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有哪些呢
可以參考二十四孝故事。下面選幾個供參考。
1.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㈡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㈢ 你知道古代孝順父母的故事嗎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韓信報分食之恩
《史記》說,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黃香溫席
在中國的古書上,有"香九齡,能溫席"的記載。講的是我國古代"黃香溫席"的故事。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竄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香兒,香兒。"
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
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扇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張良拾鞋
張良是我國古代兩漢初期的一位大臣,年少時曾在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居住。
有一天,張良閑來無事,便信步出遊。當他走到下邳橋的時候,看見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站立在橋頭,老人的衣著打扮像一個貧苦的人,似乎在等待什麼人的到來。張良走過老人身邊時,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脫落,掉在橋下,然後指著張良說:"孩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上來。"
聽著這無禮的要求,張一股怒火直往上竄,想:"我與你一點不認識,憑什麼要我給你拾鞋?"但當他想到老人年歲已大,身體不靈便,下僑取鞋有困難時,便強壓著怒火,到橋下為老人取來了鞋子。看著張良拿著鞋子走上橋來,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腳,對張良說:"把鞋給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於是,張良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老人看著張良哈哈大笑,一句話沒說,轉身而去。老人奇怪的行為,使張良大吃一驚,他看著老人去的身影,一點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誰知,過了一會兒,老人又回來了,說:"你這孩子,還值得我來教導,你在五天後天剛亮時,到這兒來等我。"張良對老人的行為雖然感到奇怪但還是恭敬地跪下來說:"是!"五天後,天剛蒙蒙亮,張良急急忙忙向下邳橋趕去,誰知老人已早已等候在那裡了。老人生氣地說:"和老人相約,反而比老人晚到,這怎麼能行呢?過五天你早點來等我!"說完,就走了。又過了五天,天還未亮,張良早早起了床,向下邳橋奔去。老人又已等候在那裡了。老人大怒,說"怎麼又遲到了?過五天再早一點兒來!"又過了五天。張良想:"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遲到了。"
於是,半夜時分已等候在橋頭了。過了一會兒老人步履蹣中山地走了。張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見張良早早來了,露出了笑容,說:"年輕人就應該如此!"他拿出一卷書說:"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的年輕人來傳授,現在我把它傳給你!讀了它,你就會有遠大的謀略,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
張良深深謝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回去以後,張良反復誦讀,認真體會,增長了不少的才智。後來,張良協助劉邦開創了漢朝,立了大功勞,在歷史上留下了"張良拾鞋"這一段佳話。
中國古代孝順故事:庾道愍萬里尋母
庾道愍是南朝時候的人。在他還不會走路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剩下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偏偏禍不單行,道愍剛兩歲,他的家鄉暴發了一場洪水,無情的波濤捲走了他的母親。從此,年幼的道愍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
好心的鄰居們輪流把他接到家中,今天你給一碗飯,明天我送一件衣,好不容易才把道愍養大。道愍慢慢地懂事了,他看到別的孩子都有父有母,心裡很羨慕,就向叔叔嬸嬸們打聽自己的父母。鄰居們覺得道愍應該知道自己的身世了,就好心地對他說:"你爹早就死了,你娘也在若干年以前被大水沖走了,恐怕也早巳不在人世了。"道愍聽了心裡很難過,但是他還存有一線希望:母親很有可能在某個地方教人救了起來,現在仍然恬著。
這個想法,常常使道愍激動得睡不著覺。他從早到晚在外面跑,逢人就打聽母親的下落,也不管人家認不認得他。沒事的時候,就獃獃地站在村口的大樹下,眼巴巴地望著大路,盼望著母親能夠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鄉親們覺得他變得有些瘋瘋癲癲的,但是都可憐他的身世,沒有人笑話他。
老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有一天,一位年年往南方販布的鄰居跑來告訴道愍,說他曾經在交州(在今越南的河內)的一個集市上見到過一位婦女,長得像道愍的母親。只是當時集市上相當擁擠,他還沒顧上搭話,就再也看不到那位婦女的身影了,道愍聽了這一消息,心裡忽然產生了一種異樣的感覺,幾乎立刻就有了肯定的答案:那位出現在集市上的婦女一定就是自己的母親。他暗暗地下定決心:長大以後,一定要到交州去尋找母親。
25歲的時候,鄉親們推舉道愍到官府中任職。別人都希望在家鄉的附近找個差事,道愍卻表示願意到外地去做官,並主動要求到廣州綏寧府(今廣東增城)擔任副將。當時,兩廣一帶還是所謂的"南方荒蠻之區",一聽有人願意到那裡去任職,官府當然高興,立刻就答應了道愍的請求。
道愍滿懷希望地踏上了南下的旅途。可是,等他到了綏寧以後,他才知道從綏寧到交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兩年以後,道愍放棄了升職的機會,辭去了官職,帶著所有的積蓄,繼續往南行進。經過長途跋涉,越過了於山萬水,道愍終於到達了交州,並很快地找到了鄰人所說的那處集市。他四處打聽,幾乎問遍了集市上所有的店鋪,始終沒有人為他提供確切的消息。後來,道愍就到集市附近的幾個村子裡打聽。打聽來打聽去,一年過去了,道愍卻一點收獲也沒有。急得他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嘴上起了好幾個大泡。他就像瘋了一樣,看見人就問"你見過我母親嗎?你見過我母親嗎?……"甚至一碰到四五十歲的婦女就湊近了端詳人家的臉,為此他挨了好幾次打。盡管如此,道愍也從未喪失信心。始終尋覓母親的蹤跡。
一天,道愍正在趕路,忽然下起了大雨,他急忙躲進一個山洞避雨。他剛進山洞.就看到遠處有-位老婦人背著一大捆柴禾艱難地朝山洞走來。道愍急忙跑出去,把她扶進了山洞,並幫她卸下背上的柴禾。就在這時,道愍忽然感覺到他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認識這位老婦人,兒時的記憶就像被點著了的火把一樣在他的腦海中燃燒起來,越燒越亮。他再也憋不住了,突然問道:"老媽媽,你是不是庾道愍的母親?',老婦人一聽,像是吃了一驚,她急切地說:"年輕人,我好像沒聽清楚,請你再說一遍"道憋連忙又問了-遍。這時,老婦的臉上露出了又驚又喜的神情,她注視著這個面色黎黑、風塵僕僕的年輕人,使勁點子點頭說:"我正是庾道愍母親.你是……?"道愍一聽,"撲通"-聲跪倒在地,一邊流淚一邊說:"娘啊,我就是道愍啊!我總算把娘找到了!說完,母子二人抱頭痛哭。過了一段時間,母子二人停住了哭聲。
這時,外面的雨也停了。 母親把道愍帶到自己所住的草棚里,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原來,母親落水以後,並沒有獲救.而是自己抓住了一顆大樹,在洪水中漂了一天一夜,才設法爬到了岸上。上岸以後自己也搞不清東南西北,就一直朝著乾燥的地方走。
想著等洪水退去之後再設法回家。沒有料到,上岸後不久就碰到了一夥趁火打劫的強盜,他們把道愍的母親和另外幾個年輕婦女綁架到了交州,准備把她們賣到妓院里,牟取不義之財。道愍的母親悄悄地磨斷了手上的繩索,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逃了出來,一直逃到現在住的地方。她先是靠乞討度日,後來就自己動手開了一塊荒地,向村民們借了些種子,靠種莊稼來養活自己。開始的時候,她非常思念失落在家鄉的孩子,總想回去找他。
後來聽說,交州與鄢陵相距近萬里,根本走不回去,也就慢慢地死了心,准備就老死在這里。兒子的突然出現,使她高興得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生怕自己又實在白日做夢。
道愍聽完了母親的述說,真是又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他終於找到了失散巳久的母親,難過的是那場可惡的洪水讓母子二人都吃了那麼多的苦。不久以後,懷著滿腔的喜悅,道愍陪同母親一起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從此過上了幸福、安定的日子。
中國古代孝順故事:漢文帝侍母
漢文帝劉恆,他就以孝聞名。母親生病了,他一邊要處理里里外外的國家大事,一邊還要陪著母親。
吃葯的時候,他總是自己先嘗,然後再端給母親;母親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沒有離開,一直在母親身邊照顧。
智慧小語:作為一個人,應該重視孝順父母,平時對父母照顧很重要。
當他們生病了,需要安慰時,哪怕是一句體貼的話,也會讓他們很開心。
我們需要一種愛的教育,而這種愛,要在每個人心中生起來。
中國古代孝順故事: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里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么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㈣ 古代孝敬父母的經典成語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經典成語故事有:湧泉躍鯉、乳姑不怠、哭竹生筍、棄官尋母、嘗糞憂心。
一、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四、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去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五、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㈤ 古代關於孝的故事
一、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
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
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
二、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剛剛九歲,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的帳子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使蚊蟲避開;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三、鹿乳奉親
周剡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四、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當,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五、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㈥ 古代關於孝敬父母長輩的故事
★孝感動天
三皇五帝的虞朝(音如,遠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帝王舜(音信)本是個普通平民,父親瞽叟(瞽:音鼓,盲眼.叟:音手,老者.)是個瞎子,且品性固執,不懂禮儀.舜母早逝,瞽叟再娶,後母刁頑,常作惡言,並唆使舜父欲殺舜.後母生子名象,為人傲慢,亦對舜仇視.但是舜仍然對父母很孝順,對弟弟很友愛,設法避免禍害,但卻毫不怨恨,並承擔全家的勞動工作,常在歷山耕種.因為舜的孝行這麼難得,感動了上天,致使他耕種的時候,有象出來協助,有鳥幫他鋤草.
舜二十歲的時候,他的事跡已傳播很遠,到他三十歲的時候,當時的領袖帝堯為找尋替任的接班人而問計於四岳(四時之官),四岳一齊推薦了舜.於是帝堯決定深入對舜進行考察,便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又命九個兒子和舜一起工作,觀察他對內對外的為人.
舜成親後,要求妻子孝敬公婆,盡媳婦之道,關照弟弟,盡嫂嫂的本分,不可以因妻子的高貴出身而破壞家庭的規矩.舜對堯的九個兒子要求也很嚴格,一點也不遷就,使他們為人更敦厚謹慎,事事心存尊敬的態度.
舜在歷山耕作,由於和氣謙讓,同他一起開荒種地的人受到感染,變得能夠互讓,和洽相處,田界也不計較.舜去雷澤釣魚,那裡的人慢慢都能放下爭執, 互敬互讓.舜在河邊造陶器,仔細認真,不合格就重做,那些馬虎的人見了,感到慚愧,跟著漸漸也就做得精緻了.舜的品德在大家中產生很大感召力,人們都願意親近他.他住的地方本來很偏僻,但一年後就變成村落,兩年成了邑,三年成了都.
帝堯於是很賞識舜,獎賞給他高級衣料做的衣服,一架名貴的琴,一群牛羊,又為他修建了糧倉.舜的父親,後母和弟弟象看到,很為妒忌,一心暗害他,占為己有.瞽叟叫舜去清潔糧倉那高高的上蓋,然後暗中縱火,要燒死他.幸得娥皇,女英預先給舜准備了竹笠,一手一個張開如鳥的翅膀,乘風飄下而不死. 瞽叟又與象設計讓舜修井,然後推下沙泥土塊活埋他,得手之後三個人瓜分舜的財產,象要琴和舜的兩個妻子,而牛羊衣物糧倉歸瞽叟及後母.幸舜在兩個妻子安排下,預先在井旁鑿開一洞,下井後即藏身而得不死.他出來的時候,象正占據舜的房子撫弄那架名貴的琴,見到舜而終於感到慚愧不已.舜心中明知瞽叟,後母和象合計害他,但仍然和過去一樣,孝敬父母,友愛弟弟,並沒有一絲埋怨.
帝堯對舜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又分派工作讓舜去做,終於認為舜的品德確實好,而且能幹,能凝聚天下有能之士,使更多能人願意出來輔助政事,治理的地方父有義,母有慈,子女孝順,兄長愛護弟妹,弟妹恭敬兄長,遠近的部族都對舜異常尊敬,便將帝位傳給這賢人,這就是歷史上的所謂禪讓.舜以一介平民,一躍而為虞朝的帝王,純是孝與忠所致. 呂純陽師尊在《呂祖全書》中介紹了七十二位忠神,三十六位孝神,另五位忠孝神,合共一百一十三位,虞舜帝排於第一位,為「旋轉乾坤,純忠純孝,揖讓大德神聖,有虞大舜帝,無極至尊」,備極尊崇禮敬,要求我道中人,對各忠孝神之忠孝精神要「堅志奉行,細心體會」,「朝夕拜誦,廣布人間」.
㈦ 古代孝順父母的故事
中國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1.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3.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4.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㈧ 關於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聞雷泣墓、親嘗湯葯、丁蘭刻木、鹿乳奉親、江革背母、百里負米、賣身葬父、卧冰求鯉、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聞雷泣墓
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9、以身喂蚊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10、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8)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擴展閱讀:
「孝」是古代中國,乃至現代中國一項極其重要的倫理關系准則。長期以來,國人對「孝」涵義的理解,存在著較嚴重的偏頗,甚至是誤解。按照《禮記》等文獻的記載,「孝」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概念體系。它包涵了「孝」、「敬」、「諫」、「全身」、「繼志」等內容。
古人認為,最低等級的「孝」,是指向父母長輩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質生活資料,「以其飲食忠養之」,滿足父母的基本物質需求。
㈨ 古代孝順的小故事
一、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二、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三、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四、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五、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