相信孩子的轉變指日可待。可是現在的教師怎麼樣?我不敢恭維, 聽說現在學校裡面,家長跟老師送禮成了潛規則。不知是何時興起給教師送禮、聯絡感情這一規矩的。 我以為原來是班主任家訪主動向學生家長通報學生在校情況,如今是家長大張旗鼓到學校送禮加深與老師的感情。學校老師家中的事兒就是全班同學的事兒,這種團結、和諧氣氛空前高漲! 送禮造成的不良結果:你送了禮老師如沒收,自己心中的擔心會加劇;老師收了,雖有欣慰但更感覺這世態炎涼。 另外送禮對孩子的影響也甚大:老師收了我父母的東西,以後可以膽子更大一些,班主任應當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但我想終極的結果是,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送禮的習慣性思維,只要有關系、有利益,就能辦成事兒。現在的孩子之所以成熟的快,是他們接觸成人世界灰暗面要更多些。現在變成這樣,真是社會的悲哀,
D. 母慈兒孝家和睦孝順家風代代傳,我們該怎樣給孩子做榜樣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往往比學校教育重要,在家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有個錯誤的地方,那就是我覺得你要怎麼做,但是自己卻做不到,比如父母叫孩子吃飯不能看電視、玩手機,但是自己卻回在吃飯的時候拿出手機刷朋友圈或是回復消息。所以家庭教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以身作則,要想孩子做到,父母就必須給他們做一個好的榜樣。
現在的我們都是手機不離身,不管去哪都要帶上手機。經常有父母刷著手機,孩子走失或者是孩子亂跑發生交通事故的案例。在一次去拜訪親戚的過程中,我看到父母在沙發上玩手機,小孩子在地上玩玩具,並且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都是很敷衍的回答。作為父母,應該在閑暇時間多陪自己的孩子,手機里的東西都會過時,而對孩子的教育卻是有著終生影響的。
E.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啟蒙老師,你是如何做好這個榜樣的
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因為我們要想辦法盡可能的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對於孩子來說,老師和父母是兩個重要的角色,父母更是孩子一生的啟蒙老師,我是如何做好這個榜樣的呢?首先在學習上我會為孩子言傳身教,自己在事業上更努力,而且我會非常孝敬父母,接下來給大傢具體說明。3.父母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老師,我們一定要注重言傳身教。
很多家長只喜歡在語言上讓孩子好好學習,在語言上讓孩子孝敬老人,但其實自己就是一個不好好學習的人,這樣很難讓孩子做到,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注重言傳身教,只有這樣效果才會比較好。
總而言之,我認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啟蒙老師,為了給孩子做好好榜樣,我們在事業上非常的努力,其次,我們也是非常孝敬自己父母的,這樣一來孩子也變得既努力又孝順。
F. 心有榜樣的作文四百字孝敬老人
周六晚上,媽媽准備了糕點、蘋果、桂圓等禮品。我問這是去哪裡?媽媽笑回著說:「去夕陽紅老年答中心,看一位楊爺爺。」
我和媽媽走過隧道,沒一會兒就到了。媽媽上去敲門,說找楊爺爺。門衛叔叔很熱情地把我們帶到了娛樂室。我看見裡面有一台很大的電視機,前面排著很漂亮的椅子。有幾十位老人坐在那裡看電視。旁邊的一個房間里有幾張桌子,都有老人們在下棋、打牌等。我找到了楊爺爺,對他說:「楊爺爺,節日快樂!這是給您的禮物。」楊爺爺說:「謝謝!太客氣了。」「這是應該的。」這說。
我們說了一些家常話,然後,我說:「楊爺爺,我還要去看書,先回去了,再見!」
回家的路上,媽媽對我說:「佳佳,尊敬老人是一種美德,每個人都要老的,你也不小子,應該懂事了,以後要多孝敬老人,在節假日里多去看看楊爺爺,知道嗎?」我邊走邊回答著自己的決心……
G. 什麼樣的父母是我們心目中的榜樣! 什麼樣的兒女又是父母心中的驕傲啊 ! 我想做一個孝順的兒子!
不乏柔情;愛子女,又能嚴格執行紀律和公平原則。他們會更多地參與到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參與、影響、慈愛,大致上可以說是我們心目中的榜樣!
聽話.學習成績好.玩的時候不會太過.尊敬老人,疼愛比我們小的朋友.經常與父母聊天,做事認真等等都是父母心中的驕傲.
H. 為什麼有的父母沒有做好榜樣,但他們的的孩子卻還還很懂事理,很孝順
因為人是可以自我學習的啊
很多成功的人
家庭都不怎麼好
不好的環境
反而磨煉了自己
這就是因為逆境也出人才哦
I. 父母如何做好孝敬長輩的榜樣,孝是一切百善之首
所以我看到有的家庭,就是有些朋友,他想教他的小孩讀《弟子規》,但是到吃飯的飯桌上,外公、外婆還有父親、母親,都是往他小孩碗里邊夾菜,他自己都不知道做一個示範,示範一個孝敬。這樣的話,即使是把《弟子規》都背熟了,其實我覺得也沒有用處,因為父母沒有做到《弟子規》。 凈空老法師:對,不錯。 王魯湘先生: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其實我們是根本的把這些經典,和過去古聖先賢給我們寫的一些教訓,把它完全遺忘掉。比如現在很多我們這個年紀,甚至比我們還年輕一點做父母的人,你去問他,有幾個人讀過像《弟子規》、《三字經》,或是《孝經》?他沒讀過。接著如果你現在告訴他,你不要有偏見,我也不求你有別的東西,你就給我從頭到尾把它讀幾遍,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我給你解釋一下。我想只要一讀就開卷有益。 凈空老法師:不錯,不錯。 王魯湘先生:我們現在是無卷給他去讀,很多的人都根本不知道我們前人有《弟子規》這本書,他不知道;有《孝經》這本書,他不知道。所以實際上,你看那天我拿到《弟子規》,我這一看,其實《弟子規》真的寫得都是非常淺顯的東西,從最最我們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讓你做。比如剛剛你說到父母三代同堂吃飯,做父母的夾菜的時候,他不給老人夾,他給自己孩子夾,如果他讀過《弟子規》,不這么做了。 (應該先夾菜給爺爺奶奶外婆外公) 凈空老法師:不錯。 陳曉旭居士:問題他想給老人夾,老人還讓他給孩子夾,老人也要給孩子夾,就是溺愛。 凈空老法師:老人也不懂,為什麼?你真正愛的時候,你要教,父親對祖父母孝順讓他看,他就懂得了,他將來就會孝順父母。這是什麼?這都是像演戲一樣的。所以我這個年齡,我十歲離開家鄉,我們住農村裡頭。但是我們那個農村文風很盛,桐城派的,文風很盛,所以從小還學過這些東西。我記得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上私塾,我父親就跟老師表演,這是我們後來才曉得,那個時候完全不知道。進學堂(私塾),在祠堂,我們親戚的祠堂,現在祠堂都沒有了。祠堂我記得那個時候樹林,樹林也沒有了都變成廣地,都不見了。我父親帶著禮物,供養老師的,帶著一些禮物,先拜孔子的神位,「大成至聖先師之神位」,那字我都認識,我三歲父母就教我識字,所以三歲的時候就認識三百多字。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拜孔夫子。孔夫子牌位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禮。你想想看,我們六、七歲小孩看到這個,父母對老師這么尊敬,還會不聽話嗎?還敢不受教嗎?這是什麼?就是一次教什麼?教你尊師重道,不是講的,講沒有用,做給你看。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大禮,你要不好好的教他,你怎麼對得起人家。所以老師跟家庭是密切的合作,老師教我們怎樣孝順父母,父母教我們怎麼樣尊師重道,怎樣跟同學們相處,就教這些。兩個人互相教,才把你教好。 陳曉旭居士:所以沒有孝親就談不上尊師。 凈空老法師:談不上。 王魯湘先生:孝是一切百善之首。 凈空老法師:沒錯,是根。所以孝字,中國這個「孝」字它是個會意字,這個字跟大乘佛法完全相應,上面是個「老」,底下是個「子」,這沒有代溝。外國人代溝就不孝,就是什麼?這是一體,上面還有上面,後面還有後面,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它顯示這個。所以外國人不懂,你的祖先幾百年、幾千年你還祭祀他?他都不曉得為什麼,這中國人懂得。 王魯湘先生:我們說子孫子孫,子子孫孫,這個孫字也是個會意字。 凈空老法師:對,會意字, 王魯湘先生:一個子字,這邊是那個一串像繭一樣,無窮無盡的。 凈空老法師:不錯,無窮無盡。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讓你看了之後,你就會覺悟,你就會懂得,非常有意思,外國文字就沒有。 王魯湘先生:我們現在變成簡化字以後,這個孫字就變成子小了,一個子,一個小,跟原先那個意思沒有了。 凈空老法師:不錯。
J. 歷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