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律有規定女婿應該孝敬岳父岳母或兒媳應該孝敬公婆嗎
法律上沒有規定需要孝敬,但是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義務,子女的配偶,對於父母有協助子女贍養的義務。
『貳』 我覺得兒媳婦不用很孝敬公婆,只要尊敬他們就行了,還是得多想著自己的父母,畢竟他們才最愛我們的,公婆
因為不是親生的,所以永遠不會像自己父母那樣,但是並不能說明內就不孝敬。自己容的父母有時候可以不太做面子工程,但是公婆就要做足,因為還有很多人盯著你看你做的好不好。就拿生日來說,自己父母可以不買蛋糕,但公婆生日一定要記得買。有些東西是不可明說的,但是卻都得那麼做。如果自己手頭緊,父母的養老錢可以晚給,但是公婆的就得按時給。不管什麼時候,記得他們也是自己的父母就好了,畢竟他們養育了和自己共度一生的人。
『叄』 孝敬公婆的兒媳用什麼詞來形容
賢媳
『肆』 老人想得到兒媳的孝順,在月子時,要有哪些動作
相信大多數的女人,在結婚的時候,也曾憧憬家人和和美美的小幸福,但在開始柴米油鹽的生活之後,一切小小的細節都可能引發心理的芥蒂,從而讓家裡的關系直轉直下。
俗話說的好“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在婆媳的關系裡,沒有誰一定要為誰去付出,因為這是情分,而不是本分,但要想維持好家庭關系,主動的付出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個世界,只有懂得將心比心,才能同心協力,共建美滿的家。
『伍』 妻子家拆遷分了三套房我要一套給我爸媽養老用過分嗎兒媳孝順公婆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不然娶妻有什麼用
過分了,過分了,過分了。
『陸』 歷史上最孝順的兒媳是誰
唐夫人
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咸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柒』 歷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捌』 要兒媳一個人帶孩子,要她經濟獨立,公婆沒業務帶孫子,她沒生我,沒出錢養我,我是不是也不用孝敬
你很不孝敬,老人沒有義務給你看孩子。要幫你是老人的心思,你應該感激不盡,不幫你,你也不能有啥怨言。
『玖』 做兒媳的必須孝順父母嗎,可是他對我家人也不好
做兒媳孝順父母是做小輩應盡的義務,不管是父母或是婆婆都是應該去盡自己的力量去回為他們做點什麼答,孝順是自古以來形成的種美德,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以後你的子女以會放你,到你老的時侯他們以象你一樣不孝順你心裡是什麼味,所為兒女在生活中跟你學到了不該學的東西,所以我必須給兒女一個好榜樣,讓子女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知到遵敬老人熱愛小朋友,當他成人的時候一定是個人品好工作上進的好青年,你說對嗎,
『拾』 兒媳孝敬母親協議
這個我個人認為不需要寫協議,如果兒媳有孝心的,不寫協議也會孝順,否則寫的再好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