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吃年夜飯
團圓飯也叫年夜飯,簡單的來說就是在除夕大家聚在一起擺一桌豐盛的晚餐,一邊吃吃喝喝一邊交流情感,表面上看它是一種飲食活動,其實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的「吃」的范疇,而上升為一種文化娛樂與精神審美活動。確切地說,團圓飯是過年中人們藉助飲食活動來表達華夏民族群體文化心理的一種方式,它承載的是數千年中國人「年文化」的文明積淀與文化蘊涵。
吃是人們維系感情的一種重要方式,人們見面時問候的第一句問候語通常就是:「吃了嗎?」。幾乎每個重要節日都和吃息息相關,端午節要吃、中秋節要吃、重陽節要吃、連二十四節氣都要吃,更別提聚會吃、結婚吃、生日吃、孩子考取大學吃、找到好工作還是吃……總而言之,只要有喜事,大部分人選擇的慶祝方式保准就是吃,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除夕,當然也不例外。
㈡ 蒙古族有哪些重大節日
1、馬奶節
馬奶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以喝馬奶酒為主。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蒙古民族牧養五畜和擠取乳汁加工各種奶食品,是他們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內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飲食來源,所以每年開始擠新奶時都要進行一定的儀式,並進行聚會慶祝,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馬奶節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2、白節
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的親友、家長拜年。
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3、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今天,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
4、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
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5、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
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製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㈢ 我如何向村民開口要錢為老人舉辦一次重陽節聚餐
最好還是別向村民開口要錢,如果想舉辦老人聚餐,自己可以出錢聚餐,自己經費不足就不要舉辦了,現在也不適合聚餐,向人要錢是很討嫌的行為,能不開口還是不要開口的好。
㈣ 國有企業九九重陽節聚餐財務可以支出嗎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㈤ 周立波重陽節邀請老人聚餐,這是他為了洗白自己形象嗎
周立波實際上是挖了自己的墳墓埋葬了自己。他從「海派清口」起步,抓住了上海人的「痛處」,講的是只有上海人能聽懂的當地方言俚語,以及家常話。
而且在周立波出事以後,還是非常的高調,周立波以前就有過很多的黑料,但是低調、自律、謙遜這三個詞他似乎從來沒有學過,周立波重陽節邀請老人聚餐,有可能他為了洗白自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