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韓國人很注重孝道嗎
是的,男生的話相差一歲就要很尊敬的叫哥哥的。。
『貳』 韓國男人是不是很孝順
在韓國,一個老人如果有兒子,卻去了養老院,這個兒子就別想在外面處事了。至於中國的那一套理由在韓國根本通不過。所以肯定的說,韓國男人比中國男人孝順!
『叄』 韓國人非常尊敬長輩嗎
是的,我們對長輩很尊重!不過中國北京也很好啊!我很喜歡!就是沒有永久簽證的! 中國人很好的,是好人!就是網上有人會罵韓國人!但是現實中,中國人很好的,超級有愛的!我喜歡他們!
『肆』 美國人。歐洲人以及日本韓國人是如何看待孝道已經如何看待那些不孝的人
一般文化來說,
美國人父母對孩子是以長者身份和朋友身份灌輸觀念。 這也形成 孩子18後對父母的依賴減少。但同時也要看孩子本身在外面社會的經歷來斷定他們對父母的態度。而父母當然會對孩子有牽掛。但知道要讓孩子獨立去,因為自己以前也是這樣過來的。在這階段的父母就會對(祖父母)產生共鳴與感激而變得更多交流,形成 18-29歲年輕的出去1年見一次,30歲+的對父母更孝義。
對不孝的 就一般會貿然君子的指責一番,指責完了該干什麼干什麼去。沒什麼的。
歐洲看是那個國家, 太多不同的了,有的會嚴重指責親戚里的排斥和不認同,有的就覺得你不孝是因為你嚮往自由 而你父母也應該體諒什麼的。
日本就和中國比較相似,但他們把孝道里 父親的孝敬被視為對家族姓權威的尊重和立世的根本。對母親的孝是對父母與家庭成員(兄弟姐妹)里的維系。對那些不尊重父母親的直接鄙視
『伍』 為什麼韓國人那麼有禮貌
韓國:禮貌教育從小抓起
初次和韓國人打交道時,發現他們無論大人小孩,在問候別人的時候一定會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後面帶微笑地問候。「韓國人為什麼會這么講禮貌?」「韓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這個好習慣的?」……這些問題直到兒子上了幼兒園,我才找到一些答案。
兒子初來韓國時剛滿2周歲。記得那時早上送兒子去幼兒園,一直要把他送到班級門口,每次老師一定要馬上迎上來和我們鞠躬問候。剛開始,兒子不懂得向老師問好,但在幼兒園生活幾天以後,他見到老師也會鞠躬問候了。每一次當我要離開時,老師還會要求兒子向我鞠躬道再見,在老師每天這樣的教育下,我也像進行了一次禮貌禮儀的學習。期末,兒子從幼兒園帶回來一張照片,是兒子接過園長頒發獎狀時的情景,只見兒子也是雙手接過獎狀並作鞠躬狀。老師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從小感受一點一滴的禮貌教育,這是韓國人講禮貌的原因之一。
另外,孩子的良好禮貌習慣養成和家長教育也是分不開的。有一次,我去一位韓國朋友家玩,她那15個月的兒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那位媽媽還是馬上叫他向我問候。那個小不點還真的模仿媽媽的動作向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可見,韓國父母對孩子的禮貌教育,從孩子懂事起,甚至是從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便滲透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並在生活點滴中不斷得到強化和鞏固。
得一本書上說:禮貌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個標准。幾年的韓國生活,我不敢說韓國人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但他們良好的禮貌禮儀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次和韓國人打交道時,發現他們無論大人小孩,在問候別人的時候一定會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後才是面帶微笑的問候。與人握手的時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時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在一些公眾場合的迎賓小姐,在向大家鞠躬的時候,一定是鞠躬後上身在下面停留幾秒鍾,然後才直起上身的姿勢。韓國人的問候無處不在,走在韓國,無論是在銀行,還是在醫院、百貨商店,你都能聽到他們親切的問候聲,感受到他們的良好禮貌。雖然只是一聲簡簡單單的問候,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被尊重和被關心的感覺,心情也會變得很愉快。
「韓國人怎麼會這么講禮貌?」「韓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這個好的習慣?」……這些問題一直盤旋在我的腦中,直到兒子上了幼兒園,我才找到一些答案。
兒子初來韓國時剛滿2周歲,對於韓國人的禮貌和語言一點不懂,但幾個月的幼兒園生活後,我卻看到了他身上可喜的變化。以前看見大人無動於衷的他,看見熟人會主動上前鞠躬問候了,遇到不認識的人,只要大人在一旁提醒,他也能上前鞠躬問候,「爺爺好!」「奶奶好!」「老師好!」「小哥哥好!」……才2歲的小人給人家鞠躬也是腰彎得很低,頭差不多快要碰到地上了,作為媽媽的我每每看到此情此景真是又高興又覺得好笑,不禁感嘆幼兒園老師教育作用之大了。
記得那時每天早上送兒子去幼兒園,是一直要把他送到班級門口,每次老師只要在,看見我們到來,一定是馬上迎上來,雙手握著放在小腹部,很正規的和我們鞠躬問候。剛開始,兒子不懂得和老師也要這樣問候,但幾天幼兒園生活後,他也能做到見到老師也象老師那樣問候了。每一次當我要離開時,老師還會要求兒子向我鞠躬道再見,在老師每天這樣的教育下,我也象進行了一次禮貌禮儀的學習。每一次,在幼兒園的走道里,無論遇到哪一位老師,認識的也好,不認識的也罷,她們都一定會主動和父母問候的:「媽媽,您早!」「媽媽,請慢走!」……她們良好的禮貌總讓我有些許的感動。我想老師課堂的教育固然是很重要,但老師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作用也一定是忽視不了的。
春節時小侄子小侄女見面,發現他們對長輩十分尊重,給他們禮物或者壓歲錢時,他們一定是雙手接過,鞠躬道謝的。後來,看見兒子從幼兒園帶來的照片,是兒子接過院長頒發的獎狀的情景,只見照片上的兒子也是雙手接過獎狀身體鞠躬狀的,覺得小孩子從小一點一滴禮貌教育的影響灌輸,也是他們韓國人能夠長大以後這么講禮貌的一個原因之一。
另外,我想孩子良好的禮貌習慣的養成和父母的教育也是分不開的。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和一位鄰居在電梯里碰見,當時她十歲的兒子也在一旁。我們大人互相問候後,只見鄰居馬上示意兒子向我問候,孩子很聽話,馬上向我鞠躬問候。路過門衛時,媽媽也不忘提示孩子向門衛叔叔問候,我注意到媽媽也是一同問候的。自那次後,那個孩子不管在哪裡看見我,都一定會主動和我鞠躬問候。不只是這個孩子,只要是認識我的孩子,一般都能主動或者在大人的提醒下,和我問候。還有一次去一位韓國朋友家玩,看見了她15個月的兒子,孩子當時還不會說話,但媽媽還是馬上叫他向我問候,只見那個小不點還真的模仿媽媽的動作和我鞠了一個躬。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韓國父母對孩子的禮貌教育,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從孩子懂事起、從孩子還不會說話之際,禮貌教育滲透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禮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得到強化和鞏固,難怪……
時常的,在電視、電台會有一些公益廣告,有教育孩子要孝順父母的,也有教育大家節約用水的,也有教育公司職員接電話的禮儀的……在這樣的一個社會大氛圍中,孩子每天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就如同我們古代的孟母三遷一樣,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作用之大也是不可忽視的吧。
總覺得,一種好的習慣的養成,不是靠一天兩天的突擊學習就可以學到的,而是要靠日積月累的反復強化、鞏固,才能形成一種習慣,相信禮貌教育也如此。
『陸』 韓國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三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不好意思,不合題,我不知道,也搜不到韓國人的,只能給你找了幾個中國人的,你看看吧
『柒』 韓國人的習俗和禁忌
一、韓國政府規定,韓國公民對國旗、國歌、國花必須敬重。在重要活動開始前播放國歌時,在場人員須起立。外國人在上述場所如表現過分怠慢,會被認為是對韓國和韓民族的不敬。
二、韓國立法在公共場所全面禁煙,吸煙需到指定地點,不能邊行走邊吸煙。
三、由於受儒教影響較深,尊敬長者、孝順父母、尊重老師是韓國全社會風俗,重視地位、輩分、老幼、男女之別。對地位高、輩分高的、年長者和男性都要表示尊重,說話要用尊稱,見面要先問候,同行時要讓路。
四、對師長和有身份的人,遞交物品時要用雙手,並躬身行禮。晚輩一般不在上級、長輩面前抽煙,不向其借火或接火。
五、進入韓國人住宅或韓餐廳時應脫鞋。在傳統韓餐廳用餐時,需要在地炕上席地盤腿用餐。盤腿時,絕對不能把雙腿伸直或叉開,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或侮辱人。
六、韓國人喜歡相互斟酒,不能自斟,年輕人要主動為長者斟酒。
七、韓國的重要節日有元旦(1月1日)、春節(陰歷正月初一)、獨立運動紀念日(3月1日)、佛誕日(陰歷四月初八)、顯忠日(6月6日)、制憲節(7月17日)、光復節(8月15日)、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開天節(10月3日)和聖誕節(12月25日)。
(7)韓國人孝順擴展閱讀:
韓國簡介:
1、大韓民國,簡稱「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韓民族,通用韓語, 首都為首爾。
2、韓國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14℃,年均降水量約1300-1500毫米。
三、韓國武裝力量正式名稱「大韓民國國軍」。韓國軍事武力的主要任務是國土防衛和特別是防禦朝鮮軍事威脅,但人道救援和災害救濟亦是其任務之一。
四、韓國非常注重科學技術的發展。據韓國科學技術企劃評價院(KISTEP)的調查顯示,韓國政府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居OECD國家榜首,預算規模排名第六。韓國的製造業與科技產業發達,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五、韓國主要旅遊點有首爾景福宮、德壽宮、昌慶宮、昌德宮、國立博物館、國立國樂院、世宗文化會館、湖岩美術館、南山塔、國立現代美術館、江華島、民俗村、板門店 、慶州、濟州島、雪岳山等。
『捌』 韓國人對長輩真的像韓劇里那麼孝順么
有可能,也不可能。
『玖』 看了一個韓劇,終於明白為什麼要講孝道了
我們韓國人收到受到孔子的影響
在韓國,孝順一直是普遍情緒。
『拾』 亞洲哪個國家對老人最孝順
當我們流連韓劇舞台,欲罷不能、欲說還休時,其中深深打動我們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濃濃的家庭氛圍,那種對長輩的尊重、對晚輩的教導,時時處處閃現在韓國人的家庭生活中,讓我們禁不住對韓國人的孝道文化感受頗深。韓國作為我國的近鄰,是受孔孟儒家孝道學說影響最深的亞洲國家。在韓國,90%的國民認為,行孝是家和萬事興的基礎,也是做人的美德。只有在家庭中盡孝,在工作上才能敬業,對國家才能盡忠。「孝道」作為儒學文化的基石,在韓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浸透在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韓國,不盡孝就被人瞧不起,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初聽此話,我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經過在韓國的一段親身體驗,的確感受到了「孝道」在韓國的歷史沉澱。 過年祭祖彰顯孝道 年俗是韓國人祭祖盡孝的最直接體現。每年春節期間,韓國也會出現「春節潮」。家中外出的人不管離家多遠,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茶禮」通常在正月初一的清晨舉行,儀式也頗為復雜。通常有「初獻」、「亞獻」、「終獻」三個祭祀形式,然後再由主祭者勸祖先和諸神進酒進食。待祖先諸神「酒足飯飽」後,祭祀祖先的供品才由全家享用,然後相互拜年。與中國人大為不同的是,韓國人拜年禮可是相當講究,不僅十分講排場,而且長幼有序,等級非常嚴格: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對成年晚輩,長者也會低頭彎腰答禮,以示敬意,對未成年晚輩雖免禮,但要給壓歲錢。平輩之間則是相互跪拜。除了給在世的老人拜年磕頭外,韓國家庭還要祭祀死去的親人,以盡其孝。我見到許多韓國家庭在祭祖後,都要帶上酒、菜,開車去郊外給先人上墳,盡管大雪皚皚,寒風刺骨,但盡孝卻一點也不受影響。 贍養父母長子承擔 韓國人之所以重視孝道,除歷史的積淀原因以外,從小就進行孝道的教育熏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韓國,不僅中小學的教育重視孝道文化,每到寒暑假,社區里也會舉辦「忠孝教育」講座,向孩子們宣傳「忠、孝、禮」等傳統倫理道德。所以,韓國人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種天經地義的神聖義務,一種必備的美德。在贍養父母方面,韓國自古就有由長子負責贍養的規矩,約定俗成,流傳至今。如果長子先於老人去世,則老人由次子贍養,以此類推。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仍有60%的韓國人認為父母應由長子負責贍養,而中國只有28%的人認可。 過去,長子在贍養父母時,父母都和長子一家住在一起,所以四世同堂的家庭在韓國隨處可見。如今時過境遷,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種幾代共居的大家庭正日益減少,父母的贍養費也多不再由長子負責,而是實行子女均攤,但長子仍起著「召集和組織」的作用。對於韓國人的孝道,筆者從本社區鄰居的言行上,就有所領會。鄰居中有一戶姓「梁」的人家,共有兄妹四人,長子是社區中公認的大孝子,他是個企業家,目前他與父母雖不同住,但在贍養問題上,可一點也不含糊。每年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他都要招呼弟妹給父母請安、送禮,平時則常到父母家幫助干一些家務。春秋天氣好的時候,還要帶父母出去郊遊。有一年,梁先生在中國考察,正趕上春節。雖然公務繁忙,又遠距千里,他仍然買了機票在正月初一趕回漢城,召集全家給父母拜年。梁先生認為:「花些錢是小事,但盡孝是大事。我作為長子就要給弟妹們做個好榜樣。」他還透露說:「他公司中有一位姓金的同事,也是家中的長子,娶了媳婦忘了父母,鄰居背後指責他是『不孝之子』。這個人原本挺能乾的,公司總部准備提拔他為課長,後來公司里聽聞他對父母盡孝不夠,怕此事傳到社會上影響公司的聲譽,乾脆把他辭退了。」韓國人認為,一個國家公務員如果不孝敬父母,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大,業績有多顯著,也很難得到提拔重用。因此,人們都把給父母行孝與為國家盡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形成了輿論的壓力。 男人舊習 婆媳不和 眾所周知,韓國男人通常不下廚,有一種「君子遠離庖廚」的舊習,而這種舊習又常常受到公婆的默認,並因此導致許多兒媳婦與公婆的不和。韓國婦女一般結婚後都辭職回家,當上地道的「家庭主婦」。例如,每逢春節、中秋節,家庭主婦都得幾天幾夜圍著鍋台轉,累得腰酸背痛,而丈夫卻一點忙也幫不上。此時,如果兒媳稍有怨言,婆媳就會碰出不和的火花。但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許多年輕女性結婚後仍繼續工作,丈夫下廚已不再是丟面子的事情了。 「孝道」產品 企業賺錢 由於韓國舉國上下重視「孝道」,在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花樣繁多的「孝道」產品,這也是韓國孝道的一大特色。每逢重大節日,韓國廠商都爭先推出孝敬老人和父母的產品。其中最受歡迎也最暢銷的是無公害的保健食品。西瓜經特殊處理,上面隱約出現一個「喜」字;一套精美的點心盒上印著一個「孝」字等等。為表彰企業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韓國還設立了「孝子」企業獎。 總之,「東方的儒教文明」,在韓國可以說無處不在。有一份民意調查,問:「東方的儒教文明能成為現代社會普遍認同的指導理念嗎?」被調查的韓國人贊成的比例高達90%。由此也就不會奇怪現代韓國人為何仍如此恪守「孝道」,為何如此堅守及時行孝的倫理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