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退休人員 > 大理州提前退休公示人員名單

大理州提前退休公示人員名單

發布時間:2024-09-10 00:17:25

A. 姓氏起源》左

左姓
歷史來源
「左」源出:
1、以官名為氏。左史,原為周代史官。周穆王時有左史戎父,春秋時楚靈王有左史倚相,其後皆有左氏。
2、據《姓考》及《呂覽》所載,古有左國,以國為氏,黃帝臣左徹為其後。一說左徹為左姓之始。
3、出自姜姓,為春秋時齊國公族之後。據《廣韻》所載,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後左公子的後代便以左字為姓,形成左氏。
4、以職官名為姓。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各諸侯國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後便以左為氏。楚國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均為左史官,後以官為氏。他們皆為左氏之祖。
5、春秋時宋國公族有左姓。
6、春秋時衛國公族有左姓。
7、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明、清雲南永昌府騰越亭(今騰沖)、蒙化府(治所在今巍山)等土司有左姓,系彝族;清滿洲八旗姓哈斯虎氏,後改為左姓;裕固族綽羅斯氏,漢姓為左;北宋時猶太人留居中國境內(主要在今河南省開封)者之後裔中有左姓;今雲南省巍山彝族多此姓。

得姓始祖
左徹。上古時期黃帝時的官吏。據說曾幫助黃帝鑄造三鼎於荊山之陽,令人惋惜的是黃帝在鼎成之日與世長辭。左徹悲痛難當,淚如雨下,於是他拿來黃帝的衣冠,幾杖進行祭祀,以慰黃帝在天之靈。左徹之舉,無疑為性情中人所為,乃獲得世人之敬重。據說左徹為古時左國之嫡裔,由於左國立國之人無傳,故左姓人奉左徹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左姓在西周時,有左儒、左鄢父仕周為大夫,春秋時魯有左人郢、左丘明、左師展,晉有左史,戰國時燕有左伯桃。可見在先秦時期,左姓已活動於西周之國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及魯(今山東省西南)、晉(今山西省一帶)、燕(今河北省北部)等地。西漢時,左姓僅名左咸者就有四位(《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將四者合一,謬也),其一為任郡守九卿的琅琊(今山東省臨沂一帶)人左咸,另一左咸後賜爵關內侯,子孫襲爵留居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剩下兩位因只有隻言片語,不論。另外,由於淮南王外家姓左,故有左吳、左修事淮南王,此際其外戚見諸史冊者還有一位女性——寡婦左阿君。表明左姓在此際已定居於今安徽南部一帶。東漢時見諸史冊之左姓愈多,左聖、左雄叔侄為南郡涅陽(今河南省鎮平)人,左原為陳留(今河南省開封)人,左伯為東萊(今山東省掖縣)人,左慈為廬江(今屬安徽省)人,左恢為吳郡曲阿(今江蘇省丹陽)人。另有兩支左姓家族值得關注,一為清河國(今屬河北省)王妃,後貴為漢安帝母後的犍為(今屬四川省)人左小娥家族(其同父異母弟左次、左達生在清河國任郎中)。另一為河南平陰(今河南省孟津)人左忄官家族(其兄左稱、左勝均封南鄉侯,弟左敏,左覺亦在朝中任職),這兩支家族風光顯赫,使得左姓成為當時的北方著姓之一。此外也表明,此際南方的安徽、四川、江蘇等地已有左姓人定居。魏晉時期,左姓在今山東、河南間地繁衍迅速,後昌盛為左姓濟陽郡望。南北朝至隋唐,左姓由於避亂、仕宦、謀生等原因,逐漸播遷於江東各地。宋元以後,左姓在江南分布地更廣,兩湖、兩廣等地均有左姓人入遷。明初,山西左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河南、東北三省等地。此後,雲貴、台島均有左姓人入居。清初,兩湖之左姓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風潮入遷四川。如今,左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山東、江蘇、四川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左姓約佔全國漢族左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左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六。

家族名人
左慶延:宋代永新人,年十七登第,秦檜欲以女妻之,慶延固辭,於是十年不給升遷。終官太學博士。
左雄:南郡涅陽(今河南省鎮平)人,東漢學者、大臣。舉孝廉,遷冀州刺史。對豪族「貪猾」者敢於揭發檢舉。後歷議郎、尚書,累遷至尚書令(位同宰相)。他崇經術,修太學,使太學極盛一時。
左悺:河南省平陰人,東漢顯宦。初為小黃門史,後因與單超等五人合謀誅滅外戚,以功遷中常侍,封上蔡侯。得勢後,日益驕橫,其兄弟親戚多出任州郡官,侵壓民產。被人告發後自殺。
左慈:廬江人,東漢末方士。據傳有神道,並在曹操面前表演過。葛洪稱他是其祖父葛玄之師。
左思:字太沖,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北)人,西晉文學家。其懷才不遇,僅官至秘書郎。所作詩文借古抒情,多憤世不平之作。十年構思方寫成《三都賦》,士人竟相傳寫,一時竟弄得洛陽紙貴。輯有《左太沖集》。
左鼎:江西省永新人,明朝大臣。進士出身。授御史,巡撫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聲譽。以善寫奏章著稱,有左鼎手之譽。官至廣東右參政、左僉都御史。
左權:湖南醴陵人,中共高級將領。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曾留蘇學習軍事。回國後,歷任中央紅軍軍校教官,一方面軍總部作戰參謀,第一軍團參謀長等職。長徵到達陝北後,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陣亡,年僅36歲。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後人因其目盲,稱之為盲左。相傳他曾任魯太史,為《春秋》作傳,成《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又作《國語》。先儒以為左丘明好惡同於聖人,故孔子作春秋為素王,丘明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傳,是為左氏春秋。
左伯桃:春秋燕人左伯桃羊角哀,品高才橫。時諸侯爭霸,魚肉百姓,願救水火之中。聞楚莊王賢君,相約共赴。路暴風雪,飢寒交迫,伯桃病弱,角哀力竭,相扶一空心大樹下,伯桃勸棄,角哀不忍。倆死不如一活,終明事理,受糧上路,一步三回,淚流成河。至楚莊王,急回尋之,伯桃凍儡樹中,角哀痛不欲生。後逢忌日,角哀面荒原深拜,潸然泣之,禱也。
左小娥:東漢犍為人,清河王劉慶姬。有才色,喜辭賦。和帝賜給清河王,生子劉祜,後祜繼承帝位為安帝,尊其為孝德後。
左君弼: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末南方紅巾軍將領。曾盤踞廬州十餘年,為天完政權汴梁行省首領。曾降元,後又降明。
左光斗:安慶府桐城(今屬安徽省)人,明代直臣。萬曆進士。任御史時排斥宦官,後又彈劾*臣魏忠賢,被魏殺害。
左良玉:山東省臨清人,明末大將。早年在遼東與清軍作戰,後入中原鎮壓明末農民起義軍。與李自成、張獻忠作戰多年,因功昇平賊將軍,後加封寧南伯。順治二年病死,終年四十六歲。
左懋第:山東省萊陽人,南明官吏。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年間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徽州。後入北京與清廷議和,遭軟禁,拒降被害。
左宗棠:湖南省湘陰人,清朝大臣。1860-1865年鎮壓太平軍功勛卓著。後任陝甘總督鎮壓了西部捻軍和陝甘回民起義。1876年擊敗俄、英支持的阿古柏侵略軍,因功升軍機大臣(位同宰相),調兩江總督。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寶貴:山東省費縣人,回族,清末將領。甲午戰爭時,以總兵之職率軍赴朝鮮平壤拒日。督軍浴血奮戰,親手燃放大炮。後中炮陣亡。
左光華 男,1938年生,山西省翼城縣人。書法家,中師畢業,曾任教。平生淡泊名利,喜好文藝,酷愛書法。系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中外書畫交流協會、《農民日報》文化藝術聯誼會、中國振鳴書畫院、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中原書畫研究院、山西省臨汾地區、翼城縣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書法作品曾多次入選國際國內書展,並厚載報刊、雜志。曾獲跨世紀中外書畫名人金獎,「和平杯」國際書畫藝術交流大展賽金獎,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賽國際榮譽金獎,享受「華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家稱號等多次,作品傳略入編《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當代中國書畫選集》、《當代書家佳作薈萃》、《跨世紀校園藝術人才名典》、《當代書畫名人名作博覽》、《跨世紀書畫家精品集萃》、《國際書畫家精品全集》、《國際現代名家教授大辭典》、《跨世紀華人書畫藝術鑒賞大觀》、《世界藝術家名人錄》、《世界華人藝術大獎作品集》、1999世紀經典《中華百年》(人物篇),《中華驕子·專業人才卷》、《中華百年風雲人物大典》、《中國改革二十年書畫作品集》、《當代著名書畫篆刻家潤格博覽》、《亞洲藝壇名流》、《中國百年風雲人物大典》、《祖國頌慶祝建國50周年書畫精品集》、《中國人才世紀獻辭》、《迎澳門回歸書畫作品集》、《輝煌成就·世紀曙光》、《二十一世紀人才庫》、《全國美術書法民間工藝大展選集》等多部辭書。他的信條是,不求成名成家,但圖自娛、陶冶情操,。學海無涯,學無止境,他以加倍努力學習,執著與進取,鞭策自己,以翰墨接緣天下墨友,切磋技藝,不斷進步,相互題坤墨寶,不斷弘揚祖國書法事業。為祖國繁榮多做貢獻。
左開和: 男,1943年9月生,雲南省巍山縣人。雲南陽宗海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退管科技師。1954年畢業於巍山添澤小學(四年級),1955年在巍山古城小學讀完五年級提前考取初中因家貧輟學,後參加縣掃盲驗收團,於1958年參加工作(從事發電廠高溫高奔放管道安裝檢修36年)。1988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事部頒發的技師證。曾組織和參與發電廠「高加」、「主蒸汽管」、「除氧器」等多項技術改造,自編《管道手冊》,並多次受廠部嘉獎和獲省科技獎。1994年退休後從事文學創作。現為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會員,北方文學藝術研究所作家創作中心創作員,新世紀文學創作研究所創作員兼研究員。曾參加過全國職工文藝創作刊授班,《長城文藝》刊授班,中國語言邏輯函授大學等學習。1997-1999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和山東作家報文學創作函授班學習,自1998年始在全國多家報刊發表30餘篇文學作品,曾參與《清水芙蓉》和《歲歲詩心》等書的組稿和編委工作。作品有《泰山游記》入選《99桂冠散文》,獲一等獎;《遙向黃河》詩歌參加「華歌標」全國寫作大賽中獲二等獎;另有詩歌《思母》入選《中華詩歌精品選》獲三等獎;還有散文《祖父那句話》參加全國休閑杯文學大賽中獲三等獎,現有200多首詩歌,80多篇散文和六篇小小說待發表。其傳略被編入《二十一世紀人才庫》和《另文學新人大辭典》及《中國文學藝術界名人大典》等。
左可友:男,1937年11月生,湖南茶陵人,大學文化,中共黨員.寧夏石嘴山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1965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被分配到石嘴山市農科所、農技站工作。曾任站長、黨支部書記。1985年被選為中共石嘴山市第四屆委員,1998年被選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八屆人大代表。1999年3月被選為石嘴山市第七屆政協委員,1968年以來一直從事蔬菜技術工作。解決了一些生產中技術難題,1989年由他設計的節能日光溫室在全自治區推廣,在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科學知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推動科技進步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曾先後獲自治區、農業部科技進步獎4項(一、二等獎各2項),廳、地級獎11項。曾多次被評為自治區政府、黨委、及市委、市政府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1996年被自治區黨委、政府評為「八五」期間全區農業戰線先進個人。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被石嘴山市政府評為科技明星。
左蓮之:女,1938年12月生,江蘇省濱海縣人。1965年8月畢業於南京醫學院醫療系。現任安徽維尼綸廠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一直從事內科臨床工作,曾成功搶救多例冬眠靈及安坦中毒、腦血管意外、重症肝炎、肺性腦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危重病人。
左旭東:男,1948年4月生,安徽省巢縣人。工程師,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現任銅陵市科技咨詢室主任。中國情報學會會員。花炮生產、無煙蚊香、特種電珠、羽絨生產等項目,調研報告和信息獲市科技咨詢獎。發表了「信息也是生產力」、「提高信息意識,增加投入、振興我市中心企業」、「企業競爭和投資發展戰略」、「採取有效措施,抓好扭虧增盈」、「銅陵外向勞務市場的培育與機制初探」、「開拓四國邊貿市場」、「淺析我市外資引進的戰略」、「盡快設立生產力促進中心機構——淺談銅陵科技成果轉化」、「組建股份企業強化監督機制是關鍵」、「技術與市場創新是股份制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舉措」、「風險投資是知識經濟的發動機」、「古銅都老區改造」、「白銀深加工效益倍增」、「開發銅餐具前景可觀」、「凍干食品的開發前景看好」,等論文與建議18篇,其中有4篇獲市級優秀論文獎,有6篇被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發行的《經濟改革理論探索》;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發行的《中國當代學者論文精選》;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發行的《中國改革發展文論》;收錄;巴蜀書社1998年3月出版發行《中國網路學者傳略(一)》、中國人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發行《中國專家大辭典(3)》、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出版發行《中國人才世紀獻辭》等入編。1996年至1998年連續三年獲銅陵市人民建議積極分子稱號,安徽省科協六大代表,多次獲市政府,科委先進、優秀工作者,全國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先進工作者,兼任銅陵市科技情報學會秘書長。
左一序:男,1944年7月6日生,江蘇漣水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改革開放以來,主要在宏觀領域里致力於中國設備管理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1979年到1988年,在國家醫式局工作,根據主持裝備開發和推廣等方面實踐,主編《醫葯工業設備管理:歷史、現狀與對策》、《醫葯工業進口設備:地位、路局與管理》兩本100餘萬言的學術專著,主持制訂兩項基本制度,組建中國醫葯設備管理協會,將中國特色醫葯設備管理推進到「全效益、全過程、全員工、全手段」的「四全管理」實踐階段。1988年調入中國設備管理協會,根據主持學術會議的成果,發表了《設備管理社會大徨模式》論文,首次發現並揭示了中國特色設備管理存在著微、小、中、大層次管理結構以及由宏觀勢能,改革內能和科技動能組成的三維動力結構,獨創性地回答了「什麼是」和「如何推進」中國特色設備管理的兩個基本問題,被專家們稱之為「國性性改革建議。「對發展中國現代設備管理理論和方法將是一個推動」。繼而主編《設備管理知識題解》一書,發行30餘萬冊,成為貫徹國務院《設備管理條例》的工具書,成功舉辦了有400餘萬人參加的全國設備管理知識競賽活動。1998年發表了《中國特色設備管理事業20年—在設備管理工作中學習和實踐鄧小平理論的體會》論文,從元題論、運動論、動力論、技術論、社團論諸方面對中國特色設備管理作出了進一步的概括和,有關高層認為「有獨到的見解」,獲「中國設備管理改革20年大型徵文活動」特別獎,入選《高等偉大旗幟,實現宏偉目標—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學習鄧小理理論成果匯編》一書。
左以彥: 男,1938年1月生,雲南昆明人。1955年中等葯學專業畢業。一直從事醫院葯學及葯事管理工作,刻苦自學,大膽實踐,辛勤耕耘了44個春秋。曾獲省青年技術革新突擊手,3等功臣,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等多項稱號。書不釋手集葯醫專著千冊。原任「二甲」醫院葯劑科主任,副主任葯師。現任顧問,搞繼續教育工作。是中國葯學會高級會員,曾系省葯學會醫院葯學分科學會委員,市葯學會理事,視系區醫葯衛生學會理事,《中華醫學論文集》特約編輯及六集編委,《盤龍醫葯》責任編輯,現系《中華臨床醫學會》理事,世界華人遠程學院「醫院葯學」終身教授「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葯劑教授。 60年代就採用離子交換水進蒸流器先進技術生產大輸液,為保安全親身試用。70年代國外臨床葯學興起,就自發地下臨床當葯療參謀,為「葯知醫用,醫知葯情」做了大量臨床葯師起始工作,編有內資《中西制劑葯物手冊》,《輸液與葯劑》,撰寫論文改善「重醫輕葯」狀況。80年代後撰有「復方聚肌胞液外塗治療尖銳濕疣49例」、「葯學人員處方制統一擺葯的引申芻議」等十餘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專業雜志發表及《中華醫學論文集》收載,上列二篇分別獲優秀論文3、1等獎,並有多篇科普在《健康報》、《中國醫葯報》刊登。
左中英:1932年3月生,山西省繁峙縣人。1953年2月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機制專業3年,畢業後分配到太原重型機器廠工作。現任工廠咨詢委員,成績優異的高級工程師。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兼任全國鑄造學會理事,山西省鑄造學會理事長、山西省機械工程學理事等社會職務。他在鑄鐵車間從事鑄造生產技術工作32年,參加了車間生產機械化改造,完成了重大產品的鑄造任務。1981年在德國接受鑄造技術培訓,完成與國外合作生產鋼管軋機的鑄造任務,參加關鍵任務針狀組織無限冷硬球鐵軋輥的生產應用。撰寫的「鑄鐵熔鑄技術的發展方向」論文在全國沖天爐學術討論會上交流。他在任副總工程師3年期間,協助總工負責工廠熱加工技術工作,完成重大產品的質量創優,1986年組團赴美國、加拿大引進耐磨鑄鋼生產技術,生產出高強、高硬、低溫、高韌鋼鑄件及A0D精煉超低碳不銹鋼,與別人合寫的「鑄鋼冒口微機輔助設計介紹與應用」,作為省學術會議論文進行了交流,並在直流電弧爐的推廣與電爐排煙建設方面得到了應用。他任副總工程師兼技術改造處長期間,主要完成工廠「七五」國家限額以上技術改造項目。火車軸生產線、耐磨鑄鋼件鑄造生產線、硬齒面表面處理等,調整了工廠產品結構,並以機械化生產線代替單機生產模式,加快了計算機技術在這些領域的應用以及環境保護項目的具體實施。1989年參加機械部A0D考察組赴美、德、瑞士執行了聯合國援助項目的有關任務。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南渡後廢,其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山東省東明縣南一帶。
2、堂號
傳經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為了傳《春秋》作了《左傳》,詳細解釋了《春秋》的內容。
高義堂:春秋時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國去謀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絕。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糧食都給了羊角哀,讓他一人到楚國去,免得二人都凍餓而死。伯桃自己則鑽到一棵大樹的樹洞里凍餓而死。羊角哀在楚國得官後,回到那棵柳樹下劈開樹干,重新禮葬了左伯桃。
此外,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三都堂」、「敦厚堂」等。

左姓宗祠通用對聯
〖左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作春秋傳;
成蹇諤名。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史學家左丘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約與孔子同時,雙目失明。曾任魯國太史,作《春秋左氏傳》(《左傳》),相傳又作《國語》。《論語公冶長》載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過分謙恭,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內心藏著怨恨,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這種行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古代儒家認為左丘明的好、惡與聖人相同。下聯典指東漢涅陽人左雄,字伯豪,安帝時舉孝廉,官冀州刺史,舉報貪官豪強,無所顧忌。順帝初年官議郎,針對當時的朝綱廢弛與大臣懈怠,他數次上書,深切進諫。尚書仆身虞詡稱他為「蹇蹇王臣」。後官至尚書令。「蹇諤」,謂正直敢言。
匡襄國政;
羽翼聖經。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左雄,安帝時舉孝廉,永建初年拜議郎,時順帝新立,大臣懈馳,雄數言事,其辭深切,遷尚書令。雄又上言郡國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帝從之。自是牧守畏栗,莫敢輕舉,迄於永熹,察選清平,多得其人。下聯典指春秋魯國太史左丘明述孔子之志而作《春秋傳》。先儒謂孔子作《春秋》而為素王,丘明傳《春秋》而為素臣。
明推忠毅;
清著文襄。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左光斗為魏忠賢所害,後謚忠毅。下聯典指清·左宗棠卒謚文襄。
〖左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志高局四海;
英名擅八區。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清代大臣左宗棠祠聯。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省湘陰人。道光舉人。1860年隨曾國藩襄辦軍務。1862年升浙江巡先。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大舉出兵新疆,擊敗俄、英支持的阿古柏侵略軍,收復除伊犁以外的天山南北各地。1881年升任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1884年中法戰爭時,督辦福建軍務,力主抗擊法國侵略者。有《左文襄公全集》。「局」,謂人的胸襟器量。
風雲三尺劍;
花鳥一床書。
——明·左光斗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御史左光斗自題聯。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曆進士,授御史。後為魏忠賢所害。追贈太子少保,謚忠毅。
大文師吏部;
古畫愛將軍。
——清·左宗棠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左宗棠撰聯。
〖左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千古素臣垂會緒;
三都麗賦誦清芬。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醴陵市新陽左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春秋時史學家左丘明,漢代一些研究《春秋》的儒者認為,孔子作《春秋》,立王者之法,有王者之道,但無王者之位,故稱「素王」。左丘明作《左傳》,闡明《春秋》之法,為素王的輔佐,故稱「素臣」。「會緒」,謂統系,世系。下聯典指西晉文學家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曾官秘書郎,出身寒微,不善交遊。相傳他構思十年,門庭、廁所都放著紙筆,偶得一句急忙錄下來,寫成《三都賦》,豪貴之家竟相傳寫,一時洛陽紙貴。「清芬」,比喻高潔的德行。
鐵鑄肺肝忠貫日;
賦齊衡固字如珠。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御史左光斗,字遺直,號浮丘,桐城人,萬曆年間與楊漣同舉進士。任御史時辦理屯田,在北方興修水利,提倡鍾稻。天啟年間任左僉都御史,楊漣彈劾魏忠賢,他參與其事,又親劾魏忠賢三十二斬罪,後與楊漣同被誣陷,死於獄中。下聯典指西晉文學家左思。「衡」,指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著有《二京賦》、《歸田賦》;「固」,指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著有《兩都賦》。
霽月光風在懷袖;
白雲蒼雪共襟期。
——明·左光斗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御史左光斗自題聯。
季高戍邊名中外;
丘明作傳耀古今。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大臣民左宗棠。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太史左丘明,好惡同於聖人孔子,故孔子作《春秋》為素王,他述孔子之志而作傳,即《左氏春秋》,稱為「素臣」。又作《國語》。後人因其失明,稱為盲左。
澗道余寒歷冰雪;
洞口經春長薜蘿。
——清·左宗棠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左宗棠自題聯。
大節忠貞彪史冊;
正氣磅礴壯山河。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左權將軍墓聯。墓在河北邯鄲。左權(1906-1942),湖南醴陵人。黃埔軍官學校畢業後,去蘇聯陸軍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歷任八路煙副參謀長等職。1942年6月2日,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麻田指揮部隊與日本侵略軍作戰中犧牲。
〖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慶延登科,妻辭不偶;
太沖作賦,妹亦能文。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永新人左慶延,十七歲登第,秦檜想把女兒嫁給他,他不同意而辭去,因此十年不得升遷,最終官至太學博士。下聯典指左思及其妹左芬。左芬少年好學,工於文詞,以才德聞名於時。
年少登科,澹奄集傳後世;
才高作賦,洛陽紙貴當時。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左慶延的事典。下聯典指西晉文學家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構思十年,寫《三都賦》,「豪貴之家,竟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左姓典故、趣事】
〖洛陽紙貴〗
「洛陽紙貴」源於《晉書·左思傳》。
晉代的大文學家左思,少年時學習並不認真,他的父親左雍對此非常不滿。有一次,他的父親對朋友說:「小兒左思不思進取,學習還不如我少年時用功。」左思聽到這句話後非常難過,於是下定決心,刻苦讀書,最終成為一名大文學家。後來,他寫《三都賦》時,為了在內容、結構和語言等方面都有所創新,以便達到完美無缺的地步,前後用了十年多的工夫。在構思過程中,他在室內、門前、牆壁,以及廁所等處都掛上紙筆。不論他走到哪裡,一想起一個好句子,就馬上記下來。由於左思下的功夫非常大,《三都賦》寫成之後,深得當時文人的一致好評,人們爭先恐後地抄閱。由於抄寫的人過多,以致於洛陽的紙張因供不應求而大漲其價。
後來,人們用「洛陽紙貴」來形容著作好,銷售快,風行一時。

B. 亂世隋唐的官職都有什麼

編輯本段唐朝官員品級
正一品:
職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爵 :王
從一品: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唐朝官制相關圖片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 勛:國公
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台尚書令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勛:上柱國
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鎮軍大將軍 爵:開國縣公 勛:柱國 正三品: 職官: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六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勛:上護軍
從三品:
職官: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武散官:雲麾將軍、歸德將軍 爵:開國侯 勛:護軍
正四品上:
職官: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軍器監、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正議大夫 武散官:忠武將軍 爵:開國伯 勛:上輕軍都尉
正四品下:
職官:尚書右丞、尚書中司侍郎、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勛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 唐朝官制
文散官:通議大夫 武散官:壯武將軍 從四品上: 職官:秘書少監、、殿中少監、內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將軍 勛:輕車都尉
從四品下:
職官: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中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將軍
正五品上:
職官: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勛翊衛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典軍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遠將軍 爵:開國子 勛:上騎都尉
正五品下:
職官:太子中舍人、內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朝議大夫 武散官:寧遠將軍 視正五品:薩寶
從五品上:
職官: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秘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 文散官:朝請大夫 武散官:游騎將軍 爵:開國男 勛:騎都尉
從五品下:
職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給事、上牧監、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宮苑總監、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擊將軍
正六品上:
職官:太學博士、中州長史、親勛翊衛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武庫中尚署令、諸衛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議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勛:驍騎尉
正六品下:
職官: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下州長史、中州司馬、內謁者監、中牧監、上牧副監、上鎮將 文散官:承議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從六品上:
職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大理司直、國子助教、城門郎、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著作佐郎、侍御醫、諸衛羽林長史、兩京市令、下州司馬、左右監門校尉、親勛翊衛旅帥、上縣令 唐朝官制
文散官:奉議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勛:飛騎尉
從六品下:
職官:侍御史、少府/將作/國子監丞、司農寺諸園苑監、下牧監、宮苑總監副監、互市監、中牧副監、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職官:四門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衛長史、軍器監丞、中縣令、親勛翊衛隊正、親勛翊衛副對正、中鎮將 文散官:朝請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勛:雲騎尉
正七品下:
職官:內寺伯、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諸衛左右中候、上府別將/司史、上鎮副、下鎮將、下牧副監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從七品上:
職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左右監門直長、都水監丞、中下縣令、京縣丞、中府別將/長史、中鎮副、勛衛太子親衛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勛:武騎尉
從七品下:
職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將作/國子監主簿、掖庭/宮闈局令、下縣令、太廟諸陵署丞、司農寺諸園苑副監、、宮苑總監丞、公主家令、親王府旅帥、下府別將/長史、下鎮副、諸屯監、諸折沖府校尉 文散官:宣義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視從七品:薩寶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職官:監察御史、協律郎、翊衛、大醫署醫博士、軍器監主簿、武庫署丞、兩京市署丞、上牧監丞、執乘親事 文散官:給事郎 武散官:宣節校尉
正八品下:
職官:奚官/內仆/內府局令、備身、尚葯局司醫、京兆/河南/太原諸縣丞、太公廟丞、諸宮農圃監、互市監丞、司竹副監、司農寺諸園苑監丞、靈台郎、上戍主、諸衛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節副尉
從八品上:
職官:左右拾遺、太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上縣丞、中牧監丞、京縣主簿、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丞、保章正、諸折沖府旅帥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禦侮校尉
從八品下:
職官: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署丞、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內謁者、都水監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禮部主事、中縣丞、京縣尉、諸屯監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挈壺正、中戍主、上戍副、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務郎 武散官:禦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職官:校書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瀆令、諸津令、下牧監丞、中下縣丞、中州博士、武庫署監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職官:正字、奚官/內仆丞、內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廄署主乘、下縣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上牧監主簿、諸宮農圃監丞、中關令、親王國尉、上關丞、諸衛左右執戟、中鎮兵曹參軍、下戍主、諸折沖隊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從九品上:
職官:尚書/御史台/秘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律學助教、弘文館校書、大史局司歷、太醫署醫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宮苑總監主簿、上中縣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從九品下:
職官:內侍省主事、國子監錄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門下典儀、太醫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醫署針助教/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候、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官署監膳、太樂鼓吹署樂正、大理寺獄丞、中下州醫博士、中下縣尉、下關令、中關丞、諸衛羽林長上、諸津丞、諸折沖府隊副、諸率府左右執戟 文散官:將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諸衛/都水監/羽林軍錄事、尚書/中書/門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謁者、司儀署諸典書、河渠署河堤謁者、太醫署醫針師、內侍省寺人 視流外一等:薩寶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書/殿中/內侍省令史、城門/符寶/夕文館令史、通事令史、尚書/門下/中書省/御史台書令史、太常寺祝史、宮苑總監錄事、典客署典客、親勛翊衛府錄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門/符寶書令史、秘書/殿中/內侍省、御史台書令史、、諸牧園苑監錄事、諸倉監/諸關津錄事、、諸衛羽林軍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書/殿中/內侍省諸局書令史、內侍省內典引、尚葯局太醫署按摩祝禁師、太常寺贊引、太醫署醫工/針工、太卜署卜師諸計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諸衛羽林軍史、門下省主寶/主符、太醫主葯、門下/中書省傳制、太醫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監察史 視流外四等:薩寶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諸署農圃監、諸牧園苑監史、諸都護府史、太官署監膳史、良醞署掌醞、掌醢署主醢、諸典事、親勛翊衛率府史、大理寺獄史 視流外五等:薩寶府史 流外六等:親勛翊衛府史、諸倉關津府史、、太醫署葯園師、諸亭長 流外七等:門下省主節、諸掌固、大史監歷生、天文觀生、諸倉關津史、諸倉計史 流外八等:守宮署掌設 流外九等:國子學/太公廟干、諸輦者
編輯本段中央官制
|中書令(正三品) |中書省-|中書侍郎(正四品上) | |中書舍人(正五品上) | | |侍中(正三品) 天子-|門下省-|黃門侍郎(正四品上) | |給事中(正五品上) | | |左僕射(從二品) | |左丞(正四品上) |尚書省-| |右僕射(從二品) |右丞(正四品下) 天子只和中書令共同商議政務,行使立案.立案所定的敕命原稿,在經過門下省同意後,方能交付尚書省實施.中書為天子的權力,而門下則代表貴族的勢力,故中央政府可以說是由貴族出身的大臣所組成的合議政體.官吏的俸給通常分祿米和料錢,此外,並有職分田或防閣以維持侍從仆用人之費用.另外官僚還有一特權,即犯了流刑,徒刑時可以官當來換刑;杖刑,笞刑則可以支付銅錢來贖罪免刑.
編輯本段令外之官
三省六部制為盛唐前的官僚制度,至安史亂起,社會內部起了大變化,官僚機構亦發生變動,遂產生由天子直屬的令外之官.這種官深入官制中,於是節度使,鹽鐵使,度支使,觀察使等各名目的官職開始出現,漸漸掌握了實權,使原有官職變為有名無實. 這種官職通常採用的屬僚,多為新興的地主階層,與三省六部制中的貴族官僚對立.由中書之強化,門下之衰弱可看出貴族勢力已逐漸減退,門下省已漸為天子代理機構——中書省所容納,貴族官僚至此受到了決定性的打擊.
編輯本段附加:
唐朝官員每十天休假一天,稱「荀假」。此外,還有各種節令假(如春節假七天)、定省節(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喪假(視與死者關系而定時間長短)、病假(最長不超百日,過百日則解職)。官員身體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稱致仕,五品以上官員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由尚書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員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獲全俸。 唐代官員根據品級發放俸祿,以九品區分職級,作為發給俸祿的標准。唐代官員有散官與職官之分。散官是一種表示身份地位的等級稱號,沒有實際職掌,相當於我們今天機關里的局級、處級紀檢監察員之類。職官表示實際職守,有職有權。各級官員的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而俸祿只依九品正從分為十八級。領取的俸祿包括祿米、俸錢和職分田等。以安史之亂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實行年祿、月俸雙軌制。京官正一品每年給祿米700石,從一品600石,正九品40石,從九品30石。月俸開始時稱俸料,只給銅錢與食料。唐玄宗開元年間,月俸又包括雜用、防閣和庶仆等內容。防閣是一種衛士,相當於今天的警衛員,五品以上的官員才配有防閣;庶仆是一般的傭人,配給六品以下的官員。後期基本上只實行月俸制,但支付時往往付給谷帛等實物。唐代官員的俸錢中不但有生活費,還包括辦公費,總的趨勢是數額不斷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錢高出京官。
編輯本段唐代官員的俸祿
唐代官員從政府那裡所得的俸祿包括祿米、土地、俸料三大項。 一、祿米。《新唐書食貨志五》雲:「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文武官給祿,頗減隋制,一品七百石,從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六十石……」遞至從九品為30石,都是每年供給一次,外官無祿。至貞觀初年,中書舍人高季輔建言:「外官卑品貧匱,宜給祿養親。」此後,規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給祿,一品以50石為一等,二品三品以30石為一等,四品、五品以20石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為一等,八品、九品以2石5斗為一等。若無粟則以鹽代祿。此外,百官在年終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可得到獎祿一季或一年。 二、土地。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職事官、散官、封爵、勛官等均可按品級受職分田和永業田。據《新唐書食貨志五》載,一品有職分田12頃,二品10頃,遞至九品2頃,皆給百里內之地。諸州都督、都護、親王府官二品12頃,三品10頃,遞至九品2頃50畝。武官、三衛中郎將、上府折沖都尉六頃,中府五頃五十畝,遞至隊正、隊副80畝。此外,又有永業田,親王100頃,職事官一品60頃,郡王、職事官從一品50頃,國公、職事官從二品35頃,縣公、職事官三品25頃,遞至九品2頃。上柱國30頃,柱國25頃,上護軍20頃,護軍15頃,散官五品以上給同職事官。如果職事官被解免者,則追回田畝,若被除名者,則僅受口分之田,若襲爵者,不另給田畝。這些規定,只是政府的一種限田措施,並不能實授其地。不過,《食貨志五》說:「凡給田而無地者,畝給粟二斗」。但從白居易的《問議百官職田》看,唐代官員從政府那裡所得土地收入主要還 唐朝官制
是靠職分田。職分田一般按每畝收六升的租率出佃,所謂「依品而授地,計田而出租」。 三、俸料。唐代官員的俸料制是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制定的。所謂俸料,包括月俸、食料、雜用,職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合。一品防合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這套內容復雜的俸料制,至唐玄宗時才合為一項。《新唐書食貨志五》說:「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令百官防合、庶仆俸食雜用以月給之,總稱月俸」。唐代官員的俸料法定額數與實際收入往往差別很大,這在地方官尤其為甚。其俸錢的來源有幾個方面,或以公廨錢充,或以戶稅充,或以青苗錢充等等。 隋唐五代的官員,按規定到了七十歲是要退休的,稱之為「致仕」。官員請求致仕叫做「乞骸骨」。如果不滿七十但疾病纏身者,也可提前要求退休。反之,若精力充沛,體魄健壯者,雖年過七十也可繼續留任。五品以上官員退休,本人應直接上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退休者,則只要尚書省按規定統一辦理即可。致仕之後,若有特殊需要,也可再度出仕。 官員致仕時可享受一定的待遇,據《唐會要致仕官》說,有的可以加官一級,有的只是換了一個官名而品秩並未改變(致仕後,例晉一級,至宋代才成為制度)。在經濟待遇方面,五品以上者致仕,終生可以享受半俸,特例可給全俸。六品以下者,舊制前四年給半俸,天寶時令給至終身。此外,三品以上致仕者還享受朔望聽朝參,其班列在本品現任官之上,以表尊崇。這些制度和規定對於鼓勵官員退休是有一定作用的。
編輯本段唐朝貨幣的基本單位:
1貫:1000文(開元通寶) 1兩白銀=1貫 1兩黃金大約等於8-10兩白銀。 真正通用的貨幣是文、貫、白銀。黃金很少使用。政府計價是以貫為單位的。 當時的物價:一把上等陌刀的價格大約1000多文。
編輯本段唐朝的官制
1.唐朝的宰相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礎上進一步得到完備和健全的。從名義上說,三省長官同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過尚書令,所以無人敢再擔任此官,遂以其副職左、右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中書令、侍中並為宰相。唐太宗時,因中書令、侍中位高權重,不輕易授人,於是又常以它官加「參議朝政」、「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參議得失」等名號作為實際上的宰相。後來又有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宗時改為二品)的頭銜行宰相事的。這樣一來,尚書僕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參與宰相機務了。 三省長官各有官署,但遇軍國大事需共同商議。唐初他們的議事地點在門下省,稱政事堂。高宗時,政事堂改設在中書省。玄宗時,政事堂改稱「中書門下」,並設置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等五房,分曹辦事,這樣原來僅是宰相議事處所的政事堂便發展成一個宰相的辦事機構,以五房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肅宗以後,「中書門下」又簡稱「中書」與中書省不同。政事堂是朝廷的決策機關,凡全國軍政機要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升降,都在這里議決。唐朝宰相一般有數人擔任,多時曾達十餘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安史之亂後,改為宰相們輪流擔任首席,十天一更換;德宗時又改為每日一更換,想以此防備宰相專權,但實際作用有限。 唐朝中葉以後,又有以中書令、侍中等宰相虛銜授與地方藩帥的做法,以示恩寵。這樣的地方大吏如來朝廷任職,為了與真宰相區分,便在官稱前加「檢校」字樣。 唐朝中後期,翰林學士一職開始侵奪宰相的權力,對唐朝政治具有一定的影響。唐初曾於禁中設置翰林院,召集了一些文學之士及醫、卜、棋、畫等有一技之長的人,入內廷值班,隨時准備皇帝召見,陪伴皇帝 唐太宗
游居宴樂。皇帝有時也召集一些才智之士在此待詔,以備顧問。唐玄宗時,又專設翰林學士院,選文學之士以為翰林學士,專掌擬定皇帝直接下達的重大詔令事。這樣便侵奪了中書省中書舍人的制詔之權,出現所謂「內制」、「外製」之分。翰林學士所撰詔令直接從禁中發出,稱「內制」,用白麻紙寫成;中書舍人所撰詔令通過宰相擬定,稱「外製」,用黃麻紙寫成。翰林學士因此被稱為「內相」。但翰林學士並不是正式的官,而是一種職務,因此沒有正式的官階品秩,名額也無定數。憲宗時,於諸學士中選出一名資高望重的人作為學士院的首領,稱「翰林學士承旨」,權任尤重。唐朝後期,皇帝也往往利用翰林學士來對付干涉朝政的宦官勢力。 唐代翰林學士入院後,必須見習一年,方加「知制誥」的頭銜,具有秉筆草擬詔書的資格。一旦成為承旨學士,很快便可正式拜中書舍人,然後授與宰相官職。這就形成了後世各朝拜相往往選自翰林的傳統。 唐代宗時,在內廷又設置內樞密使,專用宦官掌管奏章傳遞、傳達詔旨,逐漸參與機密。在宦官專權的時候,樞密使可參預朝政,宰相之權多被侵奪。 唐朝也有「三師」、「三公」,同隋朝一樣,是屬於恩寵性的贈官。
2.三省六部
唐朝的三省六部體制已經十分完備,各個部門職責明確,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各種職官分工細密,職守分明。又恢復了三省的傳統名稱:內史省仍稱中書省,內史令仍稱中書令;門下省的納言仍稱侍中。三省之間的分工是:中書省制定政策,草擬詔敕;門下省審核復奏;尚書省頒發執行。如果中書省所擬詔敕有失當之處,門下省有權予以封駁,要求重擬。對於各部門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門下省認可後,方准送中書省呈交皇帝批閱;如認為有不妥之處,可駁回修改。由於中書、門下二省官署位於尚書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稱「北省」,而尚書省被稱為「南省」、「南宮」。三省及其長官名稱在高宗、武後及玄宗時一度有變更,可參見表1。 中書省 以中書令二人為長官,又以中書侍郎二人為副長官。重要的屬官有中書舍人,掌參議表章、草擬詔敕及璽書冊命等。中書舍人因職掌的特點,可以接觸機務要政,並可以對軍國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簽署自己的姓名,稱為「五花判事」。屬官還有右散騎常侍二人、右諫議大夫四人,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事上封事(上呈書面報告)。又有右補闕、右拾遺也是諷諫建言之官。
3.朝廷的其它事務機構
唐代的中央職官可分為台省官和卿監官兩類,前者指三省及御史台,屬於政務職官;後者指九寺五監,屬於事務性職官。唐代九寺是從漢代的九卿演變而來的,但其權位與職掌已經同漢代九卿大不相同了。唐代九寺是: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五監是:國子、少府、將作、都水、軍器。 寺的長官稱「卿」,監的長官多稱「監」。這些卿監官的政治作用都有限。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大理寺與刑部分工不同。大理寺負責審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師徒刑以上的案件,判決後要送刑部復查,死刑則呈送皇帝批准。刑部則負責全國的司法行政和審判重大案件,凡地方的死刑案件要送大理寺復查。 此外還有秘書、殿中、內侍三省,其長官也都稱「監」。秘書省掌管經籍圖書之事,下領著作局和司天台。殿中省和內侍省為內廷掌管皇帝詔旨傳遞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機構。
4.御史台
唐代御史台為最高監察部門,設御史大夫1人為其首長,以御史中丞為其副。 御史台下設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糾察百僚、彈劾不法;審判皇帝特命的案件,並與門下省的給事中、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訟,號稱「小三司」。侍御史還有專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雜務。侍御史在諸御史中地位最高,職權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儀式,糾察朝會典禮失儀和隨駕檢舉非違等事。 察院有監察御史十五人,資歷淺者稱「監察御史里行」,掌監察地方官吏及尚書省的六部。唐代以「道」為監察區,唐太宗時全國劃分十道,玄宗時增為十五道。每道派監察御史一人,後來也稱巡按使、觀察使、按察使等。 御史台三院的設置與明確分工,說明中國封建社會的御史監察制度已經發展成熟。為了保證御史能夠獨立地行使彈劾權,唐代改變了過去由御史台長官選任御史的做法,而由吏部選任,有些御史還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的。御史除了具有監察職能外,還有一定的司法審判權,這是中國御史監察制度的一個特點。這種情況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三司外,如遇有特別重大案件時,可由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為三司推事。
5.地方官制
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說安史之亂以前是州(府)、縣二級制;至唐中後期則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唐代的州、縣都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轄境大小、戶口多少以及經濟發達程度劃分為不同等級。 州的長官為刺史。唐玄宗時一度改州為郡,長官稱太守。刺史之下有別駕、長史、司馬等官,稱為上佐官,他們沒有職權,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閑散官員。但是如果刺史缺員,上佐官可以代理州事。刺史之下還有司功、司倉、司戶、司法、司兵、司田等曹參軍,負責處理各方面的政務,由錄事參軍事統領。這些官稱為判司,具有實權。 縣的長官統稱縣令,其下有佐助之官縣丞,有分判眾曹、催征租賦的縣尉,有掌管文書簿計的主簿等官。 唐代的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設府,長官為牧,一般由親王遙領,實際主持政務的是尹。後來又增加了一些府,都以府尹主事。其下還有少尹、司錄參軍事等官。唐高宗及武後多居洛陽,因此那裡的職官建置略同長安。雖然以後諸帝很少再去洛陽,但其職官衙署並未撤除,只是空存其名,不具實職。 又有都督府,屬於大軍區性質,管十州以上的稱大都督府。長官大都督一般以親王遙領,由長史主其事。一般的都督皆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安史之亂後,由於地方節度使勢力的膨脹,都督府實際上已不存在了,而「都督」也只成了「贈官」。 為了加強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管理和鞏固邊防,唐朝還在邊疆地區先後設置了六個都護府,有大都護府與上都護府之分。長官大都護一般由親王遙領,由副大都護主其事。上都護府長官為都護。作為邊疆地區的都督府和都護府還管轄著若干羈縻府、州。羈縻是束縛、攏絡的意思。唐朝為了便於控制邊遠的少數民族,在那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羈縻府、州作為行政特區,大者稱都督府,小者稱州,以當地少數民族的首領為都督、刺史,可以世襲。這些羈縻府州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權,可不向朝廷交納貢賦,但必須接受邊區都督和都護的轄制。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代的羈縻府州多達856個,比內地的府州還多。唐朝實行的這種少數民族自治的羈縻府州制度有助於穩定邊疆地區的局勢,加強中央同邊遠少數民族的和睦關系,同時對於 唐朝官制
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唐朝中後期節度使勢力大增,發展成割據一方的地方分裂勢力,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唐玄宗時為了加強邊防的軍事力量,在沿邊設置八個節度使,統轄邊地軍隊,本是軍事將領。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原用兵,於是內地也設節度使。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需要,節度使不僅領兵,而且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兼理民政。後來節度使又都加京官和御史大夫頭銜,又兼觀察使(原為監察官員,後漸兼理民政,統管一道或數州)、營田使、度支使等,於是集軍、政、財、監察諸權於一身,成為割據一方的藩鎮。中唐以後,節度使的轄區也稱道,後來全國劃成四十餘道。這時的道已不是唐初那種單純的監察區劃,而成為實際的行政區劃了。這種道也稱為方鎮。所以節度使對所屬各官大多是自行任命的,除了設置原有的武職、文職官員外,還有一套幕僚班子。節度使把許多重要的職務委派給這些幕僚去擔任,於是稱他們為差遣官。這些幕職人員未經朝廷任命,有些差遣也非正式職官,無品階,這就要向朝廷申請,授予他們郎官、御史等頭銜。

閱讀全文

與大理州提前退休公示人員名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粥養生粥最好 瀏覽:425
老人來例假是怎麼回事 瀏覽:558
養老保險斷報 瀏覽:51
重陽節暖心小舉動小報 瀏覽:643
長壽面里的兩個雞蛋是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232
農村老一代農電工養老問顥 瀏覽:439
網路報名徵兵什麼時候體檢 瀏覽:345
長壽花現在為什麼栽不活 瀏覽:448
兩參人無工作能解決養老金嗎 瀏覽:256
法國老年大學模式 瀏覽:924
重陽節送老人禮物怎麼寫 瀏覽:339
60歲還可以捐肝 瀏覽:863
從小缺少關愛長大會孝順父母嗎 瀏覽:346
紐扣電池加什麼可以延長壽命 瀏覽:891
中科院2級研究員退休金 瀏覽:490
父母買賣房產給子女添多少錢 瀏覽:811
父母為什麼會教育笨笨的孩子 瀏覽:771
60歲夫妻感情不和 瀏覽:382
杭州老年大學學費 瀏覽:124
老人的肺活量標準是多少 瀏覽:215