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所有的孔子關於孝順的名言!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能輕松做到這些,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於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麼去區別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邊替他們高興,一邊擔憂
4、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於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意在做孝子的應該體諒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讓父母擔憂)
註: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
Ⅱ 孔子曾說過孝敬父母要做到三點,是哪三點
孝經中有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士之孝和庶民之孝。論語中有三個層次,分別是四個不同的人問一是疾病時,謹慎伺候二是敬,三是色難,還有一個是無違,就是要順從。
Ⅲ 孝敬孔子的故事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教誨孔子在他的《弟子規》中詳述了如何孝敬父母,這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仁義,善良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好人,待人接物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愛護子女,他的心是無私的。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聽到,無論是在文學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中,時常有這樣報怨父母的:「為什麼生我?」其實,正如人們講的「善惡輪報」,人的不幸都是因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後來遭遇不幸,以償還以前做壞事時欠下的債。以惡相報,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磨難。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禮規,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會非常協調。
Ⅳ 孔子的名言關於孝順的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死了,要以禮安葬,並且按禮儀祭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關心父母的病痛是講求孝道之關鍵。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經常在父母面前盡些孝心。
Ⅳ 孔子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孔子的學生曾參,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鋤斷了。他的父親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地抽打了他。
曾參默默承受著,不躲不閃。
其父卻越打越氣,直到曾參倒在地上,昏過去。
曾參很久才蘇醒過來,醒來以後,他馬上站起來,對父親說:「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害得父親大人不得不用大棒來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親您沒累著吧?」
他回到自己的房間後,還拿起琴邊彈邊大聲唱歌,以此讓他父親知道,他身體沒事,好讓父親寬心、放心。
這個曾參,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但是,孔子聽到這事後,是什麼態度呢?
孔老夫子發怒了。他告訴弟子們說:「曾參來時,不準他進來見我!」曾參糊塗了,也很委屈:「老師您不是教導我們要孝順嗎?為什麼我這樣孝順,您還生氣呢?」
他請求孔子接見。他要問問老師。
孔子告訴他,從前有個瞽叟,他的兒子叫舜。瞽叟要使喚舜時,舜總是在身旁。瞽叟發怒要殺掉舜時,卻總也找不到這個孝順兒子了。平時,瞽叟用小木棍打他,他就忍受著;瞽叟一旦拿大棒子揍他,他就馬上逃走。
你以為舜是怕死而違抗父命嗎?你以為他是不孝嗎?正因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才使得他的父親沒有因為打死了兒子而犯下不慈的罪過,而他自己也沒有喪失那拳拳孝心啊!
你呢?拿身體去承受父親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沒有想過,你一旦被打死了,不就是讓你父親陷於不義之地嗎?不是要讓你父親承受喪子之痛嗎?不是要讓你父親因為親手打死兒子而悔恨終生嗎?還有比這更大的不孝嗎?
一番話,讓曾參醍醐灌頂,冷汗涔涔。
我們看孔子的這個故事,便知道,後來《二十四孝圖》中的那些極端的孝道,像王祥卧冰求鯉,郭巨埋兒奉母,庾黔婁嘗糞憂心,等等,一定為孔子所反對,因為孔子堅決反對用極端的手段去實現道德標准。用極端的手段去實行道德規范,本身即為不道德,並且會引起更大的不道德。
Ⅵ 關於孝順的孔子名言有哪些
關於孝順的孔子名言有: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Ⅶ 孔子:孝敬父母什麼最難
於丹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兒女有錢了很容易做到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最難做到內的就是不給容父母臉色看。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們說過,孝敬父母什麼最難,是「色難」,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最難。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曾經聽到老人聊天,大家最有共鳴的是,子女只知道給父母好吃好喝、給錢花,卻很少有時間陪伴父母,和父母做心靈上的溝通。而且大多時候匆匆來看望一次,也是說不了幾句話。有時父母想和兒女嘮叨嘮叨,做子女的沒聽幾句就不耐煩了,更有甚者連個好臉色也不給父母……千萬不能小看這種現象。 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Ⅷ 孔子孝敬父母的故事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教誨孔子在他的《弟子規》中詳述了如何孝敬父母,這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仁義,善良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好人,待人接物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愛護子女,他的心是無私的。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聽到,無論是在文學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中,時常有這樣報怨父母的:「為什麼生我?」其實,正如人們講的「善惡輪報」,人的不幸都是因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後來遭遇不幸,以償還以前做壞事時欠下的債。以惡相報,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磨難。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禮規,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會非常協調。
孔子在對其弟子的教誨中講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對待父母,父母有不對時,如何恰當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說: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准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