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重陽節 思念親人的古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謝新恩》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貳』 重陽節的時候,你可以用什麼,什麼這兩句詩來表達你對親人或朋友的思念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17歲的時候去西安求取功名,那年的重陽節,他在一家客棧里,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思鄉名篇.詩歌把自己獨自一人漂泊他鄉的傷感樸素地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遠方親人的懸想來反襯自己的思鄉情懷,語言淺白而情感深厚,道出了人人共有而不能表達的普遍感受.
『叄』 重陽節對已故的父親思念的詩句
欲斷魂,難斷魂,鏡若水月不染塵,風亂琴心焚。怕傷神,偏傷神,流雲不解舊事痕,故人是路人。先人愁奈何橋上雨茫茫,先人歸園行匆匆。只思兒女可無恙,夢回故里看村莊。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肆』 重陽節思念已故親人的說說
1、躺在床上聽著舒適的音樂不知不覺的睡著了。在夢中回到了那熟悉的村莊,熟悉的莊院還有那更熟悉的背影,外婆我想你啦。
2、歲月更疊,親人的思念,追隨光影的流轉,無數次地拉長,再拉長,長長的,如廣寒宮一般遙遠。
3、雖然如今只剩下孤獨的母親一人,我仍不能每日陪伴在她身邊,為了理想和生活,我如前一樣,仍在漂泊著,在漂泊的日子裡,思念著我的母親,如同母親在家鄉每日都在思念著我一樣。
4、失去方知珍惜。陰陽兩隔的世界,殘酷而無奈。希望那些父母還健在的人們,找點時間常回家看看,最大限度盡到做兒女的職責。
5、親人的容貌依稀還在眼前,親人的笑聲宛如還在耳邊,空氣里似乎還彌漫著熟悉的氣息,但親人的生命卻已遠離,化作了塵土,化作了我們一腔濃濃的思念!有多少遺憾存於心頭,有多少願望還來不及實現?
『伍』 1.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的( )這句詩來表達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來表達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5)重陽節的思念擴展閱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陸』 重陽節對逝老人的思念
放學後,我獨自一人騎著自行車,在華燈初上的街道旁的林蔭道穿梭。夜,很靜,路邊的燈光斜斜地織下來,細碎的穿過零落的樹葉,在我的眼睛裡投下斑斑駁駁的閃亮。蕭瑟的秋風吹過,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秋的氣息,惟獨少了翻耕了的土地和到花的芳香。
一片秋葉跳著像蝴蝶樣絕美的舞蹈,將落在我的車籃里。我從車籃里拿出這片早落的黃葉,看著它心理覺得有點凄涼,不禁回想起往年的重陽。
以前重陽的時候,我,爺爺,奶奶等一家人都會去登山,累了就坐在路邊的石頭上休息一下,然後再繼續未完的登山之旅。有時,我是在走不動了,就哭著要奶奶背我。即使上山的時候,我們覺得很辛苦,筋疲力盡;可當我們站在山頂飽覽壯麗的山色時,頓時所有的辛苦都被拋諸腦後,感覺神清氣爽。天上,山上,到處都是秋天的身影。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秋的氣息,我們的心情也如秋日的碧空一樣空闊明朗。
不久,我們沐浴者秋風下山了,那時的野菊花漫山遍野睜開的爛漫。我下山的時候總要采上一大把,拿回家插在花瓶里。碎碎重陽,今又重陽。而此時的我呢,卻遠離家鄉,不能與爺爺奶奶一起登山採菊叻,一想到這里,嚴重不禁閃著晶瑩的淚花。
(6)重陽節的思念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柒』 重陽節寫思念海外華人的一首詩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意思是:重陽佳節,菊花開得極盛極美,我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染得滿身花香,這樣好的景色,這樣好的時光,你不在我身邊,又有什麼意思呢,不過是徒增傷感與憔悴罷了。
《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宋 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意思是:自從分別後,你便音訊全無,我也不知你如今身在何方,安好與否,想來這些聽著深夜裡風吹竹葉蕭蕭不停,千聲萬聲都是別愁離恨,還是睡吧,說不定能在夢中與你相見,誰知道夢沒有做成燈芯又燃盡。
現代詩(作者不祥)
一夕高樓月,萬里故園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露從人夜白,月最故鄉明。
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以上供參考。
『捌』 重陽節對已逝親人思念的句子
1、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3) 凄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清)-《虞美人》
4)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啟超(清)-《台灣竹枝詞》
5) 一種相思,兩處閑情,在無數個想你的日日夜夜,魂牽夢縈;一種情緣,兩種相思,思念和激情並肩戰斗。憂心如酲的我,囅然而笑,忘乎了所以,徜徉在美麗的西雙湖畔,拉著你的手,彳亍而行。
6) 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恐傷慈母意,暗向枕邊流。
7) 一夜的雨,一夜的你,都在失眠人的心裡,點點滴滴,猶如芒刺,一觸碰,便陣陣痛惜;雨敲的窗,雨敲的你,都在黑夜間的空隙,飄飄盪盪,彷彿回憶,一念起,就冷冷相離。
8) 想起了母親,志向消沉的我就會意氣風發;想起了母親,虛度年華的我就會豪情萬丈;想起了母親,羈旅漂泊的遊子就會萌發起回家的心願;想起了母親,彷徨無依的心靈就找到了棲息的家園。
9) 我們對親人的思念是永不會停止的,而思念卻是多種的,阿婆的傷痛,媽媽的文字,我的小女兒情緒,不管怎樣,已故的親人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
10) 我回到兒時的記憶,滿山的杜鵑花開的很艷麗,奶奶會帶我去摘茶葉。每一顆嫩綠的茶尖,美的很純粹。奶奶小心翼翼的放進布袋裡,回家給我做茶葉餅。1
『玖』 九九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詩
《九月抄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
《折桂令·九日》
元·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這首小令既寫「重陽」的美好,更寫了遊子的愁腸。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同時萬物也開始蕭疏。大雁南歸,更易引發遊子思鄉。秋野豐美多姿,而秋景卻最令遊子淚下神傷,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
『拾』 重陽節是幹嘛的,思念故人的嗎
重陽節來,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自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